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颈癌组织高危型HPV感染与HWAPL蛋白表达的关系

李明伟;姚金娥;张悦娇;詹雪梅

关键词:HWAPL蛋白, 宫颈癌, 高危型HPV感染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高危型HPV感染与HWAPL蛋白的关系。方法选取收集的宫颈组织石蜡标本,92例为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组织,包括CINⅠ级28例,CINⅢ级36例,CINⅡ级28例,均进行HPV分型检测及HWAPL蛋白的检测。结果宫颈癌、CINⅢ组织高危型HPV阳性率明显高于CINⅠ、CINⅡ( P<0.05);宫颈癌与CINⅢ组织中HWAPL蛋白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CINⅠ、CINⅡ( P<0.05);高危HPV感染与HPV阴性和低危HPV感染标本在HWAPL蛋白表达上有明显差异性( P<0.05),且HWAPL蛋白表达与高危HPV感染呈正相关( r=0.450,P=0.000)。结论 HWAPL异常表达可能是HPV致病的重要环节。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后路小切口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55例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后路小切口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师选择术式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1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全部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分别有患者5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切口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实施后路小切口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卧床时间均要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患者手术后的VAS评分以及Cobb角要明显小于对照组和手术前( 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是3.6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是21.82%,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应用后路小切口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具有非常理想的临床疗效,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以及术后恢复快等特点,能够明显减少患者疼痛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孙忠利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鱼腥草总黄酮与利血生抗辐射功效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鱼腥草提取物鱼腥草总黄酮与利血生对X射线辐射损伤大鼠骨髓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模型:给予大鼠剂量为4 Gy、剂量率为2 Gy/min的X射线照射,成功制备了X射线损伤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全成分提取液组(全成分,A组)、鱼腥草总黄酮水提醇溶部位(含总黄酮20.15%,B组)、利血生组(12.6 mg/kg的利血生混悬液,C组),每组各8只。分别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鱼腥草的全成分提取液(100 g鲜药/kg)、总黄酮水提醇溶部位(5.23 gk/g )、12.6 mgk/g 的利血生混悬液,正常对照组大鼠8只,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给药期间,每周对大鼠眼眶取血检测血常规,给药63天后,处死大鼠,检测免疫系统、骨髓造血系统以及抗氧化的相关指标。结果给予鱼腥草不同成分提取物与利血生灌胃63天后,观察到:①A组鱼腥草全成分提取液可提高大鼠的胸腺和脾脏指数;增加大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数;降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率;降低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提高CAT和GSH-Px含量。②B鱼腥草总黄酮组能显著提高辐射损伤大鼠的免疫力,增强辐射损伤大鼠的骨髓造血功能,并能增加SOD及GSH-Px的含量,增强机体的抗氧化作用;增加白系细胞数和网织红细胞数,升高脾脏指数,增加骨髓DNA含量,降低外周血和骨髓微核率。③C组利血生可提高大鼠的胸腺和脾脏指数;对射线损伤大鼠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的影响与鱼腥草总黄酮相近;不能显著升高辐射损伤大鼠的骨髓DNA含量、SOD含量及GSH-Px含量,抗辐射氧化损伤的作用较弱。结论鲜鱼腥草全成分提取液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辐射损伤大鼠的免疫力,保护辐射损伤大鼠的骨髓造血系统;鱼腥草总黄酮可显著提高辐射损伤大鼠的免疫力,增强辐射损伤大鼠的骨髓造血系统功能;利血生有一定的提高X射线损伤大鼠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作用,但综合比较利血生的抗辐射作用明显弱于鱼腥草总黄酮。鱼腥草可以部分替代利血生的作用。

    作者:李宗生;王洪生;洪佳璇;冯丙江;赵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前瞻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预防压疮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前瞻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预防压疮的效果。方法选2013年7月在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脑梗死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前瞻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预防压疮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压疮发生情况要少于对照组患者,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前瞻性护理干预对于脑梗死患者的压疮预防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减轻患者治疗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作者:王力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西利宾胺在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西利宾胺在预防抗结核药物所导致的肝损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抗结核药物所导致的肝损害患者21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随机分成观察组( n=105)和对照组( n=105),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肝泰乐预防,观察组则给予西利宾胺预防,比较两组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转氨酶升高发生率6.67%,对照组转氨酶升高发生率19.05%,观察组转氨酶升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中断化疗发生率3.81%,调整化疗方案发生率0.95%,对照组中断化疗发生率14.29%,调整化疗方案发生率9.52%,观察组中断化疗及调整化疗方案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西利宾胺是一种优秀的保肝药物,可用于对抗抗结核治疗带来的肝损害,临床价值较高。

    作者:张雪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舒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手术镇痛效果观察

    目的:探析舒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手术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使用芬太尼进行镇痛,观察组患者使用舒芬太尼进行镇痛,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结果镇痛前,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是(7.1±1.4)分,对照组是(7.2±1.3)分,无显著差异性( P>0.05)。镇痛后的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是(3.0±1.2)分,对照组是(5.1±1.6)分,差异性显著( P<0.05)。实施镇痛后,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未见显著差异性( 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是30%,对照组患者是64%,差异性显著( P<0.05)。结论舒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手术镇痛中的效果极为理想,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避免神经阻滞的发生。

    作者:金宝利;郝翠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顶端清创、内口切除联合开窗引流术治疗高位肛痿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顶端清创、内口切除联合开窗引流术治疗高位肛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肛肠科72例高位肛瘘患者,抽签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常规挂线疗法治疗,观察组行顶端清创、内口切除联合开窗引流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和临床疗效、并发症情况。结果(1)对照组、观察组均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94.44%,相较无显著差异(P>0.05);(2)但观察组术后疼痛时间(7.6±1.8)d、创面愈合时间(21.6±3.4) d、术后并发症率11.11%分别较对照组(11.7±2.2) d、(25.4±3.1) d、30.56%低,均差异显著( P<0.05)。结论顶端清创、内口切除联合开窗引流术是临床治疗高位肛瘘的有效术式,和传统切开挂线疗效接近,且还具有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短、创面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综合效果更为显著。

    作者:刘大鹏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索综合护理举措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进行微创手术治疗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收治采取微创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病患64例,并将这部分人员随机划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病患。对照组32例病患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32例病患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病患护理前后效果进行对比,以此作为评判综合护理举措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进行微创手术治疗临床护理效果的评判依据。结果两组不同治疗方法都取得非常理想护理效果,但是实验组采取综合护理举措,在护理效果,患者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等方面实验组效果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应用综合护理举措,收效良好,临床中应当得到大力推广与使用。

    作者:边红楠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利奈唑胺与厄他培南治疗中度糖尿病足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标准剂量和超治疗剂量对Q-T间期延长的影响。方法对60例利奈唑胺标准剂量治疗(600毫克,每12小时静点)住院患者进行12导联的心电图检查并观察Q-T间期的变化,并与50例利奈唑胺超治疗剂量(1200 mg,每12 h静点)及60例未应用利奈唑胺健康人员对比,以研究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Q-T间期的变化及其意义。结果利奈唑胺标准剂量治疗组及利奈唑胺超治疗剂量组的平均Q-T间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利奈唑胺标准剂量治疗组及利奈唑胺超治疗剂量组的平均Q-T间期比较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奈唑胺治疗组Q-T间期较对照组延长,使用利奈唑胺时注意监测心电图。

    作者:张瑞;曹晓欧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恶性肿瘤的三级预防与社区护理解析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在肿瘤的三级预防工作中的重要性,提到恶性肿瘤病人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方法对社区36例不同阶段的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及社区护理指导。结果36例不同阶段的患者都比同阶段的患者病情好转和治愈率有所提高。结论癌症的1/3是可以预防的;1/3通过早发现是可以治愈的。因此,肿瘤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是十分重要的,社区护士是此工作的主力。

    作者:兰国红;朱颖;孙志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6例视网膜静脉阻塞分成中央静脉阻塞、分支静脉阻塞两组;又将两组病例分成非缺血型和缺血型两类。祖国医学将静脉阻塞分为肝胆火旺、肝郁气滞、脾虚气弱三个证型,参照相关资料,分别进行辨证施治。同时,根据具体患者的情况配合不同的单方治疗、外治疗法、多波长氪离子激光治疗、西药治疗。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对全身病的治疗。结果治愈34例,好转108例,无效、恶化、出现并发症11例,患者病逝3例。总有效率91%(治愈率21.8%)。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的单纯西药治疗效果。

    作者:姜虎林;王淑静;张新静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并发症发生时间的观察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过程中出血并发症发生的时间。方法分析收治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用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的部位、时间以及严重程度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实验研究中共有患者45例,其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未出现出血并发症的患者有34例,出现不同部位出血症状的患者有11例,治疗后NIHSS评分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运用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密切的对患者出血这一并发症的发生进行观察,及早的给予针对性处理,避免对患者治疗造成影响,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质量。

    作者:赵微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两种引流方法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术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两种引流方法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治疗的5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行蘑菇头引流管引流,为对照组;另外22例行硅胶管引流,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颅内积气方面的差异。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对照组为(35±3.0)min;研究组手术时间为(25±2.0)min。两组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积气,对照组13例(46.4%),其中6例积气量较多;研究组积气2例(9.1%),均为少量。两组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硅胶管组的慢性硬膜性血肿钻孔引流术具有手术时间短、颅内积气少的特点,是一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良好方法。

    作者:李辉;陈硕;张露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药物性肝损伤病人155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药物性肝损伤病人临床特征、致病药物进行分析,为药物性肝损伤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过去2年间收治的药物性肝损伤病人75例,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统计分析后,药物性肝损伤主要的致病药物是中草药、中成药,其比例为40%,其它致病药物按致病率高低依次为抗生素、抗肿瘤和抗结核以及抗心血管病药物。在临床类型上,多的是肝细胞损伤,然后依次是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年龄、性别等与药物性肝损伤间没有明显联系。结论在临床药物中,中草药、中成药以及抗生素等都会造成药物性肝损伤,降低患者肝功能,危及患者安全,需要加以重视,做好相关药物使用的控制。

    作者:仲育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比较

    目的:观察比较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56例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患者,其中泮托拉唑组30例,奥美拉唑组26例,仔细记录两组患者停止出血时间及出血量,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泮托拉唑组平均停止出血时间及出血量为(1.8±0.6)天,(185.4±12.7)mL,奥美拉唑组为(2.7±0.9)天,(257.8±18.9)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泮托拉唑组和奥美拉唑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9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应用于消化道溃疡出血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相当,但泮托拉唑可明显缩短出血时间,减少出血量。

    作者:潘大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恩他卡朋与复方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观察恩他卡朋辅助复方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 PD)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66例P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给予复方左旋多巴,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加恩他卡朋。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4周、12周“开”、“关”期时间,12周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 UPDRS)Ⅱ、Ⅲ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评分评定患者生活能力并比较两组副作用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周、4周、12周“开”期时间长于对照组,“关”期时间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12周后UPDRSⅡ评分(13.02±4.29)分、UPDRSⅢ评分(30.12±7.65)分均低于对照组(17.26±4.63)分、(34.99±7.52)分,ADL评分(37.52±8.10)分高于对照组(31.96±8.07)分,差异明显( P<0.05)。两组副作用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恩他卡朋辅助复方左旋多巴治疗PD能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延长患者“开”期时间,缩短“关”期时间,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少,安全性高。

    作者:潘月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TAPP术式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TAPP术式在临床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总结自开展31例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全部应用TAPP术式,总结术式选择及操作要点。结果手术顺利,术后并发症少,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 TAPP术式简单易学,恢复快,疗效好,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杨小龙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依达拉奉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依达拉奉在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79例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分析,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治疗与单纯一般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UPDRS评分情况。结果采用依达拉奉联合一般治疗的显效患者占比、总有效率均高于单纯采用一般治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精神、情绪、行为等方面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依达拉奉在治疗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上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生活质量水平。

    作者:关韧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医疗设备采购流程的科学化管理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医疗改革的深化期,在这一过程中的医疗设备采购也是比较重要的管理内容。医疗设备对医院正常工作是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医院现代化发展的标志,所以要能够对这一环节得到充分重视。本文主要就医疗设备部门的组织形式及采购特征和方式简要阐述,然后就医疗设备采购流程的科学化管理详细探究,希望通过此次的理论研究对医疗设备的采购科学化实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作者:赵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前磨牙(MO/DO)根管治疗后冠修复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前磨牙( MO/DO)根管治疗后冠修复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8例患有慢性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的前磨牙( MO/DO ),随机分成两组,根管治疗后分别给与复合树脂充填和烤瓷冠修复,随访观察3年,比较两组成功率。结果复合树脂充填组患牙成功率为71.8%,烤瓷冠修复组患牙成功率为96.8%。结论烤瓷冠修复能避免永久充填物脱落和牙折断,提高了根管治疗后前磨牙的保存率。

    作者:赵云瑾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医院收费窗口推行“PDCA”循环的实践与探索

    门诊收费处作为医院的重要服务窗口部门,有着双重身份,即服务窗口职能和财务窗口职能。服务窗口职能指要履行好窗口的服务工作,提升窗口服务能力,优化窗口服务流程,提高窗口工作效率,改善窗口服务态度。财务窗口职能指要履行好窗口的财务工作,提高业务处理的能力,执行医院相关财务制度和有关内控制度。门诊收费处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1]。探讨PDCA循环法在医院门诊收费处工作人员效能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为PDCA循环在其他服务窗口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杨清珊;新丽;曾炜 刊期: 2016年第06期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主办:中航工业哈尔滨二四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