学术投稿

拟似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乳头实性状肾细胞癌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雍翔;张琼;武世伍;马莉;柴大敏;陶仪声

关键词:癌, 肾细胞, 乳头状肾细胞癌, 实性, 荧光素原位杂交, 病理学, 临床
摘要:目的::探讨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sPRCC)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鉴别。方法:对2例sPRCC进行光镜、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荧光素原位杂交( FISH)检测,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2例sPRCC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0岁和71岁,例2临床表现为腰痛。肿瘤长径分别为2.0 cm、3.5 cm,切面灰白色与周围肾实质界限清晰,例2局部伴出血、坏死。组织学上2例瘤细胞均呈圆形或卵圆形,排列成管状,部分区域瘤细胞相互挤压形成实性片状,例1部分区域瘤细胞排列成梁状,肿瘤边缘见少量乳头状结构,但无脉管轴心,间质内含少量黏液及砂粒体样钙化小体;例2间质内见泡沫细胞聚集,实性片状区域黏液性间质明显。免疫表型:2例均表达AMCAR、CK7、CK19、EMA、vimentin等,Ki-67<5%。 FISH结果显示2例均有7号、17号染色体扩增及Y染色体丢失。结论:sPRCC为罕见的乳头状肾细胞癌亚型,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与MTSC有较多重叠性,常难以区分,FISH检测可有效帮助鉴别。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β-连环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β-连环素(β-catenin)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的表达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0例PTC和4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β-catenin、VEGF-C的表达。结果:70例PTC组织中β-catenin异位表达率70.00%、VEGF-C阳性率75.71%,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β-catenin 无异位表达;VEGF-C阳性率为15.00%。 PTC的β-catenin异位表达率和VEGF-C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并且有淋巴结转移的PTC组织中β-catenin异位表达率和VEGF-C阳性率亦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PTC组织(P<0.01)。 PTC组织中β-catenin异位表达与VEGF-C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β-catenin和VEGF-C可能在PTC的淋巴管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朱金海;张琼;董慧明;周锐;王岩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硝普钠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合并高血压患儿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硝普钠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高血压患儿,均采用抗病毒、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甲基泼尼松龙、甘露醇、甘油果糖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硝普钠静脉滴注,起始剂量为0.5μg·kg-1·min-1,严密监测血压,调整硝普钠剂量,观察治疗1 h、24 h后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应用硝普钠治疗1 h和24 h后患儿高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结论:硝普钠治疗伴有高血压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血压控制稳定,安全性好,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李莹;李社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手术室护理干预在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手术患者心率、血压和焦虑的影响。方法:选取拟手术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包括术前访视、环境护理、体位护理、输液护理、输血配合、术中护理和术后护理。比较2组患者心率、血压、焦虑、护理满意度、预后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中2组患者的心率和血压及焦虑均得到明显改善,干预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此外,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患者下床活动和拆线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而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中,对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焦虑等情况,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手术顺利进行,加速患者康复进程,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周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胸科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胸科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行胸科手术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给予舒芬太尼0.5~1.5μg·kg-1·h-1联合丙泊酚3~5 mg·kg-1·h-1静脉持续泵注,肌松维持均为阿曲库铵0.6μg·kg-1·min-1静脉泵注;对比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T1心率均较T0明显下降(P<0.01),且对照组的T2~T5的心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对照组T1较T0的收缩压(SBP)值明显下降,观察组T3较T0的SBP值亦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T2~T5的SBP值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2组T4 SpO2均较T0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T3 SpO2值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对照组拔管时间为(18.3±7.8)min,明显长于观察组的(12.8±6.9)min(P<0.01);术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率30.0%,高于观察组的6.7%(P<0.05)。观察组苏醒期配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胸科手术麻醉效果好,术后清醒快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朱姝颖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切口瘢痕妊娠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对经阴道超声( TVS)诊断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 CSP)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如何提高TVS诊断CSP的准确率和及时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确诊为CSP患者的TVS声像图,分析影响TVS诊断准确率的因素。结果:TVS诊断CSP的准确率84.4%(27/32)。其中诊断不均质包块型CSP准确率100.0%(12/12),单纯孕囊型CSP 75.0%(15/20)。结论:提高TVS诊断CSP准确率的关键是提高诊断单纯孕囊型CSP的准确率,影响单纯孕囊型CSP诊断的因素主要包括孕囊与子宫切口瘢痕距离(距离2.5~7.0 mm的超声表现也应引起重视)和对CSP超声图像的熟悉程度。

    作者:梁星新;王保钢;杜联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肝局灶结节性增生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肝局灶结节性增生( FN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9例FNH的临床资料及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细胞角蛋白( CK8/18、CK7)、CD34、甲胎蛋白和Ki-67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影像学观察FNH通常为孤立的结节,平扫为等密度或稍低密度,中央可见低密度瘢痕。FNH病理大体表现为境界清楚、中央有纤维瘢痕的结节性肿块。镜下纤维间隔将肝组织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结节,可见厚壁血管及增生的小胆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8/18、CK7结节内和周边增生的小胆管阳性表达;CD34结节内的血窦内皮细胞及纤维间隔的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表达。甲胎蛋白结节内增生胆管和肝细胞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较低。结论:FNH是对畸形血管的肝细胞反应性增生,是一种良性瘤样病变,对于诊断明确的无症状者手术切除后,可定期随诊或复查。

    作者:彭燕;王志华;王晓秋;刘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论文中涉及的“含量”规范表达

    含量不是物理量,其含义不确切:商品标志上的含量常指质量或体积,如净含量50 g,净含量243 ml;科技文献中的含量包括有关混合物组成的各种量,如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浓度等。在实践中,误用含量的现象很普遍,可采取以下方式规范含量的表示。

    作者:何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石的操作体会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石的方法和手术操作体会。方法:回顾分析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石8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6例中75例一次性取尽结石,一次取净率为75.6%,再次经窦道取尽结石8例,再次取净率72.7%;另3例患者反复取石数次,其中1例因确实取石困难建议转上级医院治疗。86例患者在取石过程中出现胆道出血2例;诱发急性胰腺炎1例;结石在窦道口处嵌顿1例。结论: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石是胆总管取石失败后的重要补救措施,对减少医疗纠纷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胆道镜的操作过程中要耐心、细致、正确评估结石是否需要碎石。一次手术操作时间不可太长,以免导致并发症。

    作者:侯春光;刘启;郑春生;张辉;郭跃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牵引治疗后实施自我管理的效果与评价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牵引治疗后实施自我管理的效果。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牵引治疗患者13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实施自我管理,2组患者分别于就诊时及就诊3个月后和6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自我管理能力水平。结果:实施自我管理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干预组就诊3个月后和6个月后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患者就诊3个月后和6个月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自我管理能够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牵引治疗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饶照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论文中“浓度”的表达

    浓度是物质的量浓度的简称,国际标准的主单位为mol/m3,常用单位mol/L。其他含有“浓度”的量名称,一般不应简称浓度。例如:单位为g/L的量应称为质量浓度;单位为1的质量(体积)百分比浓度应称为质量(体积)分数;单位为mol/kg的量应称为质量摩尔浓度。

    作者:何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综合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护理的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影响开展临终关怀护理服务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其权重,为安徽省蚌埠市综合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蚌埠市3所综合医院医护人员进行面对面访谈,建立理论模型,利用统计学软件,运用信度、效度、相关和多元回归等手段,提炼出影响开展临终关怀的影响因子,并对其进行排序。结果:专业人才、医疗资源、现代生命观、现代伦理观4个因素与临终关怀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456、0.244、0.125和0.075。结论:发现有4个影响因素与开展临终关怀认可度呈正相关关系,按权重排序依次是专业人才、医疗资源、现代生命观、现代伦理观。

    作者:徐令婕;郑海燕;宋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住院白血病患者生命质量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了解住院白血病患者生命质量与焦虑、抑郁的关系。方法:运用生存质量核心问卷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56例白血病患者的生命质量、焦虑、抑郁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56例白血病患者中,焦虑20例,抑郁18例。焦虑阳性组的总体健康状态、情绪功能和认知功能评分均低于焦虑阴性组(P<0.05),疲倦、疼痛和食欲丧失评分均高于焦虑阴性组(P<0.01);2组其他因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阳性组总体健康状态、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低于抑郁阴性组(P<0.05~P<0.01),疲倦、疼痛、气促、失眠和食欲丧失评分均高于抑郁阴性组(P<0.05~P<0.01);2组其他因子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血病患者的焦虑抑郁均与总体健康状态及角色、情绪、认知和社会功能呈负相关关系(P<0.05~P<0.01),与疲倦、疼痛、气促、失眠和食欲丧失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与其他因子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住院白血病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高,生命质量总体水平低。

    作者:丁宁;陶治荣;胡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微创钢板内固定联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微创钢板内固定( MIPPO)联合锁定加压钢板( 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8例行MIPPO+LCP治疗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按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31例,良4例,中3例,差0例,优良率92.1%,患者骨折愈合时间10~20周,所有患者均无畸形愈合、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采用MIPPO+LCP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及预后整体优良率高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邱新建;方宣城;夏西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拟似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乳头实性状肾细胞癌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sPRCC)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鉴别。方法:对2例sPRCC进行光镜、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荧光素原位杂交( FISH)检测,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2例sPRCC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0岁和71岁,例2临床表现为腰痛。肿瘤长径分别为2.0 cm、3.5 cm,切面灰白色与周围肾实质界限清晰,例2局部伴出血、坏死。组织学上2例瘤细胞均呈圆形或卵圆形,排列成管状,部分区域瘤细胞相互挤压形成实性片状,例1部分区域瘤细胞排列成梁状,肿瘤边缘见少量乳头状结构,但无脉管轴心,间质内含少量黏液及砂粒体样钙化小体;例2间质内见泡沫细胞聚集,实性片状区域黏液性间质明显。免疫表型:2例均表达AMCAR、CK7、CK19、EMA、vimentin等,Ki-67<5%。 FISH结果显示2例均有7号、17号染色体扩增及Y染色体丢失。结论:sPRCC为罕见的乳头状肾细胞癌亚型,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与MTSC有较多重叠性,常难以区分,FISH检测可有效帮助鉴别。

    作者:雍翔;张琼;武世伍;马莉;柴大敏;陶仪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不良反应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 HD-MTX)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的不良反应。方法:对40例ALL患儿采用HD-MTX 2.0~5.0 g/m2治疗,观察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3个疗程的临床治疗后,患儿出现了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感染、肝损害、黏膜损害、心脏损害、神经系统症状、皮疹及脱发等不良反应。其中,骨髓抑制发生率为61.3%,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51.9%,感染发生率为38.1%,肝损害发生率为41.3%,黏膜损害发生率为15.6%,心脏损害发生率为10.0%,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为15.0%,皮疹发生率为6.9%,脱发发生率为5.0%;未见明显的肾功能损害。结论:HD-MTX治疗ALL患儿的不良反应较多,要积极对症治疗,加强对MTX血药浓度的监测以及个体化治疗,以提高患儿的长期无病生存率。

    作者:向君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抑郁发生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个性化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的干预效果并分析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将10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住院顺序交替纳入到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路径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路径的基础上辅以个性化心理护理。2组患者3个月后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估简表(中文版)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分别为53.2%和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估简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得分和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2组社会领域和环境领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础护理路径的基础上辅以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邵润;李小林;吴少丹;李雪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认知功能与抑郁、焦虑及BODE指数的关系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并探讨其认知功能和抑郁、焦虑及BODE指数的关系。方法:选取COPD患者53例( COPD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49名(对照组),分别进行认知功能及抑郁、焦虑状态测定,比较2组认知功能及抑郁、焦虑差异。并对COPD组进行BODE指数测定,分析COPD组认知功能和抑郁、焦虑及BODE指数的关系。结果:COPD组认知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COPD组抑郁、焦虑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将COPD组按照认知功能评分(24分为界值)分为认知正常组和认知障碍组,认知障碍组抑郁、焦虑及BODE指数评分均较认知正常组增高(P<0.01),COPD组认知功能与焦虑、抑郁及BODE指数总分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COPD患者认知功能和抑郁、焦虑及BODE指数密切相关。

    作者:袁娜娜;陈余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及巢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的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灶周围巢蛋白( nesti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各组再根据术后开始干预的时间窗细分为术后6、12、24、48及72 h 5个亚组,每组8只。治疗组给予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其他各组正常饲养。14 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后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 nestin的表达。结果: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各时间点均无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后6~72 h,治疗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6~72 h时间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脑梗死后6~72 h nestin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少于模型组及治疗组(P<0.01);而治疗组各时间点的nestin阳性细胞数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正常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内各不同时间点nestin阳性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梗死后24 h nestin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其他各时间点(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康复训练的佳时机为脑梗死后24 h;其机制可能与增加脑梗死灶周围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有关。

    作者:张璇;张卓然;段淑荣;蒋莱;范志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子宫腔填塞纱条联合注射氨丁三醇卡前列素对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腔填塞纱条联合注射氨丁三醇卡前列素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例。2组均于胎盘娩出后发现出血多时立即子宫注射或静脉滴注缩宫素20 U、按摩子宫、卡孕栓2枚含化或塞肛。若出血仍多者,对照组子宫注射氨丁三醇卡前列素治疗,观察组直接宫腔填塞纱条联合注射氨丁三醇卡前列素。结果:观察组10例有效,有效率90.9%,24~48 h后取出宫腔纱条,无感染、复发出血,1例无效,行子宫切除术,无病死病例;对照组7例出血量得到控制,有效率63.6%,其余4例出血仍汹涌而切除子宫;2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1)。观察组患者产后24 h出血量和产后输血量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较轻,未行特殊处理,停药后症状均能自行缓解。结论:子宫腔填塞纱条联合注射氨丁三醇卡前列素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并不能减少其出血量、输血量及治疗有效率。

    作者:王蕾香;万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大鼠脊髓损伤前后外周血CD3+ CD8+ CD28-和CD3+ CD8+ CD28+细胞亚群的变化

    目的::探讨SD大鼠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SCI)前后外周血抑制性T细胞( suppress T lymphocytes,Ts)和细胞毒性T细胞( cytotoxic T lymphocytes,Tc)亚群的变化规律。方法:取10只健康雌性SD大鼠,采用纽约大学脊髓损伤撞击仪制作重物坠落SCI模型。于SCI前及后1、3、5、7、14、21、28和56 d收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8+CD28-Ts 和CD3+CD8+CD28+Tc亚群的变化规律。结果:SCI前,正常大鼠外周血中Ts和Tc亚群占CD3+总T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30.27±12.09)%和(14.75±4.29)%。损伤后1 d,Ts的比例为(22.58±12.12)%。术后5 d时其百分比下降至低,为(20.86±10.41)%。术后7~21 d,其比例恢复至术前水平,28 d时显著升高,其比例为(37.90±12.98)%。56 d时其比例为(33.79±11.44)%,恢复至损伤前水平(P>0.05)。 Tc和Ts亚群的变化趋势相反,在损伤后1、5、21和28 d时其比例分别为(17.29±7.10)%、(20.02±6.24)%、(23.89±6.78)%和(13.81±11.21)%。但56 d时其比例没有恢复至术前水平,而是进一步下降至(8.71±6.44)%(P<0.01)。结论:在SCI后的早期阶段,SD大鼠外周血Tc占明显优势,提示Ts功能抑制、Tc功能增强是SCI免疫损伤机制之一。 SCI后5~21 d是进行免疫调节治疗的关键时间窗。

    作者:江政松;胡建国;吕合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