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次和多次根管治疗法术后疼痛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蒲兆雷;邢南

关键词:根管治疗, 一次法, 多次法, 术后疼痛
摘要:目的:采用 Mtwo 根管预备系统进行根管预备,探讨一次法和多次法用于根管治疗术后疼痛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0例在2014年1月—2015年7月收治于该院的牙髓炎或牙髓坏死的患者,共40例患牙。将患者随机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16例)和观察组(2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一次法根管治疗,观察组采用多次法根管治疗。分别记录并对比两组术后疼痛发生率数据,采用统计软件 SPSS18.0的 t 检验和χ2检验对两组间疼痛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换牙疼痛分级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63);观察组患者(18.7%)与对照组患者(12.5%)术后疼痛发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88);单根管2例(14.3%)和多根管4例(15.4%)牙术后疼痛情况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926)。结论采用 Mtwo 根管预备系统进行根管预备,一次法和多次法根管治疗术后疼痛情况并无显著性,治疗效果无明显区别。但一次性完成根管治疗比多次完成根管治疗更加节省诊疗时间,临床效率比较高。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一种安徽产野生铁皮石斛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组织分布

    目的:分离鉴定安徽地区野生铁皮石斛内生真菌,旨在丰富其内生真菌资源种类。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对内生真菌进行分离,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1株内生真菌,鉴定为5属11种。结论铁皮石斛内生真菌种类资源广泛分布,为研究其与宿主石斛共生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郁阳;梁益敏;麻兵继;王国凯;刘劲松;李守婷;王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前列地尔的不良反应中文文献分析

    目的:收集中文文献中关于前列地尔的不良反应报道,探讨其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方法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进行检索,查找前列地尔相关不良反应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出现的不良反应、适应证、用法用量、溶媒、疗程等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检索分析,前列地尔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占临床对照研究中总病例数的8.08%,且临床症状较轻微,主要是用药部位出现的静脉炎,头疼头晕、恶心呕吐和轻度胃肠道不适等,可以立即停药或停药后对症治疗,使其症状好转或消失,未有不良事件报道,但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也偶有发生,一旦发现应及时抢救,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结论在临床上使用前列地尔时要严格依照其药品说明书和用药指征合理应用,加强用药管理,尽可能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如若出现要及时进行适当的处理,使前列地尔在临床上的应用更加合理化。

    作者:杨玲;高家荣;李颖;吴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全身麻醉下吸烟病人体温与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阈值的变化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吸烟病人体温与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阈值的变化。方法43例 ASA 1~2级,分为吸烟组(n =22)与对照组(n =21组)。麻醉诱导: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麻醉维持:异氟烷、瑞芬太尼、维库溴铵。用呼吸机行间歇正压肺通气(IPPV)。记录麻醉诱导前(T0)至诱导后180 min(T180)内的体温、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不同时间点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吸烟与否对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的影响和时间之间无交互作用(P >0.05),两组间不同时间点的食道温度和平均皮肤温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食道温、平均皮肤温度、食道—皮肤温度差和前臂—指尖温度差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变化与时间之间均无交互作用(P >0.05),而前臂—指尖温度差随着麻醉时间的增加而先降低后升高,且吸烟组的食道皮肤温度差在 T30、T60、T120、T150及 T180值均低于对照组,吸烟组的前臂—指尖温度差在 T120、T150以及 T180的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管收缩阈值及其增益:对照组与吸烟组血管收缩阈值分别为(35.48±0.18)、(34.89±0.20)℃,吸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对照组与吸烟组血管收缩阈值的增益分别为(6.57±2.31)、(6.83±1.68)℃,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全身麻醉下吸烟病人核心温及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阈值显著下降。其原因可能与长期吸烟致体温调节中枢受体与神经递质改变、周围血管功能障碍及压力感受器受损等有关。吸烟病人全身麻醉时更应加强体温管理。

    作者:刘勇;王朝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髋臼横断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臼顶接触性研究

    目的:探究髋臼横断骨折四种内固定方式的臼顶接触性变化。方法采用成人男性半骨盆标本制作髋臼横断骨折模型16个,随机分成四组,予以 A 组:前柱重建接骨板,B 组:前柱锁定接骨板,C 组:骨盆缘下重建接骨板,D 组:骨盆缘下锁定接骨板。通过垂直加载至生理体质量600 N,维持1 min,用双页型压敏片依次测量完整髋臼 I 组和 A、B、C、D 四组的臼顶接触特性变化。结果生理体质量600N 下,A、B、C、D 组内固定后接触特性均不能恢复至正常,与 I 组比较,负重面积,接触压强及峰值压强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同时 A、B、C、D 组之间比较,接触特性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并且接触特性依次增强。结论在生理体重600N 下,对髋臼横断骨折予以四种不同内固定,接触特性均不能恢复至正常,且骨盆缘下接骨板优于前柱接骨板,能增加臼顶负重面积,降低臼顶平均压强及峰值压强,同时锁定接骨板的接触特性强于重建接骨板。

    作者:高烁;王雷;吴啸波;何全杰;徐凤松;刘弘扬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临床药师参与放化疗术后继发真菌感染的实践体会

    目的:探索临床药师在抗真菌药物治疗中的作用,保障患者合理用药。方法对1例左肺鳞癌放化疗术后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通过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分析评价治疗方案,提出药学建议,发挥药学服务,评价临床药师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结果临床药师建议被采纳,患者病情及不良反应得到好转。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制定和药学监护,能有效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作者:盛雪鹤;史天陆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毒蛇咬伤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中西结合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和疗效,分析与其病情轻重及病程长短相关的指标,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4年11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232例毒蛇咬伤患者,根据患者入院第5天复查的肝酶、心肌酶、肾功能、凝血功能、炎症指标情况分为治愈组(151例)、好转组(8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住院第5天,232例住院患者的肝酶、心肌酶、肾功能、凝血功能、炎症指标均恢复正常或明显下降,没有患者遗留有器官功能障碍。与治愈组患者比较,好转组患者入院24 h 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氮(BUN)、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总胆红素(TIBL)、白细胞计数(WBC)(P <0.05)增高明显;进一步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0 U·L -1)、肌酸激酶同工酶(>24 U·L -1)升高是影响毒蛇咬伤患者疗程及疗效的独立预报因子(均 P <0.05)。结论年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可作为临床预判毒蛇咬伤患者病情轻重及疗程长短的有价值指标。

    作者:刘莎;韩宁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在小儿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观察

    目的:探究罗哌卡因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该院接收的上肢手术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A 组实施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B 组应用超声,C 组应用神经刺激仪;观察对比三组患儿臂丛神经的阻滞麻醉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用量以及术后麻醉苏醒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 组麻醉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用量以及术后麻醉苏醒时间,与 B、C 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成功率为96.67%,与 B 组的80.00%以及 C 组的76.67%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患儿中喉返神经阻滞1例,霍纳氏综合征2例,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 B 组的30.00%与 C 组的33.33%,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较于单用超声引导与单用神经刺激仪,两者联合应用可减少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麻醉的成功率,缩短麻醉起效时间与麻醉完成时间、延长镇痛时间、且麻醉的用药剂量较小,对患儿术后麻醉苏醒十分有益。

    作者:麻志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2005-2014年428例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总结2005—2014年10年间428例川崎病(KD)患儿的人群特征、病程特点、治疗及冠状动脉累及情况。方法回顾性复习2005—2014年安徽省立医院儿内科收住的川崎病患儿的病例资料,统计并比较前后5年发病年龄、性别、入院时间、病程特点、实验室检查、丙球静脉注射(IVIG)治疗及冠状动脉损害(CAL)发生率,予 Graphpad 软件作图,SPSS 16.0统计分析。结果10年间入住安徽省立医院儿内科的428例川崎病患儿中,小6个月,大13岁,主要分布在1~5岁患儿291例(67.99%);男女性别比为1.8∶1(男275例,女153例);每年平均住院人数(42.30±10.21)例,入院季节以春夏季节多,患儿平均年龄30个月;近5年诊断不完全川崎病患儿明显上升(χ2=3.93,P <0.05);实验室指标方面:入院时患儿白细胞(WBC)增高、C -反应蛋白(CRP)上升、血沉(ESR)增快、谷丙转氨酶(ALT)上升、血清白蛋白(ALB)下降、钠(Na)下降的发生率分别为86.21%、93.46%、97.20%、25.70%、76.64%、40.19%;入院时 WBC 增高、CRP 增高、ESR 增快、及 ALT 升高、Na 降低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伤未见明显增多;而入院时低蛋白血症、经治疗体温正常后复查血沉无下降或反而继续升高者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明显增高;近5年患儿出现 IVIG 抵抗的发生率为14.87%、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为13.30%,分别与前5年相比未明显增多。近5年不完全川崎病(IKD)诊断55例,占23.61%,较前5年31例有增多趋势(P <0.05),但总热程(6.77±1.61)d,较前5年明显缩短(t =6.62,P <0.05)。结论近5年住院患儿中小婴儿、不完全川崎病有增多趋势,并且合并低蛋白血症、体温正常后复查血沉仍未下降是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总热程明显缩短,且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并没有增多,与及时给予 IVIG 治疗密切相关。IVIG 抵抗现象一直存在,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王书书;潘家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IL-17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软骨和骨的破坏。白细胞介素-17(IL -17)是新近发现的白介素成员,是 Th17细胞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研究发现其在 RA 中有异常升高,可能参与了 RA 的滑膜炎症、软骨和骨的破坏,在 RA 的发病和病情进展中有重要作用。干预 IL -17成为治疗 RA 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 IL -17靶向治疗药物、传统抗风湿药、中医中药对 IL -17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该文主要就 IL -17在 RA 发病及针对 IL -17治疗 RA 的相关研究进展简单综述如下。

    作者:张玉萍;姚茹冰;赵智明;蔡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HPLC 测定注射用奥沙利铂的含量及有关物质

    目的:建立注射用奥沙利铂含量及有关物质的 HPLC 方法。方法含量和有关物质测定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作为填充剂 Zorbax Rx -C18(4.6 mm ×250 mm)5μm,以磷酸溶液(取10%磷酸溶液0.6 mL,加水稀释至1000 mL,用氢氧化钠溶液或磷酸调节 pH 值至3.0)—乙腈=99∶1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 -1,检测波长209 nm,进样量20μL。结果奥沙利铂在6~16×10-3 g·L -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0.02%,回收率为100.55%(RSD =0.46%),测定样品含量为99.8%,有关物质均小于0.5%。结论该方法快速,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作为注射用奥沙利铂的含量及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

    作者:陈传喜;杨志勇;袁红;王继平;王大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酶法制备山药渣中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

    目的:以山药废渣为原料研究以淀粉酶和蛋白酶水解法制备水不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条件。方法试验选取淀粉酶的用量、酶解时间、蛋白酶的用量、酶解时间四个因素,确定佳酶解工艺条件。结果淀粉酶用量为2 U·mL -1,酶解时间为80 min,蛋白酶用量为3 U·mL -1,酶解时间为30 min。结论该法可提高山药的利用度,促进山药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

    作者:何侃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绝经女性胱抑素 C 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绝经女性血清胱抑素 C(Cystatin C,CysC)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185例疑诊冠心病而行冠脉造影的绝经女性被纳入研究,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 CysC 水平,从冠心病病情程度、病变支数和 Gensini 评分3方面探讨绝经女性血清 CysC 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结果(1)病变组血清 CysC 水平高于对照组;(2)随着血清 CysC 的升高,冠心病患者病情程度逐渐加重,病变支数和 Gensini 评分逐渐增加;(3)血清 Cys C 水平与冠脉病变 Gensini 评分呈正相关(r =0.643,P <0.05),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年龄、HDL 等因素之后,CysC 与冠脉病变 Gensini 评分(β=0.266,P <0.05)仍然独立相关。结论在绝经女性中,冠心病患者血清 CysC 水平升高,随着血清 CysC 升高,患者病情程度、冠脉病变程度也更加严重。

    作者:任朋;许邦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40例合并糖尿病的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玻璃酸钠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合并糖尿病的膝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及血糖变化。方法40例合并糖尿病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膝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曲安奈德(第1周),对照组单纯注射玻璃酸钠,每周一次,5周为一个疗程。观察用药前、停药4周膝关节症状的改善及血糖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停药4周Lequesne 指数与用药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 <0.05);两组间停药4周 Lequesne 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停药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85%。两组间治疗后第1天、第2天、第3天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间比较治疗后第4天、第5天血糖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两种方法对于合并糖尿病的膝骨关节炎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玻璃酸钠联合曲安奈德更优于单纯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而无血糖明显升高造成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雪武;王卫友;杨益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并发症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通过检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 C)的水平,了解糖化血红蛋白与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之间的关系,为延缓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提高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确诊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排除了糖尿病和糖耐量减退的正常老年住院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分析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发现糖尿病组患者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且2型糖尿病合并并发症患者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老年人2型糖尿病合并并发症的发生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关,维持糖尿病患者体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平稳恒定,及时良好的控制血糖水平,对延缓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姚杰;程娟;陈治东;王海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一次和多次根管治疗法术后疼痛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采用 Mtwo 根管预备系统进行根管预备,探讨一次法和多次法用于根管治疗术后疼痛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40例在2014年1月—2015年7月收治于该院的牙髓炎或牙髓坏死的患者,共40例患牙。将患者随机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16例)和观察组(2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一次法根管治疗,观察组采用多次法根管治疗。分别记录并对比两组术后疼痛发生率数据,采用统计软件 SPSS18.0的 t 检验和χ2检验对两组间疼痛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换牙疼痛分级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63);观察组患者(18.7%)与对照组患者(12.5%)术后疼痛发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88);单根管2例(14.3%)和多根管4例(15.4%)牙术后疼痛情况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926)。结论采用 Mtwo 根管预备系统进行根管预备,一次法和多次法根管治疗术后疼痛情况并无显著性,治疗效果无明显区别。但一次性完成根管治疗比多次完成根管治疗更加节省诊疗时间,临床效率比较高。

    作者:蒲兆雷;邢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动态监测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血小板比值对大肠杆菌血流感染预后的分析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外周血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白细胞/血小板(WBC /PLT)比值对大肠杆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2012年7月至2015年10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为年龄≥18岁的大肠杆菌感染血流感染等(BSI)患者75例。根据预后分为好转组(64例)以及治疗失败组(11例)。收集临床考虑血流感染及经治疗结束时外周血常规样本,统计 WBC、PLT 以及 WBC /PLT 比值的数据。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者 Fisher 确切概率法等方法,评估各项指标在不同预后中有无统计学差别。结果好转组和失败组的 WBC 在治疗前后数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不同预后组的 PLT、WBC /PLT 比值在治疗前后数据变化存在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动态监测 PLT、WBC /PLT 比值在对大肠杆菌血流感染的预后预测研究具有意义。

    作者:董琳;桂淑玉;杨庆斌;吴桂平;程志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与新生儿疾病危重病例评分及多脏器功能损害间的关系

    目的:分析新生儿感染性休克与新生儿疾病危重病例评分及多脏器功能损害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48例因感染性休克致死的新生儿,依据休克的程度、所患疾病危重程度及修正的 Fry -MODS 相关诊断标准对新生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分析新生儿感染性休克与新生儿疾病危重病例评分及多脏器功能损害间的关系。结果48例新生儿中仅有3例新生儿未出现脏器功能衰竭,45例出现脏器衰竭情况,以1~2个脏器为主,占83.2%(40/48);脏器功能衰竭常见的为呼吸系统衰竭,共计41例,占所有患儿的85.4%,且Ⅱ型呼吸衰竭新生儿占所有患儿的72.9%,远高于肺出血患儿38.8%。三组实验室指标中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数目、pH 值、乳酸水平及 HCO3-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组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数目、乳酸水平及 HCO3-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H 值水平明显低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导致新生儿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常见原因为感染性肺炎,且此类新生儿入院初期疾病即呈现危重或极危重,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尽早对新生儿进行疾病危重程度评定对新生儿休克的诊断有指导意义;新生儿脏器功能损害以呼吸系统中的呼吸衰竭和肺出血为主。

    作者:曾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12导联心电图 QRS 碎裂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12导联心电图 QRS 碎裂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20例首发 AMI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立即给予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并根据 QRS 碎裂的出现情况将其分为 QRS 碎裂组58例与无 QRS 碎裂组62例。分析两组患者心源性死亡、严重并发症情况及心功指标改变。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对比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QRS 碎裂组心源性死亡、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QRS 碎裂组 killip 分级2~4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 QRS 碎裂组(P <0.05)。QRS 碎裂组 B 型脑钠肽(BNP)水平显著高于无 QRS 碎裂组,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无 QRS 碎裂组(P <0.05);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12导联心电图 QRS 碎裂与AMI 预后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可作为预测 AMI 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丁莹;刘海;曹立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银杏叶提取物和派丽奥在中重度牙周炎老年患者中的短期效果对比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凝胶和派丽奥(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在中重度牙周炎老年患者中的短期效果。方法共纳入80例诊断为中重度牙周炎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派丽奥治疗,观察组给予银杏叶提取物凝胶联合派丽奥交替使用,比较两组疗效,留取唾液检测口腔内牙周致病菌,并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果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探诊深度(PD)、出血指数(BI)、附着丧失(AL)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PD、BI、AL 下降越明显(P <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ALP 活性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更明显(P <0.05)。组间比较: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 PD、BI 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 AL 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牙龈卟啉单胞菌(Pg),核梭杆菌(Fn),福塞氏类杆菌(Bf),伴放线放线杆菌(Aa)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 ALP 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凝胶联合派丽奥治疗中重度牙周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改善牙周指标,且降低牙周致病菌的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韦祖印;苏建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血清 IL -32与急性心梗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2(IL -32)与预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190例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 ST 段抬高或非 ST 段抬高 AMI 患者。分析血清 IL -32与心梗患者2年内复发或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IL -32对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具有显著的影响,如 C -反应蛋白(CRP)以及他汀类药物(HR=1.40(1.03~1.91);P =0.03)。IL -32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CAM-1)的表达。AMI 患者低(低于中位数)IL -32水平和高(高于中位数)VCAM-1水平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HR =2.22(1.32~3.75);P =0.002)。结论血清低水平 IL -32和 AMI 患者心血管事发生相关。

    作者:陈家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