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支原体肺炎及合并肺外表现的临床分析

易建军;费志洁

关键词:支原体, 肺炎, 肺外表现
摘要:目的 了解支原体感染合并肺外表现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正确率.及时治疗.方法 对自2005年3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明确诊断为支原体肺炎的84例息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炎支原体肺炎除累及呼吸道,还可以累及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皮肤骨骼肌肉而出现多系统损害.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不局限于呼吸道,还可累及肺外脏器,应引起临床重视.
安徽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血小板GPⅡ 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替罗非班静脉应用组(n=35)与常规治疗组(n=35),疗程36 h,终点事件是36 h和30天的复合缺血事件(死亡、新发心肌梗死、顽固心肌缺血).结果 36 h及30天的复合缺血事件发生率.受试组低于对照组(36 h:2.9%VS 22.9%,30天:5.7% vs 35.7%,P<0.001),替罗非班组肌钙蛋白T(cTnT)峰值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替罗非班在ACS标准治疗基础上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并能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赵依农;吾红光;邱慧卿;杨淳英;郑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不同切口手术方式的探讨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不同切口手术方式的优点及适应证.方法 对42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采取鼻内镜下不同切口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11例合并鼻息肉、鼻窦炎同期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结果 42例患者完全治愈,无1例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采取不同切口手术方式矫正鼻中隔可以使术野清晰,手术操作精确细致,损伤小,利于恢复偏曲鼻中隔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对合并鼻息肉、鼻窦炎行同期手术,能有效控制鼻中隔穿孔的发生和鼻息肉、鼻窦炎的复发.

    作者:曹三芳;葛程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电子阴道镜在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电子阴道镜在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电子阴道镜观察宫颈病变包括宫颈糜烂,宫颈息内.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宫颈尖锐湿疣患者共580例,行宫颈活检372例.结果 接受阴道镜检查580例中,阴道镜拟诊CIN 124例,病理确诊CIN 96例,早期宫颈癌4例,阴道镜拟诊124例中,CIN Ⅰ级64例,病理诊断CIN Ⅰ级36例,CIN Ⅱ级4例.慢性宫颈炎24例.CIN Ⅱ级36例,病理诊断CIN Ⅰ级8例,CIN Ⅱ级24例,CINⅢ级4例.慢性宫颈炎6例.CIN Ⅲ级24例,病理诊断CIN Ⅱ级2例,CIN Ⅲ级18例,早浸癌4例.阴道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完全符合率是61.3%(78/124),阳性率为80.6%(120/124).结论 电子阴道镜诊断宫颈CIN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且对诊断宫颈高度病变有较高的敏感性.

    作者:汪崔平;马丽;江凤谊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清石系统治疗复杂性肾结石

    目的 探讨应用B超引导,经皮肾穿刺造瘘,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清石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08年4月应用超声引导对41例肾结石患者进行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41例中4例穿刺失败的3例改开放手术,1例放弃并自动出院,37例患者成功建立皮肾通道,32例行Ⅰ期碎石,5例Ⅱ期碎石.结石直经1.5~6.9 cm,平均手术时间104 min,结石处理时间为15~150 min.完全清除结石22例,15例有残余结石.清石率59.5%.结论 B超引导经皮肾穿刺造瘘弹道联合超声碎石清石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徐鹏程;许全超;陈德刚;彭家武;葛庆生;桑士仿;詹翔;李超;李增稳;徐鸿儒;项举乐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地震致多发性骨折的康复

    卫生部印发的汶川地震现场检伤分类标准中提到,颈椎受伤、导致远端脉搏消失的骨折、开放性胸腔创伤、股骨骨折、开放性腹腔刨伤、腹部或骨盆压伤均属于非常严重的创伤,需要立即处理.严重头部创伤但清醒、椎骨受伤(除颈椎之外)、多发骨折、开放性骨折等属于重大创伤,但短暂等候不会危及生命或导致肢体残缺.

    作者:葛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14例青年出血性卒中临床及DSA分析

    目的 探讨DSA对青年出血性卒中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青年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及DSA检查结果.结果 14例患者DSA检出动脉瘤5例,动静脉畸形4例,占全部病例64.29%;主要危险因素:饮酒、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结论 青年出血性脑血管病以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为主要病因.高血压、饮酒、吸烟、高脂血症、家族史与脑出血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作者:孟庆森;王立乾;李晓民;刘临;江四清;于成;赵德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新产品及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各种手术的普遍开展,手术室封闭的环境,长时间连续的工作,多种有害因子,使手术室护士成为职业损害的高危群体.为大限度保护手术室护士的安全,提高其自身保护意识,现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讨如下.

    作者:孙桂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联合丝裂霉素C和人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

    目的 探讨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97例(102眼)复发性翼状胬肉在显微镜下切除翼状胬肉后应用联合丝裂霉素C和人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结果 102只眼术后早期均未见溶解,羊膜移植片愈合良好.8眼出现角巩膜局部结膜增生,有复发倾向.所有病例术后均未见移植的羊膜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现象.结论 联合丝裂霉素C和人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何小松;毕灯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脑保护装置下的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

    目的 评价脑保护装置下的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2例患者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联合使用了脑保护装置,首先将脑保护装置(过滤伞)小心通过狭窄部位放置于颈动脉狭窄的远端并释放,然后再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观察手术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及其他并发症.结果 22例脑保护装置及支架均成功实施,支架释放前颈动脉的平均狭窄率为(84±9)%,支架成形术后的平均狭窄率降为(21±8)%(P<0.01),手术期无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结论 脑保护装置能有效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

    作者:蒋鸣坤;袁良津;方毅;施雪英;姚正鹏;顾尚恒;周立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康复护理干预对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影响

    脑血管意外(CVA)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地震后,睡眠时间少,疲惫,灾区群众一般被安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原有社会生活圈完全被破坏,缺乏亲人朋友的情绪疏导,在强烈的应激状态下,心理压力大,血压会出现波动,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多项研究认为CVA发生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生存质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康复护理的目的不仅是通过采用各种护理手段来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疗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各种康复护理技术,终达到日常生活能力自理和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目的.

    作者:巨保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浅谈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目的 本文作者通过对现代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无论对学校或者学生都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了免疫教学改革的一些体会,如兴趣教学法的应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验等,使教师建立科学合理适应现代免疫学发展趋势的授课体系.

    作者:沈茜;张林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病治疗的探讨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下称慢乙肝,CHB)合并肺结核在化疗时加强保肝治疗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组40例化疗方案均为异烟肼,利福平及毗嗪酰胺三联再加上乙胺丁醇或左氧氟沙星,并给予能量合剂,治疗组20例在此基础上给予胸腺肽及甘利欣,还原型谷胱甘肽,加强保肝及免疫调节,疗程为30日.化疗疗程为6~12个月.初化疗前及化疗后、化疗中隔2周.2个月后改为隔30日复查一次肝功能,以观察肝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肝功能损伤较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慢乙肝合并肺结核病患者化疗时同时加强保肝治疗,使药物对肝脏损伤明显减小,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王恒庆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大动脉转位超声心动图图像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心脏病大动脉转位(TGA)图像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VanPraagh三节段分析法.分析诊断大动脉转位及类型.结果 32例先天性心脏病大动脉转位(TGA)中,心房正位、心室左袢、大动脉左转位(SLL)型12例;心房反位、心室右袢及大动脉右转位(IDD)型8例;心房正位、心室右袢及大动脉右转位(SDD)型4例;心房正位、心室右袢及大动脉左转位(SDL)型3例;心房正位、心室左袢、大动脉右转位(SLD)型4例;Taussing-Bing病1例.合并畸形中以VSD、ASD伴PS多,占67.14%.结论 超声心动图诊断大动脉转位,是一种无创检查的可靠方法.

    作者:谢杰;解翔;陈宏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治疗与进展

    汶川大地震是一个让国人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地震导致灾区出现大量各种创伤的患者(包括躯体和心理的).

    作者:孙宗雷;吴建贤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总结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探讨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对41例因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70%的患者进行了支架置人术.其中22例狭窄严重者使用了脑保护装置.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DSA血管造影证实有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50%,手术成功率100%.41例患者中有7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出现可逆性小卒中(非脑保护装置支架植入术中).术后随诊2~24个月(平均随诊12±2.6个月),临床疗效满意.1例发生非支架侧脑梗死.结论 血管支架置入术为颈动脉狭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前途的治疗手段.

    作者:袁良津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儿童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康复

    大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对儿童的危害极大.对大多数幸存的儿童来说.避过地震灾难仅仅是第一步,由地震导致的严重身心损害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终生.其中,常见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很多研究表明,儿童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往往会出PTSD,这些创伤包括自然灾害如森林大火、飓风和地震.人为伤害如交通事故等[].

    作者:唐久来;吴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ICU院内感染医源性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院内感染的发病情况,寻找医源性危险因素.方法 以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间我院ICU收治的168例次住院超过48小时的全部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原学检查确定其中45例次为医院感染.并进行危险因素的统计处理.结果 ICU院内感染发病率为26.8%,常见的感染是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其次为尿路感染;危险因素为侵袭性医疗操作(如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保留导尿、鼻饲等)和药物治疗(如抗生素使用种类、使用时间、免疫抑制剂、制酸剂等).结论 尽量减少或避免医源性危险因素的产生和损伤,是有效预防和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关键.

    作者:高志凌;俞兴群;李远思;聂卫群;洪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12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为研究对象,测定空腹血糖(FPG)和HbAIC等,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Hcy水平,应用颈动脉超声波测定IMT.结果 (1)糖尿病组血浆Hcy的平均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高Hcy血症的发病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2)血浆Hcy水平与体重指数、HbAlC和糖尿病病程与独立相关;(3)高Hcy血症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IMT增厚的危险因素(P<0.01,OR=1.034,95%CI为1.015~1.115).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血浆Hcy水平升高,BMI、HbAlC和糖尿病病程是老年2型糖尿病血浆Hcy的独立相关因素.

    作者:张颖;朱美玲;张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99mTc-MAA肺灌注显像预测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残余肺功能

    目的 应用99mTc-MAA肺灌注显像预测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残余肺功能,避免术后因肺功能不能代偿而导致手术失败.方法 2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患者,术前进行99mTc-MAA肺灌注显像,评估手术范围,术前根据公式计算术后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的预测值PFEV1.0,并与手术后2、12个月FEV1.0实测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根据99mTc-MAA肺灌注显像结果计算所得PFEV1.0与术后2、12个月FEV1.0实测值均呈显著正相关,术前预测值为1.61±0.7 L(n=21),术后2个月实测值为1.48±0.6 L(n=21),术后12个月FEV1.0实测值为1.59±0.4 L(n=19),未发生术后肺功能不能代偿病例.结论 99mTc-MAA肺灌注显像预测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残余肺功能方法可靠、准确性高,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对于肺功能处于临界状态的患者尤为必要.

    作者:赵永胜;赵丛雯;秦光明;雷勇;李成继;翁准;黄铁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分析

    目的 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中对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监测及早期干预性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异基因PBSCT的35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分析CMV病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35例患者中22例发生CMV血症,6例出现CMV病.其中2例发生CMV间质性肺炎(CMV-IP),均治疗无效死亡.通过CMV-DNA检测,对结果阳性而无临床症状者进行干预性治疗使CMV-DNA转阴,同时减少可能导致CMV病发生的高危因素,则可降低CMV病发生率.结论 CMV病是异基因PBSCT的常见并发症,也是主要致死原因之一.本组所采用的方法可减少CMV病的发生率及CMV病的病死率.

    作者:金凤祥;万理萍;姜杰玲;蔡宇;颜式可;王椿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安徽医学杂志

安徽医学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