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面积脑梗死的护理

刘丽;李兰英;胡永妹

关键词:脑梗死, 神经系统疾病/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大面积脑梗死护理体会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54例大面积脑梗死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对各种并发症的护理作观察。结果:死亡9例,其中原发病过重4例,消化道出血2例,心功能不全3例,余转危为安。结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术后体位放置失当致上肢血液循环障碍的护理

    术后体位放置是一项常规护理,操作虽然简单,如果没有高度责任心,则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现将术后患者体位安置失当致左上肢血液循环障碍1例作一报道。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性,8岁。因腹痛、呕吐2天急诊入院,诊断为急性肠套叠。氯胺酮麻醉下行小肠部分切除术,术后平稳回房,患儿未完全清醒,右上肢肘部静脉输液,搬移患儿忽略左上肢放置位置,致左手肘关节以下压在身体下。术后测右手脉搏未见异常。2 h后,患儿清醒,主诉左上肢僵直,远端皮肤青紫,皮温低于对侧,左手因麻木而活动受限,肱动脉搏动减弱。迅速抬高患肢、按摩、湿热敷、保暖。约30 min,患肢皮温、肤色恢复正常,活动自如,痊愈出院。

    作者:解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休克期切痂植皮在大面积深度烧伤的应用

    目的:探讨休克期切痂植皮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依据休克期切痂植皮的临床指标,对11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在休克期行切痂植皮。结果:11例全部平稳渡过休克期,仅1例特重度烧伤患者后期因重度营养不良伴感染,自动出院,余10例整个治疗过程平稳,感染及并发症明显减轻,创面愈合时间缩短。结论: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在休克期行切痂植皮是可行的,且疗效肯定。

    作者:徐东卫;袁振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多发性骨髓瘤特殊及非典型表现2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特殊及非典型表现。方法:对具有特殊及非典型表现的28例MM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均结合骨髓、血液等检查而确诊。M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累及多个系统、器官,表现可不典型而易误诊或漏诊。结论:对MM不典型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鉴别,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或漏诊。

    作者:贾平;吴晓莉;纪淑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尼莫地平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

    重症颅脑损伤和颅内病变,病情复杂多变,脑疝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预防和早期发现脑疝是抢救患者生命、减少后遗症的关键。现就脑疝的早期观察和护理作一总结。

    作者:王雪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类风湿因子对ELISA法D-二聚体测定结果的干扰分析

    目的:了解类风湿因子(RF)对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D-二聚体结果的干扰情况。方法:检测RF采用胶乳凝集法,D-二聚体采用ELISA法。结果:RF阳性组在中和D-二聚体前后阳性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 05和P<0.05);两组中和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差异无显著性(P=0.999 9)。结论:RF对ELISA法测定D-二聚体结果干扰明显,临床上根据D-二聚体实验结果作为血栓形成性疾病诊断时,应排除RF的干扰。

    作者:李静;刘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纳络酮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纳络酮(naloxone)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40例用纳络酮治疗2个疗程后与40例同样患者用复方丹参或维脑路通治疗对照,观察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用χ2或u检验。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70%(P<0.05);治疗后血液流变学5项指标治疗组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纳络酮对急性脑梗死有明显疗效,是治疗本病的有效药物之一。

    作者:汪建超;李宗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疝的早期观察和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和颅内病变,病情复杂多变,脑疝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预防和早期发现脑疝是抢救患者生命、减少后遗症的关键。现就脑疝的早期观察和护理作一总结。  1 临床资料  1997年7月~1999年7月,我科共收治204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男120例,女84例;年龄8个月~76岁。手术治疗143例,保守治疗41例,死亡20例,治愈率达90.2%。  2 护理  2.1 观察要点 (1)意识变化:①原神志清楚,后逐渐转入嗜睡状态,或不主动求食思饮;或不易呼应需要大声刺激才能唤醒;②突然躁动不安而后转入嗜睡;③在原来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出现小便失禁,对疼痛刺激不敏感;④部分患者处于持续昏迷状态呈进行性加深或出现中间清醒期;⑤枕骨大孔疝有后枕部压痛、眩晕、呕吐、颈部强直及强迫性头位、脉搏缓慢有力、呼吸变慢、小脑症状等。这些均是病情加重的早期征兆。本组有3例因之及时抢救脱险。(2)瞳孔观察:正常瞳孔直径为2~6 mm,对称且圆,光反射灵敏。伤后需随时观察瞳孔的变化。但是,要排除动眼神经原发性损伤或冬眠药等因素引起的瞳孔改变。一旦发现瞳孔不等大、缩小或散大,光反射迟钝,说明颅内压增高,危及生命因素存在,要迅速排除。(3)生命体征观察:定时测T、P、R、BP。如原来生命体征平稳,突然出现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深而慢伴鼾声,要警惕是否有脑疝形成而采取相应的措施。(4)肢体活动观察:若出现对侧肢体肌力减弱或偏瘫,腱反射亢进或消失,病理征阳性等同时伴有进行性意识障碍,立即CT复查,并作好手术前准备。

    作者:秦亚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儿结核病结核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结核菌纯蛋白衍化物(PPD)及抗脂肪阿拉伯酸甘露聚糖抗体(LAM-IgG)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66例结核病患儿血清抗LAM-IgG和PPD试验,并与30例非结核病患儿进行对照。结果:小儿结核病PPD试验阳性率为59.1%,抗LAM-IgG阳性率为69.7%,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PPD试验对非重症结核病阳性率(79.5%)明显高于重症结核(18.2%)(P<0.005);而抗LAM-IgG重症结核病阳性率(70.5%)与非重症结核病(68.2%)相近(P>0.05)。PPD试验对非结核病患儿的假阳性率(36.7%)明显高于抗LAM-IgG试验(3.3%)(P<0.01)。结论:PPD试验对非重症结核病诊断价值优于重症结核病;抗LAM-IgG检测对重症结核病的诊断优于PPD试验,对非结核病的假阳性率较低。

    作者:刘欣;潘家华;陈兰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性血管病和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性血管病患者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按Reilini制膜法测定55例2型糖尿病性血管病红细胞膜Na+*K+ -ATP酶活性,并与35名健康组作对照,并且将其结果与红细胞内Na+*K+浓度、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血管病患者红细胞膜Na+*K+-ATP酶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且与红细胞内Na+*K+浓度、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密切相关。结论: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的下降可能参与糖尿病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何浩明;黄慧建;徐宁;李小民;田小平;汪洪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小儿肘内翻畸形的治疗

    儿童肘内翻畸形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发生率高达30%~50%[1]。其治疗方法也很多,如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后钢板内固定、“∩”形钉固定、“M”型钉固定、克氏针固定、记忆钢钉固定等。笔者应用楔形截骨后克氏针交叉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小儿肘内翻27例。认为此术式方法简便,固定牢靠,效果好。兹作报道。

    作者:孙贤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医院感染的现状和预防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现状,以便制定和实施更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采取综合性和目标性监测,对收治患者监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21 189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共4 019例,感染率为3.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术后切口次之。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占优势。近几年通过监测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病率有显著下降趋势。结论:为预防医院感染的内、外源性感染的发生,必须采用强有力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和控制对策。

    作者:王翠兰;卓和平;董泽润;李成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诊救治晕厥性心律失常34例分析

    伴有晕厥的心律失常即晕厥性心律失常(syncopic arrhythmia,SA)是常见的临床急症之一。如果能及时正确诊断和合理救治,患者可转危为安。本文介绍其临床特点、急救方法及体会。

    作者:王好伦;王治海;王瑞庭;江鹏;于友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普胸手术改良术式围手术期不输血20例体会

    目的:总结20例普胸手术围手术期不输血经验。方法:采用胸壁较小切口,不切断肋骨进胸,延长肋间切口以利暴露,止血应彻底。术后需禁食的患者,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早期管饲流质。围手术期不输血。结果:术后恢复满意,无吻合口瘘及切口感染等。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结论:在良好的手术操作基础上,减少术中、术后出血,围手术期不输血是安全可行的,且不影响手术质量。

    作者:刘以尧;王海涛;周晓;陈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硬下疳合并产碱假单胞菌感染1例

    患者女性,30岁,已婚。因外阴溃烂1个月,疼痛10天,来我科就诊。发病初在外阴部出现两处约黄豆大的溃疡,不疼痛;近1个月来有劳累及感冒史,溃疡处感觉疼痛。查体:面、躯干未见皮疹,双侧小阴唇及会阴正下方3处溃疡,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在3处溃疡面取分泌物作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为阳性。血清学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滴度1∶16) ;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试验(TPHA)阳性。细菌学检查:取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发现较单一的革兰阴性细长、无弯曲杆菌,在血平板培养基上经35℃培养18~24 h,可形成光滑、湿润、无色半透明菌落,生化鉴定该菌对葡萄糖、果糖、木糖、乳糖、蔗糖及麦芽糖等均不氧化分解,氧化酶阳性,硝酸盐还原反应阳性,在O-F培养基的表面产碱,故确定为产碱假单胞菌。药敏:采用K-B法,结果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敏感,其次为头孢曲松、喹诺酮类药。

    作者:姜敏;盛秀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不育(孕)症精液及子宫颈粘液抗精子抗体检测

    目的:了解抗精子抗体(AsAb)及其类型与不育(孕)症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AsAb,支原体采用培养法,衣原体用金标法。结果:120例不育症精液和36例不孕症子宫颈粘液AsAb总阳性率为26.28%;其中精液阳性率为20.83%,子宫颈粘液阳性率为44.40%,男女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抗体类型中,IgM型男性阳性率2.50%,女性为8.33%(P>0.05);IgG 型男性阳性率6.67%,女性为36.11%(P<0.005);IgA型男性阳性率12.50%,女性为30. 56%(P<0.05)。精液中IgM和IgA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IgG与IgA和IgM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子宫颈粘液中IgM分别与IgA和IgG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5和P<0.01),但IgG与IgA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进行支原体、衣原体检测,感染与否和AsAb(+)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精液和子宫颈粘液AsAb是不育(孕)症的重要原因,以IgG和IgA型为主;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对产生AsAb无显著影响。

    作者:吴学兵;焦瑞宝;韦金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膀胱移行细胞癌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增殖细胞核抗原(P CNA)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1例正常膀胱组织PCNA的表达。结果:PCNA在膀胱癌及正常膀胱组织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 ;随着膀胱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升高,PCNA阳性表达上升,Ⅰ级、Ⅱ级与Ⅲ级比较,PCNA 的阳性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T2~T4期PCNA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Tis~T 1期(P<0.005);术后5年内无复发组PCNA的阳性表达显著低于术后5年内复发组( P<0.005)。结论:PCNA可作为膀胱癌恶性程度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可指导临床综合治疗。

    作者:黄建康;李同度;陶仪声;胡永泉;姚敏;刘德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双甲脒重度中毒致呼吸停止2 h抢救成功1例

    患者女性,30岁。因与家人生气后口服农药双甲脒约200 ml,1 h 后急诊入院。入院检查:T、P、R、BP均未测出,神志昏迷,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无呼吸运动。心率30次/分,心音微弱。两肺无呼吸音。四肢末梢冰凉,四肢肌张力减低,腱反射、病理反射均未引出。拟诊:双甲脒重度中毒合并呼吸、循环衰竭、中毒休克。入院后保持呼吸道畅通,加压给氧,配合胸外心脏按摩 (1∶4);心内注射肾上腺素1 mg、阿托品1 mg、异丙肾1 mg;保留两条静脉通道:静脉推注 5%碳酸氢钠、呼吸兴奋剂(尼可刹米、洛贝林)、地塞米松、美蓝、呋塞米;另一条静脉通道静滴多巴胺、间羟胺。经上述处理30 min后,心率达100次/分,仍无自主呼吸,BP 60/30 m mH g,立即插管人工洗胃、导泻,整个过程人工呼吸、心脏胸外按摩未中止。2 h后,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每分钟15次左右,血压上升108/60 mmHg稳定,又静脉滴注尼可刹米、洛贝林维持兴奋呼吸中枢;保护脑细胞:静脉滴注20%甘露醇加地塞米松、细胞色素C、脑活素;纠正酸碱、水、电解质平衡,记24 h出入量,输全血400 ml。患者于入院后12 h出现眼球左右转动,角膜反射恢复,72 h后,神志转清,出现恐惧感及幻视、幻听、幻想、失眠等精神症状,给予镇静剂、心理安慰等治疗,3天后精神症状消失。2周后痊愈出院。

    作者:范连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目的:观察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RFA )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8例儿童(<14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者分别行射频消融术;其中,右侧旁路(RAP)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例。结果:8例均获消融成功;术后2个月1例His束旁路复发,再次消融成功。术后随访4~24个月,均无SVT再次发作。结论:RFA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而有效。

    作者:蔡鑫;高大胜;史晓俊;卜军;张宁汝;宋业年;冯慧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甲状腺吸131碘率检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早期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甲状腺吸131碘(I)率检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对235例亚甲炎患者进行血清T3、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过氧化物酶抗体检测,同时进行甲状腺吸131I率测定,并与健康对照组和甲亢组(Graves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亚甲炎组血清T3和T4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甲亢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甲亢组吸131I率2h、6h、24h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亚甲炎组2h、6h、24h却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甲亢组(P<0.01),与血清T3和T4升高呈分离现象。结论:血清T3和T4值升高而甲状腺吸131I率降低呈分离现象是亚甲炎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作者:刘霞秋;陶新全;袁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气管内冲洗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内冲洗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疗效。方法:采用早期气管内冲洗治疗21例MAS,监测冲洗前后的血气、血氧饱和度、胸片的变化。结果:经过1次冲洗后19例血气、血氧饱和度均正常,术后6 h胸片均示改善,2例无效而行机械通气治疗。结论:气管内冲洗能迅速有效地改善血气,并可能减少MAS患儿使用呼吸机的机会。

    作者:陈诚;张玄龄;许茂超;朱运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