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名伟;张志伟;郭喜勇
目的: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改良新式剖宫产82例,与下腹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65例的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切口愈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分别为6.5±1.5 min和11±3 min) 、手术时间(30±10 min和60±20 min)、术中出血(140±60 ml和225±75 ml)、术后排气时间 (25±9 h和38±10 h)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而切口愈合差异无显著性( P=1.0000).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而且比新式剖宫产更简单,易于掌握.
作者:缪士霞;杜丹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自发性结肠穿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6例新生儿自发性结肠穿孔的临床资料予以分析.右半结肠穿孔2 例行修补术,左半结肠穿孔4例行双腔襻式造瘘.结果:2例低出生体重儿死亡,另4例存活.结论:手术以双腔造瘘即时开放为宜,早期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庄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晚期卵巢癌合并腹水的正确处理方法.方法:A组(60例)术前腹腔化疗2~3次,静脉化疗2个疗程结束后3周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继续化疗.B组(62例)首先减灭术,术后行腹腔化疗和静脉化疗.每组6~ 8个疗程,药物为环磷酰胺、阿霉素和顺铂.结果:A、B两组总5年生存率分别为25.00%和43.55%(P<0.05).减灭术理想的A、B组5年生存率为31.58%和57.14%(P<0.05);减灭术不理想的A、B组5 年生存率为13.64%和15.00%(P>0.05).结论:晚期卵巢癌合并腹水先手术后化疗比先化疗消除腹水后手术预后明显改善.
作者:李燕华;王文福;孙蕊;马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比较CO2激光(以下称激光 )、电熨和电熨加激光联合应用治疗子宫颈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对205例子宫颈炎患者分激光组、电熨组、电熨加激光联合组三种治疗方法,观察各组疗效和副反应.结果:三种方法均能使子宫颈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激光组治愈5 4例,好转6例,无效2例;电熨组治愈42例,好转6例,无效1例;联合治疗组治愈93例 ,好转1例,无效0例.三组间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电熨加激光术联合应用治疗子宫颈炎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少.
作者:刘靖;邢惠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寻找泌尿系梗阻所致肾功能不全患者术后促进胃肠道功能尽早恢复的方法.方法:患者被随机分两组.A组(30例):术后第1天起每天应用门冬氨酸钾镁(PMA)3.0~6.0 g;B组(30例):术后第1天起每天应用氯化钾3.0 g.用药至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停药.对B组治疗1周后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改用PMA治疗.结果:A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B组(P<0.01),B组失败者,改用PMA后,胃肠功能均很快恢复.两组肾功能恢复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泌尿系梗阻致肾功能不全的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应用PMA,可明显加快胃肠道功能的恢复,预防低镁血症的发生,是补镁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建民;胡永泉;张青川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总结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2例胸部创伤并发ARDS的患者进行分析;其中,肺叶切除术后6例 ,食管贲门癌术后10例,胸部严重外伤6例.救治方法主要包括去除病因,给予呼吸支持及结果:抢救成功18例,死亡4例.死亡原因主要是多器官功能衰竭及严重的肺部感染.结论:ARDS确诊后,应尽早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其中包括使用呼气末正压通气、间歇正压通气等方法.
作者:徐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淋病后尿道炎(PGU)的病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方法:采集92例患者的尿道分泌物作细菌及L型培养、解脲脲原体(UU)培养及沙眼衣原体(CT)检验,根据检验结果,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结果:共检出细菌54例(58.7%),UU和(或)CT阳性29例(31.5%),念珠菌2例(2.2%),尚有7例(7.6%)上述几项检验阴性.结论:淋病后尿道炎的主要病因是细菌、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对患者应进行病原体的分离鉴定,以明确诊断,给予合理治疗.
作者:张正银;张文兰;耿和;孟庆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QRS环大向量和初始极向量对室性期前收缩源点定位的可行性、准确性.方法:50例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向量图QRS环大向量和初始极向量方位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室性期前收缩源点位于QRS环大向量的对侧.结论:用心电向量图QRS环大向量定位室性期前收缩源点,较初始极向量定位易测量,且定位准确性高.
作者:贾乃仁;程晋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儿后颅窝血肿的早期诊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小儿后颅窝血肿病情发展及演变过程.结果:19例手术患儿,早期发现的18例均达到临床治愈,1例手术时已属晚期,死亡;保守治疗2例痊愈.结论:小儿后颅窝血肿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对患儿的预后十分重要.
作者:叶宏权;娄飞云;杨百春;马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疾病手术后的一种并发症,笔者用自拟的粘连缓解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24例,疗效较好.
作者:刘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的产科处理原则.方法:对我院1990~1999年产科分娩的7 776名孕妇及其中76例合并心脏病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发生率为0.98%,风湿性心脏病与先天性心脏病之比为1.86∶1.本组共发生心力衰竭17例,孕产妇死亡1例,孕前已行外科手术纠正者11例, 心脏手术后妊娠和分娩者无1例发生心力衰竭.结论:妊娠合并心脏病者产前定期检查可预防合并症,改善母婴预后; 对心功能不全患者应剖宫产终止妊娠.
作者:席玉玲;王才智;张莘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32岁.2000年7月30日因孕40周、不规则腹痛10 h入院. 既往身体健康,孕前有4年不孕史,曾在外院多次治疗,B超示子宫附件无异常.孕期产检无异常,无阴道流血及流液史.入院查体:T 36.8℃,P 80次/分,R 20次/分,BP 105/7 5 mmHg(1 mmHg=0.133 kPa),体重73.5 kg;宫高32 cm,胎心144次/分,宫缩不规则,先露头位,宫口开1指.B超示 :LOT,胎儿脐带绕颈2周可能.入院诊断:足月临产,珍贵儿,脐带绕颈可能,G1P0,LOA .
作者:鲍小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儿烧伤并发惊厥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发生惊厥的烧伤患儿临床资料.结果:1例死于惊厥,2例惊厥缓解后又因败血症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其余均治愈.结论:高热、休克、低钠血症、低钙血症、酸中毒等是小儿烧伤并发惊厥的主要原因,也是治疗的关键.
作者:章祥洲;杨蔚;袁振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晚期肝癌的治疗仍是目前临床医学的难点之一,如何延长这类患者的生存时间、减少病痛仍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本文总结肝脏微波固化治疗无手术指征中晚期肝癌的疗效.
作者:李红春;胡宗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者并发感染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1999年6月~2000年6月因NS住院合并感染的33例患者进行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59例慢性肾炎相比较.结果:NS合并感染率为51.6%,高于慢性肾炎合并感染率30.5%(P<0. 05).以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常见.病原微生物培养阴性率分别为27.3%和33.3%,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NS易并发感染,以多器官、多系统常见,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低.
作者:张燕;陈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性,58岁.弥漫性腹痛18 h入院.追问病史,患者上腹痛病史10余年.本次发病前曾自服阿司匹林及激素类药物.查体:神清、痛苦面容、板状腹, 全腹弥漫性压痛(+),反跳痛(+).腹部X线:双侧膈下大量游离气体.入院诊断:急性腹膜炎;上消化道穿孔.急诊行剖腹探查术,腹腔内胆汁样脓性液体约2 500 ml,胃窦部前壁穿孔直径1 cm,十二指肠球部前、侧壁以及与降部交界处共有3处直径1 cm穿孔.遂行十二指肠球部造瘘加胃空肠吻合术,胃管置入输入段、输出段置营养管1根.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胃管每天引流量约300 ml,造瘘管每天引流量约500 ml.术后第4天行营养管流质饮食,第12天经口流质饮食,第3周拔造瘘管,术后20天痊愈出院.随访1年,饮食正常,未再出现上腹部疼痛.
作者:韩孔启;李克付;邢书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危重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气管切开并发症的护理措施.方法:对71例危重型GBS气管切开并发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气管切开术后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发肺部感染64例;气管粘膜出血32例;肺不张22例;气管导管阻塞19例等.本组死亡2例.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GBS气管切开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徐秀月;孙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科于1997年6月研制成功小肠减压导管,用于临床治疗单纯性肠梗阻,效果良好,优于传统胃管减压 ,现将治疗方法和护理体会作一总结.1 临床资料1997年7月~1998年12月,我科收治诊断明确的单纯性肠梗阻患者58例.男40例,女18例; 年龄14~82 岁.发病48 h内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部分有肠型,半数患者肠鸣音亢进,X线检查均见液平面.随机分为小肠减压组(31例)和胃管减压组(27例).
作者:姚琳;刘牧林;鲍子雨;方先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例1 30岁.第1胎孕43+3周.因诊断为子宫破裂于1995 年4月30日入院.入院前在当地卫生院待产,因屏气1+h未娩,予缩宫素20 u肌肉注射后, 出现撕裂样下腹痛,随即腹痛消失.查体:T 36.5℃,P 95次/分,BP 105/75 mmHg(1 mmHg=0.133 kPa),轻度贫血貌,心肺无异常.子宫底界限不清,下腹压痛(+),腹部明显触及胎体.阴道检查:子宫颈近开全,胎头高浮,有血性羊水流出.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左前壁一纵形裂口 ,上至左子宫角,下达近子宫颈外口,左阔韧带内为污血及胎粪,胎儿暴露于腹腔,恶臭, 取出一脑积水儿,双顶径20 cm,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作者:陈宏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总结食管中上段癌患者行改良左进胸颈部吻合术的经验.方法:对61例食管中上段癌患者手术入路、吻合方法进行改良,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早期流质管饲等.结果:术后并发症10例,无死亡.主要并发症:吻合口瘘5例;肺部并发症 2例;喉返神经麻痹7例.无吻合口狭窄.结论:手术入路改进后,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操作简单;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早期流质管饲,可促进肠蠕动早期恢复,补充营养;该方法是切除食管中上段癌的理想方法.
作者:刘以尧;周晓;李亚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