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超;李宗琴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术后窒息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方法:根据年龄、麻醉、手术方法的不同,对1 472例全麻下行各类口腔颌面部手术后患者实施针对性预防护理。结果:1 472例中19例发生术后窒息,其中2例死亡。窒息发生率1.29%,病死率0.14%。结论:重视和加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口腔颌面外科全麻术后窒息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王艳;陈利华;王英;卢保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儿膈疝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经腹部修补膈疝12例,经胸或胸腹联合手术24例。结果:35例治愈,1例死亡,病死率2.78%。结论:小儿膈疝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相对简单,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并且安全。
作者:徐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休克期切痂植皮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依据休克期切痂植皮的临床指标,对11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在休克期行切痂植皮。结果:11例全部平稳渡过休克期,仅1例特重度烧伤患者后期因重度营养不良伴感染,自动出院,余10例整个治疗过程平稳,感染及并发症明显减轻,创面愈合时间缩短。结论: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在休克期行切痂植皮是可行的,且疗效肯定。
作者:徐东卫;袁振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类风湿因子(RF)对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D-二聚体结果的干扰情况。方法:检测RF采用胶乳凝集法,D-二聚体采用ELISA法。结果:RF阳性组在中和D-二聚体前后阳性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 05和P<0.05);两组中和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差异无显著性(P=0.999 9)。结论:RF对ELISA法测定D-二聚体结果干扰明显,临床上根据D-二聚体实验结果作为血栓形成性疾病诊断时,应排除RF的干扰。
作者:李静;刘建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总结鼻腔粘膜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鼻腔恶黑)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4例鼻腔恶黑进行光镜观察,并对部分病例做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其镜下改变与皮肤的恶性黑色素瘤(皮肤恶黑)类似,4例免疫组化S -100蛋白和HMB45染色均阳性。结论:鼻腔恶黑易误诊,结合恶黑的组织病理学形态及辅以组化、免疫组化和光镜检查可减少误诊。
作者:王欣;张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心房纤颤(房颤)是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并发症多,至今尚无理想的根治方法。外科式迷宫型手术及其改良术式由于创伤大、病死率较高而受限制;经导管线性消融因损伤时间长,且不能取得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疗效而进展缓慢[1]。1996年Haissaguerre等[2]首先报道并提出局灶性房颤的概念,且成功地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这一重要发现已被实验及临床所证实,是近年房颤非药物治疗领域具有突破性的进展。本文就射频消融局灶性房颤的进展作一综述。 1 局灶性房颤的概念 局灶性房颤定义[3]为由激动方式恒定的单个或多个心房期前收缩发动的房颤,在房性期前收缩的起源部位成功消融后,房颤不再发生。Haissaguerre等[4]发现在成功消融与房颤并存的房性心动过速及心房扑动的起源后,房颤也同时消失,提示消融部位同时是房颤发生或维持的关键部位。目前认为,多数阵发性房颤和一部分持续性房颤及慢性房颤均存在一个或多个局灶性的起源部位,后者发放的冲动可以局部触发(focal trigger)形式发动房颤或以局灶驱动(focal driver)形式发动并维持房颤,射频消融这些异位兴奋灶后,62%~86%的这类房颤可以根治[5,6]。
作者:张泽华;柴枝楠;马长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卡比多巴-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26例患者临床诊断按照1984年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制订的诊断标准;对初始发病者,卡比多巴-左旋多巴的起始剂量为每天半片,以后每隔3~5天增加半片,直至佳维持量;疗效评估以Webster改良记分法评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卡比多巴-左旋多巴的疗效。结果:服药后有进步者19例,总有效率73.08%,少数患者有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头晕,以及幻觉和多动各1例。结论:卡比多巴-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药物,副作用小,且因其缓慢释放左旋多巴的药代动力学优点,可减少波动症和剂末现象的发生。
作者:蔡康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用血液分析仪作血常规检测时由非小红细胞引起的上限区域干扰(upper region interference,URI)对血小板计数(BPC)结果的影响。方法:用血液分析仪作血小板参数分析,对出现URI报警但又不是小红细胞干扰的标本作显微镜计数,把两法结果作配对t检验。结果:仪器法结果为(66±17)×109/L,而显微镜计数法为(98±20)×10 9/L,两法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01);URI报警时除小红细胞干扰外,还有其他诸多因素;大血小板、血小板凝集块、冷球蛋白、衰老破坏的红细胞碎片等,其中常见的为大血小板。结论:对URI报警但非小红细胞干扰的BPC结果,一定要进行人工显微镜目测计数复检,否则会得到不可靠的结果。
作者:余道军;钟政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适应证和疗效相关因素。方法:经腰(骶)部穿刺,1%利多卡因连续硬膜外腔阻滞法。结果:随访151例,随访8~31个月,优良83例(55.0%),疼痛明显改善,以中央型和腰痛为主的椎间盘突出较为有效。结论:本封闭法疗效与椎间盘突出部位、类型有关,可适用于疼痛严重的椎间盘突出。
作者:彭家声;张晓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我科自1996年以来,采用CT定位,钻颅血肿抽吸治疗重症脑出血患者36例,疗效显著,并与内科常规治疗的32例重症脑出血患者比较,现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50~76岁。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为脑实质出血,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均在40 ml以上,其中大量135 ml ,平均65 ml,破入脑室14例,合并脑疝10例。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8 ~78岁。出血量30~120 ml,平均60 ml,其中破入脑室12例,合并脑疝10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钻颅抽吸:治疗组36例患者均选自发病24 h后,根据头颅CT三维立体定向,确定血肿中心为穿刺靶点,选择点尽量避开多血管区及颅内功能区。常规皮肤消毒,铺洞巾,局麻下用骨锥钻透颅骨,持血肿穿刺针到血肿中心,进行血肿抽吸,首次抽吸一般不超过血肿总量的60%,术后放置引流管,12 h后再行抽吸,若血肿粘稠不易抽出,可注入尿激酶1~2 万u,关闭6~8 h后再行抽吸,以后每天1次,连续3~5天,待引流管无血性液体流出,即可拔管。
作者:李庆春;段晓燕;朱瑞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核菌纯蛋白衍化物(PPD)及抗脂肪阿拉伯酸甘露聚糖抗体(LAM-IgG)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66例结核病患儿血清抗LAM-IgG和PPD试验,并与30例非结核病患儿进行对照。结果:小儿结核病PPD试验阳性率为59.1%,抗LAM-IgG阳性率为69.7%,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PPD试验对非重症结核病阳性率(79.5%)明显高于重症结核(18.2%)(P<0.005);而抗LAM-IgG重症结核病阳性率(70.5%)与非重症结核病(68.2%)相近(P>0.05)。PPD试验对非结核病患儿的假阳性率(36.7%)明显高于抗LAM-IgG试验(3.3%)(P<0.01)。结论:PPD试验对非重症结核病诊断价值优于重症结核病;抗LAM-IgG检测对重症结核病的诊断优于PPD试验,对非结核病的假阳性率较低。
作者:刘欣;潘家华;陈兰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吸131碘(I)率检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对235例亚甲炎患者进行血清T3、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过氧化物酶抗体检测,同时进行甲状腺吸131I率测定,并与健康对照组和甲亢组(Graves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亚甲炎组血清T3和T4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甲亢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甲亢组吸131I率2h、6h、24h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亚甲炎组2h、6h、24h却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甲亢组(P<0.01),与血清T3和T4升高呈分离现象。结论:血清T3和T4值升高而甲状腺吸131I率降低呈分离现象是亚甲炎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作者:刘霞秋;陶新全;袁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经纤支镜局部注入巴曲酶(batroxo bin)治疗肺结核咯血的疗效。方法:确诊为肺结核的63例患者中,均于常规应用抗结核药物和静脉应用止血药物的同时,采用纤支镜向出血部位注入巴曲酶2~6 BU。结果:术后1~3天内痰血消失者57例,4~7天内痰血消失者4例,另有1例于10天后咯血停止,1例大咯血者于次日再发大量咯血,经紧急开胸行肺叶切除而愈。总有效率为98.3%。全部病例于检查、治疗过程中均无并发症发生,无新的支气管播散病灶出现。结论:经纤支镜局部注入巴曲酶为治疗肺结核咯血的有效止血措施,且安全、简便。
作者:江荣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痢疾杆菌L型的诱导方法,比较原菌及L型的生物学性状。方法:用抗生素纸片法、胆盐、胆汁法分别诱导痢疾杆菌D15为L型,对原菌及L型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及对药物的敏感性进行比较。结果:用抗生素纸片法、胆盐、胆汁法均可诱导痢疾杆菌D15为L型,稳定的L型在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等方面均与原菌有明显区别,回复株则与原菌基本相同。结论:痢疾杆菌在诸多因素作用下可发生L型变异,L型菌与原菌性状不同,临床诊断时应予注意。
作者:孙阳;李凤云;唐素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骨水泥用于颅骨整形手术是一项新开展的手术,手术中护理配合要求严格。本文就其护理体会作一报道。1 临床资料 1998年1月~1999年6月,我科行骨水泥用于颅骨整形术术中护理15例,随访观察,获得良好效果。男11例,女4例;年龄8~50岁。根据病理性质分两大类:一类为颅骨骨肿瘤切除致缺损8例,另一类为开放性颅骨粉碎性骨折致缺损7例。颅骨缺损部位:额顶交界区7例,顶区7例,颞区1例。缺损面积:3 cm×5 cm~4 cm×6 cm。2 护理2.1 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剃除全部头发,颅内压维持在正常范围[成年人0.7~2 kPa(70~200 mmH2O),儿童0.5~1 kPa(50~100 mmH2O)],巡回护士术前1天到病房看望患者,做好心理安慰。(2)手术房间、器械、物品准备:手术前1天上午送手术通知单到手术室,下午,手术间不再安排其他手术。房间设施及物品、空气用紫外线照射60 min,术晨,该手术间再次用紫外线照射60 min,物品表面用1∶200 “84”消毒液擦拭;所需器械物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双极电凝头及电灼线用40%甲醛加高锰酸钾熏蒸消毒。(3)特殊物品准备:脑外科开颅器及物品,另备双极电凝器,手枪式电钻,2.0 mm钻头,骨蜡,SH-1医用骨水泥。
作者:王贵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3例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结核性脑膜炎经正规三联抗痨治疗,39例好转;4例恶化,其中1例因感染性休克死亡。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坚持正规用药和足够长的疗程,适当应用激素,能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防止后遗症。
作者:高春明;于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功能与急性脑血管病(A CVD)的发病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单克隆荧光抗体为探针,测定ACVD患者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凝血酶敏感蛋白(TSP)的浓度,并常规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结果: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中TS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P<0.01);脑出血(CH)与对照组、脑梗死(CI)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CD62P和T SP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CI早期PLT增加(P<0.05),MPV无明显变化,亚急性期MPV明显增大(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亢进,其生化基因表达产物增多。
作者:魏学霞;耿德勤;黄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提高胰腺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胰腺损伤28例,按美国创伤外科学会提出的胰腺损伤分级标准:Ⅰ级10例,Ⅱ级8例,Ⅲ级4例,Ⅳ级4例,Ⅴ级2例。均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前诊断为胰腺损伤仅6例,占21.5%。治愈24例,死亡4例,病死率 14.3%。结论:对胰腺损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选择合理的术式,可降低其并发症和病死率。
作者:郑士友;蒋昭林;JIANG Zhao-lin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蚌埠市区儿童乳牙牙合与错牙合畸形的关系。方法:随机抽样调查市区内5所幼儿园共1 028名儿童,观察乳牙牙合前牙间隙及乳磨牙终末平面情况。结果:男性儿童乳牙牙合前牙间隙出现率为82.5%,女性儿童为85.5%;差异无显著性(P>0.05)。乳磨牙终末平面垂直型为72.8%,近中型为13.7%,远中型为13.5%。结论:错牙合畸形发病率增高可能与乳牙牙合关系不良有关。应加强对乳牙牙合期的牙齿保健教育。
作者:宋旻;于敬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内冲洗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疗效。方法:采用早期气管内冲洗治疗21例MAS,监测冲洗前后的血气、血氧饱和度、胸片的变化。结果:经过1次冲洗后19例血气、血氧饱和度均正常,术后6 h胸片均示改善,2例无效而行机械通气治疗。结论:气管内冲洗能迅速有效地改善血气,并可能减少MAS患儿使用呼吸机的机会。
作者:陈诚;张玄龄;许茂超;朱运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