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iller-Fisher综合征1例

王本孝;王俊珺;杨洁;刘建魁

关键词:Miller-Fisher综合征, 颅神经, 脑脊液
摘要:患者,男,38岁,因言语不清伴双眼闭合不全15 h于2012年4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15 h前出现言语不清,声音嘶哑,伴双眼闭合不全、视物成双,无肢体麻木、活动障碍,无发热,无晨轻暮重。病程中患者有饮水呛咳,无意识障碍,大小便正常。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10余年;入院前1周有感冒发热、腹泻病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76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10/70 mmHg,神清,构音障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光反射存在,双侧上眼睑无下垂,双侧眼球内收及外展均充分,双侧眼球上下活动不能,双侧额纹消失,举眉、皱额动作不能完成,双侧眼裂变宽,双眼闭合不全,露出白色巩膜,双侧鼻唇沟对称变浅,口角无歪斜,双侧软腭弓对称,悬雍垂居中,咽反射消失,伸舌居中,颈软,四肢肌力与肌张力正常,步基增宽, Romberg征阳性,双侧肢体刺痛觉正常,四肢腱反射消失,双侧 Babinski 征阴性。辅助检查:头颅 MRI示未见明显异常;乙肝五项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表面抗体阴性,乙肝e 抗原阴性,乙肝e 抗体阳性,乙肝核心抗体阳性。4月7日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无色透明,压力120 mmH2 O,细胞数2×106/L,蛋白210 mg/L,葡萄糖2.7 mmol/L,氯化物126.9 mmol/L,脑脊液培养及药敏无细菌生长;脑脊液墨汁染色、脑脊液涂片均阴性;肌电图示:四肢神经原性损害(感觉传导速度与运动传导速度均异常,F 波明显延长);依据患者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查考虑为Miller-Fisher综合征,予以鼻饲,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0.4 g/kg,维生素B1、甲钴胺营养神经治疗。患者病情进展:4月9日出现双侧眼球固定,无呼吸困难,继续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共用5 d;4月16日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无色透明,压力110 mmH2 O,细胞计数4×106/L,蛋白494 mg/L,葡萄糖测定2.9 mmol/L,氯化物121.8 mmol/L,诊断 Miller-Fisher综合征明确,治疗过程中患者症状明显好转;4月30日患者双侧眼球能内收、上下活动,不能外展,四肢腱反射减弱,患者出院。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阿奇霉素联合维生素D治疗儿童哮喘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联合维生素D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阿奇霉素+常规治疗组(B组)和阿奇霉素联合维生素D+常规治疗组(C组)。所有患儿治疗前后均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IL)-2、IL-17浓度,比较3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液指标变化、症状体征好转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3组患儿治疗前血清IL-2和IL-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儿血清IL-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IL-17水平降低(P<0.01),其中C组改变更为明显(P<0.05~P<0.01);C组均较A组、B组症状体征好转时间短、住院时间缩短(P<0.05~P<0.01)。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维生素D可以改善患儿气道炎症反应,提高机体抵抗力,改善患儿临床治疗疗效。

    作者:王立民;黄艳;王红阳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T2DN)患者血浆维生素D和肾功能生化指标变化情况,评价维生素D在T2DN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对72例T2DN患者按24 h尿白蛋白定量(24 h-UAE)分为正常蛋白尿组( A组)、微量蛋白尿组( B组)和大量蛋白尿组(C组),同时选择相匹配的2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D组)。检测4组血浆尿素(UREA)、血肌酐(Cr)、尿酸(UA)、24 h-UAE及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并分析血清25-(OH)D3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B和C 3组血清25-(OH)D3水平均较D组明显降低(P<0.01),C组患者亦均较A组和B组患者明显降低(P<0.01),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组患者血浆UREA、Cr和24 h-UAE较A、B、D组患者明显升高(P<0.01),B组和A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B、C 3组T2DN患者和D组血浆U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OH) D3与UREA、Cr和24 h-UAE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UA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合并25-(OH)D3缺乏的T2DN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肾脏病变。

    作者:张士荣;时照明;张晓梅;周静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经腋静脉置入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腋静脉置入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PICC)的方法及其对PICC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经腋静脉置入PICC的14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经其他部位置入PICC的139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次置管成功、送管困难、第一次置管时导管异位及异位纠正成功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穿刺送管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异位纠正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生儿经腋静脉置入PICC与其他部位置入PICC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及纠正PICC导管异位的成功率,也能降低送管困难的发生率,值得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推广使用。

    作者:徐兵;戴明红;杨丽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华法林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132例75岁以上2型糖尿病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中等强度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1~2.5],华法林低等强度组(INR维持在1.5~2.0),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每组44例。随访1年,记录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华法林中等强度组、低等强度组和对照组血栓栓塞事件呈逐渐增多,对照组血栓栓塞发生率高于华法林中等和低等强度组(P<0.05),中等和低等强度组血栓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强度组、低等强度组和对照组出血事件呈逐渐减少,中等强度组出血发生率均高于低等强度组和对照组(P<0.05),但对照组出血发生率与低等强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房颤患者,INR维持在1.5~2.0,不仅能够取得佳的抗凝效果,同时能够有效地避免出血事件的发生。

    作者:宋莹莹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多发伤患者应激并发症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导致多发伤患者应激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4例多发伤患者应激并发症危险因素的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收集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糖、血电解质、血气分析、肝肾功能等指标以及测定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总甲状腺素(TT4)、血清游离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血皮质醇( COR)、生长激素,细胞因子白介素( IL)-1、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 TNF-α)等。结果:64例出现应激性溃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激并发症48例,出现应激并发症和无并发症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Ⅱ评分、COR、ACTH、TT3、FT3、TT4、IL-6、IL-8、IL-10、TNF-α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APACH Ⅱ评分、TT4、COR、IL-6和IL-10为早期应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多发伤患者APACHⅡ评分以及创伤后TT4、COR、IL-6、IL-10等指标的变化与患者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及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激并发症的出现密切相关。

    作者:徐文鹏;应佑国;方玉明;秦宗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确证试验假阳性1例分析

    目的:通过对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抗体确证试验结果假阳性者进行随访检测分析,探讨HIV抗体确证试验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方法:对1例受检者进行HIV抗体筛查和确证试验,并于4周、8周和12周随访检测,后两次随访进行HIV-1病毒载量检测以及第四次进行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4次HIV抗体检测结果免疫印迹试验带型均为gp160、gp120、p24;后两次病毒载量结果均为TND,第四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为885 cells/μl,结合流行病学资料,终判定HIV抗体阴性。结论:随着HIV抗体确证试验结果不确定样本不断增多,检测者要格外谨慎判断处于临界状态的样本,必须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及随访检测,才能给予准确的检测报告。

    作者:杨晓辉;温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十一酸睾酮联合他达拉非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勃起功能障碍115例

    目的:评估十一酸睾酮联合他达拉非( TUT )在男性患者2型糖尿病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type 2 diabetes erectile dysfunction,DED)中的治疗效果,为DED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115例DED的中老年男性患者使用TUT方法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记录患者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评分、患者性生活日记中能完成性交的成功率以及血清睾酮值,并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评分、能完成性交的成功率和血清总睾酮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结论:TUT疗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性生活质量,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陈其超;姜熙;曹志刚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右美托咪啶对开胸手术术后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对开胸手术患者术后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ASAⅠ~Ⅲ级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 PCIA),镇痛药配方为芬太尼20μg/kg( C组),芬太尼20μg/kg+右美托咪啶10μg/kg(D组),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0 ml。初始负荷剂量2 ml,持续剂量2 ml/h,单次静脉快注(Bolus)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记录各组患者术后24 h内Bolus总按压次数及芬太尼用量,术后4、8、24、48 h的镇痛视觉模拟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术后各组患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心率<50次/分,收缩压<90 mmHg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于麻醉前、术后4、8、24 h测定血清皮质醇浓度;于术后48 h评价患者满意度。结果:与C组比较,D组术后24 h内Bolus总按压次数减少,芬太尼用量降低(P<0.01);D组各时点Ramsay镇静评分均较C组明显升高(P<0.01),D组术后4 h和8 h的镇痛视觉模拟评分均较C组降低(P<0.01和P<0.05);2组患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术后4~48 h皮质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满意度高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芬太尼用于开胸手术后PCIA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芬太尼。

    作者:徐志云;邓宏平;石伯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妊娠合并精神障碍患者分娩方式探讨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精神障碍患者不同分娩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妊娠合并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患者的分娩方式以及妊娠结局。结果:患者在终止妊娠时选择的分娩方式主要为硬膜外麻醉下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及经阴道自然分娩,分别为43.16%和40.00%。妊娠合并躁狂症、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患者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新生儿活产率高于合并躁狂症患者(P<0.05);合并躁狂症患者新生儿不良结局(轻度窒息、重度窒息及死产)的发生率较合并精神分裂症患者增高(P<0.05)。结论:妊娠合并精神障碍患者产妇及新生儿的妊娠结局与终止妊娠方式密切相关。产钳助产以及全麻下急诊剖宫产与产妇及新生儿的不良结局呈正相关,为了降低母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需要尽量避免使用此类方法终止妊娠。

    作者:肖雯;王秀峰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大学生健康素养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加强公民健康的重要手段,而健康素养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大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对中、老年时期的健康均具有潜在的重要影响[1-3]。通过分析大学生群体健康素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大学生的健康素养干预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现就大学生健康素养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陈玮(综述);齐玉龙;张静(审校)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4例慢性CHF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观察组)37例和美托洛尔组(对照组)37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状态,以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等变化。结果:2组患者心功能均明显的改善,而且对于血浆细胞因子以及逆转心脏的重塑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VE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LVEDD与LVESD下降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均可有效改善慢性CHF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以及心功能,而且卡维地洛的效果更加明显。

    作者:胡洁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血液透析中进食时间对患者血压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过程中进食时间对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在透析时出现低血压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5例,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按不同进食时间,分别给予透析中禁食、透析2 h内进食及透析3 h后进食,进食量约250 g。每种方法观察2周,记录每次进食前和进食后30 min平均动脉压,透析前及透析中每小时平均动脉压,并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进食前后平均动脉压差、透析前平均动脉压和透析中低平均动脉压差及3组患者低血压、症状性低血压发生率及护理干预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 h后进食组各项指标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透析前平均动脉压及发生透析相关性低血压停止透析的例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低血压倾向的患者,应选择在透析2h内进食,避免在透析3h后进食,有助于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

    作者:李虹;常保超;张玮;刘丽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全麻气管插管的教学观察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教学中伴随的问题及术后喉痛及声音嘶哑的发生情况,以期提高气管插管教学的质量。方法:10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教学组和医师组,每组50例。记录2组的插管时间、脱氧合发生率和尝试插管次数,并在患者离开麻醉后恢复室时和术后24 h评估患者喉痛和声音嘶哑情况。结果:插管时间、脱氧合发生率和插管次数在教学组均显著高于医师组(P<0.01)。医师组的喉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教学组(P<0.01),而2组声音嘶哑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插管教学会延长插管时间并增加插管次数,同时增加气道损伤的概率。

    作者:陆慧红;李桂凤;陈洪飞;白浪;姜桢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DC-CIK或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研究的Meta分析

    目的:对树突状细胞( 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了解生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文期刊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PubMed、CBM等西文数据库,查找DC-CIK或CIK联合化疗治疗NSCLC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Jadad评分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4.2统计软件对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免疫检测指标( CD3+、CD4+、CD4+/CD8+)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筛选后纳入11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质量分析显示纳入文献质量不高。临床获益合并效应比值比( OR)为2.45,95%CI为1.56~3.83;生活质量合并效应量OR为3.17,95%CI为1.82~5.52;治疗后免疫学检测指标CD3+的合并效应量 OR为16.96,95%CI为14.09~17.82;CD4+的合并效应量 OR为6.84,95%CI为6.06~8.63;CD4+/CD8+的合并效应量OR为0.60,95%CI为0.56~0.65。 DC-CIK或CIK联合化疗治疗NSCLC的临床获益率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免疫功能也优于对照组。结论:DC-CIK或CIK能明显提高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获益率及生活质量,并能提高化疗后患者免疫功能。

    作者:许林利;查名宝;武翔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系统健康教育对糖耐量减低者转归的影响

    目的:探讨系统健康教育对糖耐量减低( IGT)者转归的影响;方法:采用单盲对照法,将就诊于门诊及在社区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筛查出的86例IGT者分为系统接受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组)和未能系统接受健康教育(对照组)。检测每组入组时以及随访2年时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统计糖耐量正常转化率和糖尿病转化率,并进行自身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干预随访2年后健康教育组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 血糖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健康教育组糖耐量正常转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糖尿病转化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以增加IGT者糖耐量正常转化率,降低糖尿病转化率。

    作者:陈文实;张永井;贾崇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天麻素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57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57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连续7 d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分别予以综合评分。结果:治疗后显效19例,有效33例,总有效率达91.23%。结论:天麻素注射液对改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高斌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激活转录因子-2调控小鼠成釉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0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目的:通过克隆激活转录因子-2(ATF-2)基因以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初步研究ATF-2对小鼠成釉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0(MMP-20)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根据引物设计原则设计ATF-2基因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从小鼠成釉细胞中提取总RNA逆转录所得cDNA为模板,进行PCR法扩增。得出含有Hind Ⅲ和xhol酶切位点的ATF-2目的基因连接到pcDNA 3.1/myc-HisA真核表达载体上;用重组质粒转染小鼠MMP-20基因,观察其对MMP-20基因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经过PCR引物扩增得到1463 bp基因片段,将获得的重组质粒pcDNA 3.1/myc-HisA-ATF-2双酶切分析鉴定,测序结果与Gen Bank登录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双荧光素酶结果显示ATF-2可以促进MMP-20启动子的表达(P<0.01),且在-825~+23(848 bp)启动子区段促进作用明显。结论:成功实现了ATF-2基因克隆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并发现ATF-2对MMP-20启动子区域活性表达起正向调节作用。

    作者:王文江;冯琦;袁杰;高玉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地佐辛与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无痛ERCP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地佐辛和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无痛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行无痛 ERCP 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芬太尼2μg/kg 静脉注射,观察组给予地佐辛0.1 mg/kg静脉注射,5 min后2组均给予丙泊酚血浆靶控质量浓度为3μg/ml,分别观察、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在麻醉期间的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心率( HR)、血氧饱和度( SpO2)、起效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体动次数、SpO2<90%的发生率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患者满意率。结果:2组患者检查前SBP、DBP、HR、SpO2以及镇痛起效时间、苏醒时间和丙泊酚总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置镜时收缩压和检查毕SBP、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检查毕的HR及置镜时和检查毕的SpO2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SpO2<90%的发生率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佐辛与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丙泊酚用于无痛ERCP时均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但地佐辛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患者更满意。

    作者:郭全周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成年人脑积水2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可调压式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成年人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可调压式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成年人脑积水20例。术中测量颅内压并根据所测压力调整阀门压力。术后根据头颅CT显示的脑室大小和临床症状的改善调节分流泵的压力。每月复查头颅CT 1次,每次调低或调高1个档次,每月调节1次。结果:出院后随访3~19个月,5例高压性脑积水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出现脑室过小,调高1个档次,共调节1次;15例正常压力脑积水术后1个月内8例症状改善,7例症状改善不明显,进行压力调节;共8例调节,7例症状和影像学改善,1例无改善。结论:使用可调压式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可在术后调整阀门压力,防止并发症,分流效果显著。

    作者:徐德才;张少军;姜之全;韩易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静脉留置针在表柔比星化疗中不留置的应用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表柔比星( EPI)化疗中非留置针的应用对降低静脉炎及继发性血管渗漏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EPI化疗患者200例,按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取静脉留置针每日穿刺,输液后不予保留;对照组采取静脉留置针保留至72 h,观察2组患者静脉炎及继发性血管渗漏的发生率。结果:2组静脉炎和继发性血管渗漏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留置针在EPI化疗中不留置能有效降低静脉炎及继发性血管渗漏的发生率。

    作者:孙桂娟;王娅 刊期: 2014年第11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