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健;庄爱琴
1 病历简介 男,72岁。因烦躁不宁、神智不清10小时,于2000年5月14日凌晨1:00入院。发病前因感冒在家服药3天,静脉输液(药物及量不详)1天,输毕出现烦躁不安,以至躁狂,坐卧不安,神志不清,叫嚷,持续不减。15年前因胆结石、胆囊炎曾行胆囊切除术,无其它病史。入院查体:T 36.8℃,P 83次/min,R22次/min,BP 150/90 mm Hg(20/12 kPa)。灯下巩膜未见黄染,双眼球右向凝视,瞳孔左侧直径2.5 mm,右侧直径4.0 mm,对光反应灵敏。两肺呼吸音清,无音。心率83次/min,律不齐,偶早搏。腹平软,肝、脾未及。四肢肌张力高,以右侧为著;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亢进;双侧巴彬斯基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因不合作,无法做脑CT检查。初步诊断为脑血管病,脑出血可能性大。经吸氧及给予甘露醇脱水及安定镇静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且出现阵发性肢体抽搐。4小时后再次肌注安定10 mg后入睡,呼之不醒,发现巩膜重度黄染,全身皮肤黄染,又考虑黄疸待查,肝性脑病?B超检查肝、脾、胰腺未见异常,胆囊缺如;脑CT示硬膜下少量积液;心电图示低电压,偶发室性早搏,右束支传导阻滞。当日下午检查肝功能及乙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回报为HBsAg阴性,总胆红素180 μmol/L,直接胆红素90 μmol/L,麝香草酚试验16 U,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42 μmol*s-1/L,总蛋白68.5 g/L,白蛋白37.5 g/L,球蛋白31.0 g/L。终诊断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急性肝性脑病。虽给予谷氨酸钠等治疗,昏迷程度仍逐渐加深,于第2天凌晨2:00死亡。
作者:韩宗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组以无力、疲劳、睡眠质量差、认知功能下降及一些躯体症状,如反复咽痒、肌肉痛、头痛、关节痛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1994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防御中心明确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定义及诊断标准,使该病病因、病理及治疗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更精确更深入的阶段,本文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历史的回顾及诊断标准的建立 在19世纪中期,首先由美国神经病学家Charles Beard描述,其症状与现在定义的CFS相似,并命名为神经衰弱。20世纪初,放弃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而称为流行性神经肌无力、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冰岛病等。1994年美国提出仍用慢性疲劳综合征名称并明确其诊断标准[1]:病史不少于6个月,且目前患者职业能力、接受教育能力、个人生活及社会活动能力较患病前明显下降,休息后不能缓解,同时至少具备下列8项中的4项:①记忆力或注意力下降;②咽痛;③颈部僵硬或腋窝淋巴结肿大;④肌肉疼痛;⑤多发性关节痛;⑥反复头痛;⑦睡眠质量不佳,醒后不轻松;⑧劳累后肌痛。要明确诊断除具备以上主诉外,还需作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促甲状腺素,这些结果未提示异常,如患者具备如下情况之一,也不能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①具有可解释慢性疲劳的活动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睡眠无呼吸综合征、发作性睡病;②具有已经确诊且目前还未治愈的病,如恶性肿瘤、乙型或丙型肝炎;③既往或目前有重型精神病,如精神分型症、妄想、痴呆;神经性厌食;④发生慢性疲劳综合征之前有酗酒或其它药物依赖史。
作者:杨丽;杨露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心包脂肪垫是大量脂肪在心包外堆积,超声心动图诊断时易与心包积液混淆而造成误诊误治。近年来我们遇到3例,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 例1:女,48岁。因心悸、胸闷、心前区疼10天收入院。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查体:BP 128/76 mm Hg(17/10 kPa),P 87次/min。肥胖体质,双肺无干、湿性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心率87次/min,律齐,心音低钝,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心电图示:窦性节律,Ⅱ、Ⅲ、aVF的ST段压低约0.05 mV,V4、V5 T波低平。心脏彩超示:心尖部包裹性心包积液(无回声暗区,厚处为1.2 cm)。诊断: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给予皮质激素病情未见减轻。心包穿刺未抽出液体。心脏CT检查示局限性心包脂肪垫(CT值为-93 Hu)。修正诊断为冠心病、心包脂肪垫。予以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后好转出院。
作者:薛城敬;李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头部难产所致尿瘘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 当发现尿瘘时,即刻静脉给于抗生素并同时冲洗阴道、局部用药、留置导尿管,以保持膀胱空虚有利于改善局部血供。结果 9例患者经治疗后阴道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阴道粘膜坏死区域逐渐修复。其中8例完全修复,粘膜恢复正常,拔导尿管后无尿瘘。结论 保守治疗是简单易行、积极有效的措施。甲硝唑能有效抑制厌氧菌的生长。
作者:邱芳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例1:女,65岁。反复咳嗽、气喘、胸闷10年。自1985年以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咳嗽、气急、胸闷,时有呼吸困难,咳嗽有少许白痰,长期门诊按“支气管哮喘”予以氨茶硷、舒喘灵等治疗,症状可缓解。近2年来呼吸困难明显,发作频繁。曾做气管镜检气管无异常,于1995年收入院。曾于1965年做甲状腺切除术。体检:T 36.5 ℃,P 94次/min,R 26次/min,BP 130/84 mm Hg(17.3/11.1 kPa)。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气管居中,颈部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约7~8 cm。左侧甲状腺可触及一鸽蛋大小结节,质中,活动,无压痛。双肺可闻哮鸣音,未闻湿性音。心脏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血气分析:pH 7.5,PaO2 15.3 kPa,PaCO2 2.6 kPa,HCO3 16.5 mmol/L,BE 2.5 mmol/L。甲状腺B超:左侧甲状腺3.2 cm×2.9 cm,回声欠佳。X线胸片正常。诊断:支气管哮喘。住院后给予抗炎、平喘及对症治疗,症状未见好转。住院期间突然出现气急,呈吸气性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周身发绀,大汗淋漓。给予紧急气管切开后症状方缓解。后经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主支气管1~3环骨塌陷。考虑由于甲状腺手术后甲状腺肿压迫,造成大气道软骨软化,不能支撑而窒息。于是长期带气管套管,随访情况良好。
作者:吴玉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性激素及其比例关系在绝经后女性冠心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测定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和绝经后健康女性的血清雌二醇、孕酮及睾酮水平。结果 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组血清孕酮、睾酮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雌二醇/孕酮、雌二醇/睾酮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孕激素及雄激素水平过高是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性激素比例失衡与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病有关。
作者:刘四海;邹晖;郭文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肠系膜淋巴管瘤很少见,近年来,我们遇3例,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和治疗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 例1:男,58岁。因剧烈运动后右侧腹下坠性疼痛3月余,以腹部包块待查入院。体检时右侧腹扪及一10 cm×8 cm包块,边缘清,活动度小,质中等硬,触痛阴性,大便隐血阴性。B超和CT检查发现右侧腹腔内有一9 cm×7 cm、CT值为+32 Hu的囊实性肿物,与周围脏器无明显关系。剖腹探查见腹腔内有一约8 cm×7 cm肿物,包膜完整,蒂在肠系膜根部,侵犯一段小肠和胃前壁。手术切除后病理报告为:淋巴管瘤。
作者:张英豪;史建宇;张力;孔祥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当癌肿在并非转移或浸润的情况下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或肌肉的病变,病变部位无癌肿细胞可见,神经症状多种多样,总称为癌肿性神经肌肉病变[1],或称副肿瘤综合征。临床上在肿瘤发现之前诊断较困难,为引起对本病认识,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 例1:女,45岁。因头晕走路不稳2月,加重伴双下肢麻木2周入院。查体: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准,双膝关节以下痛觉减退,双跟腱反射减低,余(-)。实验室检查:血沉56 mm/h,脑脊液正常,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正常。肌电图示左右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脑MRI未见异常。给予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病情无好转。10天后自述右下腹痛。附件B超示右卵巢有2.0 cm×3.0 cm×2.0 cm大小肿物,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浆液性囊腺癌,故诊为癌性亚急性小脑变性及周围神经病。术后2个月双下肢麻木有所减轻。
作者:刘坤;刘素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例1:男38岁。因左上腹持续性疼痛伴腹部肿块入院,无发热,大小便正常。否认高血压史。查体:BP 120/75 mm Hg(1 mm Hg=0.1333 kPa),营养中等,发育良好,心肺正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左上腹可扪及12 cm×10 cm肿块,表面光滑质地稍硬,活动度差,轻触痛,移动性浊音(-)。肝、肾功能正常。血CEA(癌胚抗原)0.543 ng/ml,SF(铁蛋白)500 ng/ml,CA19-9(肿瘤糖类抗原)7.5 U/ml,CA50:5.3 U/ml。CT扫描示左侧后腹膜,胰腺的下后方见11.1 cm×9.1 cm×6.0 cm类圆形肿块影,其壁较厚,密度不均,其内见低密度影,并可见分层,增加扫描见不均匀轻度强化,瘤体内强化不明显,后腹膜未见肿大淋巴结。手术探查所见:横结肠下,左侧后腹膜处见类圆形巨大肿块,约15 cm×12 cm×8 cm,包膜尚完整,表面侧支血运丰富,血管充盈,切开后中央见三个腔隙,内有陈旧性血液。肿瘤与屈氏韧带、空肠、左肾包膜和腹主动脉粘连。
作者:顾文良;陈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女,7岁。因咳嗽10余天伴发热3天入院。入院前10天咳嗽、声嘶。3天前发热,T 39 ℃,咳嗽、气急、精神萎靡、纳差,经院外诊治无效,门诊以肺炎收入院。患儿按时作过常规预防接种,父母体健。体检:T 40 ℃,P 100次/min,R 48次/min,发育营养中等,精神萎靡、气急,无皮疹,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无脓点。右下肺呼吸音稍减低,未闻及音。心率100次/min律齐。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扪及。X线胸片:右肺下部片状模糊影,右肺门下部纹影稍增强。X线诊断:右下肺感染。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2.35~5.15)×109/L,中性粒细胞0.55~0.58,淋巴细胞0.42~0.45;诊断:右肺节段性肺炎。
作者:张孝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男,5岁。因性早熟一年、头昏头痛半年、双目上视不能3个月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合作,双目内斜明显,上视不能。喉结突出,声调低沉,语言流利,胡须生长,体毛浓密,阴茎、睾丸发育成熟。CT、MRI示松果体肿瘤。拟择期肿瘤切除。全麻后,俯卧头低位,枕下正中切口,Krause入路,达手术区域。显微镜下肿瘤近全切除。术后病理报告:松果体细胞瘤。术后当天,患者神志清楚,不语,饮食尚可,持续26天。
作者:孙健鸣;刘窗溪;刘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女,51岁。因右上腹痛半年于1997年11月20日以“肝癌?胆囊炎”收住院。半年前原因不明右上腹痛,呈持续性隐痛,向右腰部放射,活动后加重;与进食、排便无关;不伴腹泻,无恶心、呕吐、发热;食欲尚可,二便正常。发病后体重下降约10 kg。曾按“胆囊炎”治疗效果欠佳。既往体健,常到田间劳动。查体:T 36.7 ℃,P 60次/min,R 19次/min,BP 130/82 mm Hg(17/11 kPa);一般情况好,超力型体型,皮肤粘膜无黄染、出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无异常;右上腹饱满,可触及一约4 cm×7 cm大小不规则质软包块,边界欠清,活动度差,轻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右肾区轻叩痛,无移动性浊音;脊柱自然弯曲,无压痛;四肢活动无异常。
作者:李君;冯如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Brugada综合征系西班牙学者Brugada等[1]于1992年首先报道,以反复心源性晕厥或猝死及心电图(ECG)V1~V3导联ST段异乎寻常的抬高、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RBBB)为特点。因其预后差,属心脏急重症,已引起各国心脏内科学者的关注。之后美国、中国相继有报道,近来Brugada等[2]报道了对63例该综合征患者进行长期观察的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其内容。1 临床特点 无任何诱因突发的反复晕厥或猝死为其首要特点,患者多为中年人,无发作先兆,少数人有家族史。Brugada等报道的63例该综合征患者,第一次心律失常发生的平均年龄为35~41岁(2~77岁),22例患者无症状,多于常规体检或家族调查中发现;其余41例患者中9例表现为不明原因晕厥,32例为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存活;27例有猝死家族史,猝死事件发生率达74.6%。Brugada等同时发现室颤的复发率很高,经随访3年约40%无症状患者有高猝死风险。国内报道的4例中3例表现为晕厥,首次心律失常发作年龄为32~36岁,其中1例有家族史[3~5]。我们近收诊1例,男性,35岁。以反复晕厥就诊,无家族史。目前研究认为,Brugada综合征与心脏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有关,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6]。
作者:宋于康;林文辉;张济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男,36岁。因反复心悸、气短、水肿5年入院。5年前曾住我科诊断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扩心病)并持续性左室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用异搏定室速终止。近2个月上述症状加重,心动过速持续发作。无黑朦、晕厥,心动过速持续发作时血压正常。18年前曾因心悸测心率为180多次/min,此后时有心悸,均能自行缓解未就医。入院时心电图为持续性单形性宽QRS心动过速,呈右束支阻滞图形伴电轴左偏,QRS波宽度140 ms,R-R间期匀齐,频率187次/min;食管心电图见室房分离,R波频率快于P波频率,诊断为室速。静注利多卡因、心律平无效,静注异搏定5 mg室速转为阵发性,继以异搏定80 mg/d口服,并予其他强心、利尿、扩血管等药物治疗,室速控制不理想,改用胺碘酮0.4~0.6 g/d,半个月后室速基本控制。住院期间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2.0 mm,左房内径46.6 mm,右室舒张末期内径29.5 mm,左室射血分数33.7%。出院后继续服胺碘酮每日或隔日0.2 g,室速基本能控制,但有时尚需加量或联用异搏定80 mg/d方能控制。出院后随访10个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亦无药物不良反应,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7.8 mm,左房内径38.0 mm,右室舒张末期内径21.2 mm,左室射血分数41.6%。后诊断为特发性左室室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achycardiomyopathy,TCM)。
作者:刘志琴;张陈匀;李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深在性囊性结肠炎少见,临床往往对此病认识不足而导致误诊。我们近2年遇到3例,现对其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25、27、30岁。均有1、2年脓血便、粘液样便史,伴腹痛,其中1例伴腹部肿块,1例就诊时为肠梗阻。实验室检查:1例行下消化道造影,发现肠腔狭窄,肠壁僵硬,考虑占位性病变。2例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溃疡,肿物,考虑为结肠癌。误诊误治情况:3例均考虑结肠癌,1例行肠管节段性切除,1例行直肠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确诊经过:1例经内镜下取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另2例经术后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确诊。
作者:李玉兰;刘建军;王燕;肖大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肺癌性淋巴管炎是肺转移瘤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报道较少。本文报告经病理检查证实和临床X线资料完整的8例肺癌性淋巴管炎,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3例,女5例;年龄40~60岁,平均56岁。原发肺癌2例,一例右肺中心型肺癌右上叶切除术后一年发现两肺弥漫性病变;另1例左肺中心型小细胞肺癌合并同侧肺癌性淋巴管炎。原发乳腺癌3例,胃癌1例,4例分别在原发病灶切除术后1~2年发现肺癌性淋巴管炎。2例查不到原发灶,但同时合并有骨转移。3例经支气管镜刷片发现癌细胞;2例分别经两次胸水细胞学检查查到癌细胞;2例经胸腔镜胸膜肺活检,组织病理HE染色见胸膜下、肺内淋巴管大量癌栓;1例开胸肺内肿块及胸膜肺活检确诊为燕麦型小细胞癌肺内淋巴管转移。
作者:魏祥;崔兵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尿毒症性肺水肿是尿毒症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往往欠佳,给予透析则可获得较为满意疗效[1]。我院1993~1999年确诊为尿毒症性肺水肿,采用序贯透析治疗,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18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均为住院确诊的尿毒症患者,其呼吸症状及X线胸片均能除外其它肺部疾病引起。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4~65岁,平均43.6岁。原发病诊断为慢性肾炎11例,慢性肾盂肾炎3例,糖尿病肾病2例,高血压肾病1例,狼疮性肾炎1例,病程1.4~12.0年,平均5.3年。发生肺水肿前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未进行透析。
作者:张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采用钻孔、置管、大剂量尿激酶冲击疗法治疗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 CT确诊钻孔,置入F14硅胶管,注入含有30万 U尿激酶的生理盐水4 ml,闭管12~24小时开放引流。结果 采取引流术37例,占同期硬膜外血肿总数的58.73%,仅1例血肿增大开骨瓣清除血肿,术后无一例死亡。结论 大剂量尿激酶溶解引流硬膜外血肿,只要掌握好适应症,方法简单、安全可靠。
作者:张久蛟;张宝军;石有志;冯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QTc值对糖尿病心脏微血管病变的诊断和对死亡预测的价值。方法 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n=38)的QTc均值428.2903±33.9541)毫秒与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n=46)的QTc均值(405.5238±30.3212)毫秒进行比较,并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QTc均值与糖尿病死亡病例12例QTc均值434.0000±34.5861)毫秒比较。结果 两组之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后者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QTc延长对糖尿病心脏微血管病变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唐莉;程春瑞;王强华;史若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贝赫切特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病年龄多见于青壮年,发病部位的发生率依次为口腔100.0%、皮肤81.6%、生殖器69.4%、眼44.9%、血管18.4%、关节12.2%、心脏和神经各10.2%、消化道和肾脏各6.1%、肺4.5%。结论 此病临床表现复杂,实验室诊断缺特异性,不能根治。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缓解症状,延缓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鱼云霞;王海英;朱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