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肝癌患者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肝癌患者60例,均分3个阶段进行治疗,每阶段持续4周。第1阶段先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口服;第2阶段在此基础上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液体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第3阶段改为单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期间根据疼痛程度调整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用量,以疼痛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为目标。结果:第2阶段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后,明显减少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用量,口干、便秘等不良反应减少。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明显缓解肝癌疼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尹卫华;夏红梅;李丽华;陈凤舞;周爱民;漆兴芝;陈金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马兜铃和蜜炙马兜铃急性毒性反应,测定其各自半数致死量,观察马兜铃蜜炙后大鼠肾毒性反应。方法:小鼠灌胃给药7天,观察其灌胃后30分钟内的自主活动或其它变化,记录7天内小鼠的死亡数及死亡时间,以小鼠急性死亡率为指标,通过统计学处理得出其半数致死量。结果:马兜铃和蜜马兜铃对小鼠LD50分别为34.0 g/kg·天和62.6 g/kg·天;LD50的95%的置信限分别为42.0-27.7 g/kg·天和55.1-71.1 g/kg·天。结论:马兜铃具有较大的毒性,经蜜炙后其毒性降低,故临床宜采用其蜜炙品。
作者:杨标;施敏;李正红;杨武亮;陈海芳;严志宏;袁金斌;罗小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毒性中药马钱子与常用药对洋金花的不同配伍比例在不同的配伍环境中,对主要成分士的宁和马钱子碱进行含量分析,建立不同配伍关系中有毒或有效成分的化学库,确定毒性中药马钱子毒效反应的物质基础,探讨炮制及配伍规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方法:采用多指标评价体系评价毒性中药马钱子与常用药对洋金花的不同配伍比例在水煎液、人工胃液、人工肠液环境中毒效组成及毒效成分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士的宁及马钱子碱的含量。结果:马钱子配伍洋金花后,士的宁、马钱子碱含量降低。对士的宁而言,在人工胃液环境中,士的宁含量表现为部分升高和降低的趋势。在人工肠液环境中,士的宁含量表现为部分升高和降低的趋势。但其中人工胃液的稳定性要好于人工肠液。对马钱子碱而言,在人工胃液环境中,马钱子碱的含量表现为部分升高和降低的趋势。在人工肠液环境中,马钱子碱含量显著降低。可见,人工肠液的稳定性更好,且人工肠液的影响大于人工胃液。结论:马钱子配伍常用药对洋金花后,士的宁含量呈现降低趋势、马钱子碱的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建立了不同配伍关系中有毒或有效成分的化学库,确定了马钱子配伍洋金花的毒效反应物质基础,从量的角度验证了马钱子的炮制、配伍规律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合理性、科学性,为不同配伍关系在临床使用的减毒增效科学内涵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作者:杨嵩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由柴胡、香附、枳壳、川芎、陈皮、炙甘草等7味药物组成,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用于肝气郁结所致的胁肋胀痛、寒热往来等症。现举笔者临证验案如下。
作者:袁振涛;王河宝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消炎止痛类药物添加加巴喷丁及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偏头痛发作期的疗效。方法:将门诊及住院偏头痛发作患者按就诊时间分为单数、偶数组,单数入组治疗组(78例),给予消炎止痛药塞来昔布(西乐葆),并合用加巴喷丁、养血清脑颗粒。偶数入组对照组(77例),给予消炎止痛药塞来昔布(西乐葆)。2组有胃肠道反应者给予奥美拉唑护胃。结果:(1)在治疗3天后评估,疼痛严重程度评分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2)在头痛症状消失所用治疗时间上,治疗组明显较对照组时间缩短。结果:加巴喷丁、养血清脑颗粒添加治疗慢性偏头痛发作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消炎止痛药物。
作者:张红波;陈静;冯耀耀;杨君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新产后小便点滴而下、甚至闭塞不通,小腹胀急疼痛者,中医学称“产后小便不通”,又称“产后癃闭”。多发生于产后3日内,亦可发生于产褥期中,以初产妇、滞产及手术产后多见。我科自2009年1月-2013年5月共收治57例顽固性产后排尿障碍患者,用热敏灸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文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鬼胎”一词由来已久,早见于《诸病源候论》,书中曰:“若荣卫虚损,则精神衰弱,妖魅鬼精得入于脏,状如怀妊,故曰鬼胎也”[1],后在《竹林寺女科》、《景岳全书》、《女科指要》、《妇科心法要诀》、《傅青主女科》、《张氏医通》等中都有提及,后文将逐一分类分析。
作者:许凤秋;胥靖域;刘涛;李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石膏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临床常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咳喘等病症。石膏古代的炮制方法有水飞、煅(淬)、炒、煨、炮、煮等,现代的炮制方法仅沿用煅法。含有石膏的中药类剂型有蜜丸、水丸,散剂,片剂,冲剂等的固体剂型及合剂,糖浆剂等液体剂型。从炮制、临床应用、剂型等方面来阐述,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奠定科学的基础。
作者:龚飞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前,肺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位居恶性肿瘤榜首,患者发病后生存期仅3-5年,提高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临床研究重点。中医药在治疗中晚期肺癌上取得一定的疗效,其中采用益气养阴法治疗中晚期肺癌更为广泛。本文就近年来益气养阴法治疗肺癌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旨在探求益气养阴法治疗中晚期肺癌的机理,以便进一步发挥益气养阴法在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作用。
作者:张炜;王中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来自本院儿童支气管哮喘50例患者,在发作期和缓解期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收到较好疗效。
作者:吕志坚;程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辨证为慢性乙型肝炎黄疸湿重于热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A组)和对照组( B组)各63例,其中A组以清热化湿、降酶退黄为主,基本方茵陈五苓散,随症加味,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中药疗程2月,并根据肝功能化验及乙肝病毒( HBV-DNA)载量,给予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 B组根据肝功能化验及HBV-DNA载量,选择抗病毒治疗,疗程同A组。观察2组病人治疗前、2个月、6个月及1年后血总胆红素( TBIL)、直接胆红素( DBIL)、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 AST)、乙肝病毒载量( HBV-DNA)以及临床症状变化及1年内治愈好转率。结果:经治疗后随访1年,A组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B组(P<0.05),降低TBIL、DBIL、ALT、AST两组比较A组高于B组( P<0.05),临床疗效明显。 HBV-DNA阴转率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茵陈五苓散具有明显的保肝退黄降酶、改善患者身困纳呆、腹胀便溏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黄疸,改善临床症状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段元志;余桂枝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甲鱼蛋白酶解产物(Enzymatic Hydrolysates of Soft -shelled Turtle,EHST)对肿瘤化疗的辅助作用;方法:采用人体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皮下移植的方法,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从5-FU的抗肿瘤作用、荷瘤动物化疗后的总体生存状况、化疗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以及骨髓抑制等方面,考察EHST对化疗药物的辅助作用。结果:甲鱼蛋白酶解产物对5-FU的抗肿瘤作用没有明显影响,与5-FU单独治疗组相比,EHST与5-FU联合治疗组动物的瘤块体积和重量无统计学差异( P>0.05)。 EHST可显著减轻5-FU的毒副作用,与5-FU单独治疗组相比,EHST高(20.8g/Kg)、中(10.4g/Kg)、低(5.2g/Kg)剂量组动物体重显著增加(P<0.01);高、中剂量组动物的外周血白细胞数显著升高(P<0.01);EHST还可改善5-FU所致的骨髓抑制,其骨髓有核细胞DNA含量显著增加(P<0.01)。另外,EHST还可显著改善荷瘤动物使用大剂量化疗药物后的生存率,动物的平均存活时间和存活率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甲鱼蛋白酶解产物对化疗药物的抗肿瘤作用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可以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
作者:付剑江;蔡锐;涂秀英;李诒光;吕红;刘红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对炎性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得以广泛应用,而长期使用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随着新类型的非甾体抗炎药发展,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副作用小的非甾体抗炎药成为开发方向。本文综述了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作者:刘艳红;周小平;刘荣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改良技术治疗出口梗阻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PPH)对52例直肠前突性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创面愈合时间5-7天;术后1周,痊愈37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3%。本组病例术后均未发生黏膜感染、坏死、出血和直肠阴道瘘。随访10-20个月,无复发。结论:PPH治疗直肠前突操作简单、患者痛苦轻、创面愈合快、疗效确切。
作者:刘任林;黄艳梅;何艳玲;刘敏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身痒一证,后世医家每从血热夹风论治,笔者据《内经》理论着手分析,认为身痒发生的根本在卫气与邪气相搏,卫气通则痒止,而卫气运行与五脏六腑相关,故提出“五脏六腑皆致人痒”,并结合临床所见案例,提出其治法方药。
作者:牛晓静;刘敏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鼻窦炎口服液中正己烷萃取物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NIST2008质谱库进行检索,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初步共鉴定了56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94%以上。结论:本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鼻窦炎口服液中挥发油成分的分析。
作者:刘明颖;马晋芳;罗国安;葛发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董幼祺教授乃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著名董氏儿科第六代传人,浙江省名中医,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董师习岐黄之业40年,秉渊源家学于一身,在治疗小儿咳喘等疾病上屡建奇功,自创在肺系表证急性发作后的缓解期施以培土生金之法,使患儿得以减少复发次数乃至痊愈。余有幸侍诊于侧,亲聆教诲,现举其运用培土生金法治小儿咳喘缓解期经验于次,以飨同行,望斧正。
作者:沈达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药安湿方”治疗肛周湿疹的疗效。方法:124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治疗组78例,采用中药内服和坐浴、外用芦甘石洗剂。对照组46例,采用口服氯雷他啶片,外用芦甘石洗剂,均6天一疗程,3个疗程后判定结果。结果:治疗组痊愈率69.2%,总有效率89.7%;对照组痊愈率39.1%,总有效率69.6%。结论:采用中药安湿方治疗肛周湿疹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良;何广平;张丹梅;傅丽群;彭汉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中药膏剂联合中药内服治疗痤疮疗效观察。方法:选择我院在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痤疮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膏剂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四环素、灭滴灵和维生素B6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痊愈率为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痊愈率为22.5%,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中药膏剂联合中药内服辨证治疗痤疮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操作简单便捷,兼具消炎、美容、清洁等功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肺间质纤维化是呼吸系统的难治性疾病,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以中医药防治肺间质纤维化值得关注,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及文献查阅发现,肺间质纤维化多与血瘀有关,本文即从理论及临床方面探讨以活血化瘀法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可行性及依据。
作者:舒燕萍;丁兆辉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