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Wistar大鼠热休克蛋白70基因重组腺病毒质粒的构建及病毒制备

郭景茹;臧琳;郭爽;王建发;计红;李士泽;薛琳琳;杨焕民

关键词:HSP70基因, 克隆, 分子, 重组腺病毒, 基因表达
摘要:目的 构建Wistar大鼠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基因重组腺病毒质粒,并制备重组腺病毒.方法 利用RT-PCR技术从Wistar大鼠脾脏组织中扩增HSP70基因序列,并克隆至pMD18-T载体中,测序鉴定后,将克隆的HSP70基因编码阅读框亚克隆至穿梭载体pShuttle-CMV中,并利用Ⅰ-Ceu Ⅰ与Ⅰ-Sce Ⅰ将重组穿梭质粒上的HSP70基因的表达框切下,连接到携带腺病毒骨架载体pAdxsi上.重组腺病毒质粒经PacⅠ酶切线性化后,转染至293(R)细胞进行病毒的包装,获得重组腺病毒pAd-CMV-HSP70,收集病毒上清,感染BRL细胞,Western blot检测BRL细胞中HSP70的表达.病毒颗粒经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纯化后,检测重组腺病毒纯度、颗粒滴度及感染性滴度.结果 克隆质粒、穿梭质粒经PCR及酶切鉴定,均可见2 269 bp的目的基因条带,测序结果与GenBank登录的序列一致;XhoⅠ酶切结果显示,HSP70基因已正确克隆至腺病毒质粒中;重组腺病毒感染BRL细胞后,细胞中HSP70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重组腺病毒纯化后纯度为1.29,颗粒滴度为5.31×1012 VP/ml,感染性滴度达1×1011pfu/ml.结论 已成功构建Wistar大鼠HSP70基因重组腺病毒质粒,并制备出高滴度的重组腺病毒颗粒,为进一步研究HSP70的生物学活性及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松弛素H2类似物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其活性

    目的 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高效分泌表达人松弛素H2类似物(Human relaxin-2 analogue,HR2),并检测其生物活性.方法 通过密码子优化合成HR2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PICZαA-HR2,转化毕赤酵母菌GS115,甲醇诱导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Tricine-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达产物经超滤和柱层析纯化后,切除人工C肽,检测其生物活性.结果 经双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重组表达质粒pPICZαA-HR2构建正确;Tricine-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6 500,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7.6%,为451μg/ml,且为分泌表达;Western blot分析显示,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纯化的重组蛋白纯度达96%;经检测C肽切除的重组HR2对THP-1细胞具有刺激活性.结论 成功在毕赤酵母GS115中高效分泌表达了重组松弛素H2类似物,并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作者:韩佳汕;郭德军;徐云明;厉保秋;柳增善;郑国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肺炎链球菌pbp1a基因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目的 构建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neumoniae)pbp1a基因重组的原核表达质粒,并进行鉴定.方法 化学合成S.pneumoniae含STMK区的pbp1a基因片段,PCR扩增后,与pUC19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UC19-pbp1a.转化耐青霉素的pbp1a基因突变的S.pneumoniae,测定青霉素对转化菌的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以鉴定PBP1a的活性;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重组PBP1a蛋白的表达.结果 pbp1a基因扩增产物可见约330 bp的特异条带,大小与预期一致,测序表明重组质粒全长360 bp,无碱基的缺失、插入等突变;青霉素对转化菌的MIC从8μg/ml下降为2μg/ml;表达的重组PBP1a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1 000,可与抗S.pneumoniae青霉素敏感株兔血清特异性结合.结论 成功构建了S.pneumoniae pbp1a基因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其能在S.pneumoniae中表达有活性的PBP1a蛋白,为进一步研究PBPs在细菌耐药变异中的作用提供了实验材料,也为进一步探讨消除细菌耐药性变异的措施奠定了基础.

    作者:周侠;唐紫薇;杨致邦;蒋仁举;熊玉霞;于拽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白喉毒素无毒变异体CRM197结合物的制备及其初步评价

    目的 制备A群膜炎球菌多糖(Group A meningococcal polysaccharide,GAMP)-白喉毒素无毒变异体CRM197(Cross-reactive material 197)结合物,并分析其理化性质及免疫学特性.方法 白喉棒状杆菌C7 M1菌株经发酵培养表达CRM197,表达产物经DEAE-4FF层析柱进行纯化,纯化产物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用溴化氰(CNBr)活化GAMP,己二酰肼(ADH)为连接剂,在碳二亚胺(EDAC)催化下将GAMP与CRM197共价结合,制备GAMP-ADH-CRM197结合物,经Sepharose 4FF层析柱纯化后,进行各项生化检测,采用免疫双扩散检测结合物的抗原性,将结合物皮下注射ICR小鼠,间接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抗GAMP的抗体滴度,分析其免疫原性.结果 发酵培养20 h时,菌液上清中的CRM197蛋白表达量高;CRM197以分泌形式表达,纯化后纯度达95%以上,可与白喉类毒素单抗发生特异性反应;GAMP-ADH-CRM 197结合物各项生化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要求,与A群流脑诊断血清形成明显的沉淀线,结合物诱生的多糖特异性抗体滴度显著高于多糖组和混合物组.结论 成功制备了GAMP-ADH-CRM197结合物,其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为以CRM197为蛋白载体制备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营营;蔡路奎;姜博;毕研伟;高丹丹;闫铃梅;姬秋彦;李智华;徐维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新型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抗体中和活性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毒理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 建立新型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Novel 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HuEPO)抗体中和活性的检测方法,并应用于毒理研究中样品的分析.方法 通过考察新型rHuEPO对人UT7/EPO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及抗新型rHuEPO抗体(兔抗阳性血清)对该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建立抗新型rHuEPO抗体中和活性检测方法,并应用于毒理实验中对相关抗体血清中和活性的检测.结果 新型rHuEPO对人UT7/EPO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在0.125~128 ng/ml浓度范围内作用显著;抗新型rHuEPO抗体在10-1~10-4范围内对人UT7/EPO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曲线呈中和抗体性质.毒理实验中,抗新型rHuEPO抗体(SD大鼠血清)显著抑制人UT7/EPO细胞的增殖,且具有特异性;抗新型rHuEPO抗体(Beagle犬血清)对人UT7/EPO细胞的增殖无影响.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新型rHuEPO抗体中和活性检测方法,并成功应用于毒理实验样品分析,为新型rHuEPO在长期毒性实验中的免疫原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

    作者:侯绪凤;靳征;姜非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EV71全病毒灭活疫苗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在我国持续流行,已经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严重疾病.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感染是引起HFMD病例和婴儿重症死亡的主要病因.为控制EV71感染的流行,国内外均在开展不同种类EV71疫苗的研发,其中以灭活疫苗的进展快,目前国内3家EV71全病毒灭活疫苗即将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就全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发进展及质量控制和评价要点作一综述.

    作者:姚昕;毛群颖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人参皂苷Rg1对白消胺诱导细胞衰老的延缓作用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Rg1 (Ginsenoside Rg1,Rg1)对白消胺(Busulfan,BU)诱导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衰老的延缓作用.方法 将人胚肺成纤维细胞(<24代)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BU组(以120 μmol/L BU处理复制细胞衰老模型)、BU+ Rg1组(120 μmol/L BU+10 μmol/L Rg1)、Rg1预+BU组(10 μmol/L Rg1预处理后加入120 μmol/L BU)和Rg1预+BU+ Rg1组(10 μmol/L Rg1预处理后加入120 μmol/L BU,再加入10 μmol/L Rg1),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细胞增殖试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的分布;半乳糖苷酶(SA-β-ga1)染色法观察细胞衰老情况.结果 BU组细胞胞体扁平、宽大、不规则,出现空泡,而Rg1处理各组细胞的衰老表型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善,以Rg1预+BU+Rg1组效果佳,但未完全恢复;BU组细胞增殖能力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Rg1处理组细胞增殖能力有所恢复,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明显,其中以Rg1预+BU+Rg1组佳;Rg1预+BU组和Rg1预+BU+Rg1组G2/M期比例较BU组显著降低(P<0.05),其中以Rg1预+BU+ Rg1组降低明显;Rg1预+BU组和Rg1预+BU+ Rg1组衰老细胞数较BU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Rg1能有效对抗BU诱导的细胞早衰,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王红宁;闫玲玲;李春莉;官涛;姜蓉;左国伟;陈地龙;龙轩;王建伟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液相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液相芯片检测方法,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克隆抗体(mAb930)与聚苯乙烯微球偶联,结合双抗体夹心技术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液相芯片检测方法,通过L9(34)正交设计试验优化方法的反应条件;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灵敏度和特异性验证;应用建立的方法检测200份食品样品,并与国家标准检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的佳反应条件为:多克隆抗体工作浓度为1∶100,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工作浓度为1∶1 000,链霉亲和素-藻红蛋白的工作浓度为2μg/ml,生物素标记的二抗与SA-PE的反应时间为40 min;建立的方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灵敏度可达103 CFU/ml,检测其他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无交叉反应;建立的方法与国家标准方法检测200份食品样品的结果基本相符.结论 已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液相芯片检测方法,能够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

    作者:王亚丽;蔡阳;刘韬;宋战昀;王宁;王振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

    目的 原代培养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CAF),并检测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胶原酶消化培养法对26份乳腺癌患者标本进行原代细胞分离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人乳腺癌CAF的形态学特性,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所分离培养的人乳腺癌CAF纤维连结蛋白(Fibronectin,FN)和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 activated protein,FAP)的表达,并通过MTT法和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 胶原酶消化法的适酶浓度为0.12%,适消化时间为10h.原代培养23份成功,3份失败.培养成功的细胞贴壁生长,形态完整,生长状态良好,背景清晰,有明显的对数生长期,并可传代培养.培养的细胞FN和FAP表达阳性,表明原代培养的CAF为乳腺癌CAF.结论 胶原酶消化培养法适合人乳腺癌CAF的原代培养,通过该方法可建立理想的人乳腺癌CAF体外实验模型.

    作者:彭琼乐;孙艳;赵浏阳;王黎阳;柳满然;彭惠民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姜黄素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及其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研究姜黄素对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诱导的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9,MMP-9)表达及其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姜黄素在防治TGF-β1诱导的乳腺癌侵袭转移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姜黄素对MDA-MB-231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将MDA-MB-231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无血清RPMI1640培养基/DMSO)、TGF-β1处理组(无血清RPMI1640培养基/DMSO+10 ng/ml TGF-β1),姜黄素+ TGF-β1处理组(无血清RPMI1640培养基+5、7.5、10μmol/L姜黄素+10ng/ml TGF-β1).处理24 h后,采用侵袭小室试验观察细胞的侵袭能力;处理不同时间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MMP-9、p-Smad2、p-ERK1/2以及p-p38的表达,明胶酶谱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MMP-9的活性变化;以ERK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p38特异性抑制剂SB202580、姜黄素和/或TGF-β1处理细胞48 h,采用Western blot和明胶酶谱法检测MMP-9的表达.结果 低浓度姜黄素(≤10 μmol/L)对MDA-MB-231细胞无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姜黄素呈剂量依赖性明显减少了TGF-β1诱导的细胞穿膜数量(P<0.001);姜黄素可显著抑制TGF-β1诱导的MDA-MB-231细胞MMP-9、p-Smad2、p-ERK1/2及p-p38蛋白的表达,且呈浓度、时间依赖性(P<0.05);姜黄素随浓度的增加,对TGF-β1诱导的MDA-MB-231细胞MMP-9活性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5);PD98059抑制MMP-9蛋白表达及活性的作用与姜黄素相似,而SB202580对MMP-9无明显影响.结论 姜黄素可能通过TGF-β/Smad、TGF-β/ERK信号通路下调TGF-β1诱导的MMP-9的表达及其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的侵袭能力.

    作者:磨娜;曹友德;蒋金;李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联氨基姜黄素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联氨基姜黄素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联氨基姜黄素对MCF-7细胞的抗增殖效应,Hoche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的周期分布和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MCF-7细胞中Bcl-2、Bax、Cyclin D1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联氨基姜黄素可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IC50为2.56 μmol/L,而姜黄素的IC50为21.22 μmol/L;联氨基姜黄素染色24 h后,MCF-7细胞出现核荧光强度增强、颗粒状荧光等凋亡特征;凋亡细胞比率明显增加,并可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联氨基姜黄素可使MCF-7细胞中Bcl-2、Cyclin D1、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Bax表达增加.结论 联氨基姜黄素具有抑制MCF-7细胞增殖、促进凋亡、阻滞细胞周期于G1期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Bcl-2、Bax、Cyclin D1、Survivin蛋白的表达改变有关.

    作者:王晓飞;张曦文;田文霞;陈婷梅;张彦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毕赤酵母表达的含前S抗原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稳定性

    目的 考察毕赤酵母表达的含前S抗原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原液和成品的稳定性.方法 将3批疫苗原液置4℃存放,分别于0、1、2、3、6个月时取样,测定其在各时间点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S、前S1 (PreS1)、前S2(PreS2)抗原滴度及HPLC纯度;将3批疫苗成品置25℃和4℃存放,进行加速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试验,分别于0、1、2、3、6个月和0、3、6、9、12、18、24个月时取样,进行小鼠效力、pH值、细菌内毒素和无菌测定.结果 3批疫苗原液于4℃保存6个月,表面抗原S、PreS1、PreS2抗原滴度及HPLC纯度均无明显变化;3批疫苗成品于25℃放置6个月和4℃放置24个月,各个时间点的小鼠效力均符合暂定规程的要求,pH值保持稳定,细菌内毒素和无菌试验均符合《中国药典》三部(2005和2010版)要求.结论 毕赤酵母表达的含前S抗原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原液及成品稳定性良好.

    作者:胡波;袁进;谭昌耀;蒋丽明;金瓯;张雪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活性氧物质在多柔比星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将大鼠胚胎期心肌细胞H9C2分为对照组、Dox 0.1μmol/L组和Dox 1.0μmol/L组,Dox作用24 h后,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hibatituric acid,TBA)法检测丙二醛(Malondialchehyche,MDA)含量;血浆三价铁降低能力法(Ferric reducing ability of plasma,FRAP)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tion capability,T-AOC);DCFH-DA荧光探针染色法检测ROS含量;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Ψm);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OX 1.0 μmol/L组MDA、ROS含量及AI显著上升(P<0.05),T-AOC及△Ψm显著下降(P<0.05).结论 Dox诱导心肌细胞凋亡过程中,ROS生成增加,超过了抗氧化体系的清除能力,氧化应激损伤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张赢予;耿学军;张国辉;姚勇伟;张馨木;芮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鼠疫组分疫苗F1抗原、rV抗原含量的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目的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鼠疫组分疫苗中F1和rV的抗原含量.方法 利用F1、rV抗原单克隆抗体,对鼠疫组分疫苗原液进行抗原鉴别试验;分别应用F1、rV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疫苗原液进行抗原定量检测;验证Al(OH)3佐剂吸附抗原的完全性;将疫苗成品于4℃放置18个月,分别于1和18个月时取样,用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F1和rV抗原含量,分析抗原的稳定性;对3批鼠疫菌rV抗原原液3步纯化工艺进行验证.结果 鼠疫组分疫苗原液中的F1和rV抗原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用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批F1和rV抗原原液中F1和rV抗原的含量与Lowry 法检测结果的误差均在±20%以内;4批鼠疫组分疫苗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均未检测到F1和rV抗原,表明Al(OH)3佐剂吸附抗原完全;4℃保存18个月,疫苗中的F1和rV抗原含量稳定;3批鼠疫菌rV抗原原液经阴离子交换层析、疏水层析、凝胶过滤层析3步纯化,rV抗原在纯度增加的同时,抗原含量也增加.结论 已建立的F1、rV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可用于鼠疫组分疫苗中F1和rV抗原的定量检测.

    作者:常娅莉;吴智远;魏东;韩少波;胡丽娜;焦磊;卜培英;王国治;王秉翔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不同年龄人群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的接种反应及免疫应答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人群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的接种反应及免疫应答.方法 选择身体健康、无犬伤史及狂犬病疫苗接种史的627名观察对象进行免疫原性检测,按生理发育状态分为5组:1~3岁组、4~6岁组、7~16岁组、17~40岁组和≥41岁组,分别于免疫前、首针免疫后14和45 d,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apid fluorescence focus inhibition test,RFFIT)检测血清中抗狂犬病病毒抗体效价,并计算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在所有免疫原性受试者中随机抽取225名,进行接种反应观察.结果 225名观察对象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后的局部总反应率为5.15%,全身总反应率为4.42%,反应程度均为弱、中反应,无高强度及严重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免疫前所有样本血清抗体GMT均≤0.2 IU/ml,抗体均为阴性;首针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后14d,各年龄组人群抗体阳转率均达100%,但抗体GMT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6岁组和7~16岁组较高,分别为9.42和9.01 IU/ml,1~3岁组和≥41组较低,分别为6.11和6.35 IU/ml,而4~6岁组与7~16岁组及1~3岁组与≥41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针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后45 d,各年龄组人群的抗体阳转率仍为100%,各年龄组平均GMT在14.8 ~ 16.40 IU/ml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年龄组人群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后临床反应轻微,免疫应答良好.但3岁以下婴幼儿及老年人抗体产生的时间有延迟的趋势,建议老年人及婴幼儿在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第1、2针时,应适当增加剂量,以提高血清抗体阳转率及免疫成功率.

    作者:赵珍谊;余刚;郑艳微;陶航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人参皂苷单体Rh2(S亚型)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G1α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人参皂苷单体Rh2(S亚型)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G1α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KG1α细胞,分为两组: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和人参皂苷单体Rh2(S)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及数量,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分布,Real-time PCR检测细胞中β-catenin基因mRNA水平,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中β-catenin、TCF4、CyclinD1蛋白的定位及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β-catenin、TCF4、CyclinD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人参皂苷单体Rh2(S)对KG1α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Rh2(S)作用48 h后,可见KG1α细胞分散生长,数量明显减少;可见数量不等,程度不同的凋亡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上升(P<0.05),G2+M和S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5);细胞中β-catenin基因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1).β-catenin、TCF4、CyclinD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 人参皂苷单体Rh2(S亚型)对KG1α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抑制Wnt/β-catenin/TCF4/CyclinD1信号通路,使细胞周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

    作者:刘艺;李静;刘晓岩;姜蓉;王建伟;魏强;赵亮;陈地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干扰素β融合蛋白的分离纯化及质控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中试制备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干扰素β(Recombinant human serum albumin-interferon β,rHSA-IFNβ)融合蛋白的纯化工艺及质控方法.方法 采用50L发酵罐诱导表达rHSA-IFNβ融合蛋白,发酵液经超滤浓缩及脱盐后,再经Rlue Sepharose FF亲和层析、G25凝胶过滤层析和SP Sepharose FF阳离子交换层析纯化.SDS-PAGE(银染法)和HPLC测定融合蛋白纯度,Western blot分析反应原性,质谱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Edman降解法测定N-末端氨基酸序列,等电聚焦电泳法测定等电点,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rHSA-IFNβ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其余检测项目均按《中国药典》三部(2010版)要求进行.结果 纯化的3批融合蛋白纯度可达96%以上,具有人血清白蛋白和人干扰素β的双重反应原性,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9 070、89 035和88 669,N-末端氨基酸序列为:NH2-D-A-H-K-S,等电点为6.34,比活性分别为1.9× 106、1.5×106和1.1×106IU/mg,其余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结论 已成功建立了中试制备rHSA-IFNβ融合蛋白的纯化工艺及质控方法.

    作者:李芝芹;邱爽;雷楗勇;陈蕴;金坚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人肺癌ILK基因siRNA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构建人肺癌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基因siRNA重组表达质粒,并检测其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人工合成靶向ILK基因的siRNA干拢序列,克隆至载体pGenesil-1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nesil-1-ILK,利用脂质体转染A549细胞,经G418稳定筛选后,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ILK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及蛋白的表达水平,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pGenesil-1-ILK经Sal Ⅰ单酶切及测序证明构建正确,其转染A549细胞后,细胞ILK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细胞的增殖能力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 成功构建了人ILK基因siRNA重组表达质粒,ILK基因沉默可显著抑制A549细胞增殖,为肺癌靶向基因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陈炎;胡海燕;刘革力;张璐渝;陈全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重组人干扰素β1a生物学活性MTS/PMS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重组人干扰素β1a(Recomhimant human interferon beta1a,rhIFNβ1a)生物学活性MTS/PMS检测方法.方法 将MTS和PMS偶联作为染色液,建立IFNβ1a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对细胞浓度、细胞病变时间、MTS工作浓度和染色时间进行优化,并绘制效应曲线.对建立的方法进行重复性、准确性验证,并与结晶紫染色法进行比较.结果 优化后的MTS/PMS法的佳反应条件为:细胞浓度1×105个/ml,细胞病变时间24~36h,MTS工作浓度2mg/ml,染色时间40 min;A570/630值与IFNβ1a保护Wish细胞S型效应曲线的相关系数(R2)均达0.99以上.不同检测板、相同加样位置的变异系数在6%~20%之间;相同检测板、不同加样位置的变异系数在13%~17%之间;检测IFNβ1a细胞收集液的回收率在86%~ 121%之间.该法检测rhIFNβ1a生物学活性效应曲线呈反“S”型,线型较好,R2值均在0.99以上,均比结晶紫染色法的R2值高,且比结晶紫染色法更稳定.结论 已建立了rhIFNβ1a生物学活性MTS/PMS检测方法,适用于常规定量测定rhIFNβ1a的生物学活性.

    作者:张慧娟;王军;慕彩梅;王妍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shRNA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对结肠癌细胞SW480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构建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基因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表达质粒,并观察其对结肠癌细胞SW480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设计并合成2对靶向TGF-β1基因的RNA干扰序列和1对阴性对照序列,并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shRNA-TGF-β1a、pshRNA-TGF-β1b和pshRNA-TGF-β1c(阴性对照),以脂质体介导转染SW480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情况;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中TGF-β1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和蛋白的表达水平;Transwell侵袭试验检测沉默TGF-β1基因表达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TGF-β1基因shRNA重组表达质粒经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证明构建正确.与空白对照组相比,3种质粒转染的细胞均有较强的荧光表达;pshRNA-TGF-β1a和pshRNA-TGF-β1b组细胞TGF-β1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减低(P<0.05);SW480细胞的侵袭能力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 成功构建了TGF-β1基因shRNA重组表达质粒,其能有效抑制结肠癌细胞SW480中TGF-β1基因的表达,并可显著降低细胞的侵袭能力,为结肠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于宏;姜政;仲琳;王丕龙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我国伤寒Vi多糖疫苗的质量检定及多糖含量检测的趋势分析

    1.概述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染病,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其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肝脾肿大及白细胞减少等,少数可并发肠出血及肠穿孔.人群对伤寒沙门菌普遍易感,但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高.伤寒是发展中国家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我国的伤寒发病率约在(10~100)/10万之间,南部沿海及西南省份发病率较高[1].

    作者:王斌;梁昊宇;计国欣;曾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