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亚茵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功能与急性脑血管病(A CVD)的发病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单克隆荧光抗体为探针,测定ACVD患者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凝血酶敏感蛋白(TSP)的浓度,并常规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结果: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中TS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P<0.01);脑出血(CH)与对照组、脑梗死(CI)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CD62P和T SP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I早期PLT增加(P<0.05),MPV无明显变化,亚急性期MPV明显增大(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亢进,其生化基因表达产物增多。
作者:魏学霞;耿德勤;黄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3例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结核性脑膜炎经正规三联抗痨治疗,39例好转;4例恶化,其中1例因感染性休克死亡。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坚持正规用药和足够长的疗程,适当应用激素,能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防止后遗症。
作者:高春明;于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蚌埠市区儿童乳牙牙合与错牙合畸形的关系。方法:随机抽样调查市区内5所幼儿园共1 028名儿童,观察乳牙牙合前牙间隙及乳磨牙终末平面情况。结果:男性儿童乳牙牙合前牙间隙出现率为82.5%,女性儿童为85.5%;差异无显著性(P>0.05)。乳磨牙终末平面垂直型为72.8%,近中型为13.7%,远中型为13.5%。结论:错牙合畸形发病率增高可能与乳牙牙合关系不良有关。应加强对乳牙牙合期的牙齿保健教育。
作者:宋旻;于敬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RFA )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8例儿童(<14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者分别行射频消融术;其中,右侧旁路(RAP)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例。结果:8例均获消融成功;术后2个月1例His束旁路复发,再次消融成功。术后随访4~24个月,均无SVT再次发作。结论:RFA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而有效。
作者:蔡鑫;高大胜;史晓俊;卜军;张宁汝;宋业年;冯慧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术后窒息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方法:根据年龄、麻醉、手术方法的不同,对1 472例全麻下行各类口腔颌面部手术后患者实施针对性预防护理。结果:1 472例中19例发生术后窒息,其中2例死亡。窒息发生率1.29%,病死率0.14%。结论:重视和加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术后窒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王艳;陈利华;王英;卢保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近年来,由于导管技术和导引穿刺技术的发展,临床已采用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肝癌。此种方法,不要求全麻,不经腹腔,创面小,术后恢复快。1998~1999年,笔者参与132例肝癌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现将护理体会作一报道
作者:陈忠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998年10月~2000年3月,本科共选4例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早期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经临床观察,该疗法安全有效。现将其护理作一报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3例,女1例;年龄51~66岁。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经头颅CT证实排除外出血(发病6 h内)。4例均有偏瘫,其中右侧肢体瘫痪3例,肌力为0~Ⅰ级;左侧肢体瘫痪伴失语1例,肌力为Ⅱ级。4例均无意识障碍。1.2 方法首先建立静脉通路,静脉滴注改善微循环药液。由医师决定有超早期、发病6 h以内动脉溶栓指征患者,作碘皮试,并抽血查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采用右侧股动脉插管,并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发现右侧大脑中动脉系统梗死3例;左侧大脑中动脉梗死1例,分别于梗死部位一次性注入尿激酶50~90 u,待造影证实血管已通,拔出导管,局部压迫20~30 min,加压包扎,送回病房。1.3 结果本组3例完全再通,1例部分再通。2例症状完全改善(瘫痪肢体肌力由入院时Ⅱ级,于溶栓后5 h,恢复Ⅴ级),2例症状明显改善(瘫痪肢体肌力由入院时0~Ⅰ级,溶栓后,恢复Ⅲ级,出院时为Ⅳ级)。出院后随访,除1例发生再梗死;其余3例均治愈,未出现并发症。
作者:孙荣;段晓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抑菌疗法治疗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患者172例,分为强化治疗组78例,抑菌治疗组94例。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6周,两组治疗无效者均继续抑菌治疗3~ 6个月以上。结果:强化治疗与抑菌治疗对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均有一定效果,且随时间延长,疗效提高,但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应采用低剂量抗生素长程抑菌治疗。
作者:陈卫东;张燕;贾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总结78例射频消融术(RFCA) 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SVT)临床资料。方法:应用RFCA技术治疗难治性SVT。结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52例,共54条旁路消融成功49条,成功率为90.7%。其中左侧旁路成功率(97.6%)明显高于右侧(66.6%)。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 NRT)26例,仅1例失败,成功率为96.1%。78例总成功率为92.5%。本组无1例严重并发症。随访2~42个月,5例复发,经再次消融成功。结论:RFCA为治疗SVT安全而有效的方法,靶点标测、消融功率和时间的控制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包宗明;蔡鑫;高大胜;宋业年;冯慧勤;史晓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重症颅脑损伤和颅内病变,病情复杂多变,脑疝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预防和早期发现脑疝是抢救患者生命、减少后遗症的关键。现就脑疝的早期观察和护理作一总结。 1 临床资料 1997年7月~1999年7月,我科共收治204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男120例,女84例;年龄8个月~76岁。手术治疗143例,保守治疗41例,死亡20例,治愈率达90.2%。 2 护理 2.1 观察要点 (1)意识变化:①原神志清楚,后逐渐转入嗜睡状态,或不主动求食思饮;或不易呼应需要大声刺激才能唤醒;②突然躁动不安而后转入嗜睡;③在原来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出现小便失禁,对疼痛刺激不敏感;④部分患者处于持续昏迷状态呈进行性加深或出现中间清醒期;⑤枕骨大孔疝有后枕部压痛、眩晕、呕吐、颈部强直及强迫性头位、脉搏缓慢有力、呼吸变慢、小脑症状等。这些均是病情加重的早期征兆。本组有3例因之及时抢救脱险。(2)瞳孔观察:正常瞳孔直径为2~6 mm,对称且圆,光反射灵敏。伤后需随时观察瞳孔的变化。但是,要排除动眼神经原发性损伤或冬眠药等因素引起的瞳孔改变。一旦发现瞳孔不等大、缩小或散大,光反射迟钝,说明颅内压增高,危及生命因素存在,要迅速排除。(3)生命体征观察:定时测T、P、R、BP。如原来生命体征平稳,突然出现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而慢伴鼾声,要警惕是否有脑疝形成而采取相应的措施。(4)肢体活动观察:若出现对侧肢体肌力减弱或偏瘫,腱反射亢进或消失,病理征阳性等同时伴有进行性意识障碍,立即CT复查,并作好手术前准备。
作者:秦亚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儿童肘内翻畸形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发生率高达30%~50%[1]。其治疗方法也很多,如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后钢板内固定、“∩”形钉固定、“M”型钉固定、克氏针固定、记忆钢钉固定等。笔者应用楔形截骨后克氏针交叉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小儿肘内翻27例。认为此术式方法简便,固定牢靠,效果好。兹作报道。
作者:孙贤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数字化成像快速胃肠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Polystar 1000 mA型多功能数字成像X线机与Kodak 1120型激光照像机连接,随机对140例患者进行快速胃肠道造影检查,并观察其应用效果。结果:140例检查阳性率占56%。所见食管、胃、小肠及右半结肠的轮廓、粘膜、分布及其功能改变均清楚显示,检查时间比常规方法缩短6~8倍。结论:数字化成像快速胃肠造影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顾素英;班义提;王启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性,30岁。因与家人生气后口服农药双甲脒约200 ml,1 h 后急诊入院。入院检查:T、P、R、BP均未测出,神志昏迷,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无呼吸运动。心率30次/分,心音微弱。两肺无呼吸音。四肢末梢冰凉,四肢肌张力减低,腱反射、病理反射均未引出。拟诊:双甲脒重度中毒合并呼吸、循环衰竭、中毒休克。入院后保持呼吸道畅通,加压给氧,配合胸外心脏按摩 (1∶4);心内注射肾上腺素1 mg、阿托品1 mg、异丙肾1 mg;保留两条静脉通道:静脉推注 5%碳酸氢钠、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洛贝林)、地塞米松、美蓝、呋塞米;另一条静脉通道静滴多巴胺、间羟胺。经上述处理30 min后,心率达100次/分,仍无自主呼吸,BP 60/30 m mH g,立即插管人工洗胃、导泻,整个过程人工呼吸、心脏胸外按摩未中止。2 h后,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每分钟15次左右,血压上升108/60 mmHg稳定,又静脉滴注尼可刹米、洛贝林维持兴奋呼吸中枢;保护脑细胞:静脉滴注20%甘露醇加地塞米松、细胞色素C、脑活素;纠正酸碱、水、电解质平衡,记24 h出入量,输全血400 ml。患者于入院后12 h出现眼球左右转动,角膜反射恢复,72 h后,神志转清,出现恐惧感及幻视、幻听、幻想、失眠等精神症状,给予镇静剂、心理安慰等治疗,3天后精神症状消失。2周后痊愈出院。
作者:范连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休克期切痂植皮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依据休克期切痂植皮的临床指标,对11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在休克期行切痂植皮。结果:11例全部平稳渡过休克期,仅1例特重度烧伤患者后期因重度营养不良伴感染,自动出院,余10例整个治疗过程平稳,感染及并发症明显减轻,创面愈合时间缩短。结论: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在休克期行切痂植皮是可行的,且疗效肯定。
作者:徐东卫;袁振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沙眼衣原体在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IgM抗体。结果:130例患者检出沙眼衣原体总阳性率为30.00%,其中男25.56%,女40 .00%。结论:沙眼衣原体是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应注意检查与防治。
作者:李凤云;张明霞;冯锡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特殊及非典型表现。方法:对具有特殊及非典型表现的28例MM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均结合骨髓、血液等检查而确诊。M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累及多个系统、器官,表现可不典型而易误诊或漏诊。结论:对MM不典型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鉴别,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或漏诊。
作者:贾平;吴晓莉;纪淑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介入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1例子宫颈癌术前进行介入治疗及子宫动脉栓塞病例的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1例均顺利完成预定治疗目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选择子宫动脉介入治疗是子宫颈癌术前重要的辅助方法,介入治疗的护理是保证疗效的重要手段。
作者:冯瑞芳;王震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 CNA)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1例正常膀胱组织PCNA的表达。结果:PCNA在膀胱癌及正常膀胱组织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 ;随着膀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升高,PCNA阳性表达上升,Ⅰ级、Ⅱ级与Ⅲ级比较,PCNA 的阳性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T2~T4期PCNA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Tis~T 1期(P<0.005);术后5年内无复发组PCNA的阳性表达显著低于术后5年内复发组( P<0.005)。结论:PCNA可作为膀胱癌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可指导临床综合治疗。
作者:黄建康;李同度;陶仪声;胡永泉;姚敏;刘德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994年5月~1999年5月,我院胃镜室共检出残胃炎126例,并同时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本文旨在探讨残胃炎与Hp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92例,女34例;年龄26~64岁。Billroth Ⅰ式术后36例,Billroth Ⅱ式术后90例。镜下检查为残胃粘膜不同程度充血、水肿、点状糜烂等。其中伴胆汁反流(胃镜示胃内有胆汁存留或见吻合口有黄色泡沫状液及胆汁由肠腔向胃内涌入)88例。同期检出的4 52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男3 284例,女1 2 36例;年龄16~76岁。其中浅表性胃炎3 562例,萎缩性胃炎958例。 1.2 Hp检测 残胃炎组在距吻合口3 cm内胃粘膜取材1块,慢性胃炎组在距幽门口3 cm内胃窦部前壁取材1块。采用尿素酶试剂盒(由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提供)行Hp检测,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3 结果 (1)残胃炎与慢性胃炎Hp感染情况见表1。(2)有无胆汁反流残胃炎Hp感染情况见表2。
作者:钟能华;钱立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总结20例普胸手术围手术期不输血经验。方法:采用胸壁较小切口,不切断肋骨进胸,延长肋间切口以利暴露,止血应彻底。术后需禁食的患者,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早期管饲流质。围手术期不输血。结果:术后恢复满意,无吻合口瘘及切口感染等。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结论:在良好的手术操作基础上,减少术中、术后出血,围手术期不输血是安全可行的,且不影响手术质量。
作者:刘以尧;王海涛;周晓;陈义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