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蒋世翠;雷燕;曾凡玉
目的 研究依托泊苷与DNA的相互作用.方法 采用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结合Ⅰˉ效应、离子强度的影响及DNA熔点测定,分析依托泊苷与DNA光谱效应.结果 DNA对依托泊苷的内源荧光有明显的猝灭作用,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KA=2.02×10 -4L·mol-1,结合位点数n=0.89.结论 依托泊苷与DNA的结合作用方式可能为沟槽作用.
作者:蔡向阳;江茂生;邱君志;郑新宇;李清禄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为更好地使临床药师融入医疗团队的诊疗活动,该文以药物不良反应为切入点,从药师参与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时发现与处理、为医生提供不良反应的新信息等方面对如何以药物不良反应为切入点开展临床药学服务进行阐述.
作者:金慧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本文以壳聚糖和阿拉伯胶为囊材,采用复凝法将噻唑烷二酮类口服降糖药吡格列酮微球化.探索了不同壳聚糖浓度、不同成球pH值、不同搅拌转速、不同成球温度对微球制备工艺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壳聚糖浓度为0.6%,pH值=4.0,搅拌转速为200r·min-1,成囊温度为30℃,制备的缓释微球具有球型好、粒径分布均匀,包封率高且制备工艺稳定.
作者:张宏;林玉仙;林青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风轮菜活性部位(CCE)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为将其开发为新的抗氧化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体外实验测定CCE对超氧阴离子(O2-)、羟基自由基(·OH)及有机自由基DPPH·的清除作用以及对亚铁离子-维生素C(Fe2+ - VitC)诱导的小鼠肝脂质过氧化的影响.建立高浓度葡萄糖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体外模型,测定CCE对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影响.结果 CCE能有效清除O2ˉ、·OH和DPPH自由基,其中·OH的清除力强,对Fe2+ - VitC诱导的肝匀浆脂质过氧化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此外,CCE能明显提高高糖刺激下内皮细胞中的SOD水平,降低LDH活性.结论 CCE具有显著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作者:李娟;吴斐华;苏锦冰;马世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收集国内文献报道的73例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不良反应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血液系统损伤、泌尿系统损伤、双硫仑样反应等.
作者:于超;周小微;王陈翔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考察4个不同生产厂家的氯化钾缓释片体外释放度,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2010版《中国药典》溶出度测定法第二法装置进行体外释放度实验,采用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计算累计释放百分度.结果 A、D两个生产厂家的缓释片体外释放度符合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结论 各生产厂家氯化钾缓释片体外释放度,存在差异,临床用药不宜随意更换生产厂家,以保持疗效稳定性.
作者:陈立;陈宇星;朱兆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快速、高效的NRPS基因筛选体系,从海洋微生物中筛选具有潜在合成多肽类次级代谢产物的活性菌株,为定向获得新的含氨基酸抗生素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选择性培养分离获得海洋放线菌,通过快速抗菌活性初筛,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对初筛活性菌株进行NRPS基因筛选,进一步对阳性菌株进行16S rDNA排重.结果 利用建立的NRPS基因筛选体系对初筛具有抗菌活性的295株放线菌进行筛选,得到12株阳性菌株,分别属于小单孢菌属、链霉菌属和疣孢菌属.结论 利用PCR技术建立了快速、高效的NRPS基因筛选体系,为多肽类活性化合物的获得提供了基因学的依据.
作者:陈路劼;赵薇;林如;谢阳;江红;连云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1999~2011年,对服用山豆根中毒反应的有关文献19篇(共计92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2例中年龄小的为3岁,大的为68岁;中毒发生时间短的为15 min,长的为8d;中毒剂量小的为89,大的为100g;中毒反应表现多的为消化系统,受损重的为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受损较轻,未涉及其它系统;未见死亡病例.
作者:鄢英慧;潘坤官;郑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分析我院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整治前(2011年3月~7月)和整治后(2011年8月~12月)的门急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频度(DDDs)、使用强度(DDD)等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分析.抗菌药物的DDDs较整治前下降了25.4%,抗菌药物处方和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了43.26%、16.17%,使用强度(DDD)下降了35.12%,病原菌送检率增长83.89%,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下降了28.6%,不合理使用率下降90.16%.
作者:冯东辉;丘海轶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介绍密封药袋在消化内科病房中的应用.
作者:周莹;陈员娥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对2011年1~ 12月收集的95例经宁波市药监局回执确认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95例不良反应中,41 ~60岁中年患者ADR发生率较高;静脉滴注为ADR主要的给药途径;抗感染药物占27.37%,中药注射剂25.26%,心血管系统用药17.89%;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要的系统器官损害.
作者:李丽;杨琼;马春芳;李宏洁;郑盼盼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致过敏反应的发生临床表现及预防和处理对策.方法 对我科15例奥沙利铂过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停用奥沙利铂,余13例患者在经过对症抗过敏处理后均能完成化疗.结论 对于轻度过敏的患者常规减慢输液滴速,予抗组胺剂,类固醇激素等进行药物预处理,一般可以有效预防,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大多不能继续治疗.
作者:孙密芬;赵燕;饶爱华;韩世炜;施伦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喹诺酮类(quinolones)药物是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基本结构,对细菌DNA螺旋酶(DNA gyrase)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是一种DNA旋转酶抑制剂,干扰DNA超螺旋结构的解旋,从而阻碍DNA的复制,而呈现杀菌作用,故在分类上属慢效杀菌剂.笔者通过检索、查阅相应文献,综合归纳了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林惊世;顾晟琰;蒋震媚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微量苯氧羧酸类药物的毛细管开管柱电色谱分析方法.方法 基于三胺键合开管柱,研究毛细管电泳、离子交换以及在线场放大作用,应用于苯氧羧酸类药物的毛细管电色谱分离.结果 在优条件下,实现了2-苯氧基丙酸(2-PPA)、2,4-二氯苯氧基乙酸(2;4-D)、2-(2-氯苯氧基)丙酸(2,2-CPPA)、2-(3-氧苯氧基)丙酸(2,3-CPPA)的分离检测,检测限为8.0×10-8~~5.0×10-8mol· L-1,应用于实际水样加标检测,回收率为84.0% ~92.3%,RSD< 12%.结论 毛细管电色谱技术对苯氧羧酸类药物分离方法简单,效果良好.
作者:齐国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快速准确测定发酵液中新霉素B组分含量的HPLC-ECD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脉冲安培检测法,Agilent zorbax-SB C18(5μm,4.6×250mm)色谱柱,以25mL·L- 1TFA+ 6mL·L-1NaOH(50%,w/w)作为流动相,流速0.7mL· min-1;柱后衍生液0.5MNaOH溶液,流速1mL·min-1;电化学参数,E1=+0.1V,E2=+0.8V,E3=- 0.6V.结果 新霉素B在进样量0.1~2.0μg的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1.01(RSD=2.09%,n=9.结论 方法操作简便,经济快速,结果准确,可用于新霉素发酵过程的含量测定.
作者:沈联兵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患者的抗高血压药用药情况,对患者出现的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1426例高血压患者中,出现低钾血症31例,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10例,低血压15例,支气管痉挛12例,头晕、头痛、恶心19例,水肿18例,咳嗽28例.
作者:陈昌福;张秀浪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阐述了莲子心中两种黄酮甙的提取和鉴定.方法 通过用各种色谱法从莲子心甲醇提取液分离纯化得到2个化合物,并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对获得的化学成分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2个化合物,分别为未犀草素-8-C-β-D-葡萄糖甙和木犀草素-6-C-β-D-葡萄糖甙.结论 分离到的2个黄酮类化合物均为碳甙黄酮[0].
作者:单世斌;沈元帅;杨金;丁骁;陈启建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药物致呃逆的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1998年~2008年国内公开报道的75例药物致呃逆文献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药物致呃逆发生较快,持续时间较长.给药途径主要以静滴给药途径为主(49例,65.3%),涉及药品15类共35种,以抗微生物药多,有29例,占38.7%,无引起死亡的药物.结论 临床上应重视药物致呃逆,以大限度地防止药物致呃逆的发生.
作者:柯燕平;金双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复方聚甲酚磺醛软膏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方法.方法 采用《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XIJ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 通过试验确定复方聚甲酚磺醛软膏细菌数和控制菌采用薄膜过滤法,霉菌和酵母菌数采用直接接种法.结论 此方法可用于复方聚甲酚磺醛软膏微生物限度检查.
作者:苏智阳;李彩霞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病者对门诊药房服务的满意度,是指医院门诊药房提供的药品和药学服务符合或超出病人期望的心理感知度.为了更好地进行药学服务,以我院为例,对此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在服务的实践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者:辛丽娜;黄巧儿 刊期: 201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