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佳汕;郭德军;徐云明;厉保秋;柳增善;郑国君
目的 构建人肺癌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基因siRNA重组表达质粒,并检测其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人工合成靶向ILK基因的siRNA干拢序列,克隆至载体pGenesil-1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nesil-1-ILK,利用脂质体转染A549细胞,经G418稳定筛选后,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ILK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及蛋白的表达水平,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pGenesil-1-ILK经Sal Ⅰ单酶切及测序证明构建正确,其转染A549细胞后,细胞ILK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细胞的增殖能力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 成功构建了人ILK基因siRNA重组表达质粒,ILK基因沉默可显著抑制A549细胞增殖,为肺癌靶向基因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陈炎;胡海燕;刘革力;张璐渝;陈全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易洛魁家族同源盒基因IRX1(Iroquois homebox gene)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82份肝癌组织(高分化26份,Edmondson分级Ⅰ级;中分化25份,Edmondson分级Ⅰ-Ⅱ和Ⅱ级;低分化31份,Edmondson分级Ⅱ-Ⅲ和Ⅲ级)和11份正常或良性疾病非癌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肝脏组织中IRX1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RX1在肝脏组织中的定位及临床特征.结果 肝癌组织中IRX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非癌对照组(P<0.05),且其表达量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肿瘤分化程度越低,其表达量越高(P<0.05).IRX1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癌对照组(P<0.05),且伴随着肿瘤分期增加和分化程度的降低,IRX1阳性率越高,但IRX1阳性率与HBV感染以及伴随肝硬化情况无明显相关性(P>0.05).IRX1染色阳性的高分化肝癌组织中,68.2%定位于细胞质,18.2%定位于细胞核,13.6%胞质和胞核均阳性;IRX1染色阳性的低分化肝癌组织中,胞质胞核均阳性的增加至65.5%.结论 IRX1可能参与调控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IRX1的表达与肝癌的分化程度有关,提示IRX1可作为判断肝癌预后、分化程度以及肿瘤靶向分子治疗的指标.
作者:杨惠洁;余爽;王静;陈楚;顾颖;鲍依稀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鼠疫组分疫苗中F1和rV的抗原含量.方法 利用F1、rV抗原单克隆抗体,对鼠疫组分疫苗原液进行抗原鉴别试验;分别应用F1、rV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疫苗原液进行抗原定量检测;验证Al(OH)3佐剂吸附抗原的完全性;将疫苗成品于4℃放置18个月,分别于1和18个月时取样,用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F1和rV抗原含量,分析抗原的稳定性;对3批鼠疫菌rV抗原原液3步纯化工艺进行验证.结果 鼠疫组分疫苗原液中的F1和rV抗原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用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批F1和rV抗原原液中F1和rV抗原的含量与Lowry 法检测结果的误差均在±20%以内;4批鼠疫组分疫苗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均未检测到F1和rV抗原,表明Al(OH)3佐剂吸附抗原完全;4℃保存18个月,疫苗中的F1和rV抗原含量稳定;3批鼠疫菌rV抗原原液经阴离子交换层析、疏水层析、凝胶过滤层析3步纯化,rV抗原在纯度增加的同时,抗原含量也增加.结论 已建立的F1、rV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可用于鼠疫组分疫苗中F1和rV抗原的定量检测.
作者:常娅莉;吴智远;魏东;韩少波;胡丽娜;焦磊;卜培英;王国治;王秉翔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近年来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在我国持续流行,已经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严重疾病.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感染是引起HFMD病例和婴儿重症死亡的主要病因.为控制EV71感染的流行,国内外均在开展不同种类EV71疫苗的研发,其中以灭活疫苗的进展快,目前国内3家EV71全病毒灭活疫苗即将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就全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发进展及质量控制和评价要点作一综述.
作者:姚昕;毛群颖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单体Rh2(S亚型)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G1α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KG1α细胞,分为两组: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和人参皂苷单体Rh2(S)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及数量,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分布,Real-time PCR检测细胞中β-catenin基因mRNA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中β-catenin、TCF4、CyclinD1蛋白的定位及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β-catenin、TCF4、CyclinD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人参皂苷单体Rh2(S)对KG1α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Rh2(S)作用48 h后,可见KG1α细胞分散生长,数量明显减少;可见数量不等,程度不同的凋亡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上升(P<0.05),G2+M和S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5);细胞中β-catenin基因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1).β-catenin、TCF4、CyclinD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人参皂苷单体Rh2(S亚型)对KG1α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抑制Wnt/β-catenin/TCF4/CyclinD1信号通路,使细胞周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刘艺;李静;刘晓岩;姜蓉;王建伟;魏强;赵亮;陈地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原核表达百日咳黏附素(Pertactin,Prn),并制备抗Prn单克隆抗体.方法 从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生产菌株CS株基因组DNA中克隆Prn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QE-30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QE-30-Prn,转化E.coli M15,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重组Prn蛋白经阳、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后,采用Western blot和ELISA法鉴定重组Prn蛋白的反应原性.以纯化的重组Prn蛋白为免疫原,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并对制各的单抗进行鉴定.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经双酶切和测序鉴定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Prn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9 000,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纯化的重组Prn蛋白的纯度达95%以上,产量可达25 mg/L,能与不同来源的抗Prn-Ab血清特异性结合.获得2株分泌抗Prn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单抗均为IgG1类,轻链类型均为κ,效价均达1∶105以上,并能特异性识别Prn蛋白,而与百日咳杆菌其他抗原蛋白无交叉反应.结论 原核表达、纯化了重组Prn蛋白,并制备了2株效价高、特异性强的单抗,为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的质量控制及百日咳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材料.
作者:徐颖华;张华捷;谭亚军;吴丽洁;王丽婵;侯启明;张庶民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IgG定量ELISA检测方法,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 用CMVIgG(50 U/ml)标准品建立CMV IgG ELISA定量检测方法,确定该方法的佳线性范围;制备室内质控血清并进行标定.对该方法进行重复性、中间精密性、准确性、特异性验证,并与Dia.Pro CMV IgG ELISA试剂盒进行比较.用建立的ELISA法检测689人份健康献浆员血浆的CMV IgG抗体效价.结果 建立的CMV IgG定量ELISA检测方法的佳线性范围为0.000 78~0.05U/ml;制备的室内质控血清的抗体效价为(5.67±0.55)U/ml;重复性试验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为4.6%~9.8%,中间精密性试验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为9.7%~10.6%;该方法检测3个浓度标准品的回收率为107.01%~112.97%;样品稀释液和血清中的其他一些干扰因素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小;该方法与Dia.Pro CMV IgG 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样品的相关系数r=0.81.该方法检测689人份健康献浆员血浆样品的CMV IgG抗体效价≥10U/ml的占30.8%.结论 建立的CMV IgG定量ELISA检测方法操作简便,精密性良好,特异性强,可用于人血浆中CMV IgG的定量检测.
作者:张佩;吴恩应;陈玉琴;黄倩云;郭采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联氨基姜黄素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联氨基姜黄素对MCF-7细胞的抗增殖效应,Hoche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的周期分布和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MCF-7细胞中Bcl-2、Bax、Cyclin D1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联氨基姜黄素可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IC50为2.56 μmol/L,而姜黄素的IC50为21.22 μmol/L;联氨基姜黄素染色24 h后,MCF-7细胞出现核荧光强度增强、颗粒状荧光等凋亡特征;凋亡细胞比率明显增加,并可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联氨基姜黄素可使MCF-7细胞中Bcl-2、Cyclin D1、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Bax表达增加.结论 联氨基姜黄素具有抑制MCF-7细胞增殖、促进凋亡、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Bcl-2、Bax、Cyclin D1、Survivin蛋白的表达改变有关.
作者:王晓飞;张曦文;田文霞;陈婷梅;张彦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研制一种安全有效的无明胶保护剂,并应用于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的制备.方法 制备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原液,取同一批麻疹病毒原液,分别加入不同成分和配比的无明胶保护剂,制成成品,以含明胶保护剂作对照,检测成品外观、病毒滴度及水分,确定保护剂的成分,再确定保护剂的配比.将麻疹与风疹病毒原液混合,加入筛选出的无明胶保护剂,制备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共3批),同时制备3批含明胶保护剂对照疫苗.按《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要求对联合疫苗原液、半成品、成品进行检定;分别将制备的联合疫苗于2~8℃放置3和6个月,检测疫苗外观、病毒滴度及水分的变化,于37℃放置1、2、3、4周,检测病毒滴度的变化;按《中国药典》二部(2010版)要求进行过敏试验.结果 含海藻糖和右旋糖酐成分的保护剂为首选保护剂.制备的无明胶保护剂联合疫苗原液、半成品及成品的各项检定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要求;无明胶保护剂联合疫苗成品于2~8℃放置6个月的水分和病毒滴度及37℃放置4周的病毒滴度与对照组疫苗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了无明胶保护剂联合疫苗的豚鼠在试验期内均未发生过敏反应,符合《中国药典》二部(2010版)的要求.结论 无明胶保护剂对麻疹和风疹病毒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石金辉;刘兴文;单宝龙;彭健;张华超;朱芮波;公殿力;郑海发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克隆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4aG株G蛋白基因,并与其他疫苗毒株G蛋白基因序列进行比较,为我国狂犬病疫苗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RV 4aG株中扩增G蛋白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绘制系统进化树,预测G蛋白功能位点、二级结构和B细胞抗原表位,并与其他疫苗毒株进行比较.结果 克隆的4aG株G蛋白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序列一致.进化树分析显示,4aG株与CVS株的进化关系较远;4aG、4aGV18、CVS、PV及RC-HL毒株跨膜区域在第460 ~ 479氨基酸之间,其他毒株在459 ~ 478氨基酸之间;PV株有5个糖基化位点,RV-97株有3个糖基化位点,其他毒株均有4个糖基化位点;G蛋白抗原表位位于氨基酸100 ~ 300及480 ~ 520之间;不同毒株G蛋白抗原位点区域有所不同,与CVS株比较,PV株抗原表位与其为接近,4aG、4aGV18、CTN-1-31及Flury-HEP株与其抗原表位较为接近.结论 4aG株G蛋白功能位点和抗原表位与CVS株相差较大,但其在Vero细胞上传代稳定,可用于制备Vero细胞纯化疫苗.
作者:李建强;孙燕;孙振鹏;范秀娟;陈军;李薇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高效分泌表达人松弛素H2类似物(Human relaxin-2 analogue,HR2),并检测其生物活性.方法 通过密码子优化合成HR2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PICZαA-HR2,转化毕赤酵母菌GS115,甲醇诱导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Tricine-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达产物经超滤和柱层析纯化后,切除人工C肽,检测其生物活性.结果 经双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重组表达质粒pPICZαA-HR2构建正确;Tricine-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6 500,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7.6%,为451μg/ml,且为分泌表达;Western blot分析显示,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纯化的重组蛋白纯度达96%;经检测C肽切除的重组HR2对THP-1细胞具有刺激活性.结论 成功在毕赤酵母GS115中高效分泌表达了重组松弛素H2类似物,并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作者:韩佳汕;郭德军;徐云明;厉保秋;柳增善;郑国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新型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Novel 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HuEPO)抗体中和活性的检测方法,并应用于毒理研究中样品的分析.方法 通过考察新型rHuEPO对人UT7/EPO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及抗新型rHuEPO抗体(兔抗阳性血清)对该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建立抗新型rHuEPO抗体中和活性检测方法,并应用于毒理实验中对相关抗体血清中和活性的检测.结果 新型rHuEPO对人UT7/EPO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在0.125~128 ng/ml浓度范围内作用显著;抗新型rHuEPO抗体在10-1~10-4范围内对人UT7/EPO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曲线呈中和抗体性质.毒理实验中,抗新型rHuEPO抗体(SD大鼠血清)显著抑制人UT7/EPO细胞的增殖,且具有特异性;抗新型rHuEPO抗体(Beagle犬血清)对人UT7/EPO细胞的增殖无影响.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新型rHuEPO抗体中和活性检测方法,并成功应用于毒理实验样品分析,为新型rHuEPO在长期毒性实验中的免疫原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
作者:侯绪凤;靳征;姜非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制备壳聚糖复合纳米基因载体,并探讨其理化性质、细胞毒性、稳定性及体外转染效率.方法 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包封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imine,PEI)/DNA复合物的壳聚糖复合纳米基因载体,用纳米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MTT法检测其细胞毒性;在PBS溶液(pH7.4)及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于37℃条件下放置0、1、3、5d,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稳定性;体外转染CNE细胞,评价其转染活性.结果 当N(PEI的氨基)/P(DNA的磷酸根)≥6时,能够形成稳定的壳聚糖复合纳米粒,平均粒径约为300 nm,表面电荷约为30 mV;壳聚糖复合纳米基因载体呈球形,圆整且分散性好;复合纳米基因载体的细胞毒性较低;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显示,DNA被完全包裹在复合纳米载体中,且5d内无游离DNA释放;体外转染活性与壳聚糖/DNA复合物相比,提高了约1 000倍,且转染能力不受血清的干扰.结论 制备的壳聚糖复合纳米基因载体是一种高效、低毒的非病毒载体,具有作为体内基因治疗载体的应用潜力.
作者:马士淇;刘林霞;张勇;赵兴红;孟祥玉;查晓;陈妍;张喜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人群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的接种反应及免疫应答.方法 选择身体健康、无犬伤史及狂犬病疫苗接种史的627名观察对象进行免疫原性检测,按生理发育状态分为5组:1~3岁组、4~6岁组、7~16岁组、17~40岁组和≥41岁组,分别于免疫前、首针免疫后14和45 d,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apid fluorescence focus inhibition test,RFFIT)检测血清中抗狂犬病病毒抗体效价,并计算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在所有免疫原性受试者中随机抽取225名,进行接种反应观察.结果 225名观察对象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后的局部总反应率为5.15%,全身总反应率为4.42%,反应程度均为弱、中反应,无高强度及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免疫前所有样本血清抗体GMT均≤0.2 IU/ml,抗体均为阴性;首针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后14d,各年龄组人群抗体阳转率均达100%,但抗体GMT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6岁组和7~16岁组较高,分别为9.42和9.01 IU/ml,1~3岁组和≥41组较低,分别为6.11和6.35 IU/ml,而4~6岁组与7~16岁组及1~3岁组与≥41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针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后45 d,各年龄组人群的抗体阳转率仍为100%,各年龄组平均GMT在14.8 ~ 16.40 IU/ml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年龄组人群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后临床反应轻微,免疫应答良好.但3岁以下婴幼儿及老年人抗体产生的时间有延迟的趋势,建议老年人及婴幼儿在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第1、2针时,应适当增加剂量,以提高血清抗体阳转率及免疫成功率.
作者:赵珍谊;余刚;郑艳微;陶航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原代培养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CAF),并检测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胶原酶消化培养法对26份乳腺癌患者标本进行原代细胞分离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人乳腺癌CAF的形态学特性,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所分离培养的人乳腺癌CAF纤维连结蛋白(Fibronectin,FN)和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 activated protein,FAP)的表达,并通过MTT法和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 胶原酶消化法的适酶浓度为0.12%,适消化时间为10h.原代培养23份成功,3份失败.培养成功的细胞贴壁生长,形态完整,生长状态良好,背景清晰,有明显的对数生长期,并可传代培养.培养的细胞FN和FAP表达阳性,表明原代培养的CAF为乳腺癌CAF.结论 胶原酶消化培养法适合人乳腺癌CAF的原代培养,通过该方法可建立理想的人乳腺癌CAF体外实验模型.
作者:彭琼乐;孙艳;赵浏阳;王黎阳;柳满然;彭惠民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靶向卡氏肺孢子菌(Pncumocystis carinii,PC)主要表面糖蛋白基因(Major surface glycoprotein gene,MSG)上游保守序列(Upstream conserved sequence,UCS)的microRNA重组质粒对大鼠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SD大鼠经腹股沟皮下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7周,制备大鼠PCP感染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5组:microRNA重组质粒治疗组(M组)、磺胺药物治疗组(H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1组)、空载体质粒对照组(C2组)和模型对照组(C3组),其中M组和C1、C2组经尾静脉分别注射含microRNA重组质粒pPC-UCS、生理盐水和空载体,H组用磺胺药物灌胃治疗,C3组不做处理,每日1次,疗程为7d.1周后吉姆萨染色,油镜下计数大鼠肺组织液印片中PC包囊数;HE染色,光镜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0和IFNγ的表达水平;RT-PCR法检测肺组织中PC MSG-UCSmRNA的表达水平;电镜观察PC的超微结构.结果 与C1、C2和C3组相比、M组和H组大鼠肺组织PC包囊数均明显减少(P<0.05),肺组织炎症较轻,大鼠血清IL-10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面IFNγ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大鼠肺组织PC MSG-UCS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电镜观察显示,M组和H组PC包囊表面均出现破损,C1、C2、C3组未发现破损.结论 microRNA重组质粒pPC-UCS对大鼠PCP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为治疗PCP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龚锐;姚云清;梅林;骆晓练;谭燕;李文桂;陈雅棠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构建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eumoniae)pbp1a基因重组的原核表达质粒,并进行鉴定.方法 化学合成S.pneumoniae含STMK区的pbp1a基因片段,PCR扩增后,与pUC19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UC19-pbp1a.转化耐青霉素的pbp1a基因突变的S.pneumoniae,测定青霉素对转化菌的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以鉴定PBP1a的活性;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重组PBP1a蛋白的表达.结果 pbp1a基因扩增产物可见约330 bp的特异条带,大小与预期一致,测序表明重组质粒全长360 bp,无碱基的缺失、插入等突变;青霉素对转化菌的MIC从8μg/ml下降为2μg/ml;表达的重组PBP1a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1 000,可与抗S.pneumoniae青霉素敏感株兔血清特异性结合.结论 成功构建了S.pneumoniae pbp1a基因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其能在S.pneumoniae中表达有活性的PBP1a蛋白,为进一步研究PBPs在细菌耐药变异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材料,也为进一步探讨消除细菌耐药性变异的措施奠定了基础.
作者:周侠;唐紫薇;杨致邦;蒋仁举;熊玉霞;于拽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1(以下简称Rg1)诱导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株衰老与p16 Rb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Rg1(0、5、10、20、40和80 μmol/L)作用于K562细胞不同时间(24、48、72 h),MTT法筛选Rg1抑制K562细胞增殖的佳作用浓度及作用时间,以该浓度干预K562细胞不同时间,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细胞周期;以佳浓度Rg1干预K562细胞佳时间,集落培养法检测细胞集落形成能力;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阳性细胞百分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Southern blot检测细胞的端粒长度;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16和RB蛋白的表达.结果 Rg1在体外可明显抑制K562细胞增殖,其佳作用浓度及作用时间分别为20μmol/L和48 h;经20μmol/LRg1诱导48 h的K562细胞与常规培养对照组相比,细胞出现G2/M期阻滞(P<0.05),集落形成能力明显减弱(P<0.05),SA-β-Gal染色阳性率增加(P<0.01),细胞体积增大,且溶酶体,线粒体体积增大,数目增多,端粒缩短加速(P<0.05),P16和RB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 Rg1能诱导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株衰老,可能与Rg1激活了p16-Rb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蔡世忠;刘俊;周玥;刘典锋;杨斌;姜蓉;王亚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EV71)感染是引起神经系统紊乱、肺水肿、肺出血等严重疾病的主要原因.非结构蛋白2A、3C、3D是EV71在宿主细胞内完成复制和存活的基础,具有不同于肠道病毒其他成员的结构和作用机制.2A和3C蛋白可抑制宿主细胞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凋亡,3C蛋白还可抑制天然免疫,3D蛋白与病毒的耐高温和高度变异适应性有关.一些小分子物质可在病毒入侵的不同阶段抑制EV71感染.本文就2A、3C、3D蛋白在EV71复制过程中的结构与功能特点以及一些小分子物质在病毒复制中的抑制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罗永彬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中试制备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干扰素β(Recombinant human serum albumin-interferon β,rHSA-IFNβ)融合蛋白的纯化工艺及质控方法.方法 采用50L发酵罐诱导表达rHSA-IFNβ融合蛋白,发酵液经超滤浓缩及脱盐后,再经Rlue Sepharose FF亲和层析、G25凝胶过滤层析和SP Sepharose FF阳离子交换层析纯化.SDS-PAGE(银染法)和HPLC测定融合蛋白纯度,Western blot分析反应原性,质谱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Edman降解法测定N-末端氨基酸序列,等电聚焦电泳法测定等电点,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rHSA-IFNβ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其余检测项目均按《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要求进行.结果 纯化的3批融合蛋白纯度可达96%以上,具有人血清白蛋白和人干扰素β的双重反应原性,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9 070、89 035和88 669,N-末端氨基酸序列为:NH2-D-A-H-K-S,等电点为6.34,比活性分别为1.9× 106、1.5×106和1.1×106IU/mg,其余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结论 已成功建立了中试制备rHSA-IFNβ融合蛋白的纯化工艺及质控方法.
作者:李芝芹;邱爽;雷楗勇;陈蕴;金坚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