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硬下疳合并产碱假单胞菌感染1例

姜敏;盛秀云

关键词:梅毒, 假单胞菌感染
摘要:患者女性,30岁,已婚。因外阴溃烂1个月,疼痛10天,来我科就诊。发病初在外阴部出现两处约黄豆大的溃疡,不疼痛;近1个月来有劳累及感冒史,溃疡处感觉疼痛。查体:面、躯干未见皮疹,双侧小阴唇及会阴正下方3处溃疡,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在3处溃疡面取分泌物作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为阳性。血清学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滴度1∶16) ;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试验(TPHA)阳性。细菌学检查:取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发现较单一的革兰阴性细长、无弯曲杆菌,在血平板培养基上经35℃培养18~24 h,可形成光滑、湿润、无色半透明菌落,生化鉴定该菌对葡萄糖、果糖、木糖、乳糖、蔗糖及麦芽糖等均不氧化分解,氧化酶阳性,硝酸盐还原反应阳性,在O-F培养基的表面产碱,故确定为产碱假单胞菌。药敏:采用K-B法,结果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敏感,其次为头孢曲松、喹诺酮类药。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沙丁胺醇、溴化异丙托品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哮喘

    目的:探讨联合吸入沙丁胺醇及溴化异丙托品治疗婴幼儿哮喘的疗效。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用0.5%沙丁胺醇每次0.02 ml/ kg,0.025%溴化异丙托品0.04 ml/kg,生理盐水2 ml共同以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氧流量5~6 L/min,每天4次。对照组(70例)单用沙丁胺醇,剂量同治疗组。3天判断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69例,部分缓解11例。对照组完全缓解49例,部分缓解21例。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吸入沙丁胺醇及溴化异丙托品比单纯吸入沙丁胺醇疗效更好。

    作者:彭素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SK-93扩张器治疗食管切除术后吻合口狭窄

    目的:总结使用SK-93(沙氏)扩张器治疗食管切除术后吻合口狭窄的经验。方法:对117例术后患者行336例次扩张治疗,扩张时间为术后1~6个月。扩张次数1~13次。结果:3例因无法通过吻合口而放弃扩张。2例出现吻合口瘘,治疗后痊愈,其余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使用SK-93(沙氏)扩张器治疗食管切除后吻合口狭窄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唐震;张仰明;李小军;刘以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双单抗夹心ELISA法检测脑囊尾蚴病血清特异性免疫复合物

    目的:建立双单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脑囊尾蚴病患者血清中特异性免疫复合物。方法:用抗人IgG单抗包被,捕获血清中特异性IgG型免疫复合物,通过酶标抗囊尾蚴单抗结合物显色,测其OD值。结果:用本方法测得患者特异性免疫复合物阳性率为53.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5);循环抗原、抗体皆阴性患者,免疫复合物的阳性率为50%,与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5);且免疫复合物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循环抗原的检出率( P<0.005)。结论:本法对囊尾蚴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尤其对抗原、抗体皆阴性患者意义更大。

    作者:张明霞;林尔昕;王淑民;崔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护理

    1998年10月~2000年3月,本科共选4例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超早期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经临床观察,该疗法安全有效。现将其护理作一报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3例,女1例;年龄51~66岁。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经头颅CT证实排除外出血(发病6 h内)。4例均有偏瘫,其中右侧肢体瘫痪3例,肌力为0~Ⅰ级;左侧肢体瘫痪伴失语1例,肌力为Ⅱ级。4例均无意识障碍。1.2 方法首先建立静脉通路,静脉滴注改善微循环药液。由医师决定有超早期、发病6 h以内动脉溶栓指征患者,作碘皮试,并抽血查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采用右侧股动脉插管,并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发现右侧大脑中动脉系统梗死3例;左侧大脑中动脉梗死1例,分别于梗死部位一次性注入尿激酶50~90 u,待造影证实血管已通,拔出导管,局部压迫20~30 min,加压包扎,送回病房。1.3 结果本组3例完全再通,1例部分再通。2例症状完全改善(瘫痪肢体肌力由入院时Ⅱ级,于溶栓后5 h,恢复Ⅴ级),2例症状明显改善(瘫痪肢体肌力由入院时0~Ⅰ级,溶栓后,恢复Ⅲ级,出院时为Ⅳ级)。出院后随访,除1例发生再梗死;其余3例均治愈,未出现并发症。

    作者:孙荣;段晓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青年人、中老年人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方法:106例患者,经内科保守治疗17例,胸穿抽气45例,胸腔闭式引流13 例,手术治疗31例。结果:治愈87例,好转14例,死亡5例,病死率4.7%。复发32例,复发率30 .2%。自发性气胸青年组好发在夏季和冬季,病因以特发性气胸、肺大泡为常见;中老年组好发于7~9月份,以阻塞性肺气肿常见。结论:对3次以上复发性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无效或肺部有明确病灶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桑颖;王秀丽;丁航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尼莫地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

    重症颅脑损伤和颅内病变,病情复杂多变,脑疝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预防和早期发现脑疝是抢救患者生命、减少后遗症的关键。现就脑疝的早期观察和护理作一总结。

    作者:王雪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心静脉穿刺插管200例临床观察

    中心静脉穿刺插管是测量静脉压、监测右心负荷和长期静脉输液、静脉内高能营养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观察颈内静脉穿刺插管的成功率、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998年3~12月,200例ASA Ⅱ~Ⅳ级患者。男98例,女102例;年龄16~90岁。用于心脏手术术中及术后监测1例,休克循环衰竭7例,消化道手术及肿瘤患者长期输液和静脉内高能营养192例。全部采用 Arrow Product NOES-04301型中心静脉穿刺插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set) 。患者取头低位15°,穿刺点以胸锁乳突肌三角内顶点入路,穿刺针与皮肤呈30°,颈动脉搏动外侧或向同侧乳头方向穿刺,入皮肤2~4 cm即可进入颈内静脉,导管留置长度12~14 cm,留置时间1~5 2天。

    作者:郑慧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钻颅抽吸治疗重症脑出血36例

    我科自1996年以来,采用CT定位,钻颅血肿抽吸治疗重症脑出血患者36例,疗效显著,并与内科常规治疗的32例重症脑出血患者比较,现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50~76岁。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为脑实质出血,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均在40 ml以上,其中大量135 ml ,平均65 ml,破入脑室14例,合并脑疝10例。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8 ~78岁。出血量30~120 ml,平均60 ml,其中破入脑室12例,合并脑疝10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钻颅抽吸:治疗组36例患者均选自发病24 h后,根据头颅CT三维立体定向,确定血肿中心为穿刺靶点,选择点尽量避开多血管区及颅内功能区。常规皮肤消毒,铺洞巾,局麻下用骨锥钻透颅骨,持血肿穿刺针到血肿中心,进行血肿抽吸,首次抽吸一般不超过血肿总量的60%,术后放置引流管,12 h后再行抽吸,若血肿粘稠不易抽出,可注入尿激酶1~2 万u,关闭6~8 h后再行抽吸,以后每天1次,连续3~5天,待引流管无血性液体流出,即可拔管。

    作者:李庆春;段晓燕;朱瑞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疝的早期观察和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和颅内病变,病情复杂多变,脑疝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预防和早期发现脑疝是抢救患者生命、减少后遗症的关键。现就脑疝的早期观察和护理作一总结。  1 临床资料  1997年7月~1999年7月,我科共收治204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男120例,女84例;年龄8个月~76岁。手术治疗143例,保守治疗41例,死亡20例,治愈率达90.2%。  2 护理  2.1 观察要点 (1)意识变化:①原神志清楚,后逐渐转入嗜睡状态,或不主动求食思饮;或不易呼应需要大声刺激才能唤醒;②突然躁动不安而后转入嗜睡;③在原来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出现小便失禁,对疼痛刺激不敏感;④部分患者处于持续昏迷状态呈进行性加深或出现中间清醒期;⑤枕骨大孔疝有后枕部压痛、眩晕、呕吐、颈部强直及强迫性头位、脉搏缓慢有力、呼吸变慢、小脑症状等。这些均是病情加重的早期征兆。本组有3例因之及时抢救脱险。(2)瞳孔观察:正常瞳孔直径为2~6 mm,对称且圆,光反射灵敏。伤后需随时观察瞳孔的变化。但是,要排除动眼神经原发性损伤或冬眠药等因素引起的瞳孔改变。一旦发现瞳孔不等大、缩小或散大,光反射迟钝,说明颅内压增高,危及生命因素存在,要迅速排除。(3)生命体征观察:定时测T、P、R、BP。如原来生命体征平稳,突然出现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而慢伴鼾声,要警惕是否有脑疝形成而采取相应的措施。(4)肢体活动观察:若出现对侧肢体肌力减弱或偏瘫,腱反射亢进或消失,病理征阳性等同时伴有进行性意识障碍,立即CT复查,并作好手术前准备。

    作者:秦亚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带蒂包皮皮管尿道下裂一期成形术

    目的:提高尿道下裂一期成形术的成功率。方法:采用带蒂包皮皮管一期手术修复尿道下裂20例。结果:20例全部一次成功,无尿瘘。轻度尿道口狭窄1例,尿道口扩张后治愈;阴茎扭转1例,未予特殊处理。其余外观和功能正常。结论:包皮内板菲薄柔软,伸展性强,是理想的尿道成形材料。该术式适用于阴茎型和阴茎阴囊型尿道下裂。

    作者:关超;耿和;张青川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性血管病和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性血管病患者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按Reilini制膜法测定55例2型糖尿病性血管病红细胞膜Na+*K+ -ATP酶活性,并与35名健康组作对照,并且将其结果与红细胞内Na+*K+浓度、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血管病患者红细胞膜Na+*K+-ATP酶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且与红细胞内Na+*K+浓度、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密切相关。结论: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下降可能参与糖尿病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何浩明;黄慧建;徐宁;李小民;田小平;汪洪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休克期切痂植皮在大面积深度烧伤的应用

    目的:探讨休克期切痂植皮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依据休克期切痂植皮的临床指标,对11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在休克期行切痂植皮。结果:11例全部平稳渡过休克期,仅1例特重度烧伤患者后期因重度营养不良伴感染,自动出院,余10例整个治疗过程平稳,感染及并发症明显减轻,创面愈合时间缩短。结论: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在休克期行切痂植皮是可行的,且疗效肯定。

    作者:徐东卫;袁振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的进展

    心房纤颤(房颤)是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并发症多,至今尚无理想的根治方法。外科式迷宫型手术及其改良术式由于创伤大、病死率较高而受限制;经导管线性消融因损伤时间长,且不能取得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疗效而进展缓慢[1]。1996年Haissaguerre等[2]首先报道并提出局灶性房颤的概念,且成功地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这一重要发现已被实验及临床所证实,是近年房颤非药物治疗领域具有突破性的进展。本文就射频消融局灶性房颤的进展作一综述。  1 局灶性房颤的概念  局灶性房颤定义[3]为由激动方式恒定的单个或多个心房期前收缩发动的房颤,在房性期前收缩的起源部位成功消融后,房颤不再发生。Haissaguerre等[4]发现在成功消融与房颤并存的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扑动的起源后,房颤也同时消失,提示消融部位同时是房颤发生或维持的关键部位。目前认为,多数阵发性房颤和一部分持续性房颤及慢性房颤均存在一个或多个局灶性的起源部位,后者发放的冲动可以局部触发(focal trigger)形式发动房颤或以局灶驱动(focal driver)形式发动并维持房颤,射频消融这些异位兴奋灶后,62%~86%的这类房颤可以根治[5,6]。

    作者:张泽华;柴枝楠;马长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榄香烯乳肝动脉介入佐治原发性肝癌22例

    为提高原发性肝癌治疗效果,1995年12月~1998年1月,我院与安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合作,应用榄香烯乳联合化疗药物作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结果较单独使用化疗药物(MAP)灌注、栓塞疗效明显提高。

    作者:张震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结核性脑膜炎4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3例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结核性脑膜炎经正规三联抗痨治疗,39例好转;4例恶化,其中1例因感染性休克死亡。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坚持正规用药和足够长的疗程,适当应用激素,能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防止后遗症。

    作者:高春明;于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腰椎间盘突出连续硬膜外阻滞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适应证和疗效相关因素。方法:经腰(骶)部穿刺,1%利多卡因连续硬膜外腔阻滞法。结果:随访151例,随访8~31个月,优良83例(55.0%),疼痛明显改善,以中央型和腰痛为主的椎间盘突出较为有效。结论:本封闭法疗效与椎间盘突出部位、类型有关,可适用于疼痛严重的椎间盘突出。

    作者:彭家声;张晓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沙眼衣原体与泌尿生殖道感染

    目的:了解沙眼衣原体在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IgM抗体。结果:130例患者检出沙眼衣原体总阳性率为30.00%,其中男25.56%,女40 .00%。结论:沙眼衣原体是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应注意检查与防治。

    作者:李凤云;张明霞;冯锡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残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

    1994年5月~1999年5月,我院胃镜室共检出残胃炎126例,并同时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本文旨在探讨残胃炎与Hp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92例,女34例;年龄26~64岁。Billroth Ⅰ式术后36例,Billroth Ⅱ式术后90例。镜下检查为残胃粘膜不同程度充血、水肿、点状糜烂等。其中伴胆汁反流(胃镜示胃内有胆汁存留或见吻合口有黄色泡沫状液及胆汁由肠腔向胃内涌入)88例。同期检出的4 52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男3 284例,女1 2 36例;年龄16~76岁。其中浅表性胃炎3 562例,萎缩性胃炎958例。  1.2 Hp检测 残胃炎组在距吻合口3 cm内胃粘膜取材1块,慢性胃炎组在距幽门口3 cm内胃窦部前壁取材1块。采用尿素酶试剂盒(由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提供)行Hp检测,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3 结果 (1)残胃炎与慢性胃炎Hp感染情况见表1。(2)有无胆汁反流残胃炎Hp感染情况见表2。

    作者:钟能华;钱立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痢疾杆菌L型的诱导及生物学性状观察

    目的:探讨痢疾杆菌L型的诱导方法,比较原菌及L型的生物学性状。方法:用抗生素纸片法、胆盐、胆汁法分别诱导痢疾杆菌D15为L型,对原菌及L型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及对药物的敏感性进行比较。结果:用抗生素纸片法、胆盐、胆汁法均可诱导痢疾杆菌D15为L型,稳定的L型在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等方面均与原菌有明显区别,回复株则与原菌基本相同。结论:痢疾杆菌在诸多因素作用下可发生L型变异,L型菌与原菌性状不同,临床诊断时应予注意。

    作者:孙阳;李凤云;唐素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儿结核病结核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结核菌纯蛋白衍化物(PPD)及抗脂肪阿拉伯酸甘露聚糖抗体(LAM-IgG)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66例结核病患儿血清抗LAM-IgG和PPD试验,并与30例非结核病患儿进行对照。结果:小儿结核病PPD试验阳性率为59.1%,抗LAM-IgG阳性率为69.7%,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PPD试验对非重症结核病阳性率(79.5%)明显高于重症结核(18.2%)(P<0.005);而抗LAM-IgG重症结核病阳性率(70.5%)与非重症结核病(68.2%)相近(P>0.05)。PPD试验对非结核病患儿的假阳性率(36.7%)明显高于抗LAM-IgG试验(3.3%)(P<0.01)。结论:PPD试验对非重症结核病诊断价值优于重症结核病;抗LAM-IgG检测对重症结核病的诊断优于PPD试验,对非结核病的假阳性率较低。

    作者:刘欣;潘家华;陈兰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