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启芳;王丽;施冠华;徐贵霞;单新莉
随着体外循环(CPB)技术和外科技术的提高,心内直视手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CPB对肺脏的损伤,从难以察觉的亚临床损伤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约2%)[1],仍然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现就其损伤机制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武开宏;刘学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单点穿刺法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围术期应用的价值. 方法:选择22例剖宫产产妇,应用单点穿刺法腰硬联合麻醉,观察其临床效果,并与硬膜外麻醉方法对比分析. 结果:所有产妇麻醉起效快,肌松满意;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平稳,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术后硬膜外镇痛满意,无头痛并发症. 结论:单点穿刺法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围术期应用很有价值,但具体实施和管理有其特殊性.
作者:陈云飞;董洪啟;丁力;李同海;姚守国;丰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医学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的重要作用以及常见问题,以提高文后参考文献的质量. 方法:结合编辑工作实践,归纳和总结医学论文中参考文献引用和著录的常见问题,并进行修正,提出著录原则. 结果:参考文献引用和著录中主要存在引用文献陈旧、将间接引用当作直接引用、文献序号与文中角码不相符、外文作者和外文期刊名的缩写不规范、缺文题名以及期刊卷(期)号和书籍的出版项有误等问题. 结论:作者要按照生物医学科技期刊文后参考文献国家统一标准进行著录,编审人员严格审核,减少参考文献的差错率,进一步提高论文学术水平和期刊质量.
作者:李晶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肝癌的预后很差.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组织芯片技术为医学分子生物学提供了一种高通量、大样本及快速的分子水平的分析工具.本文就组织芯片技术及其在肝癌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傅军;高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肺部真菌感染CT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肺部真菌感染的影像学表现,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4例经3次以上痰菌阳性而确诊. 结果:基础疾病包括支气管扩张7例,肺结核11例,肺癌13例,免疫性疾病7例,糖尿病4例,肺囊肿5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9例,原因不明6例.CT影像学表现将肺部真菌感染分为4型:曲菌球型19例,实变型13例,结节型5例,弥漫型25例. 结论:结合临床基础病变,影像学能够对肺部真菌感染作出定性诊断.
作者:刘雨成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钙离子阻滞剂地尔硫(艹卓)静脉滴注(静滴)对颈丛阻滞下甲状腺手术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影响. 方法:40例单侧甲状腺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行颈丛阻滞后15 min,A组予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B组使用地尔硫(艹卓)10 mg于1 min内静脉注射,继以50 mg+5%葡萄糖注射液,以5~8μg ·min-1·Kg-1持续静滴.记录基础值、颈丛阻滞后5 min、15 min、30 min、60 min及术毕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 结果:两组在颈丛阻滞后的5 min、15 min的血压和心率明显升高(P<0.01).B组在使用地尔硫(艹卓)15 min后的血压和心率明显下降,未见不良反应. 结论:颈丛阻滞下甲状腺手术静滴地尔硫(艹卓)可以明显抑制心血管不良反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曙;段思源;张树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ardic troponin I,cTnI)水平,探讨血清cTnI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肌酐(Cr)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118例CHF患者采用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cTnI含量,根据血清cTnl水平分为升高组和正常组,并设对照组20例.所选者均进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及血清Cr测定. 结果:CHF患者血清cTnl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Ⅳ、Ⅲ、Ⅱ级患者之问血清cTn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F组血清C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血清cTnI升高组血清cr水平与血清cTnI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cTnl含量与血清cr水平无相关关系(P>0.05). 结论:CHF患者cTnI含量与心力衰竭的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心力衰竭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作者:汪靖;裘存新;吴捷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比较高血压患者下肢骨手术后三种镇痛方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选择45例ASA Ⅱ-Ⅲ级,行下肢骨手术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n=15).连续硬膜外镇痛组(E组):负荷量吗啡2 mg,镇痛药液为吗啡0.08 mg/kg+0.75%布比卡因150 mg+氟哌利多2 mg.连续静脉镇痛组(I组):负荷量曲马多100 mg,镇痛药液为芬太尼0.012 mg/kg+曲马多400 mg+氟哌利多2 mg,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背景输注速度2 ml/h.哌替啶镇痛组(D组):遵医嘱必要时肌肉注射哌替啶2 mg/kg.术后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观察有效按压次数、不良反应,比较术后1 h、4 h、8 h、12 h、24 h及48 h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 结果:E、I两组镇痛效果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镇痛效果差.三组问,E组血流动力学平稳,I组次之,D组不平稳(P<0.01). 结论:高血压患者下肢骨术后采取连续硬膜外镇痛安全、有效,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作者:张静;吴石华;张安生;欧阳帆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survivin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bladder,TCCB)发生、发展和复发中的作用. 方法:对5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survivin Mrna的表达. 结果:survivin mRNA在正常的膀胱黏膜中无表达,在TCCB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1.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survivin mRNA在TCCB中的阳性表达率随TCCB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升高而增高,在G1、G2和G3级TCCB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50.0%、68.2%和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表浅性和浸润性TCCB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92.6%,阳性表达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初发和复发TCCB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85.7%,两者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urvivin mRNA高水平表达在TCCB的发生、发展和复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张家俊;李庆文;王萍;承泽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丛状神经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对12例丛状神经纤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结果:丛状神经纤维瘤一般在儿童期发病,好发头颈部、四肢和躯干.组织学表现为由schwann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胶原纤维构成的丛状结构.免疫组化标记显示:梭形细胞以S-100蛋白阳性为主,vimentin、EMA、NsE或NF散在阳性. 结论:丛状神经纤维瘤有特殊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提高对丛状神经纤维瘤的认识有助于排查神经纤维瘤病1型.
作者:吴礼高;刘德纯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和基质细胞分泌的,介导和凋节免疫、炎症反应的小分子多肽,是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以外的另一类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物质.绝大多数的细胞因子为低分子量的分泌型糖蛋白,分子量为4~60 kDa,一般约由100个左右的氨基酸组成.
作者:王雪梅;孙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侧颌颈皮瓣在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方法:沿同侧下颌缘设计由颌缘走向颏下的侧颌颈皮瓣,用于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大皮瓣9 cm×6.5 cm. 结果:3例面部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应用同侧侧颌颈皮瓣修复创面,术后形态良好,效果满意. 结论:侧颌颈部皮瓣血供丰富,解剖层次表浅,手术简单易行,是面部恶性肿瘤切除创面修复的理想选择.
作者:徐东卫;章祥州;杨蔚;袁振奋;许瑾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微创治疗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的临床效果. 方法:鼻内镜下对40例临床诊断为鼻中隔偏曲的患者行鼻中隔矫正术及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 结果: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显效36例,有效4例. 结论:鼻内镜下微创治疗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大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华文;魏福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成形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下肢痉挛性脑瘫的手术配合. 方法:注意术前充分准备,配合术者对11例下肢痉挛性脑瘫患者,将L2~S1各神经后根分束为3-5束,用神经阈值探测仪检测,将阈值低的亚束切断,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术中根据脊神经的支配区,配合术者做好神经阈值的准确测定,术后掌握搬运要点,将患者安全送至病房. 结果:术后肌张力平均下降I~Ⅱ级,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充分有效地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搬运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星星;肖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寻求减少和避免川崎病早期误诊的可能途径. 方法:回顾分析早期误诊的40例川崎病门诊或入院时和入院后诊断、综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 结果:发热伴呼吸道症状多见,皮疹、结膜充血、唇红皲裂、指趾末端脱皮多于手足硬肿、颈淋巴结大、肛周脱皮,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及低白蛋白血症、低血浆渗透压、低钠血症发生率高.误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药疹、颈淋巴结炎、腹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尿路感染较多,误诊麻疹、链球菌感染综合征、咽结合膜热、类风湿性关节炎、高热惊厥少,院外误诊多.非典型川崎病占32.5%,冠状动脉受累33.33%. 结论:医务人员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是减少延迟诊断的关键.
作者:计明红;潘家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革兰阴性菌L型和原菌内毒素含量差异. 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鲎试验,分别检测稳定的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L型及其原菌内毒素含量. 结果: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L型内毒素定性鲎试验检测阳性,定量鲎试验检测出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L型内毒素含量分别为原菌内毒素含量的25.1%和36.4%. 结论:革兰阴性菌L型仍能产生内毒素,但其含量较原菌明显减少,是其致病力减弱的原因之一.
作者:陈登宇;刘勇;冯锡才;夏佩莹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尿流率测定评价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手术疗效. 方法:对64例术前未发生尿潴留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进行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尿流率测定,记录大尿流率(maximum flow rate,MFR)、平均尿流率(average flow rate,AFR)、尿流时间(urinary flow time,T)和尿量(urinary output,V). 结果: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尿流率测定可作为评价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手术疗效的客观指标.
作者:佘绍逸;李彤;佘璇瑜;郑晓;陈葵;何学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总结手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初步经验. 方法:对48例下肢DVT患者采取腔静脉滤器植入、股静脉切开取栓、髂静脉球囊扩张内置支架以及暂时性动静脉瘘等方法治疗. 结果:随访1~38个月,26例肢体肿胀消退,无浅表静脉怒张,11例肢体轻微肿胀伴浅表静脉扩张,3例肢体肿胀稍消退,症状有所减轻,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无肺栓塞发生,无滤器内血栓残留.1例术后1个月对侧肢体发生DVT. 结论:本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是治疗下肢DVT较好的选择,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周为民;高涌;余朝文;聂中林;卢冉;李晓强;宋涛;刘凤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与喉癌的关系. 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2例喉癌患者(喉癌组)和10名健康者(对照组)血清中IL-18的含量. 结果:喉癌组血清IL-18含量为(68.44±39.42)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28.47±2.29)pg/ml(P<0.001). 结论:喉癌患者血清IL-18含量增高,可作为喉癌辅助诊断及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一项重要生化指标.
作者:石莹;陈素莲;杨琦;夏俊;陈治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腭裂患者术后康复指导对语言恢复的效果. 方法:对15例腭裂患者及家属在出院前进行语言康复指导,出院后定期复查评价,并根据情况再次给予纠正指导. 结果:经过指导训练,患者语言能力得到长足进步,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术后患者语音清晰度优2例,良8例,中5例. 结论:康复指导对腭裂术后的康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术后及早地开展康复训练.能明显地改善患者语言状况,为疾病的完全康复奠定基础.
作者:姚宜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