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现状

夏凡;李平;张梅

关键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中西医结合, 药物治疗, 现状
摘要:近年来,肺癌在内科药物治疗方面有较大进展,传统化疗、分子靶向药物、靶向药物耐药的后续治疗,以及免疫疗法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综合治疗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化疗及靶向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耐药等,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诸多临床工作者为尽可能的延长晚期 NSCLC 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效果明显。该文就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IL-17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软骨和骨的破坏。白细胞介素-17(IL -17)是新近发现的白介素成员,是 Th17细胞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研究发现其在 RA 中有异常升高,可能参与了 RA 的滑膜炎症、软骨和骨的破坏,在 RA 的发病和病情进展中有重要作用。干预 IL -17成为治疗 RA 新的研究方向,近年来 IL -17靶向治疗药物、传统抗风湿药、中医中药对 IL -17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该文主要就 IL -17在 RA 发病及针对 IL -17治疗 RA 的相关研究进展简单综述如下。

    作者:张玉萍;姚茹冰;赵智明;蔡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血清 IL -32与急性心梗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2(IL -32)与预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190例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 ST 段抬高或非 ST 段抬高 AMI 患者。分析血清 IL -32与心梗患者2年内复发或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IL -32对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具有显著的影响,如 C -反应蛋白(CRP)以及他汀类药物(HR=1.40(1.03~1.91);P =0.03)。IL -32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CAM-1)的表达。AMI 患者低(低于中位数)IL -32水平和高(高于中位数)VCAM-1水平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HR =2.22(1.32~3.75);P =0.002)。结论血清低水平 IL -32和 AMI 患者心血管事发生相关。

    作者:陈家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腔镜监视下宫腔镜子宫纵隔切开术治疗子宫纵隔11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纵隔子宫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入院手术治疗的有生育要求的纵隔子宫患者110例,行腹腔镜监视下宫腔镜子宫纵隔切开术,腹腔镜处理同时存在的盆腔疾病,跟踪随访术后妊娠结局。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一次性成功,纵隔切除时间8~25 min,术中出血(20±7)mL,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宫腔镜检查子宫形态均接近正常;随访时间12~60个月,90例在术后获妊娠1~4次,其中足月产80例,流产41例,早产6例,妊娠率82%。结论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是治疗纵隔子宫安全、有效的方法,也是治疗纵隔子宫合并盆腔病变的首选方法,可提高患者妊娠率及改善生育结局。

    作者:胡鹏飞;水丽君;王文艳;卫兵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逆行翻转180°修复跟踝创面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逆行翻转180°修复跟踝创面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2月—2015年4月,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逆行翻转180°修复跟踝创面13例,创面均合并跟腱或骨外露,供区原位缝合,蒂部反折处及筋膜瓣表面游离植皮修复。结果术后13例筋膜瓣成活无虞,供区切口及受区移植皮片均愈合良好。随访6~15个月,患者跟踝部外形无明显臃肿,可正常穿鞋行走,小腿供瓣区仅遗留一条线状瘢痕。结论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具有不损伤主干动脉,组织瓣成活可靠,供区美观,受区外形佳,对穿鞋影响小等优点,是修复跟踝创面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赵玲玲;曹东升;谢娟;李红红;陈增红;朱邦中;鲍琼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索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n =52)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n =52)采用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14 d 后对比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NIHSS 评分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有明显减少(P <0.05),而 ALD 评分明显增加(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有明显增加(P <0.05)。结论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恢复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林彩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新生儿感染性休克与新生儿疾病危重病例评分及多脏器功能损害间的关系

    目的:分析新生儿感染性休克与新生儿疾病危重病例评分及多脏器功能损害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48例因感染性休克致死的新生儿,依据休克的程度、所患疾病危重程度及修正的 Fry -MODS 相关诊断标准对新生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分析新生儿感染性休克与新生儿疾病危重病例评分及多脏器功能损害间的关系。结果48例新生儿中仅有3例新生儿未出现脏器功能衰竭,45例出现脏器衰竭情况,以1~2个脏器为主,占83.2%(40/48);脏器功能衰竭常见的为呼吸系统衰竭,共计41例,占所有患儿的85.4%,且Ⅱ型呼吸衰竭新生儿占所有患儿的72.9%,远高于肺出血患儿38.8%。三组实验室指标中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数目、pH 值、乳酸水平及 HCO3-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组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数目、乳酸水平及 HCO3-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H 值水平明显低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导致新生儿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常见原因为感染性肺炎,且此类新生儿入院初期疾病即呈现危重或极危重,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尽早对新生儿进行疾病危重程度评定对新生儿休克的诊断有指导意义;新生儿脏器功能损害以呼吸系统中的呼吸衰竭和肺出血为主。

    作者:曾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右美托咪定对肿瘤化疗患者睡眠、焦虑及恶心呕吐的影响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肿瘤化疗患者睡眠、焦虑及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选取采取化疗治疗的肿瘤患者120例,采用分层随机分组设计方法,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n =60)和对照组(n =60)。治疗组于每晚入睡前持续静脉滴注0.5μg· kg -1右美托咪定。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和滴注时间的生理盐水。分别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中文版恶心呕吐症状评估量表(INVR)评估患者用药前和用药第3天晚上的睡眠、焦虑情况及恶心呕吐症状严重程度。结果相比治疗前,用药第3天,治疗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值和患者恶心呕吐症状严重程度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7.145、7.112、10.407,P 均<0.0001)。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改善肿瘤化疗患者的睡眠、焦虑及恶心呕吐症状。

    作者:陈肖衣;任卓如;晓寰;陈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动态监测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血小板比值对大肠杆菌血流感染预后的分析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外周血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白细胞/血小板(WBC /PLT)比值对大肠杆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2012年7月至2015年10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为年龄≥18岁的大肠杆菌感染血流感染等(BSI)患者75例。根据预后分为好转组(64例)以及治疗失败组(11例)。收集临床考虑血流感染及经治疗结束时外周血常规样本,统计 WBC、PLT 以及 WBC /PLT 比值的数据。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者 Fisher 确切概率法等方法,评估各项指标在不同预后中有无统计学差别。结果好转组和失败组的 WBC 在治疗前后数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不同预后组的 PLT、WBC /PLT 比值在治疗前后数据变化存在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结论动态监测 PLT、WBC /PLT 比值在对大肠杆菌血流感染的预后预测研究具有意义。

    作者:董琳;桂淑玉;杨庆斌;吴桂平;程志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并发症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通过检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F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 C)的水平,了解糖化血红蛋白与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之间的关系,为延缓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提高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确诊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排除了糖尿病和糖耐量减退的正常老年住院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分析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发现糖尿病组患者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且2型糖尿病合并并发症患者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老年人2型糖尿病合并并发症的发生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关,维持糖尿病患者体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平稳恒定,及时良好的控制血糖水平,对延缓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姚杰;程娟;陈治东;王海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全身麻醉下吸烟病人体温与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阈值的变化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吸烟病人体温与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阈值的变化。方法43例 ASA 1~2级,分为吸烟组(n =22)与对照组(n =21组)。麻醉诱导: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麻醉维持:异氟烷、瑞芬太尼、维库溴铵。用呼吸机行间歇正压肺通气(IPPV)。记录麻醉诱导前(T0)至诱导后180 min(T180)内的体温、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不同时间点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吸烟与否对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的影响和时间之间无交互作用(P >0.05),两组间不同时间点的食道温度和平均皮肤温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食道温、平均皮肤温度、食道—皮肤温度差和前臂—指尖温度差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变化与时间之间均无交互作用(P >0.05),而前臂—指尖温度差随着麻醉时间的增加而先降低后升高,且吸烟组的食道皮肤温度差在 T30、T60、T120、T150及 T180值均低于对照组,吸烟组的前臂—指尖温度差在 T120、T150以及 T180的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管收缩阈值及其增益:对照组与吸烟组血管收缩阈值分别为(35.48±0.18)、(34.89±0.20)℃,吸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对照组与吸烟组血管收缩阈值的增益分别为(6.57±2.31)、(6.83±1.68)℃,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全身麻醉下吸烟病人核心温及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阈值显著下降。其原因可能与长期吸烟致体温调节中枢受体与神经递质改变、周围血管功能障碍及压力感受器受损等有关。吸烟病人全身麻醉时更应加强体温管理。

    作者:刘勇;王朝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斑蝥素、斑蝥酸钠和斑蝥酸镁抑制人胃癌 SGC -7901细胞增殖的研究

    目的:比较斑蝥素、斑蝥素酸钠和斑蝥素酸镁对人胃癌 SGC -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出佳斑蝥素类抗肿瘤药物。方法将斑蝥素、斑蝥素酸钠及斑蝥素酸镁作用于人胃癌细胞 SGC -7901;采用 CCK -8法检测上述三种药物对 SGC -7901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结果斑蝥素、斑蝥素酸钠和斑蝥素酸镁均对 SGC -7901细胞有抑制作用,且呈效应-剂量关系。上述三种药物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8.591、17.676、4.105μmol·L -1。结论斑蝥素、斑蝥素酸钠和斑蝥素酸镁均能抑制人胃癌细胞生长,其中斑蝥素酸镁的抗肿瘤活性佳。

    作者:梁金龙;谢铭;杨雪峰;李建国;郑兴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宫颈环形电切术对宫颈上皮瘤变和早期宫颈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早期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该院从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的94例 CIN 及早期宫颈癌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阴道镜多点活检与宫颈环形电切术,对比两种方法的病理结果。结果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与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病理比较相符合的65例(69.15%),加重的15例(15.96%),其中包括早期宫颈癌1例(1.06%),减轻的14例(14.89%),早期宫颈癌漏诊1例。结论宫颈环形电切术前及术后病理有差异,其应用于 CIN 和早期宫颈癌的诊断可弥补阴道镜多点活检的不足。

    作者:曹庆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耳鼻咽喉科留学生教学体会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大国地位的不断提升和国际教育的快速发展,近10年以来,大批的医学留学生涌入我国学习。结合该校近几年留学生教学的实际情况,该文总结了留学生在耳鼻咽喉科教学和临床实习带教工作中的尝试和心得,为更好地进行留学生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高潮兵;刘业海;吴正升;方平;童步升;里晓红;汪东;朱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细胞因子网络介导炎性自身免疫疾病骨丢失的研究进展

    骨重塑是由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和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维持平衡的持续过程。炎性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炎性肠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易并发骨丢失和骨折。在慢性炎症状态下,炎性细胞因子网络诱导骨形成和骨丢失解偶联,导致炎性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严重的骨丢失。该文就炎性细胞因子网络在调节炎性自身免疫疾病和骨破坏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常文静;蔡佳宇;蔡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低位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低位自体动静脉内瘘是临床首选的永久性血管通路,每次使用时的维护都关乎到内瘘的使用寿命。该文通过对低位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时的每一个步骤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帮助,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内瘘并发症,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

    作者:刘晶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头孢噻肟钠注射液与4种注射液配伍稳定性考察

    目的:探讨头孢噻肟钠注射液与4种常见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以期为头孢噻肟钠注射液的临床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建立了头孢噻肟钠高效液相含量测定方法,考察了其与氨茶碱注射液、维生素 B6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和奥硝唑注射液配伍后含量、外观和溶液 pH 值的变化。结果头孢噻肟钠注射液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配伍4 h 内外观、pH 值和含量均无明显变化。头孢噻肟钠与氨茶碱注射液配伍后,1 h 时配伍溶液出现氨味,4 h 时氨味更浓,含量也发生明显变化。头孢噻肟钠与维生素 B6注射液配伍 pH 值虽无明显变化,但含量在2 h 内就明显降低。头孢噻肟钠与奥硝唑注射液配伍后,2 h 溶液外观发生了变化,在4 h 时溶液变成了粉红色,含量明显降低。结论头孢噻肟钠可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配伍使用,与维生素 B6注射液和氨茶碱注射液不宜配伍使用,若必须与奥硝唑配合,宜在配伍后1 h 内滴注完毕。

    作者:刘虎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绝经女性胱抑素 C 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绝经女性血清胱抑素 C(Cystatin C,CysC)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185例疑诊冠心病而行冠脉造影的绝经女性被纳入研究,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 CysC 水平,从冠心病病情程度、病变支数和 Gensini 评分3方面探讨绝经女性血清 CysC 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结果(1)病变组血清 CysC 水平高于对照组;(2)随着血清 CysC 的升高,冠心病患者病情程度逐渐加重,病变支数和 Gensini 评分逐渐增加;(3)血清 Cys C 水平与冠脉病变 Gensini 评分呈正相关(r =0.643,P <0.05),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年龄、HDL 等因素之后,CysC 与冠脉病变 Gensini 评分(β=0.266,P <0.05)仍然独立相关。结论在绝经女性中,冠心病患者血清 CysC 水平升高,随着血清 CysC 升高,患者病情程度、冠脉病变程度也更加严重。

    作者:任朋;许邦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eGFR 评价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肾功能与载脂蛋白 A 的关系

    目的:通过 eGFR 评价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肾功能与载脂蛋白 A(apoA)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3月—2012年12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行冠脉造影检查诊断为冠心病或临床诊断冠心病但因肾功能较差不能耐受冠脉造影检查(13例)的高血压患者共341例,使用简化 MDRD 公式计算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根据 eGFR 高低将其分为 eGFR 正常组291例(eGFR≥60 mL·min -1·1.73 m -2)和 eGFR 下降组50例(eGFR <60 mL·min -1·1.73 m -2)。统计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LDL /HDL、载脂蛋白 A(apoA),载脂蛋白 B(apoB),apoA /apoB,白蛋白(ALB),脂蛋白 a(lpa),血肌酐(SCr),糖尿病患者比例,吸烟比例,比较两组数据差异,并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上诉指标对 eGFR 下降的影响。结果341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平均年龄(65.04±10.62)岁,其中男性212例(62.1%)。eGFR 下降组患者年龄,LDL /HDL、SCr、BUN、糖尿病比例、吸烟比例均高于 eGFR 正常组,apoA、apoA /apoB、HDL、ALB 低于 eGFR 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患者 BUN(OR =1.712,P <0.01),糖尿病比例(OR =5.100,P <0.01),吸烟比例(OR =5.004,P <0.01),apoA(OR =0.127,P <0.01)为影响 eGFR 下降的独立因素,其中 apoA 的相关性强。结论apoA 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 eGFR 下降强相关,为独立的保护因素。

    作者:张振;张建华;徐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血小板参数在早发冠心病冠脉病变中的临床意义及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参数在早发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变化及其临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306例疑诊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即造影阴性者(62例)和早发冠心病组(年龄男≤55岁,女≤65岁,共244例)比较组间差异;将冠心病组按年龄划分为4组,比较不同年龄段冠心病与血小板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再依据病变累及冠脉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进一步回顾性分析其冠状动脉病变特性与血小板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依据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估患者入院时和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后机体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体质量指数(BMI)、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升高,而血小板计数(PLC)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不同年龄段患者比较发现50~65岁之间的患者 PLC 减低,MPV 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相比其他年龄段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高体质量指数、血小板计数为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血小板参数与早发冠心病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P <0.05)。(4)SAQ 量表评估发现与冠心病入院时相比,出院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后各因子分及 SAQ 总分增加(P <0.05)。结论高体质量指数、血小板相关参数是早发冠心病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参数的定期监测对冠心病具有一定的预防意义。

    作者:李丽;解杨婧;王爱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在小儿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观察

    目的:探究罗哌卡因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该院接收的上肢手术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A 组实施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B 组应用超声,C 组应用神经刺激仪;观察对比三组患儿臂丛神经的阻滞麻醉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用量以及术后麻醉苏醒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 组麻醉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用量以及术后麻醉苏醒时间,与 B、C 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成功率为96.67%,与 B 组的80.00%以及 C 组的76.67%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患儿中喉返神经阻滞1例,霍纳氏综合征2例,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 B 组的30.00%与 C 组的33.33%,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较于单用超声引导与单用神经刺激仪,两者联合应用可减少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麻醉的成功率,缩短麻醉起效时间与麻醉完成时间、延长镇痛时间、且麻醉的用药剂量较小,对患儿术后麻醉苏醒十分有益。

    作者:麻志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