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干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4例报告

于飞;杨进;聂歆闻;张伟

关键词:脑干肿瘤,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资料与方法, 肿瘤发生率, 现报告如下, 颅内肿瘤
摘要:1资料与方法脑干肿瘤发生率约占颅内肿瘤的1%~15%,目前以放射治疗为主,我们尝试使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4例脑干肿瘤,现报告如下:
实用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肠癌细胞增殖与p16表达关系的研究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对60例大肠癌组织的S期细胞百分比(SPF)进行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0例大肠癌p16基因产物表达进行检测,探讨p16表达与细胞增殖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ACCS Calibur,激发波长488nm,DNA染色试剂为PI进行检测,分析采用Modfit LT2.0软件.结果p16表达阴性者的SPF明显高于p16表达阳性者的SPF,两者间具有极显著差异.结论p16失表达、失活间接促进了大肠癌细胞增殖.p16表达水平可以作为检测大肠癌增殖活性的指标.

    作者:耿敬姝;王艳颖;冯占军;赵玉兰;赵家宏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肿瘤微血管形成与直肠癌浸润转移关系的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为研究微血管的密度与直肠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本文应用免疫组化对微血管密度进行检测.方法病例选自我院1993~1996年间直肠癌手术切除病例110例,应用常规石腊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微血管密度检测,在10×10倍视野下选择微血管多的视野3个,每例切片先后两次计数,然后取其平均值,经X2检验进行资料数据处理.结果110例直肠腺癌微血管的平均值为63.1/每野100x,其并有肝转移者平均84.6/每10x.结论血管密度增加与肝转移有关,与其组织学分类分级、淋巴结转移关系不明显,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

    作者:王彦;李奕;李强;吴沈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18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分析

    目的总结18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探讨防治并发症方法,降低死亡.方法183例壶腹周围肿瘤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62例行胰空肠套入荷包缝合.结果71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38.8%,死亡13例.结论胰空肠套入荷包缝合可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

    作者:林杰;付庆才;曹高武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CEDP方案与CEDH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比较性研究

    目的比较CEDP和CEDH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有效性和毒性反应.方法自1994年1月~1998年9月将73例Ⅲ、Ⅳ期NSCLC病人随机分两组,分别应用CEDP方案或CEDH方案进行治疗,观察二种化疗方案的疗效及副作用.结果CEDP方案与CEDH方案的有效率相近,分别是30.8%和29.4%,对肺鳞癌CEDP方案比CEDH方案的有效率略高,对肺腺癌CEDH方案比CEDP方案的有效率略高,但无统计学差异.CEDP方案与CEDH方案的平均缓解期及中位生存期接近,但CEDH方案的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较轻.结论CEDP方案及CEDH方案均是一种较好的治疗NSCLC方案.CEDH方案由于毒副作用低,对一般状态差以及老年病人更为适合.

    作者:张清媛;张丽杰;张志燕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扁桃体恶性淋巴瘤49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49例扁桃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本文对我院1990~1999年收治的原发于扁桃体的恶性淋巴瘤病人其临床特点:年龄,病理,临床分期,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扁桃体恶生淋巴瘤以中老年患者居多,病理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T细胞型28例、B细胞型21例,以中高度恶性居多.Ⅰ期用CHOP+放疗+干扰素的23例病人完全缓解(CR).Ⅰ期单用化疗的7例病人均短期复发; Ⅱ、Ⅲ、Ⅳ期19例病人仅用CHOP方案化疗的疗效差,均于短期内死亡.结论原发于扁桃体的恶性淋巴瘤,早期发现、早期综合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途径之一.

    作者:张烨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乳腺病变冰冻切片1524例诊断分析

    目的为提高乳腺病变冰冻切片诊断的准确率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方法就我院病理科1999年1月~2000年5月间1524例乳腺病变的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乳腺病变的冰冻切片占冰冻切片总数的66.46%,居首位.对1524例乳腺病变冰冻切片与石蜡切片进行对照比较,得出确诊率99.21%(其中完全符合98.45%,基本符合1.55%).未确诊率0.65%.误诊率0.13%,1524例病例中,良恶性病变之比为1.08:1.结论充分肯定了冰冻切片诊断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刘丽男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肺癌放疗与放射性肺炎的研究

    目的分析肺癌放射治疗后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因素,提供今后对策.方法以我院412例肺癌放射治疗患者资料,分析照射剂量、设野面积及发生时间等项目,发生率以X2检验.结果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8.25%,单纯放疗为7.71%,化疗加放疗为10.6%,二者无差异(P>0.05),14~67天内发生,放疗过程中发生4例,一般在两个月内.放疗剂量≥70Gy,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15.38%,50~70Gy为9.32%,<50Gy为1.33%,呈剂量反应(P>0.05).设野面积≥180cm2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11.76%,明显高.结论放射性肺炎是肺癌放疗中严重的并发症,其预防首先应根据患者情况设计治疗方案,设野可实行后缩野、多野、超分割或适形放疗.对有肺部疾患的要积极治疗,发生时要及时处理,剂量控制还是可降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

    作者:程文芳;钱飞宇;李云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肝癌肝动脉碘油栓塞后碘油沉积的临床价值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碘油栓塞后碘油沉积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血管造影片与CT片的对比观察,探讨瘤体的血管结构特点与碘油沉积的关系以及碘油在瘤体内沉积的分布与疗效的关系.结果碘油的沉积和分布与瘤体的坏死和缩小有直接的关系,CT片显示碘油沉积在瘤体内呈完全型和簇集型者疗效较好.结论碘油沉积的分布,可以反应出肿瘤的栓塞效果及栓塞后肿瘤的生长情况,为进一步选择复治时机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作者:华阳;刘德华;罗娅红;李森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骨韧带样纤维瘤7例报告

    骨韧带样纤维瘤(desmoid fibroma)较少见,占良性骨肿瘤的1.2%.我院自1984年~1998年共收治7例病人,现报告如下:本组7例病人,男5例,女2例.年龄7~35岁,平均年龄19.5岁.发病部位:尺骨2例,胫骨2例,股骨1例,肱骨1例,肩胛骨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肿块,伴胀痛及轻度活动障碍.2例以术后复发就诊,1例以病理性骨折为首发症状就诊,7例中3例有明确的外伤史.体检除病变局部肿胀外无异常发现.X线检查表现为骨组织溶骨性破坏.病理检查:肉眼观察肿瘤均无明显包膜,切面灰白色,质地硬韧如橡皮样,有的病例肿瘤突破骨皮质,浸润周围肌肉组织.镜下观察肿瘤均由分化好的成纤维细胞和大量胶原纤维构成.

    作者:林建龙;叶秀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核基质蛋白理化特性及功能研究

    目的了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核基质蛋白与正常相应细胞的差异、化疗前后急性淋巴细胞核基质蛋白的影响、温度对核基质蛋白的影响以及部分核基质蛋白的等电点.方法用高盐法提取核基质蛋白,SDS-PAGE、2-D电泳分析核基质蛋白的变化.结果在分子量为60KD、65KD75KD处出现了正常相应细胞所没有的核基质蛋白,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分子量为65KD、75KD的核基质蛋白消失,60KD、90KD处核基质蛋白减少,温度在42℃、30min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核基质蛋白受破坏.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正常相应细胞相比有组分的改变,核基质蛋白是化疗药物的作用位点,核基质蛋白对温度敏感,分子量为60KD、65KD、75KD的核基质蛋白等电点分别是6.5,6.2,6.0.

    作者:李娟;罗绍凯;彭爱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上颌窦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晚期上颌窦恶性肿瘤术前放疗18例术后放疗18例、单纯手术14例,病人的生存情况.方法全组50例,手术前行40~60Gy放疗,2~4周后进行手术18例;手术后2周进行放疗18例;单纯手术14例.结果术前放疗:一年生存率94.1%(16/17),三年73.3%(11/15),五年58.3%(7/12),十年生存率44.4%(4/9).术后放疗:一年生存率93.7%(15/16),三年71.4%(10/14),五年54.5%(6/11),十年生存率42.8%3/7).单纯手术:一年生存率84.6%(11/13),三年44.4%(4/9),五年生存率22.2%(2/9).结论对较晚期的上颌窦恶性肿瘤进行综合治疗能够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徐成钧;姜力;李树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妇科查体、超声、RI及CA125在附件肿物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比较妇科查体、超声显像、RI及CA125在附件区良、恶性肿物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四格表法计算四种诊断手段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阳性、阴性预测值判定其可信度.结果四种诊断手段中,妇科查体及RI值的敏感度高,为94.1%;而CA125的特异度、准确度及阳性预测值高,分别为85.1%、81.3%和63.2%;妇科查体诊断的阴性预测值高,为97.0%.结论联合应用多种诊断方法,将不断提高附件肿物良、恶性鉴别的准确性.

    作者:周欣;黄丽萍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CFP/HCPT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CFP/HCPT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24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分两组,实验组采用CFP/HCPT方案,对照组采用CMFP方案,比较二者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结果实验组12例中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8例,有效率83.3%;对照组12例中无完全缓解者,部分缓解4例,有效率33.3%.二者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毒性主要为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毒性无显著差异.结论HCPT对乳腺癌具有一定疗效.

    作者:井明晰;高雅苓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贲门癌手术入路和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比较

    目的比较贲门癌各种手术入路的术后早期并发症,以选择贲门癌的佳手术入路.方法对本院108例三种不同手术入路的贲门癌术后早期并发症进行比较.对各年龄段的手术入路数进行比较.结果经胸手术的左胸后外侧切口和胸腹联合切口较不经胸手术的上腹正中切口,其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其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前者也明显高于后者(P<0.01).本组70岁以上高龄患者采用上腹正中切口较多.结论贲门癌的手术径路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对高龄、心肺功能不全者宜采用上腹正中切口.对疑有食道下端肿瘤浸润、体质及心肺功能较好者宜采用左胸后外侧切口或胸腹联合切口.

    作者:吴康康;高明达;李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治疗与预后(附16例报告)

    目的探讨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6例经病理证实为睾丸恶性淋巴瘤患者,均施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术后采用CHOP或COP方案化疗,腹股沟、盆腔、髂动脉旁及主动脉旁放疗.结果16例病人均全部随访,随访时间5~10年,3年生存率为75%,5年生存率为37.5%,随访满10年者6例,生存1例,10年生存率为16.7%.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综合治疗是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作者:陈昂;李守业;庞兆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磷酸雌二醇氮芥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观察磷酸雌二醇氮芥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效果及其副作用.方法从1991年2月~1998年4月对36例晚期前列腺癌行去势术并每日口服磷酸雌二醇氮芥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36例前列腺癌中,有25例为CR,5例为PR,有效率达83%.盆腔淋巴结转移8例,7例转移肿大淋巴结消失,有效率(7/8)88%.骨转移16例,其中12例骨转移灶消失,有效率(12/16)75%.结论磷酸雌二醇氮芥治疗中低分化的晚期前列腺癌效果非常显著,明显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付成;庞兆刚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异丙酚辅助硬膜外阻滞在宫颈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宫颈癌根治术中异丙酚小剂量分次静注辅助硬膜外阻滞的效果.方法宫颈癌根治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采用异丙酚0.4~0.5mg/kg分次静注辅助连续硬膜外阻滞;B组全麻气管内插管,吸入异氟醚,间断推注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结果两组病人麻醉前SBP、DBP、HR无显著差异(P>0.05).A组病人在腹腔淋巴结清扫时SBP、DBP有较显著的降低(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结束时B组SBP、DBP较麻醉前有较显著的升高(P<0.05),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围手术期两组HR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清醒情况:B组病人有17例拨管时完全清醒,有3人呼之能睁眼,处于浅睡眠状态.A组病人拔管时均完全清醒.结论选择小剂量、分次缓慢静注异丙酚辅助连续硬膜外阻滞是宫颈癌根治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霍星;樊红梅;修萍;王国年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整合蛋白α5、β1亚基在癌症中的表达与细胞分化的关系

    目的研究整合蛋白α5和β1亚基在胃癌,结直肠癌,宫颈癌,乳腺癌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侵袭转移等生物行为的关系,及四种癌症之间α5和β1亚基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20例胃癌,21例结直肠癌,20例宫颈癌,20例乳腺癌石蜡标本α5、β1亚基的表达水平.结果整合蛋白α5和β1亚基在四种肿瘤中的表达水平有一定类似,癌组织较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低,高中分化肿瘤比低分化肿瘤表达水平高,但下降概率有差异.α5、β1亚基在同种癌症中表达也有差异,β1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结论整合蛋白α5和β1亚基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组织,并且与分化程度有关,与转移的关系比较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α5、β1亚基在四种癌症中的表达有一致性,但也有差异.不同种类亚基在癌症中的表达有差异.

    作者:周逸平;苏剑敏;康越;许祖德;查锡良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cyclin D1、pRb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大肠癌中cyclin D1和pRb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67例大肠癌、40例癌旁粘膜和40例正常粘膜中cyclin D1和pRb的表达.结果大肠癌中cyclin D1和pRb的阳性率分别为44.8%和100.0%,明显高于癌旁粘膜和正常粘膜(P<0.05),cyclin D1在低分化癌的过表达率高于高分化癌(P<0.05),C+D期的过表达率明显高于A+B期(P<0.01);pRb在C+D期的过表达率高于A+B期(P<0.05),pRb的过表达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相关分析表明,cyclinD1和pRb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cyclin D1参与了大肠癌的发生并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Duke's分期有关,而pRb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

    作者:朱龙贤;黄文斌;朱晓群;齐琼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腹部手术后回肠憩室引起不全梗阻1例报告

    患者,潘某,女,46岁,因下腹部胀痛1年入院.经查体及B超探查后诊断为子宫肌瘤,并于2000年7月7日行子宫全切除术.术后病理:子宫平滑肌瘤.术后两天排气,予半流饮食,进食后出现持续性全腹绞痛.查体:体温38.5℃,痛苦面容,腹膜刺激征阳性,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腹穿为桔黄色腹水,血WBC11.8×109/L,N 0.90,7月10日腹痛加重,无恶性呕吐,急查血Ams168u,腹水Ams336u,腹透提示不全梗阻,予禁食,胃肠减压等治疗.未见明显疗效.7月12日出现表情淡漠,休克状态,急诊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少量淡黄色积液,全结肠充气扩张明显,小肠充血水肿,回盲部上20cm有一回肠憩室,约2cm×1.5cm,与周围肠管粘连,形成梗阻,其后长约20cm回肠肠管充血水肿更为明显,呈暗红色,未见缺血坏死灶,胰腺中度水肿,直肠后穹隆积脓约30ml,原术区阴道残端及后腹膜无异常.松解梗阻肠段后于其根部肠系膜用1%普鲁卡因针封闭,热敷肠管,血运恢复,色泽逐渐红润,未作肠切除.切除憩室,经肠道减压后大量盐水冲洗肠腔后关腹.术毕诊断为:①回肠憩室并不全梗阻;②急性弥漫性腹膜炎;③子宫肌瘤(术后).术后患者生命体征逐渐恢复,并于7月22日病愈出院.

    作者:朱其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学杂志

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

主办:黑龙江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