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珠;黄宝添;彭逊
红花又名红蓝花,别名有草红花、刺红花、红花草等,为菊科( Compositae)植物红花Carthamustinctorius L的干燥花,是红花属中唯一的栽培品种。红花味辛、微苦,性温,归心、肝经,具有活血通经,散淤止痛之功效;临床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癥瘕痞块,胸痹心痛,瘀滞腹痛,胸胁刺痛,跌扑损伤,疮疡肿痛[1-5]。
作者:杜庆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显示冠状动脉狭窄中的优势及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可疑冠心病患者39例,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回顾性心动门控,检查数据传输到Syngvia工作站,采用图像质量佳时相进行容积再现( VR)、大密度投影( MIP)、曲面重建( CPR)等,应用冠脉血管分析软件对冠状动脉血管进行分析评价。结果78例中冠状动脉狭窄74例,阳性率为(94.73%),其中轻度狭窄26例、中度狭窄36例、重度狭窄12例、无狭窄4例。冠心病48例。狭窄区斑块:钙化性斑块26节段,非钙化性斑块158节段,混合性斑块170节段。冠脉开口变异4例。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中具有无创、快速、安全、可靠等优点,在显示冠脉狭窄的同时无创性评价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同时可显示冠脉解剖变异,可作为冠心病的筛查、诊断及治疗前后评估的首选方法。
作者:卜庆丰;张杰;符福文;胡平;林建团;陈敏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溃疡中幽门螺旋杆菌( HP )阴性患者的临床特征,以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以30例HP阴性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作为阴性组,以50例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作为阳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两组临床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特点及理化检查特征。结果两组间职业及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阴性组年龄>60岁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阳性组(P<0.05)。两组临床症状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胃镜下溃疡直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阴性组平均溃疡数目明显高于阳性组(P<0.05),且病理学检查中,阴性组肠化生及非典型增生发生率明显高于阳性组( P<0.05)。结论 HP阴性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临床可将其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
作者:胡德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应用股骨髁锁定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10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股骨髁锁定钢板予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有关指标、治疗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手术平均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应用股骨髁锁定钢板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罗育润;叶少腾;陈志云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4年5月我院普通外科治疗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人122例。结果122例病人均采用非手术治疗而痊愈。随访2~108(42.26±12.28)个月,痊愈后无1例因为肠梗阻而手术治疗;22例(18.03%)病人又发生肠梗阻,其中8例(6.56%)因为病情较重而入院治疗。结论非手术治疗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胡喆;李志华;髙卫峰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单枚椎间融合器结合足量椎间植骨在腰椎融合中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10月至2010年1月行腰椎管减压融合术并有完整资料的85例病例。所有患者均在完成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管减压、椎间盘切除后,向间隙内植入自体骨粒约7~16 ml,再从后斜向前置入l枚椎间融合器行融合术。随访时观察固定节段融合情况,测量并比较术后2周与术后18个月时的椎间隙高度。结果随访18~112个月,平均42个月。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良率为84.7%。各病例随访至术后18个月时,72例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椎弓根钉、棒系统无松动,融合的椎间隙高度与术后2周时无差异;发现有12例患者术后椎弓根钉、棒系统有松动,但无滑脱发生,椎间隙高度较术后2周时略减低,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1例椎弓根钉断裂。随访病例均已获椎间融合,融合率100%。结论使用椎弓根螺钉加单枚椎间融合器进行腰椎融合手术可以减少术后内固定失效和低融合率问题,结合足量减压骨回植可以达到牢固椎间融合的作用。
作者:周仁实;洪锦向;何二兴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研究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情况。方法以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住院部所收入治疗的脑卒中患者3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随机方法进行分组,将16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160例患者纳入实验组。针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针对实验组患者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接受1个月的护理后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Brunnstrom评分、Barthel评分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接受护理后,实验组患者Brunnstrom评分均值为(54.6±2.3)分,Barthel评分均值为(56.8±1.7)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能够使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状态更加理想,有临床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作者:陈元;徐华清;陈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肛肠手术术后并发症主要产生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43例肛肠手术术后并发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根据不同并发症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法,并统计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统计结果显示,感染、尿潴留、水肿、术后出血及肛门狭窄是肛肠手术术后主要并发症类型,其中,感染(34例/79.1%),尿潴留(23例/53.5%),水肿(16例/37.2%),术后出血(9例/20.9%);通过积极合理的治疗干预后,43例并发症患者41例痊愈,2例好转。结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肛肠手术术后并发症能够完全治愈。术后密切观察、做好创面处理是预防肛肠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措施。
作者:兰虎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 TCT)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PV)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肇庆市端州区妇幼保健院接受宫颈疾病筛查的妇女500例,同时行TCT、HPV基因分型检测对阳性病例均行阴道镜检查并取活检,对TCT组、HPV组、TCT+HPV组阳性病例与病理结果诊断的符合率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500例筛查人群中,TCT阳性的有94例,占18.8%,在阴道镜指导下取活检,病例组织学阳性例数58例,阳性符合率61.7%;高危性HPV阳性的有117例,占23.4%,病例组织学阳性例数71例,阳性符合率60.68%;TCT联合高危型HPV 同时阳性的有63例,占12.6%,病例组织学阳性例数49例,阳性符合率77.78%。结论 TCT联合HPV与病理检查的阳性符合率明显高于其中单项检查与病理检查的阳性符合率,其更有效的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骆沛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通过临床路径式教学法与传统带教的对比分析,探究临床路径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说明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可充分提高护理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掌握专科系统的护理方法,有效提高护理临床带教的教学质量。
作者:姜继娜;陈庆友;刘志坚;胡丽辉;张爱萍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通过组织多普勒成像( TDI)技术测量Tei指数在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左心功能的应用,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0例窒息后心肌损害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阿氏评分标准分为两组:重度窒息组30例、轻度窒息组30例。另选取5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于出生后24~48小时内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二尖瓣E/A比值及组织多普勒成像( TDI)技术测量左室等容收缩时间( ICT)、等容舒张时间( IRT)及射血时间( ET)、计算Tei指数。比较三组新生儿上述各项心功能指标。结果三组间左心室EF、二尖瓣E/A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ei指数轻、重度窒息组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1),重度窒息组较轻度窒息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 TDI-Tei指数是一项反映心脏整体做功指数的客观指标,能克服传统超声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作为新生儿窒息后评价心功能状况和诊断心肌损害的敏感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华娟;陈清华;柏桂森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高位负压肛管排气法在截瘫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75例不同原因截瘫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将肛管插入直肠传统的肛管排气法,观察组采用高位负压肛管排气法,分别观察两组各自疗效。结果观察组即时有效率为80.49%,对照组为41.17%,χ2=4.97,P<0.05;30 min后观察组引流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引流有效率为64.71%,χ2=2.1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位负压肛管排气法疗效较传统的肛管排气法好,值得推广。
作者:林燕凤;李龙英;陈施施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构建一种药物递送系统,使其能够跨越血脑屏障,并且在脑中特异性的靶向脑缺血再管注损伤灶,提高药物的利用率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以游离葛根素和葛根素脂质体做为甘露糖衍生物修饰的葛根素脂质体的对照制剂,通过脂质体理化表征、体外血脑屏障模型、体内活体成像技术、CT、脑电图、病理切片、免疫组化进行评价靶向性葛根素脂质体的靶向性和治疗性效果。结果(1)靶向性葛根素脂质体能够增加所包载的药物跨越BBB并向梗死区富集。(2)MAN修饰的隐形脂质体可以增强药物跨越BBB。(3)靶向性脂质体内体外靶向性作用及治疗效果一致。结论利用纳米载药方法应用甘露糖修饰脂质体通过血脑屏障上的GLUT 1受体介导提高跨越血脑屏障的转运能力,在脑缺血灶中同样高表达GLUT1这样同时靶向了缺血再灌注区域,达到了一种脑部的双重靶向,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作者:宿鹏飞;单强;牛运祺;姚欣哲;张丽虹;曲辉;蒋传路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微格教学法在《护理教育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教学目标实现程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自身提高与表现、评价与讨论等五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满意度。结果对微格教学法施行表示满意者103人(占84.43%),一般者14人(占11.48%),不满意者5人(占4.08%),其中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得分高。结论实施微格教学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及时纠错,加深学生对教育活动的感受,提高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
作者:张海丽;杨立群;孙双滨;刘红敏;李强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术中密闭式肠道灌洗技术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Ⅰ期手术切除吻合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的术中处理。结果治疗组45例,行术中肠道灌洗Ⅰ期切除吻合,42例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2例出现切口感染,1例出现吻合口瘘;对照组23例,行Ⅰ期切除吻合而未行术中肠道灌洗,10例出现切口感染,7例出现吻合口瘘。统计显示术中肠道灌洗Ⅰ期肠切除吻合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行肠道灌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密闭式肠道灌洗技术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Ⅰ期切除吻合术中,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向东;周艳丽;王广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NP方案化疗同步适形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毒副作用和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112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的局部晚期鼻咽癌,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NP方案化疗同步化疗:NVB 25 mg/m2,DDP 25 mg/m2,d1,d8,d22,d29,d43,d50,同时给予鼻咽+颈部适形调强放疗。实验组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15 ml静脉滴注,1次/日,连用2周,休息7天,再继续下一周期。结果随访率为100%,实验组vs对照组3~4度血液学毒性:白细胞减少53.6%vs 33.9%,3~4度急性黏膜反应55.4%vs 32.1%,3~4度颈皮炎:32.1%vs 14.3%。1,2,3,5年总生存率:97.5%vs 97.6%,92.5%vs 90.2%,87.5% vs 70.7%,85% vs 68.3%。1,2,3,5年无瘤生存率:95%vs 90.2%,80%vs 77.5%,70%vs 63.4%,65%vs 56.1%。1,2,3,5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97.5% vs 95.1%,90%vs 80.5%,87.5%vs 70.7%,85% vs 65.9%。1,2,3,5年无转移生存率97.5% vs 92.7%,80%vs 70.7%,77.5%vs 65.9%,70%vs 61%。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NP方案同步适形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毒副作用降低,有效率高,3年总生存有提高趋势。
作者:王鹏飞;赵文飞;张春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氧动力雾化吸入氨溴索联合振动排痰仪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A组)34例,对照组( B组)34例。 A组为震动排痰仪加氨溴索氧动力雾化吸入,B组单纯氨溴索氧动力雾化吸入。观察两组治疗后每日排痰量、肺部啰音、动脉血气分析变化,记录血白细胞恢复到正常的时间、第7天胸部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第1~5天A组排痰量多于B组;第6~8天A组排痰量明显少于B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A组肺部啰音、PaO2改善情况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7天胸部影像学改变情况及血白细胞恢复到正常的时间短于B组(分别P<0.05及P<0.01)。结论氧动力雾化吸入氨溴索联合振动排痰仪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药物治疗组。
作者:陈光影;韦继政;李康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经筛选、剔除,以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患者61例纳入腹腔镜组,以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41例纳入开腹组,对比相关指标。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术后卧床时间低于开腹组,复发率、残留率高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率、症状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两种手术均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但就肌瘤剔除效果、抑制复发效果来看,开腹手术效果更好,若仅以改善症状、减少创伤为主要目的,腹腔镜手术更理想。
作者:唐月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亲情-责任交互式护理模式对于初产妇分娩和母乳喂养的相应情况。方法选择我院分娩的13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责任制护理,观察组给予亲情-责任交互式护理模式,对比两组产妇分娩和母乳喂养情况。结果观察组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内心活动维度、技能维度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亲情-责任交互式护理模式对于初产妇分娩价值显著,能有效减少剖宫产率,提高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雷圣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形态学特点,影像学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免疫组化及治疗和预后。方法采用光镜及免疫组化进行观察结合文献对该病进行探讨分析。结果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相比无特殊临床症状,体征及大体检查。光镜下组织学特征为:细胞呈桑椹、微乳头或小腺管样排列,微乳头缺乏纤维血管轴心,管泡状细胞簇在胶原纤维性间质分隔形成的间隙中浸润,不伴有促纤维增生。免疫组化染色EMA线样阳性表达在癌细胞簇外周细胞膜和中间腔缘部位,雌激素受体ER及CK7(+),CD44v6及LN-R呈高表达。结论 IMPC较为少见,且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其侵袭力强,易形成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相结合可以正确诊断该病。
作者:李刚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