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比较

胡洁

关键词:心力衰竭, 充血性, 卡维地洛, 美托洛尔, 心室功能, 左
摘要:目的:比较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4例慢性CHF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观察组)37例和美托洛尔组(对照组)37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状态,以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等变化。结果:2组患者心功能均明显的改善,而且对于血浆细胞因子以及逆转心脏的重塑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VE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LVEDD与LVESD下降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均可有效改善慢性CHF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以及心功能,而且卡维地洛的效果更加明显。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的安徽省全科医生配置公平性发展趋势研究

    目的:了解2007~2012年安徽省全科医生配置公平性状及发展趋势。方法:采用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对2007~2012年安徽省全科医生按人口及地理分布的公平性进行分析,利用泰尔指数对地域间配置的差异性进行评价。结果:安徽省全科医生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由0.425下降到0.216,按地理分布的基尼系数由0.501下降到0.326,泰尔指数总差异由0.2142下降到0.0801。结论:现有全科医生资源总体配置合理,按人口分布公平性优于按地理分布公平性,配置公平性呈现改善趋势。

    作者:刘露;王丽丹;江启成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影响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28名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与128名正常儿的家庭、孕期及出生情况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父母亲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家庭月收入,母孕期疾病,产检次数,参加孕期保健讲座次数,孕次等与婴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的关系。结果:父亲文化程度、父亲职业、家庭月收入、家庭结构、产检次数、母孕期疾病、参加孕期保健讲座次数和孕次均为婴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孕期保健管理,早监测早干预,以减少婴儿早产低出生体质量的发生。

    作者:翟晓蔚;吴田英;梁思铭;秦德燕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预混胰岛素与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预混胰岛素与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给予预混胰岛素治疗的观察组和给予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的对照组,每组各75例。检测2组治疗4周后的血糖指标,随访2组治疗2年后的心功能指标和下肢血管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4周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治疗2年后下肢血管内膜中层厚度、收缩期血管峰值血流速度和管径狭窄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2年后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E/A值(A峰为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射血分数和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预混胰岛素能够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改善患者下肢血管功能和心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媛媛;祁明霞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Miller-Fisher综合征1例

    患者,男,38岁,因言语不清伴双眼闭合不全15 h于2012年4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15 h前出现言语不清,声音嘶哑,伴双眼闭合不全、视物成双,无肢体麻木、活动障碍,无发热,无晨轻暮重。病程中患者有饮水呛咳,无意识障碍,大小便正常。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10余年;入院前1周有感冒发热、腹泻病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7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0/70 mmHg,神清,构音障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光反射存在,双侧上眼睑无下垂,双侧眼球内收及外展均充分,双侧眼球上下活动不能,双侧额纹消失,举眉、皱额动作不能完成,双侧眼裂变宽,双眼闭合不全,露出白色巩膜,双侧鼻唇沟对称变浅,口角无歪斜,双侧软腭弓对称,悬雍垂居中,咽反射消失,伸舌居中,颈软,四肢肌力与肌张力正常,步基增宽, Romberg征阳性,双侧肢体刺痛觉正常,四肢腱反射消失,双侧 Babinski 征阴性。辅助检查:头颅 MRI示未见明显异常;乙肝五项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表面抗体阴性,乙肝e 抗原阴性,乙肝e 抗体阳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4月7日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无色透明,压力120 mmH2 O,细胞数2×106/L,蛋白210 mg/L,葡萄糖2.7 mmol/L,氯化物126.9 mmol/L,脑脊液培养及药敏无细菌生长;脑脊液墨汁染色、脑脊液涂片均阴性;肌电图示:四肢神经原性损害(感觉传导速度与运动传导速度均异常,F 波明显延长);依据患者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查考虑为Miller-Fisher综合征,予以鼻饲,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0.4 g/kg,维生素B1、甲钴胺营养神经治疗。患者病情进展:4月9日出现双侧眼球固定,无呼吸困难,继续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共用5 d;4月16日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无色透明,压力110 mmH2 O,细胞计数4×106/L,蛋白494 mg/L,葡萄糖测定2.9 mmol/L,氯化物121.8 mmol/L,诊断 Miller-Fisher综合征明确,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明显好转;4月30日患者双侧眼球能内收、上下活动,不能外展,四肢腱反射减弱,患者出院。

    作者:王本孝;王俊珺;杨洁;刘建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烫伤致兔急性肺损伤早期肺泡灌洗液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

    目的:探讨烫伤致兔急性肺损伤早期肺泡灌洗液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其中1组为对照组(A组),背部脱毛37益水浸浴;另5组均为烫伤组(B组),均建立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烧伤模型,分别于烫伤后2、4、8、12、24 h时间点处死动物,作为B1、B2、B3、B4、B5组。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进行肺损伤评分,计算肺湿干质量比( W/D),并应用双抗夹心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泡灌洗液中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8的变化。结果:B组中所有兔子处死后经病理证实均达到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 B1~B5组均可见到肺泡腔及间质内白细胞渗出、浸润,肺泡腔内见渗出液,肺泡隔增厚,肺泡及间质充血,部分肺泡塌陷、不张,透明膜形成,且随时程延长病变加重,肺损伤评分增加,B1~B5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3~B5组肺W/D均较A组明显升高(P<0.01);B1~B4组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1β、IL-8水平较A组均升高(P<0.05~P<0.01),其中TNF-α、IL-8均在12 h达到高峰(P<0.01),IL-1β在8 h达到高峰(P<0.01),而24 h时IL-8、IL-1β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烫伤后早期,肺泡灌洗液中的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8水平明显升高,与急性肺损伤的发生有关。

    作者:段立彬;何先弟;汪华学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肺炎支原体-DNA检测对小儿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 MP)-DNA的检测对小儿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2012年儿科诊治的有呼吸道感染症状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的MP-DNA。结果:6231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DNA阳性1882例,阳性率30.20%。>5~12岁年龄组MP-DNA阳性率为57.51%,均高于其他年龄组( P<0.01)。1~3月份MP-DNA阳性率为41.48%,7~9月份阳性率为37.27%,均高于4~6和10~12月份(P<0.01)。女性阳性率为41.36%,明显高于男性的21.51%(P<0.01)。结论:MP-DNA检测对小儿呼吸道感染诊断有重要价值。呼吸道感染患者中MP感染率较高,及时快速地检测,对预防疾病加重和肺外多器官损害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伶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为防治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70例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患者中,行放、化疗42例,放疗28例。化疗方案以CHOP为主,少数用B-CHOP方案。局部放疗者,用直线加速器照射40~60 Gy/3~5周。分析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生化、病理、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70例患者中男51例(72.9%),女19例(27.1%),Ⅰe和Ⅱe期56例(80.0%);单发鼻腔病灶55例(78.6%);病理分类以T细胞型为主;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肿胀和鼻衄等,其次为口腔和眼眶症状,并累及颈部;总体5年无病生存40例,无病生存率( DFR)为57.1%;接受放、化疗者5年生存30例,DFR为71.4%,而接受放疗者5年生存10例,DFR为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e期患者中接受放、化疗者5年生存21例,DFR为87.5%;而接受放疗者5年生存10例,DFR为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Ⅱe和Ⅲe~Ⅳ期患者中接受放、化疗者5年分别生存7例和2例;而接受放疗者均无5年生存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分期和治疗方式是影响5年DFR的主要因素;CHOP方案联合放疗治疗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可获得更好的预后,显著提高患者的5年DFR。

    作者:谢华;于斌;孙文忠;秦卫红;阙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卵巢甲状腺类癌伴便秘1例

    患者女性,37岁。7年前B 超检查示:右侧卵巢畸胎瘤,直径2 cm。平素月经规律,无自觉症状,每年B超随访。近2年出现便秘,对症处理不见好转,必须使用开塞露。2013年5月妇科检查:右侧附件区可扪及约6 cm大小包块,活动度好,边界清楚,质地中等,无压痛;超声示:右侧卵巢畸胎瘤。于2013年5月21日拟“右侧卵巢畸胎瘤”入院,未做肿瘤标志物检验。5月24日行腹腔镜右卵巢肿瘤剔除术,术中见右侧卵巢肿块为囊实性,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盆腔未见种植和转移。术中快速病理报告:(右卵巢)畸胎瘤伴有甲状腺成分;5月28日巨检:组织6.5 cm×5.0 cm×1.5 cm,内见毛发和骨样组织;病理报告:(右卵巢)畸胎瘤伴有甲状腺成分,部分区域为甲状腺肿瘤,髓样癌不能完全除外,建议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进一步证实。5月31日南京军区总医院病理会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转录因子1-,降钙素-,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突触素+,肿瘤增殖抗原<3%(见图1、2);特殊染色:刚果红-,甲基紫-;病理诊断:右卵巢甲状腺肿类癌。术后患者便秘症状消失。于5月31日行右附件切除+腹膜活检+部分网膜切除术,术后病理未发现转移病灶。术后随访无便秘等不适症状。

    作者:刘山;周永清;房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阿奇霉素联合维生素D治疗儿童哮喘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维生素D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阿奇霉素+常规治疗组(B组)和阿奇霉素联合维生素D+常规治疗组(C组)。所有患儿治疗前后均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IL)-2、IL-17浓度,比较3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液指标变化、症状体征好转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3组患儿治疗前血清IL-2和IL-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儿血清IL-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IL-17水平降低(P<0.01),其中C组改变更为明显(P<0.05~P<0.01);C组均较A组、B组症状体征好转时间短、住院时间缩短(P<0.05~P<0.01)。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维生素D可以改善患儿气道炎症反应,提高机体抵抗力,改善患儿临床治疗疗效。

    作者:王立民;黄艳;王红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DHS、PFLCP与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 DHS)、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 PFLCP)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DHS、PFLCP、PFNA内固定治疗,其中DHS组22例,PFLCP组17例,PFNA组31例。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所有患者均随访6~14个月。结果: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DHS组与PFLCP组(P<0.01),而3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DHS和PFLCP固定牢固,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张杰;李军;吴伟;吕欧;王斌;程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坎地沙坦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32例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酯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3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按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组17例、非高血压组15例,检测并比较2组应用坎地沙坦酯治疗前后的尿微量白蛋白( mAlb)水平。结果:2组治疗后mAlb水平低于治疗前,且高血压组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坎地沙坦酯可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mAlb水平,改善肾功能,且对伴高血压者效果更显著。

    作者:黄殿红;李廷振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C反应蛋白测定在妇产科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测定C反应蛋白( CRP)在妇产科疾病诊治中的参考价值。方法:检测227例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CRP,其中炎症组116例,非炎症组111例;比较2组CRP阳性率,以及炎症组中53例入院时、抗感染治疗3 d和7 d时的CRP和白细胞(WBC)水平。结果:炎症组CRP总阳性率为87.07%,明显高于非炎症组的13.51%(P<0.01)。炎症组中急性盆腔炎患者的CRP阳性率高于慢性盆腔炎(P<0.05)。急性盆腔炎患者入院时CRP和WBC,治疗后3 d和治疗后7 d的CRP均明显高于慢性盆腔炎和急性宫颈炎患者(P<0.01),而急、慢性盆腔炎和急性宫颈炎患者治疗后3 d和治疗后7 d的WB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炎症患者CRP水平和阳性率高于非炎症患者,且急性炎症患者的CRP水平高于慢性炎症患者;在指导妇科炎症患者治疗中监测CRP优于WBC。

    作者:孙月华;王维玲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8例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同时行溶栓导管置于血栓处行溶栓治疗,溶栓第3、5、7天再经溶栓导管造影评价溶栓效果及静脉通畅程度,根据通畅程度行单纯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出院随访。结果:置管溶栓术对急性下肢DVT有效率100%。溶栓成功后10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18例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出院后继续口服抗凝药物6个月,并应用弹力袜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随访6个月至5年,疗效满意。结论:置管溶栓术及溶栓后单纯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是治疗急性下肢DVT的有效方法,创伤小,疗效高,并发症少,对防治下肢DVT后综合征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长春;郭劲松;倪良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成年人脑积水2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可调压式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成年人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可调压式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成年人脑积水20例。术中测量颅内压并根据所测压力调整阀门压力。术后根据头颅CT显示的脑室大小和临床症状的改善调节分流泵的压力。每月复查头颅CT 1次,每次调低或调高1个档次,每月调节1次。结果:出院后随访3~19个月,5例高压性脑积水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出现脑室过小,调高1个档次,共调节1次;15例正常压力脑积水术后1个月内8例症状改善,7例症状改善不明显,进行压力调节;共8例调节,7例症状和影像学改善,1例无改善。结论:使用可调压式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可在术后调整阀门压力,防止并发症,分流效果显著。

    作者:徐德才;张少军;姜之全;韩易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多发伤患者应激并发症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导致多发伤患者应激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4例多发伤患者应激并发症危险因素的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收集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糖、血电解质、血气分析、肝肾功能等指标以及测定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总甲状腺素(TT4)、血清游离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血皮质醇( COR)、生长激素,细胞因子白介素( IL)-1、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等。结果:64例出现应激性溃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激并发症48例,出现应激并发症和无并发症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Ⅱ评分、COR、ACTH、TT3、FT3、TT4、IL-6、IL-8、IL-10、TNF-α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APACH Ⅱ评分、TT4、COR、IL-6和IL-10为早期应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多发伤患者APACHⅡ评分以及创伤后TT4、COR、IL-6、IL-10等指标的变化与患者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及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激并发症的出现密切相关。

    作者:徐文鹏;应佑国;方玉明;秦宗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瑞舒伐他汀改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脂与神经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脂与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2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按前瞻随机开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根据不同病情,合理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清除氧自由基药物及活血化瘀药物;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钙汀片,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血脂、神经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及梗死灶面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P<0.01),IMT明显减小(P<0.01),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P<0.01);治疗前2组梗死灶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2组梗死灶面积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大面积、小面积梗死灶分别减少3例和7例(改善率41.2%);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大面积、小面积梗死灶分别减少1例和4例(改善率22.2%),但2组治疗后3、6、12个月脑梗死面积改善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神经功能,不良反应少,对改善脑梗死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葛靓;周志明;庞洪波;李雪芹;金炜;费世早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妊娠合并精神障碍患者分娩方式探讨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精神障碍患者不同分娩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妊娠合并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患者的分娩方式以及妊娠结局。结果:患者在终止妊娠时选择的分娩方式主要为硬膜外麻醉下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及经阴道自然分娩,分别为43.16%和40.00%。妊娠合并躁狂症、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患者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新生儿活产率高于合并躁狂症患者(P<0.05);合并躁狂症患者新生儿不良结局(轻度窒息、重度窒息及死产)的发生率较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增高(P<0.05)。结论:妊娠合并精神障碍患者产妇及新生儿的妊娠结局与终止妊娠方式密切相关。产钳助产以及全麻下急诊剖宫产与产妇及新生儿的不良结局呈正相关,为了降低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需要尽量避免使用此类方法终止妊娠。

    作者:肖雯;王秀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确证试验假阳性1例分析

    目的:通过对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抗体确证试验结果假阳性者进行随访检测分析,探讨HIV抗体确证试验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方法:对1例受检者进行HIV抗体筛查和确证试验,并于4周、8周和12周随访检测,后两次随访进行HIV-1病毒载量检测以及第四次进行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4次HIV抗体检测结果免疫印迹试验带型均为gp160、gp120、p24;后两次病毒载量结果均为TND,第四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为885 cells/μl,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终判定HIV抗体阴性。结论:随着HIV抗体确证试验结果不确定样本不断增多,检测者要格外谨慎判断处于临界状态的样本,必须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及随访检测,才能给予准确的检测报告。

    作者:杨晓辉;温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地佐辛与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无痛ERCP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地佐辛和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无痛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行无痛 ERCP 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芬太尼2μg/kg 静脉注射,观察组给予地佐辛0.1 mg/kg静脉注射,5 min后2组均给予丙泊酚血浆靶控质量浓度为3μg/ml,分别观察、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在麻醉期间的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心率( HR)、血氧饱和度( SpO2)、起效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体动次数、SpO2<90%的发生率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患者满意率。结果:2组患者检查前SBP、DBP、HR、SpO2以及镇痛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和丙泊酚总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置镜时收缩压和检查毕SBP、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检查毕的HR及置镜时和检查毕的SpO2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SpO2<90%的发生率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佐辛与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无痛ERCP时均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但地佐辛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患者更满意。

    作者:郭全周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大学生健康素养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加强公民健康的重要手段,而健康素养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大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对中、老年时期的健康均具有潜在的重要影响[1-3]。通过分析大学生群体健康素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干预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现就大学生健康素养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陈玮(综述);齐玉龙;张静(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