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的临床治疗

陈卫东;张燕;贾平

关键词:尿路感染, 细菌L型, 抗生素类/治疗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抑菌疗法治疗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的效果。方法:选择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患者172例,分为强化治疗组78例,抑菌治疗组94例。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6周,两组治疗无效者均继续抑菌治疗3~ 6个月以上。结果:强化治疗与抑菌治疗对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均有一定效果,且随时间延长,疗效提高,但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泌尿系细菌L型感染应采用低剂量抗生素长程抑菌治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术后窒息的预防及护理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术后窒息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方法:根据年龄、麻醉、手术方法的不同,对1 472例全麻下行各类口腔颌面部手术后患者实施针对性预防护理。结果:1 472例中19例发生术后窒息,其中2例死亡。窒息发生率1.29%,病死率0.14%。结论:重视和加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术后窒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王艳;陈利华;王英;卢保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护理

    1998年10月~2000年3月,本科共选4例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早期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经临床观察,该疗法安全有效。现将其护理作一报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3例,女1例;年龄51~66岁。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经头颅CT证实排除外出血(发病6 h内)。4例均有偏瘫,其中右侧肢体瘫痪3例,肌力为0~Ⅰ级;左侧肢体瘫痪伴失语1例,肌力为Ⅱ级。4例均无意识障碍。1.2 方法首先建立静脉通路,静脉滴注改善微循环药液。由医师决定有超早期、发病6 h以内动脉溶栓指征患者,作碘皮试,并抽血查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采用右侧股动脉插管,并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发现右侧大脑中动脉系统梗死3例;左侧大脑中动脉梗死1例,分别于梗死部位一次性注入尿激酶50~90 u,待造影证实血管已通,拔出导管,局部压迫20~30 min,加压包扎,送回病房。1.3 结果本组3例完全再通,1例部分再通。2例症状完全改善(瘫痪肢体肌力由入院时Ⅱ级,于溶栓后5 h,恢复Ⅴ级),2例症状明显改善(瘫痪肢体肌力由入院时0~Ⅰ级,溶栓后,恢复Ⅲ级,出院时为Ⅳ级)。出院后随访,除1例发生再梗死;其余3例均治愈,未出现并发症。

    作者:孙荣;段晓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阴道壁平滑肌瘤误诊1例

    患者20岁。因发现下腹部肿块1年、伴排尿困难半年,以子宫颈浆膜下肌瘤于2000年7月20日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意中发现下腹有一鸡蛋大肿块,因不影响生活质量而未就医。近半年来小便频数且排尿困难,有时须在腹部加压方可排出,无尿急、尿痛史,无肉眼血尿,下腹部肿块亦未见明显增大。病程中月经周期及量正常,不发热,食欲及大便正常。1个月前在外院多次彩超及妇检均诊断为子宫颈浆膜下肌瘤,建议手术治疗。未婚,否认有性生活史。既往健康,家族中无肿瘤病史。体检:BP 97.5/67.5 mmHg(1 mmHg=0.133 kPa),心肺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妇检:外阴发育正常,阴道前壁明显膨出,阴道口松弛,可容2指,内诊触及子宫颈位于耻骨后上方,子宫体后位;于子宫前方至阴道前壁下1/3处可触及一直径8 cm大的肿块,质硬,活动受限,无压痛,附件(-)。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 B超提示:子宫42 mm×66 mm×120 mm,子宫下段可见62 mm×84 mm×89 mm低回声团,包膜完整。超声诊断:子宫体下段肌瘤(浆膜下型可能)。血常规:RBC 4.5×1012/L,Hb 130 g/L,WBC 4.9×109/L,N 0.72。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正常大小,子宫颈部未见肌瘤,双侧附件无异常;于子宫颈前下方和膀胱后下方之间可见一肿块,触之下界达骨盆底,与子宫颈不相连。先切开膀胱反折腹膜,下推膀胱,紧贴子宫颈部位切开肿块包膜,以锐性及钝性分离法剔出一完整肌瘤约8 cm ×7 cm×7 cm,术中诊断为阴道前壁肌瘤。术后12天痊愈出院。病理报告:(阴道壁)平滑肌瘤,9 cm×8 cm×6 cm。术后 1个月随访,诉小便正常;检查阴道前壁粘膜组织稍增厚,质中,可能为血肿尚未完全吸收所致。

    作者:刘锐;郭琼;申庆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闭合性胰腺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提高胰腺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胰腺损伤28例,按美国创伤外科学会提出的胰腺损伤分级标准:Ⅰ级10例,Ⅱ级8例,Ⅲ级4例,Ⅳ级4例,Ⅴ级2例。均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前诊断为胰腺损伤仅6例,占21.5%。治愈24例,死亡4例,病死率 14.3%。结论:对胰腺损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选择合理的术式,可降低其并发症和病死率。

    作者:郑士友;蒋昭林;JIANG Zhao-lin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痢疾杆菌L型的诱导及生物学性状观察

    目的:探讨痢疾杆菌L型的诱导方法,比较原菌及L型的生物学性状。方法:用抗生素纸片法、胆盐、胆汁法分别诱导痢疾杆菌D15为L型,对原菌及L型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及对药物的敏感性进行比较。结果:用抗生素纸片法、胆盐、胆汁法均可诱导痢疾杆菌D15为L型,稳定的L型在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等方面均与原菌有明显区别,回复株则与原菌基本相同。结论:痢疾杆菌在诸多因素作用下可发生L型变异,L型菌与原菌性状不同,临床诊断时应予注意。

    作者:孙阳;李凤云;唐素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对肝源性糖尿病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在肝源性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肝源性糖尿病、14例原发性2型糖尿病和2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OGTT,检测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水平,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结果: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与原发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在OGTT中除180 min 差异有显著性外(P<0.01),其余各时间段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血浆胰岛素均呈高峰延迟型,但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呈高基础值血症型。结论:OGTT在鉴别肝源性糖尿病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孙俊杰;张龙云;王品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刺五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1例

    目的:观察刺五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刺五加,对照组用川芎嗪。观察眩晕及其他临床症状消失情况及毒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24%,明显高于对照组73.17%(P<0.01),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刺五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优于川芎嗪。

    作者:周咸君;周杰;卢德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晶体源性青光眼47例临床分析

    由于晶体异常所致的继发性青光眼在临床上并不少见,部分病例早期易被忽视而延误治疗。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十分重要,笔者现将此类病例的病因及治疗结果作一分析,现予报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1~1998年,我科共收治继发性青光眼47例47眼,占同期各类青光眼总数的8.25%(47/570)。男29例,女18例;年龄8~82岁。晶体膨胀性青光眼19 眼;晶体溶解性青光眼7眼;晶体异位性青光眼20眼;晶体过敏性青光眼1眼。1.2 临床表现晶体膨胀性青光眼19例均为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发病急骤,眼压明显升高,前房浅,房角窄,晶体混浊膨胀,虹膜前膨隆。晶体溶解性青光眼7例均为老年性白内障过熟期,眼压明显升高,前房深,房角开放,在角膜后壁、房水、房角、虹膜及晶体表面可见灰白色具有彩色反光的斑点。晶体异位性青光眼20例均为外伤后晶体脱位引起,其中晶体不全脱位10例,脱位于前房内4例,脱位于玻璃体内6例。晶体过敏性青光眼1例,右眼晶体自发破裂,前房内有多量渗出,角膜后壁有成团的沉着物。所有病例眼压在5.33~9.33 kPa,视力光感至0.3不等。1.3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先采用药物治疗,晶体膨胀性青光眼19例行晶体摘除7例,晶体摘除联合小梁切除12例,其中Ⅰ期植入人工晶体14例。晶体溶解性青光眼7 例均行晶体囊内摘除。晶体异位性青光眼20例有6例保守治疗,14例行晶体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晶体过敏性青光眼1例保守治疗。1.4 结果眼压控制在正常水平者41例,占87.23%,未控制者6例,占12. 77%;视力提高38例占80.85%,视力下降7例,占14.89%;视力丧失2例占4.26%(见表1)。其中晶体异位性青光眼眼压控制16例,视力提高仅13例。

    作者:李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卒中综合治疗对肢体功能与自理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卒中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对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对62例卒中患者进行系统治疗,同时设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应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Barthel指数测评,先应用药物治疗,在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配合早期、系统化、个体化的康复治疗及针对危险因素的干预,以预防复发等综合治疗措施。结果:综合治疗组患者患肢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0.005)。结论:早期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是提高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有效途径。

    作者:梁冰;王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可控电解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目的:初步总结应用可控电解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对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GDC血管内栓塞后作回顾性分析。选择动脉瘤的瘤/颈比例大于2,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后,用GDC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结果:4例患者均获得良好栓塞,无1例并发症及死亡。结论:GDC性能良好,操作简便,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效果满意。

    作者:张少军;苏贺先;娄飞云;马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腰椎间盘突出连续硬膜外阻滞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适应证和疗效相关因素。方法:经腰(骶)部穿刺,1%利多卡因连续硬膜外腔阻滞法。结果:随访151例,随访8~31个月,优良83例(55.0%),疼痛明显改善,以中央型和腰痛为主的椎间盘突出较为有效。结论:本封闭法疗效与椎间盘突出部位、类型有关,可适用于疼痛严重的椎间盘突出。

    作者:彭家声;张晓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儿结核病结核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结核菌纯蛋白衍化物(PPD)及抗脂肪阿拉伯酸甘露聚糖抗体(LAM-IgG)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66例结核病患儿血清抗LAM-IgG和PPD试验,并与30例非结核病患儿进行对照。结果:小儿结核病PPD试验阳性率为59.1%,抗LAM-IgG阳性率为69.7%,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PPD试验对非重症结核病阳性率(79.5%)明显高于重症结核(18.2%)(P<0.005);而抗LAM-IgG重症结核病阳性率(70.5%)与非重症结核病(68.2%)相近(P>0.05)。PPD试验对非结核病患儿的假阳性率(36.7%)明显高于抗LAM-IgG试验(3.3%)(P<0.01)。结论:PPD试验对非重症结核病诊断价值优于重症结核病;抗LAM-IgG检测对重症结核病的诊断优于PPD试验,对非结核病的假阳性率较低。

    作者:刘欣;潘家华;陈兰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子宫颈癌介入治疗的护理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介入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1例子宫颈癌术前进行介入治疗及子宫动脉栓塞病例的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1例均顺利完成预定治疗目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选择子宫动脉介入治疗是子宫颈癌术前重要的辅助方法,介入治疗的护理是保证疗效的重要手段。

    作者:冯瑞芳;王震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14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总结鼻腔粘膜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鼻腔恶黑)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4例鼻腔恶黑进行光镜观察,并对部分病例做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其镜下改变与皮肤的恶性黑色素瘤(皮肤恶黑)类似,4例免疫组化S -100蛋白和HMB45染色均阳性。结论:鼻腔恶黑易误诊,结合恶黑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及辅以组化、免疫组化和光镜检查可减少误诊。

    作者:王欣;张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大面积脑梗死的护理

    目的:总结大面积脑梗死护理体会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54例大面积脑梗死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对各种并发症的护理作观察。结果:死亡9例,其中原发病过重4例,消化道出血2例,心功能不全3例,余转危为安。结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刘丽;李兰英;胡永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类风湿因子对ELISA法D-二聚体测定结果的干扰分析

    目的:了解类风湿因子(RF)对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D-二聚体结果的干扰情况。方法:检测RF采用胶乳凝集法,D-二聚体采用ELISA法。结果:RF阳性组在中和D-二聚体前后阳性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 05和P<0.05);两组中和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差异无显著性(P=0.999 9)。结论:RF对ELISA法测定D-二聚体结果干扰明显,临床上根据D-二聚体实验结果作为血栓形成性疾病诊断时,应排除RF的干扰。

    作者:李静;刘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疝的早期观察和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和颅内病变,病情复杂多变,脑疝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预防和早期发现脑疝是抢救患者生命、减少后遗症的关键。现就脑疝的早期观察和护理作一总结。  1 临床资料  1997年7月~1999年7月,我科共收治204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男120例,女84例;年龄8个月~76岁。手术治疗143例,保守治疗41例,死亡20例,治愈率达90.2%。  2 护理  2.1 观察要点 (1)意识变化:①原神志清楚,后逐渐转入嗜睡状态,或不主动求食思饮;或不易呼应需要大声刺激才能唤醒;②突然躁动不安而后转入嗜睡;③在原来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出现小便失禁,对疼痛刺激不敏感;④部分患者处于持续昏迷状态呈进行性加深或出现中间清醒期;⑤枕骨大孔疝有后枕部压痛、眩晕、呕吐、颈部强直及强迫性头位、脉搏缓慢有力、呼吸变慢、小脑症状等。这些均是病情加重的早期征兆。本组有3例因之及时抢救脱险。(2)瞳孔观察:正常瞳孔直径为2~6 mm,对称且圆,光反射灵敏。伤后需随时观察瞳孔的变化。但是,要排除动眼神经原发性损伤或冬眠药等因素引起的瞳孔改变。一旦发现瞳孔不等大、缩小或散大,光反射迟钝,说明颅内压增高,危及生命因素存在,要迅速排除。(3)生命体征观察:定时测T、P、R、BP。如原来生命体征平稳,突然出现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而慢伴鼾声,要警惕是否有脑疝形成而采取相应的措施。(4)肢体活动观察:若出现对侧肢体肌力减弱或偏瘫,腱反射亢进或消失,病理征阳性等同时伴有进行性意识障碍,立即CT复查,并作好手术前准备。

    作者:秦亚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CD62P、TSP含量的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功能与急性脑血管病(A CVD)的发病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单克隆荧光抗体为探针,测定ACVD患者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凝血酶敏感蛋白(TSP)的浓度,并常规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结果: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中TS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P<0.01);脑出血(CH)与对照组、脑梗死(CI)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CD62P和T SP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I早期PLT增加(P<0.05),MPV无明显变化,亚急性期MPV明显增大(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亢进,其生化基因表达产物增多。

    作者:魏学霞;耿德勤;黄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带蒂包皮皮管尿道下裂一期成形术

    目的:提高尿道下裂一期成形术的成功率。方法:采用带蒂包皮皮管一期手术修复尿道下裂20例。结果:20例全部一次成功,无尿瘘。轻度尿道口狭窄1例,尿道口扩张后治愈;阴茎扭转1例,未予特殊处理。其余外观和功能正常。结论:包皮内板菲薄柔软,伸展性强,是理想的尿道成形材料。该术式适用于阴茎型和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

    作者:关超;耿和;张青川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膀胱输尿管吻合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输尿管扩张22例

    输尿管疾病;吻合术,外科

    作者:朱启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