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先弟;汪华学;邓晰明;吴强;石建华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肺炎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关系.方法:对2002年1月~2003年11月收治的新生儿重症肺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患儿28例进行分析观察.结果:治愈16例,好转7例,病死5例,病死率为18%,均死于MODS.结论:新生儿重症肺炎常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病程愈长,器官功能衰竭出现几率愈高,某一器官发生病变后,可引起另一器官的功能障碍.
作者:石佑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氨喋呤(HD-MTX)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毒副作用.方法:观察10例处于完全缓解期的ALL患儿应用40例次HD-MTX前后各器官功能的变化及毒副作用.结果:胃肠道反应、口腔黏膜损害、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发生率低.结论:HD-MTX对ALL患儿毒副作用轻,可以安全接受.
作者:毛国顺;郭玉淮;赵永;李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突发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系阵发出现的迅速而规律的异位心律,其起搏点位置在心房、房室交界区,可见于健康人,亦见于风湿性心脏病、预激综合征、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和洋地黄中毒等.此症发作时多有心悸、胸闷和头晕症状.发作时间长,频率快或基础心脏病较严重者,易引发血流动力学障碍[1].该症并发在产妇的临产过程中,对母婴安全威胁极大.本文介绍1例临产妇突发室上速、行转律治疗成功、顺利分娩的护理体会.
作者:曹乐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对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例脾功能亢进患儿实施数字减影成像下部分脾栓塞,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经右股动脉穿刺,引入5F导管鞘,将导管经腹主动脉引入脾动脉主干近端,插入5F Cobra导管,注入造影剂,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后,采用低压流控法注入2 mm×2 mm×2 mm明胶海绵12~40粒,行周围性部分性脾栓塞.结果:3例栓塞面积分别为60%~70%、50%、70%,栓塞后1天内白细胞均明显上升,维持1周左右,逐渐恢复正常;血小板在第2~3天开始上升,恢复情况与栓塞面积有关;红细胞恢复较慢.结论:部分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症创伤小,方法简便、安全,疗效确切.
作者:何宏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厚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肝硬化患者B超及肝功能检查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肝硬化患者有胆囊壁增厚者达76.7%,且有腹腔积液者胆囊壁增厚发生率为87.1%,高于无腹腔积液者50.0%(P<0.05).胆囊壁厚度与门静脉宽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与血浆清蛋白呈负相关关系(P<0.01). 结论:肝硬化患者往往伴有胆囊壁增厚,且伴发腹腔积液者胆囊壁增厚发生率高于无腹腔积液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门脉高压及低蛋白血症可能是主要因素.
作者:杨清峰;张旭;施光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女性乳腺癌pS2、neu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65例乳腺癌组织蜡块进行回顾性检测. 结果:在65例乳腺癌中,pS2阳性表达率为50.8%;neu阳性率为46.2%,且淋巴结转移组和未转移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neu基因蛋白的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检测neu表达情况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承泽农;武世伍;王萍;于东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总结29例银屑病患者临床护理的经验.方法:采用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等治疗,并进行系统的护理.结果:29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3.1%,护理效果较满意.结论:在银屑病的治疗及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视心理护理、皮肤护理,加强对激素用药的观察和健康指导.
作者:杨洪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中较常见的原因,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黄疸的增多,对母乳性黄疸的认识提高.我院自2000年3月~2003年3月 共收治53例母乳性黄疸患儿,现作报道.
作者:丁辉;甄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60例NSCLC中p53和PCNA表达情况.结果:在NSCLC中p53表达率(53.3%)及PCNA增殖指数均高于癌旁组织(P<0.001~P<0.05),且两者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和临床病理分级有一定关系(P<0.05~P<0.005).p53、PCNA表达与组织类型无相关性(P>0.05).结论:p53参与了NSCLC的发生发展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相关.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在肿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东华;胡华震;黄文斌;王莹;徐国祥;张丽琴;张菊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聚生联合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经病理确诊的NSCLC 61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31例,采用去甲长春花碱(NVB)25 mg/m2,第1、8天;顺铂(DDP)25 mg/m2,第1~3天;高聚生2 000 u加入5% GS 250 ml,第1~8天.对照组30例,仅用NVB+DDP,剂量方法同观察组.两组均以21~28天为1周期,治疗2周期后评价疗效.化疗前后抽取外周血作常规检查和免疫功能检测,以观察毒性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CR+PR)51.60%,对照组46.67%,差异无显著性(P>0.05);1年生存率观察组87.10%,对照组70.00%,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NK细胞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01);白细胞减少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聚生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轻化疗毒性反应.
作者:葛信国;曹杰;周俭;王缨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检测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浆尾加压素(urotensinⅡ,UTN)的变化,探讨其在心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心衰组30例,NYHA心功能为Ⅱ~Ⅲ级;对照组19例,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UTN.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TN在治疗前心衰患者血浆中明显升高(P<0.01),并且不受年龄、性别、NYHA心功能分级和心脏疾病种类的影响(P>0.05).结论:UTN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危险因素,在心衰的诊断中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周亚刚;张海婴;蒋克泉;伍旭升;张高峰;曹健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因、并发症及转归情况.方法:将脑梗死按梗死面积分为两组:A组为大面积脑梗死组20例;B组为非大面积脑梗死组50例.比较两组之间发病原因、并发症及转归.结果:A组房颤性所致脑梗死、消化道出血率和出血性梗死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均高于B组(P<0.05~P<0.005).结论:心源性脑栓塞是大面积脑梗死的常见病因之一,大面积脑梗死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出血性梗死等并发症,且病死率较高.
作者:尹伟;王伟;张军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低体重(≤10 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疗效及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低体重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的手术治疗情况.结果:术后存活52例,并发症以呼吸道居多,尤其是感染;病死2例.随访1~20个月,50例情况良好;其中1例残余分流、慢性心功能不全,1例非窦性心律.结论:适时选择手术治疗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丁力;胡英超;张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复合异氟烷吸入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为肝癌手术麻醉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方法:36例肝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组(E组,n=18)和全麻组(G组,n=18).E组患者选择T8~9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F3).两组诱导方法一致,静脉滴注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及维库溴铵气管插管.记录麻醉前、插管后、手术切皮、肝门阻断、肝门开放、拔管后即刻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IL-6水平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E组硬膜外注入局麻药后,各项血液动力学参数虽有所变化,但与基础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气管插管后和拔管后即刻G组SBP、DBP增加,与E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插管后至术毕G组血清IL-6水平升高与E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指标再灌注后均较缺血前升高(P<0.01).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异氟烷吸入,可减轻手术应激反应,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晓红;金钟;薛梅;王南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4例.结果:均获临床愈合,其中优良率79.2%,中等率20.8%.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患者可以早期活动而减少卧床并发症,且手术创伤小,患者容易接受,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治疗手段.
作者:唐绮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性反转综合征发病的可能原因.方法:运用人类外周血淋巴细胞常规染色体核型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分析30个中期分裂相,核型均为46,XY.结论:该女性患者为46,XY男性性反转综合征;SRY基因的突变或缺失以及SOX基因的突变是导致性反转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作者:鲍明升;程双怀;梁玉华;黄银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等脂质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8例MM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与脂质代谢相关的生物化学指标,并对血清胆固醇与血浆蛋白变化作相关分析.结果:MM患者治疗前TC和HDL-C比正常人群明显偏低(P<0.001),且TC水平与血浆总蛋白(TP)呈负相关(P<0.01),与血清白蛋白(Alb)呈正相关(P<0.01).经MP治疗2个月后,好转患者血清脂质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TC和HDL-C改善显著(P<0.001).结论:血清总胆固醇可以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实验辅助诊断和临床疗效观察有用的生物化学指标.
作者:蒋长顺;贺学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临床特点、检测手段及治疗.方法:对25例经酶免疫斑点技术确诊为CMV感染的婴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支气管肺炎11例(44%),中枢神经系统损害11例(44%),高胆红素血症8例(32%),所有病例均给予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治疗,支气管肺炎治愈8例,好转3例;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治愈1例,好转9例,未愈1例;高胆红素血症治愈2例,好转6例.结论:婴儿CMV感染以支气管肺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高胆红素血症为多见,血清特异性CMV-IgM抗体阳性为CM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依据,GCV是治疗婴儿CMV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赵武;陈兰举;王亚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双侧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报道1例42岁双侧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手术标本经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查,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表现为无痛性双侧附睾肿大,病理诊断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恶性淋巴瘤.免疫表型CD45、CD20、CD79α阳性,CD45RO、CD3、细胞角蛋白(CK)、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阴性.结论:双侧附睾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极为罕见,根据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明确诊断.
作者:武春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VVHDF)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24例MODS患者经股静脉留置单针双腔导管,使用Hospal BSM 22 SC血滤系统行床边VVHDF治疗,治疗期间留置Swan-Ganz导管监测VVHDF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动脉和混合静脉血气变化,并计算氧代谢指标.结果:VVHDF治疗6 h后心率、右心房压、平均肺动脉压、肺动脉嵌顿压、肺血管阻力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平均动脉压、体血管阻力指数、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含量、氧输送和氧消耗均显著增加(P<0.01~P<0.001);而心脏指数、血红蛋白、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混合静脉血氧分压、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混合静脉血氧含量、氧摄取率在VVHDF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VVHDF用于MODS的治疗能改善MODS患者的全身血流动力学状况,提高氧供.
作者:何先弟;汪华学;邓晰明;吴强;石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