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晖
目的:探讨冠心病治疗中阿托伐他汀结合曲美他嗪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冠心病患者87例,随机进行分组行不同方式治疗,给予其中43例患者曲美他嗪治疗(对照组),另44例给予曲美他嗪+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对两组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存在差异,对照组为83.72%,观察组为95.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发生的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3例(6.97%)、4例(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治疗中,联合使用曲美他嗪、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较单纯的曲美他嗪治疗,临床疗效更为显著,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志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小儿牛黄清心散治疗幼儿急疹预防热性惊厥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在儿科住院治疗的确诊为幼儿急疹的患儿1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对照组90例,分组时临床表现相同。具有可比性。两组在相同的抗病毒治疗措施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小儿牛黄清心散,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儿牛黄清心散对幼儿急疹预防热性惊厥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分级分区管理模式用于急诊输液安全管理的重要价值。方法对急诊收治输液患者3082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均由15414例输液患者组成,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输液管理模式,观察组患者运用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输液意外情况发生率和护理人员投诉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输液意外情况发生率、护理人员投诉率等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结论分级分区管理模式运用于急诊输液管理中不仅可大限度降低输液意外情况发生率、降低护理人员投诉率,且可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的满意度,有效确保输液安全。
作者:陈智萍;黄美娟;罗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奥氮平治疗中老年难治性抑郁症临床疗效,判断分析艾司西酞普兰、奥氮平联合治疗效果与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中老年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分为实验组40例,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奥氮平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法,实验组患者评分(11.61±2.22)分,评分低于对照组,(14.22±3.5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奥氮平治疗中老年难治性抑郁症在临床表现上具有显著影响效果,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控制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情绪,在药效作用上优于单使用艾司西酞普兰药物药效。
作者:陈宇晖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现代医学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向“医疗-社会-心理”模式转变,任何疾病都多多少少和心理因素发生关系。现代人的生活成本增高,社会压力增大,极易产生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疾病。在人群调查中约35%~45%的人在某些时候有某种类型及不同持续过程的耳鸣[1],有些人不治自愈,通过对大量临床病例的观察与研究都与心理修复是分不开的。
作者:赵惠智;吴连君;李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科林扶宁沙棘油对剖宫产术后瘢痕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05例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组,50例为治疗组,55例为对照组。在完成手术后,对照组患者使用科林扶宁沙棘油,对照组不使用,观察两组患者的瘢痕治疗情况,不良反应和增生情况。结果105例伤口均一期愈合,治疗组47例(94%)、对照组29例(52.7%)瘢痕恢复良好,细小平整,颜色淡,质软,不明显,无痒痛等主观症状;治疗组3例(6%)、对照组26例(47.3%)瘢痕有痒或刺痛等症状,颜色红,增宽,突出皮面,质地硬。外院感染切口治疗组平均10天愈合,对照组18天愈合。结论科林扶宁沙棘油可有效减少瘢痕增生,促进伤口愈合,是术后防止瘢痕及感染的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作者:吴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利奈唑胺治疗老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肺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7月入住呼吸监护室的96例利奈唑胺治疗的老年MRSA肺炎患者进行的临床分析研究,均采用利奈唑胺静脉用药,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对照组与常规组各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每组48例,对两组有效率、细菌清除率,退热时间,不良反应,咳嗽消失时间,患者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有效率为9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 P<0.05);细菌清除率9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1%( P<0.05);满意度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 P<0.05);退热时间,不良反应,咳嗽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于利奈唑胺治疗的老年MRSA肺炎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笑爽;徐旺达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肿瘤,它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居恶性肿瘤的前位。肝转移仍然是直肠癌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1]。但在本例中,直肠癌患者却在数年后发生了血液系统的急性单核细胞浸润,且患者从收治住院到死亡只有一天的时间,实属罕见,报道如下。
作者:张敏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碘胺酮治疗急性心律失常在急诊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抽取急性心律失常患者共49例,采取数字奇偶分组方式,随机将患者分组两组,对照组(24例)采取基础治疗,观察组(25例)采用基础治疗+碘胺酮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产生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临床疗效借助总有效率进行评定,两组总有效率为79.17%(对照组)、96.00%(观察组),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对照组12.5%,观察组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急性心律失常的急诊治疗中,碘胺酮可有效提升治疗的临床疗效,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张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索比较双腔PICC与CVC导管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不同效果。方法将收治的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实施分组研究,对照组实施CVC(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研究组实施PICC置管,将两组置管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置管安全性、留置时间以及一次置管成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同CVC静脉导管方式相比,PICC导管置管相对安全、留置时间较长,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多次静脉置管的痛苦,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刘芳;余艳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措施预防妇产科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妇科盆腔手术700例患者,包括子宫肌瘤核除术110例、卵巢肿物切除术180例、子宫次全切除术60例、子宫全切除术350例,分为观察组350例和治疗组350例,观察组使用集束化护理措施,包括术前1天开始使用弹力袜,术后立即使用气压治疗仪并持续使用3天,同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2500μ皮下注射3~5天;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指导家属按摩双下肢。结果治疗组显效率98.29%,对照组显效率93.43%,治疗组更少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采取有计划的集束化护理措施更有利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作者:杨红;白伊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应用于高龄心血管患者手术风险因素中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人文关怀护理。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血压和心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血压和心率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应用于高龄患者手术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情况,对于患者手术风险因素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能够在在临床中应用。
作者:范军;王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危重型高血压脑室内出血予以双侧侧脑室置管冲洗引流治疗的临床效果,根据临床病案实例,分析双侧侧脑室置管冲洗引流治疗的价值与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40例危重型高血压脑室内出血患者,采用双侧侧脑室置管冲洗引流治疗,通过临床监督与观察,查验治疗效果。结果40例患者,死亡1例,存活39例,术后2~12 h清醒12例、1~3 d清醒20例、4~7 d清醒5例,2例持续昏迷。结论双侧侧脑室置管冲洗引流治疗针对危重型高血压脑室内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是临床中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技术之一。
作者:单学仕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出现的无复流患者处理方法的成功率及可行性。方法将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96例PCI患者术中出现并发症的处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96例患者PCI治疗后,术中术后未出现死亡病例,术中发生无复流病例32例(其中包括急诊24例),术中均给予及时、正确处理后得以血流恢复,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结论冠状动脉PCI术中无复流是严重的并发症,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及时恢复血流是抢救成功的重中之重,自开展PCI以来遇到的无复流病例经及时正确的处理后均得以抢救成功。随诊观察患者恢复良好。
作者:黄平;郭山鹰;张开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分析治疗。方法总结分析45例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分别采用保守和脑室-腹腔分流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对术后影像结果及临床症状进行评判。结果22例保守治疗患者,5例病情轻度改善,23例脑室-腹腔分流患者,15例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影像学检查脑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原有间质水肿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或消失。结论脑积水是去骨瓣减压术后常见并发症,当前临床尚未统一治疗标准,诊疗实践中需根据患者脑积水发生时间、积水程度等,于众多治疗方法中灵活选取应对之策。
作者:冷晓磊;李旭琴;金点石;于军;韩鹏;宋憧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收治确诊的2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GM-CSF组。对照组( n=30)给予常规外科清创换药,GM-CSF组( n=34)在清创换药基础上创面局部涂抹GM-CSF。每日观察临床疗效、创面局部和全身过敏反应和不良反应等。结果 GM-CSF组总有效率为82.35%,显著高于对照组(46.67%);GM-CSF组的平均治疗时间为(23.7±3.4)天,显著短于对照组(41.3±3.9)天的平均治疗时间;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外用重组人GM-CSF可显著提高糖尿病足溃疡的总有效率,明显缩短治疗时间,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姜丽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收治的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4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纳入患者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观察组在艾司西酞普兰的基础上加以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GQOLI、TESS量表评分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后HAMD及GQOLI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HAMD及GQOL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的TE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临床效果较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胡邵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作者:《航空航天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临床症状轻度改善时间是否可以预测1年后功能恢复情况。方法186例急性大脑前循环梗塞患者,且发病3 h内接受rt-PA治疗,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轻度改善时间可以分为:早期见效者( ER),即rt-PA治疗2 h内NIHSS评分改善≥4或其中一项NIHSS评分为0;晚期见效者( LR), rt-PA治疗2 h-24 h内,NIHSS评分改善≥4或其中一项NIHSS评分为0;无效果者( NR)。此外,根据患者动脉阻塞部位分为: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 P组);大脑中动脉M1、M2段远端( D组)。结果 P组包括96例(52%)患者, D组包括90例(48%)患者。76例(41%)患者属于ER,40例(22%)患者是LR,70例(38%)患者为NR。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组(OR:3.04;95%CI:1.18-10.45; P=0.031)和NR (OR:4.14;95% CI,1.29-14.27; P=0.014)是1年后临床功能恢复较差的独立预测因素。 ER (53%, P=0.01)和LR (55%, P=0.01)患者临床功能恢复比例高于NR (23%)患者,ER和LR临床功能恢复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轻度临床症状改善不能预测脑梗塞后1年功能恢复,但是阻塞部位是rt-PA治疗后功能恢复的有效预测因素。
作者:裴旭东;李伟荣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对睑板腺功能障碍导致出现干眼的患者实施早期按摩的护理效果。方法将眼科收治的50例睑板腺功能障碍导致出现干眼的患者,随机划分一般组25例与按摩组25例,前组实施院内基础护理措施,后组在前组基础上及早进行按摩治疗,观察恢复情况。结果一般组疾病护理治疗效果一般, P<0.05;按摩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感到较好,P<0.05。结论对于睑板腺出现功能障碍而导致干眼的患者,对其做好相关护理指导,做好病情观察及护理,进行早期心理干预措施,大部分患者满意度较高且疾病恢复较好。
作者:刘晓婷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