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伟;唐军
目的 评价本院抗焦虑药物的应用状况及趋势.方法 对2003年~2005年本院抗焦虑药物的应用品种、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中,抗焦虑药物的应用品种、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均逐年增加,抗焦虑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结论 苯二氮卓类药物在我院用药频度(DDDs)中占首要位置,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在用药金额上占主要地位,了解掌握两者的用药趋势,有助于抗焦虑失眠药物的合理使用,防止滥用.
作者:杨曙光;梁俊;夏清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本文概述了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的关系在近几年的进展,从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的生理病理、磷的作用、钙敏感受体及激动剂、活性维生素D及其受体以及PTH的基因表达等方面,探讨其发病机制,旨在为临床提供新思路.
作者:耿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四大生命体征之后第五生命体征,被日益受到重视.解除术后疼痛,增进病人舒适感,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46例视网膜脱离术后病人进行疼痛程度计量,了解影响视网膜脱离病人术后疼痛的因素,增加舒适度提供依据.
作者:仇和悦;范兰霞;刘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胸部X线透视检查在儿童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池州市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9例经支气管镜检查证实为支气管异物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支气管异物胸部X线透视可表现为纵隔摆动、肺气肿、肺不张或肺部感染等.结论 胸部X线透视检查结合病史是诊断支气管异物的有效方法 ,尤其观察纵隔活动情况对诊断支气管异物更有价值.
作者:刘志军;沙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近年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ASOM)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许多专家学者也对该症进行了大量研究与探讨.本文简要介绍了ASOM的病理研究,同时着重介绍了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新治疗进展.
作者:童婧;杨士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用RP-HPLC法测定酚酞片的含量.方法 用C18柱,甲醇-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60:40),用磷酸调pH至3.50±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5 nm.结果 酚酞在10~200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 99.平均回收率在99.5%~100.5%,RSD均小于0.5%.结论 本法简便、灵敏、准确、重现性好.
作者:万庆;钱世兵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补肾化瘀方对药流后阴道出血、月经恢复及雌孕激素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早孕妇女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行药物流产,治疗组流产当天用补肾化瘀方,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观察两组相关指标.结果 治疗组出血时间、出血量、月经恢复时间、流产后7d血清孕激素水平及14 d优势卵泡大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结论 补肾化瘀方可减少药流后阴道流血量,缩短出血时间,促进卵泡发育和月经恢复.
作者:李伟莉;周军;李大剑;陆耘;李赟;徐云霞;王琼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心律失常在老年人常见而又多发,既可作为心血管或心外疾病的临床表现,也可发生于心脏正常的人,因此并非每位心律失常患者都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有各种类型,并非每种类型都需要药物治疗.老年人又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治疗时应用药物品种也较多.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显得尤为重要.在给老年人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我们不仅要了解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由此产生的临床症状,还应熟知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才能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确保临床安全有效的用药[1].
作者:蔡其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系指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指术后2周),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1],它是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2],在治疗和护理上有其特殊性,2001年3月~2005年1月我院共收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1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陈玲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颈椎活血胶囊中人参皂苷Rg1含量TLCS测定方法 .方法 采用薄层扫描法,展开剂为氯仿-甲醇-水(13:7:2);检测波长为510 nm.结果 人参皂苷Rg1在0.234~2.34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0%,RSD为3.31%.结论 方法简便,结果 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李霁明;高家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胃镜检查是消化内科常用的诊疗方法,但在检查中常因恶心、呕吐、腹痛使病人难以忍受,部分患者因此拒绝或长期推迟胃镜检查及复查,延误诊断.我科自2003年5月~2006年2月应用丙泊酚、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行胃镜检查(无痛胃镜)860例,效果良好,在消除患者痛苦和恐惧的同时,使患者耐受性明显提高,现总结如下.
作者:戴晓荣;朱跃华;陈永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已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孕产妇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我院于2001年9月在全省率先开展助产士全程陪伴分娩服务模式,满足了孕妇的要求,提高了产科分娩的质量,现报道如下.
作者:戴银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氨咖黄敏胶囊溶出度的测定方法 .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水作溶出介质,转速为100 r·min-1,检测波长243 nm.结果 对乙酰氨基酚浓度在10 mg·L-1以下时,在243 nm波长处的无关吸收可以忽略不计.结论 本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测定氨咖黄敏胶囊的溶出度.
作者:郑志伟;唐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高血清C反应蛋白(CRP)对血液透析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效果的影响.寻找血液透析患者EPO抵抗原因.方法 以30例血红蛋白近10 g·dl-1、血清Fe、血清白蛋白、Kt/Vurea、PTH无明显差异的血液透析患者为对象,根据CRP水平分两组,第一组:血清CRP≤10 mg·L-1,第二组:血清CRP≥10 mg·L-1.比较两组EPO剂量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结果 血清CRP≥10 mg·L-180%的患者每周EPO的剂量明显高于血清CRP≤10 mg·L-1的患者.结论 血清CRP水平影响EPO的疗效,对判断EPO治疗效果有一定临床意义.高CRP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EPO抵抗原因之一.
作者:刁秀竹;杨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Marfan综合征(MF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结缔组 织病,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眼和骨骼异常,多因严重的心 血管病变而发生猝死.本文报告1例Marfan综合征主动脉 夹层动脉瘤破裂致心包填塞猝死.
作者:夏元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自2000年4月1日施行后,6年多来,为规范医疗器械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国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现行的<条例>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遇到了诸多问题,必须加以解决.本文拟就<条例>在基层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作者:周志龙;左克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为规范我省医疗机构制剂的配制和使用,保证制剂质量,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有效,根据<药品管理法>[1]、<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2]和<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3]的有关规定,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5年对全省已取得批准文号的医疗机构制剂品种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重新核发批准文号.现就这次清理整顿的情况及几点启示报道如下.
作者:王艳;许伏新;蔡辉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该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警示.方法 对该院收集到的9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0份ADR报告中涉及的药物有35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63例,占70.0%,其次为中药制剂,有15例,占16.7%.ADR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其次是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损害等.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结论 应加强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重视中药不良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鲍引娟;王桂英;顾国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测定盐酸氨基葡萄糖片中盐酸氨基葡萄糖的含量.方法 利用氨基葡萄糖具有旋光性的特点,采用旋光度法测定.结果 盐酸氨基葡萄糖检测浓度在20.14~80.94 g·L-1范围内,浓度与旋光度之间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9),低、中、高浓度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1%、100.6%、99.5%.结论 该方法灵敏、准确、操作简单,可作为该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庄旭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2004年美国FDA批准胞嘧啶类似物5-氮杂胞苷(5-azacytidin)用于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以后,第二种新药脱氧杂氮胞苷,又称地西他滨(5-aza-2 deoxycytidine,DCA)问世.DCA属S期特异性药物,与5-氮杂胞苷比较,DCA有其独特的特性,通过掺入DNA,而使其成为一个更为有效的低甲基化药物,抑制DNA甲基化转移酶,引起DNA低甲基化和细胞分化或凋亡,在微克分子浓度下,其类似物能引起终末分化和人类白血病细胞克隆性丧失.DCA对多种恶性血液病包括MDS、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等均有明显疗效[1].而DCA耐药主要发生在脱氧胞嘧啶激酶活性减少或胞嘧啶脱氨酶活性增加.DCA在动物实验中,抗白血病效果强于阿糖胞苷,由于肝胞嘧啶脱氨酶的快速灭活,在人类DCA的半衰期为15~25 min,其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2].DCA还有某些附加的机制是经由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的释放而减轻对人类急性白血病P21WAFI的抑制,而不需P21WAFI促催化剂去甲基化,为此联合DCA与HDAC抑制剂治疗能增强染色质改变和无甲基化肿瘤抑制基因的反应[10].
作者:夏瑞祥;蔡学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