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甘露醇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郭茜;洪玉娥;吴君仓;徐文安

关键词:甘露醇, 速尿, 脑出血, 比较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甘露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0例,均为内囊和脑叶出血,入院时出血量10~40 ml,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发病后24 h内接受常规剂量甘露醇250 ml治疗;观察组发病后24 h内接受半常规剂量甘露醇125 ml治疗;对照组则给予速尿20 mg 1次静脉注射,6 h后改为常规剂量甘露醇治疗.用药后72 h复查CT;14 d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治疗组血肿扩大发生率(占43.3%)与观察组(占13.3%)和对照组(占1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愈好转率为50%;观察组83.3%;对照组86.6%.治疗组与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使用常规剂量甘露醇可增加血肿扩大发生率,使病情加重,建议早期使用速尿或半剂量甘露醇较为安全.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酒精性肝病 (alcohol liver disease,ALD)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氧化应激、内毒素、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为了深入研究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和筛选防治酒精性肝病的药物,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的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就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王玲;孙妩弋;姜玲;魏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考察炎琥宁在更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

    目的 考察室温(20±1)℃下,注射用炎琥宁与更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炎琥宁与更昔洛韦配伍后0~6 h内的含量变化,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及pH值.结果 6 h内混合液外观、pH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室温(20±1)℃条件下,注射用炎琥宁与更昔洛韦葡萄糖注射液6 h内可以配伍使用.

    作者:郑芳;孙新建;吴进;朱雪松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仙鹤草降糖活性部位筛选

    目的 确定仙鹤草降糖活性部位.方法 优选仙鹤草中降糖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及工艺,用优选的工艺提取仙鹤草得浸膏,浸膏分成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水四部位,通过药效学实验确定降糖活性部位.结果 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部位具有较强的降糖活性,正丁醇及水部位降糖活性不明显.结论 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为仙鹤草降糖活性部位.

    作者:陈优生;张焜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系统性硬化症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系统性硬化症5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结果 男性9例,女性41例,男女比例1:4.6,女性明显多见;皮肤受累100%,心肺受累高达80%.超声心动图、肺功能、肺CT检查对于评估SSc的心肺损害具有较高的价值,异常率分别为83%、75%、74%;抗Scl-70抗体阳性患者出现雷诺现象明显高于抗Scl-70抗体阴性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重视SSc伴发的内脏损害,影像学特殊检查有助于心肺损害的早期诊断,自身抗体与临床症状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郭兆军;李向培;宋维亚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江苏省社区人群基线危险因素与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队列研究

    目的 通过队列研究,了解江苏省社区人群代谢综合征(MS)的发病情况,并用两种诊断标准比较基线合并各危险因素随访发展为MS的风险.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00年建立的35~74岁队列人群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为MS,分别采用两个诊断标准(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标准及2005年美国成人胆固醇教育计划第三次报告亚裔标准).结果 江苏省人群具有高MS发病率,随访期间的MS发病率均随基线合并MS组分异常数的增加而增加;生存分析显示:在IDF定义下,性别、体力活动和基线患有高LP(a)、高CRP、高血压家族史、肥胖家族史是MS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在ATPIII定义下,高LP(a)、高CRP和被动吸烟是MS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江苏省社区人群具有较高的MS发病率,这预示着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将会增加,因此应尽早筛查MS高危人群并重视基线高危因素的综合防治.

    作者:陈冯梅;郭志荣;胡晓抒;武鸣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针药结合治疗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大鼠IL-1、IL-2的影响

    目的 探讨针药结合治疗对实验性肾炎大鼠免疫因子IL-1、IL-2的影响.方法 通过小鼠胸腺细胞增值法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对尾静脉注射小牛血清白蛋白所诱发慢性肾小球肾炎大鼠免疫因子IL-1、IL-2影响.结果 针药结合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清IL-1、IL-2水平明显降低,其中针药结合组,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可以抑制细胞IL-1、IL-2的释放,调节免疫,提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免疫因子调节有关.

    作者:卞勇;鞠晓云;范乃斌;方泰惠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胸苷酸合成酶基因多态性预测氟尿嘧啶在晚期食管癌中的化疗疗效

    目的 研究胸苷酸合成酶(TS)和亚甲酰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应用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病理学确诊的晚期食管癌患者107例,并应用顺铂联合氟尿嘧啶三周方案化疗,终98例患者按要求完成该研究.检测患者上述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反应率(response rate,RR)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的关系.结果 TS-5′UTR端为2R2R或2R3C或3C3C型患者反应率和无进展生存时间优于2R3G或3C3G或3G3G(P=0.007和0.018),其他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反应率和无进展生存时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TS-5'UTR位点为2R2R或2R3C或3C3C型的晚期食管癌患者与氟尿嘧啶疗效存在相关性,有助于指导晚期食管癌选择氟尿嘧啶化疗.

    作者:胡冰;何义富;单本杰;陈健;钱小军;王磊;季楚舒;胡长路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灯盏花中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目的 用正交试验法优选灯盏花中总黄酮的的提取工艺.方法 以总黄酮提取量为指标.选择提取乙醇用量、提取时间、醇提浓度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灯盏花中总黄酮的佳提取工艺.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 灯盏花中的总黄酮的佳提取条件为10倍量的60%乙醇提取2次,每次1 h,总黄酮平均回收率为97.78%,RSD为0.65%.结论 优选的灯盏花总黄酮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何双英;陈京;胡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成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正常值的测定

    目的 检测成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正常值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55例健康成人(110只耳)进行BAEP检测,分析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期与年龄、性别、左右耳的关系.结果 成人BAEP左右耳无差别,随年龄增加Ⅲ、Ⅴ波潜伏期及Ⅲ-Ⅴ峰间期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男性潜伏期较女性延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年龄及性别是影响BAEP的两个主要的生理因素,正常成人BAEP各波重复性好,可作为本实验室的正常参考值.

    作者:吕红娟;肖瑾;徐培坤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乙酰吉他霉素颗粒溶出度检查方法研究

    目的 建立乙酰吉他霉素颗粒中主药溶出度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31 nm波长处测定乙酰吉他霉素颗粒中主药的吸收度,并计算回收率和溶出度.结果 乙酰吉他霉素检测浓度线性范围为5.230~41.84 mg·L-1(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9%(RSD=0.37%,n=9);三批样品在45 min溶出量均在75%以上.结论 本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该制剂的溶出度测定.

    作者:秦影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大戟配伍大枣减毒相关化学物质的初步研究

    目的 初步探讨大戟毒副作用物质基础及大枣解毒减毒作用的机制.方法 利用大鼠在体小肠灌流技术,UPLC-MASS测定大戟95%醇提物,大戟95%醇提物与大枣水提物混合溶液随灌流时间的变化.结果 各色谱峰在大戟95%醇提物中随灌流时间呈现不同的变化,主要变化趋势有四种,表现为峰型的增大、减少,及配伍大枣后峰型的消失.结论 本方法排除了部分与解毒减毒作用无关的成分,将发生变化的成分归类,缩小了寻找毒性成分的范围,降低了盲目性,为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徐丽;尚尔鑫;沈祥春;时乐;段金廒;徐立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葛根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葛根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葛根素注射液静滴,口服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静滴,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疗程均为14 d.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检测TCD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收缩期血液大流速(Vs).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总有效率6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葛根素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显著.

    作者:李立伟;李仁柱;陈文实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P450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进展

    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P450基因的特点、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做了综述.

    作者:丁俊;章秋;孙俊英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初探

    目的 为提高实验诊断学理论教学效果,探讨其改革方法.方法 针对实验诊断学理论教学在课程安排、师资配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分别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并加强管理.结果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结论 通过对现行的实验诊断学理论教学多方面进行改革,能够明显提高该课程的理论教学质量.

    作者:卞茂红;张循善;徐元宏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浅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胃病,是慢性胃炎的一个类型,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状态),已引起国内外医学者的广泛重视和研究.西医对CAG常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对CAG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作者:徐维黎;苏习兰;李克娜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糖尿病并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原因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该院558例住院DM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58例糖尿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有105例次,感染例次率18.82%,主要与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病程、高血糖状态、侵入性治疗等呈正相关.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常见,其次为泌尿道感染,余为胃肠道感染.主要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感染.结论 糖尿病患者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积极控制原发病的治疗,加强对呼吸道、泌尿系统、胃肠道的护理,特别是侵入性插管的护理,是预防糖尿病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杨晓枫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头孢类药物皮试现状的调查及探讨

    针对头孢类药物的皮试状况,对该市部分医疗机构进行了调查,发现对头孢类药物是否需要皮试上认识不统一,操作随意性仍然存在.结合临床实践我们认为,对头孢类药物应采用拟用药物进行皮试,皮试浓度为0.5 g·L-1是适宜的.

    作者:许卫军;岑章建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结肠血管扩张症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结肠血管扩张症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该院32例结肠血管扩张症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4例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血管扩张性病变;5例肠系膜血管造影发现结肠血管扩张症;3例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发现盲肠或回盲部血管扩张.非手术治疗22例;手术治疗10例,其中右半结肠切除术6例,乙状结肠切除术1例,横结肠切除术2例,部分升结肠、盲部、末段回肠切除术1例.结论 要充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结肠血管扩张症是导致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出现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出血需考虑结肠血管扩张症的可能性,纤维结肠镜、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及肠系膜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手术治疗是该病的有效治疗方式.

    作者:唐维平;邓跃华;刘弋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符合RE诊断标准的86例患者分为雷贝拉唑治疗组43例和奥美拉唑对照组43例.治疗8周后分别作出症状评价及胃镜评价.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镜下疗效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雷贝拉唑治疗RE的疗效明显优于奥美拉唑.

    作者:颜兆寰;李庭赞;周烨;朱传会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我院2007~2009年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 了解该院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发展趋势.方法 对该院2007~2009年抗高血压药物的品种、金额、用药频度等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该院抗高血压药物用药频度和销售金额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年度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销售金额均排在前三位.结论 该院常用的抗高血压药为CCB、ARB和ACEI等,应用情况符合目前的抗高血压用药原则.

    作者:郑绍莹 刊期: 2010年第07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