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显巍;余建萍
临床实习医生的培养是为医学事业培养后备人才,是医学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已经包括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并且逐渐拓展到临床教学中来.利用EBM理念指导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临床实习带教是发展血液学科、提高诊疗水平的重要途径.
作者:徐双年;陈洁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以慢性、非进行性运动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症候群,患儿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我国的小儿脑性瘫痪定义为:以妊娠到新生儿之间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存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其症状在2岁之前出现.随着早产儿存活率的升高,脑瘫的发病率也上升至人口总数的0.06%~0.59%.我国此类患儿不少于250万,且每年新增患儿约20万左右.脑性瘫痪是目前小儿时期主要的运动功能伤残疾病,而且多数伴发有智力低下及语言功能障碍.
作者:李雪明;吴建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简易肝组织自动活检术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112例轻度慢性乙肝患者在行生化及超声检查后,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分析.结果 112例轻度慢性乙肝患者中,肝脏超声声像图表现未见明显异常者56例(占50%),脂肪肝表现30例(占27%),慢性肝炎表现26例(占23%);生化实验室检查ALT测值均在50~100 U·L-1,病理检查结果:轻度慢性乙型肝炎100例(占89%),中度慢性乙肝11例(占10%),重度慢性乙肝1例(占1%).结论 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在轻度慢性乙肝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常丽娜;王金萍;施卫兵;窦红漫;胡大庆;伍宏兵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测试手段的提高,使波谱解析在天然化合物结构测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已成为我们认识微观分子的重要手段之一[1-4],它也是我院药学类、中药类及研究生等专业学生必需学习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任务主要是讲述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解析方法,熟悉紫外与共轭系统,红外与官能团,氢谱与质子状态,碳谱与碳骨架,质谱与分子量之间的关系,通过教与学,使学生能运用基本原理和知识对有机化合物进行结构片断剖析,进而提高学生解读图谱能力[5],为后续的学习、工作奠定深厚的基础.在教学工作中也发现了普遍存在于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针对出现的情况,对如何提高波谱解析教学效果,结合自身的教学过程中的做法,从下面几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作者:刘劲松;王刚;吴德林;王举涛;李云志;汪路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单次30 Gy照射制备大鼠放射性肝纤维化模型的可行性、科学性及实用性.方法 清洁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照射组(A组)40只、对照组(B组)8只.VARIN 21-EX直线加速器对A组大鼠右肝进行单次照射(30 Gy/次),于照射后第4、8、12、26周处死,每时相点处死8只,B组于第4周末处死.观察大鼠活体外观及肝脏的大体标本,检测大鼠血清中AST、ALT活性,ELISA法测大鼠血清中TGF-β1、HA、PC-Ⅲ、LN含量、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改变、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组织胶原沉积改变;碱水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Hyp含量,免疫组化法测肝脏组织TGF-β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B组)比较,A组受照射肝组织表现出放射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照射组大鼠血清中AST,ALT酶活性和TGF-β1水平自第4周明显升高(P<0.05或P<0.01),分别于第8周和第12周达到高峰;照射组大鼠血清中HA、PC-Ⅲ、LN含量和肝脏组织中Hyp含量于照射后第4周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一直呈上升趋势,照射后26周值高;照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TGF-β1蛋白表达于照射后第4周也明显升高(P<0.05),照射后第12周达到高峰,第26周开始下降.光镜下可见肝脏病变呈慢性进行性肝纤维化改变.结论 单次剂量照射制备的大鼠放射性肝纤维化模型稳定可靠,动物死亡率较低,可以用于实验研究.
作者:胡宗涛;高世乐;秦峰;朱杰;黄德武;董六一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剖宫产指征构成,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 对该院2006-2011年间4 955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2)剖宫产主要指征按所占比率排名前5位为社会因素、瘢痕子宫 、胎儿窘迫、胎膜早破、羊水过少,而且社会因素、瘢痕子宫剖宫产率上升快.巨大儿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3)剖宫产率上升并未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及围生儿死亡率.结论 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妊娠合并症及巨大儿的发生率,正确处理难产,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重视与孕妇及家属的沟通宣教是降低剖宫产率的主要措施.
作者:何辉;张英英;李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对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其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该院2009-2010年收集到的383例ADR报告进行分析,采用Excel表格,对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严重ADR、合并用药情况、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383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7类113种,其中抗感染药引发的ADR多,有232例(占60.57%),其次是中药制剂,有29例(占7.57%);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有312例(占81.46%);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常见临床表现,有234例(占58.49%);严重的ADR有7例(占1.03%).结论 医务人员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与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马洪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Egr-1在大鼠酒精性脂肪肝中的表达,观察水飞蓟素对酒精性脂肪肝肝组织中Egr-1表达的影响.方法 55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水飞蓟素低剂量组(100 mg· kg-1)、水飞蓟素高剂量组(200 mg· kg-1),采用高脂饮食联合酒精灌胃6周建立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脏Egr-1,TNF-α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Egr-1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细胞可见明显脂肪变性,肝细胞肿胀明显(P<0.01),血清中ALT、AST活性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水飞蓟素高剂量组肝组织病理变化程度明显减轻(P<0.01),血清ALT、AST活性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Egr-1、TNF-α在模型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而在水飞蓟素高剂量组(200 mg·kg-1)明显减少(P<0.01,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肝组织中Egr-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水飞蓟素高剂量组较模型组Egr-1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Egr-1在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可能参与了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水飞蓟素对酒精性脂肪肝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部分地与抑制Egr-1的活化,进而减少TNF-α的形成有关.
作者:田图磊;洪汝涛;徐德祥;张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口服艾司西酞普兰(起始剂量10 mg·d-1),同时服用尼莫地平(每次30 mg,3次/天);对照组单一口服艾司西酞普兰,用法、用量同研究组.两组疗程均为6周.抗抑郁效果使用HAMD减分率评定,不良反应使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CSS评定.结果 治疗6周后,研究组抗抑郁总有效率为77.14%,对照组52.7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23,P<0.05),治疗后研究组CSS评分为(12.8±4.2)分,对照组为(14.8±2.1)分,两组评分有统计学差异(t=2.55,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效果优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和神经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邹显巍;余建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利用管状胃代食管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经验,探讨基层医院开展该术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经手术治疗的122例胸上、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依食管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管状胃组58例,传统全胃组64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术后远期生活质量等情况.结果 术后死亡2例,均在传统全胃组.随访率98.4%(120/122),随访时间6~3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时生活质量等情况,发现在术中腹腔淋巴结的平均清除数量、围手术期发生胸胃综合征及反流性食管炎的例数、术后3个月时患者的肺功能及发生胸胃综合征和反流性食管炎的例数等方面,管状胃组与传统全胃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根治术利用管状胃代食管,可改善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术式安全性高,基层医院也值得推广.
作者:束晓根;程开龙;华建国;张弦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沙美特罗/福替卡松(商品名:舒利迭50/500 μg)在中重度慢阻肺患者稳定期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中重度慢阻肺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予以抗感染、化痰、氨茶碱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加口服泼尼松龙40 mg qd,观察组患者予以沙美特罗/福替卡松(商品名:舒利迭50/500 μg)吸入治疗Bid,观察治疗第7、14天的肺功能和血气分析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相比,肺功能和血气分析结果变化均有明显改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7天对照组与观察组肺功能和血气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第14天与对照组肺功能血气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利迭50/500 μg对中重度慢阻肺患者临床疗效与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治疗有益能够加快病情缓解改善肺功能FEV1和低氧血症,且副作用相对小.
作者:刘燕;晋小祥;金邦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急支平喘软胶囊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方法 采用平皿法、培养基稀释法,通过5种阳性对照菌的回收率试验进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方法的验证;采用阳性菌对照与阴性菌对照的方法进行药品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结果 采用培养基稀释法,5种试验菌的回收率均高于70%;控制菌可用常规法检查.结论 该方法可用于急支平喘软胶囊的微生物限度检查.
作者:方李;吴晶晶;钱琳娜;苏华;王玉喜;王曙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2005-2010年安徽省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并通过基因同源性分型,推测菌株地流行性趋势,为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安徽省细菌耐药监控网中的34家不同级别医院2005-2010年(每年9月1日-30日)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88株,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标本进行重新鉴定.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随机引物PCR方法对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分析菌株克隆流行传播情况.结果 对188株基因分型,发现2005、2007及2009年的菌株均表现不同的基因亚型;2006年678和702号、2008年的824和826号、2010年的186和18号菌株分别是同一基因亚型,追踪临床资料发现它们均来自于同一医院同一科室,说明可能存在同一克隆株在院内传播的情况.结论 同一克隆株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同一医院同科室的出现,提示该菌有造成医院感染流行的隐患,因此临床医生在控制基础疾病抗感染的同时,应该高度警惕此菌的存在,及时采取措施,减少该菌的临床感染及流行.
作者:吴锦;胡立芬;沈为华;朱玉林;刘艳艳;李家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他汀类相关性肌病和肝损害的药学监护要点.方法 结合在该院发生的他汀类相关性肌病和肝损害的两个病例,参照GREACE、SPARCL、PLANET等他汀类安全性的研究成果.结果 监护重点包括肝酶的监测、肌酸激酶的监测、药动学相互作用以及CKD和NAFLD患者他汀的使用.结论 临床药师在他汀类药物的选择以及合并用药中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徐鹏;张国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聚桂醇原料药中环氧乙烷和二氧六环的顶空气相色谱测定法.方法 以水为溶剂,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平衡温度100℃,平衡时间40 min.使用DB-1(30 m×0.32 mm×0.25 μm)毛细管柱,检测器为FID,进样口温度150℃,检测器温度250℃.程序升温,初温35℃,10 min,30℃·min-1至230℃,10 min.结果 环氧乙烷在1.01~10.14 mg·L-1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1.044 0X + 1.159 8(r=0.999 2),回收率为102.6%,RSD为2.3%(n=9).二氧六环在4.98~49.8 mg·L-1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Y=0.410 5X-0.915 6(r=0.999 7),回收率为101.8%,RSD为2.9%(n=9).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能有效控制聚桂醇原料的质量.
作者:王发;徐春燕;王嫦鹤;张秉华;王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7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结果 术后按Harris评分标准判断,优良率为82.6%.患者基本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 对高龄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如果适应证把握得当,操作熟练,可以作为临床上一种理想的、有效的治疗选择.
作者:申才佳;范海涛;赵勇;于胜峰;申才良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人工耳蜗它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声电转换电子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将环境中的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将电信号传入患者耳蜗,刺激患者耳残存的听神经,使患者产生某种程度的听觉[1].我院2009-2011年共完成进行了400多例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作者:吴情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靶动脉灌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对晚期胃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38例晚期胃癌患者,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经靶动脉灌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每月介入治疗1次,每例介入治疗3~4次,介入治疗2次后判断疗效.结果 38例患者,胃癌原发灶可测定35例,其中病灶完全消失(CR)4例,占11.4%;肿瘤缩小在50%以上(PR)26例(74.2%);病灶稳定者(SD,缩小在50%以下)3例(8.57%),病灶进展者(PD)2例(5.71% ),有效率(CR+PR)85.6%;6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淋巴结改变有效率(CR+PR)100%;32例远处转移灶临床治愈或明显好转(CR)10例,好转(PR)14例,稳定(SD)5例,进展或恶化(PD)3例,有效率(CR+PR)为75%;介入治疗后评价KPS评分及体重稳定,临床受益稳定;38例患者治疗后均可评价毒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均短时间内缓解,未发现BUN/Cr升高及过敏反应;心电图在介入前后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结论 经晚期胃癌患者的靶动脉灌注维拉帕米联合化疗药物可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使得病灶缩小,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尉浩斌;张腾跃;范平生;李继德;童少明;俞修坤;魏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EB病毒诱导基因3(Epstein-Barr virus induced gene 3,EBI3)是IL-12家族成员,初发现于EB病毒感染的B细胞培养上清液,为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在体内以同源二聚体、IL-27异源二聚体和IL-35异源二聚体三种形式存在.在免疫应答中,EBI3参与Th1、Th2和Th17细胞的活化与分化,发挥抗感染和抗炎症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婧瑶;范礼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2011年上报的10 097例ADR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ADR分类、可疑药品的药理分类、ADR累及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药品剂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 097例ADR报告中,各年度上报例数呈上升趋势;其中21岁以下和70岁以上年龄段发生ADR的男性多于女性;抗感染药物引起ADR的比例高(占32.05%),其次为抗肿瘤药(占29.81%);注射剂型引起的ADR常见,尤其是化学药品(占86.2%),中药口服剂型导致ADR为30.7%,高于化学药品(12.4%);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表现为常见,占33.38%.结论 临床用药应注意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静脉给药,关注未成年人和70岁以上老年人(尤其是男性)用药安全,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作者:王崇薇;刘琳琳;孙言才;史天陆;姜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