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肠系膜淋巴管瘤的诊断和治疗(附3例报告)

张英豪;史建宇;张力;孔祥标

关键词:淋巴管瘤, 诊断, 淋巴管病
摘要:肠系膜淋巴管瘤很少见,近年来,我们遇3例,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和治疗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  例1:男,58岁。因剧烈运动后右侧腹下坠性疼痛3月余,以腹部包块待查入院。体检时右侧腹扪及一10 cm×8 cm包块,边缘清,活动度小,质中等硬,触痛阴性,大便隐血阴性。B超和CT检查发现右侧腹腔内有一9 cm×7 cm、CT值为+32 Hu的囊实性肿物,与周围脏器无明显关系。剖腹探查见腹腔内有一约8 cm×7 cm肿物,包膜完整,蒂在肠系膜根部,侵犯一段小肠和胃前壁。手术切除后病理报告为:淋巴管瘤。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3例开放性胸腹联合伤延误诊治分析

    开放性胸腹联合伤多以刃器刺伤常见,多为盲管伤。通过本文分析3例开放性胸腹联合伤延误诊治的原因。1 病历简介  例1:男,26岁。左上腹刀刺伤8小时。查:休克表现,伤口位于左肋缘下。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剖腹探查发现胃体前壁、胃底部贯通伤,食物残渣外溢。行单纯胃裂口修补术,术中未探查膈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72小时进食,但体温持续中、高热不退,左下肺呼吸音消失,摄全胸X线片示胸腔中等量积液并气胸。追问病史,伤后曾咯血痰数口并感胸闷气促,术前因腹部体征典型,而忽略胸部检查。诊断开放性胸腹联合伤:①胃贯通伤;②左膈穿透伤;③左下肺刀刺伤;④创伤后急性脓胸。行胸腔闭式引流,引流物为稠厚脓液并有食物残渣。因引流效果不佳,食物残渣存留胸腔,胸腔感染不能消除,慢性脓胸形成,终行左胸腔纤维板剥脱术,见膈肌穿透伤,行膈肌修补术。痊愈出院。

    作者:钟元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腹膜后巨大肿瘤1例报告

    1 病历简介  女,51岁。因右上腹痛半年于1997年11月20日以“肝癌?胆囊炎”收住院。半年前原因不明右上腹痛,呈持续性隐痛,向右腰部放射,活动后加重;与进食、排便无关;不伴腹泻,无恶心、呕吐、发热;食欲尚可,二便正常。发病后体重下降约10 kg。曾按“胆囊炎”治疗效果欠佳。既往体健,常到田间劳动。查体:T 36.7 ℃,P 60次/min,R 19次/min,BP 130/82 mm Hg(17/11 kPa);一般情况好,超力型体型,皮肤粘膜无黄染、出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无异常;右上腹饱满,可触及一约4 cm×7 cm大小不规则质软包块,边界欠清,活动度差,轻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右肾区轻叩痛,无移动性浊音;脊柱自然弯曲,无压痛;四肢活动无异常。

    作者:李君;冯如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头部难产所致尿瘘的保守治疗(附9例报告)

    目的 探讨头部难产所致尿瘘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 当发现尿瘘时,即刻静脉给于抗生素并同时冲洗阴道、局部用药、留置导尿管,以保持膀胱空虚有利于改善局部血供。结果 9例患者经治疗后阴道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阴道粘膜坏死区域逐渐修复。其中8例完全修复,粘膜恢复正常,拔导尿管后无尿瘘。结论 保守治疗是简单易行、积极有效的措施。甲硝唑能有效抑制厌氧菌的生长。

    作者:邱芳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肺心病患者血浆β-内啡肽与血气的关系

    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是中枢神经系统合成并释放的一种内源性阿片肽,可参与正常的及某些病理状态下的呼吸调控。为了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β-EP水平与动脉血气的关系,我们在观测中同步检测了肺心病患者血浆β-EP和血气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32例,男21例,女11例;平均(66.62±8.67)岁。诊断符合我国1977年肺心病会议修订标准。对照组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63.05±8.28)岁,系健康体检者,且无吸烟史。

    作者:张玉华;乔丽敏;杨丽娟;吴和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Ⅳ类脾破裂保脾术的体会(附26例报告)

    近年来对脾脏功能的新认识及切脾后凶险性感染的报道增多,但对脾脏破裂严重到什么程度不能保脾,文献报道颇不一致。1992年以来我院收治Ⅳ类脾破裂26例实行保脾术,全部成功,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3例,女3例;年龄7~53岁,平均28.5岁。按目前国内常采用的4级(型)分类和术型选择法进行分类。Ⅰ级(类):被膜破裂;Ⅱ级(类):浅表脾实质破裂但不延及脾门;Ⅲ级(类):脾实质破裂已涉及脾门或脾已部分离断,可行脾部分切除术;Ⅳ级(类):脾动静脉主干离断或严重广泛碎裂,需行全脾切除术。本组26例均为Ⅳ类脾破裂患者,所有病例均为钝性损伤,其中9例伴有其它脏器伤;腹腔积血500~3 000 ml,致休克21例。本组26例均部分保脾成功,保留脾组织大者约为原脾的2/3,小者约为原脾的1/4,大多数为原脾的1/3左右。全组无死亡。全组无因并发症需行手术。

    作者:孙成武;崔东晖;白金君;刘洪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图像处理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彩色图像处理技术即把光学显微镜下的图像,进行采集、存贮、放大、缩小、打印及有关指标的测量,从而改变传统显微镜下观察图像的方法,使检验结果更具有直观性,有利于治疗前后结果的对比分析,为临床和科研提供科学、精确、可靠、直观性强的临床数据。目前已用于骨髓细胞与病理切片的诊断,而用于常规检查者尚少见报导。1 系统组成与原理  本系统采用Visual C、Delphi等计算机语言编制程序,在WINDOWS 3.2环境下进行操作,其图像处理可分三个部分:图像采集模块(图像数字化),图像处理模块(数字图像处理),图像存贮及打印模(图像输出)。

    作者:杨齐鸣;杨秋;苗丽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肠系膜淋巴管瘤的诊断和治疗(附3例报告)

    肠系膜淋巴管瘤很少见,近年来,我们遇3例,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和治疗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  例1:男,58岁。因剧烈运动后右侧腹下坠性疼痛3月余,以腹部包块待查入院。体检时右侧腹扪及一10 cm×8 cm包块,边缘清,活动度小,质中等硬,触痛阴性,大便隐血阴性。B超和CT检查发现右侧腹腔内有一9 cm×7 cm、CT值为+32 Hu的囊实性肿物,与周围脏器无明显关系。剖腹探查见腹腔内有一约8 cm×7 cm肿物,包膜完整,蒂在肠系膜根部,侵犯一段小肠和胃前壁。手术切除后病理报告为:淋巴管瘤。

    作者:张英豪;史建宇;张力;孔祥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胃肠粘膜病变出血对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胃肠粘膜病变出血对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及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7个病种514例危重患者并发120例急性胃肠粘膜病变出血的临床表现、预后转归、治疗效果。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变合并急性胃肠粘膜病变出血发病率高,感染性疾病次之。结论 危重患者并发急性胃肠粘膜病变出血是病情凶险的标志,但不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洛赛克与中药大黄联合治疗急性胃肠粘膜病变出血有良效。

    作者:陈健芳;陈海鹏;陈伟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肝性脑病误诊为脑血管病1例

    1 病历简介  男,72岁。因烦躁不宁、神智不清10小时,于2000年5月14日凌晨1:00入院。发病前因感冒在家服药3天,静脉输液(药物及量不详)1天,输毕出现烦躁不安,以至躁狂,坐卧不安,神志不清,叫嚷,持续不减。15年前因胆结石、胆囊炎曾行胆囊切除术,无其它病史。入院查体:T 36.8℃,P 83次/min,R22次/min,BP 150/90 mm Hg(20/12 kPa)。灯下巩膜未见黄染,双眼球右向凝视,瞳孔左侧直径2.5 mm,右侧直径4.0 mm,对光反应灵敏。两肺呼吸音清,无音。心率83次/min,律不齐,偶早搏。腹平软,肝、脾未及。四肢肌张力高,以右侧为著;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亢进;双侧巴彬斯基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因不合作,无法做脑CT检查。初步诊断为脑血管病,脑出血可能性大。经吸氧及给予甘露醇脱水及安定镇静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且出现阵发性肢体抽搐。4小时后再次肌注安定10 mg后入睡,呼之不醒,发现巩膜重度黄染,全身皮肤黄染,又考虑黄疸待查,肝性脑病?B超检查肝、脾、胰腺未见异常,胆囊缺如;脑CT示硬膜下少量积液;心电图示低电压,偶发室性早搏,右束支传导阻滞。当日下午检查肝功能及乙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回报为HBsAg阴性,总胆红素180 μmol/L,直接胆红素90 μmol/L,麝香草酚试验16 U,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42 μmol*s-1/L,总蛋白68.5 g/L,白蛋白37.5 g/L,球蛋白31.0 g/L。终诊断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急性肝性脑病。虽给予谷氨酸钠等治疗,昏迷程度仍逐渐加深,于第2天凌晨2:00死亡。

    作者:韩宗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患者血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患者血清4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α1-酸性糖蛋白(AAG)、α1-抗胰蛋白酶(AAT)、触珠蛋白(HPT)和铜蓝蛋白(CER)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ARRAY 360蛋白质测定系统测定61例RA和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患者及31例正常对照组血清AAG、AAT、HPT、CER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RA、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及关节炎综合组患者该4项指标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并与血沉、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结论 动态观察血清4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浓度的变化对于关节炎患者病变活动的监测以及药物疗效的判断等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康日辉;叶德富;薛原;郑铃;朱月永;芮红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9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校正Q-T间期测定及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 探讨QTc值对糖尿病心脏微血管病变的诊断和对死亡预测的价值。方法 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n=38)的QTc均值428.2903±33.9541)毫秒与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n=46)的QTc均值(405.5238±30.3212)毫秒进行比较,并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QTc均值与糖尿病死亡病例12例QTc均值434.0000±34.5861)毫秒比较。结果 两组之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后者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QTc延长对糖尿病心脏微血管病变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唐莉;程春瑞;王强华;史若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低血钙症抽搐(附34例临床分析)

    低血钙症所致的抽搐,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常有发生,但临床症状往往被原发疾病所掩盖,易被临床医师忽视,造成误诊。1992年2月~2000年2月我院共收治282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其中并发低血钙症抽搐34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4例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20天~4.5岁,平均2.3岁,其≤3岁25例,3岁以上9例,分别占73.5%、26.5%。病程早期(≤2周)3例,中期(≤4周)10例,晚期(>4周)21例,抽搐伴高热(体温≥39 ℃)15例,伴低、中度发热(37.5~38.9 ℃)7例,不伴发热13例,抽搐后神志丧失12例,占35.3%。

    作者:刘才银;熊顺军;王艳军;洪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B型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后心功能变化

    目的 比较射频消融前后B型预激综合征心功能变化。方法 根据QRS波时间将46例B型预激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A组27例,QRS波时间0.11~0.13 s;B组19例,QRS波时间0.14~0.16 s。射频消融前及术后3~5天测左室的心功能。结果 术后A组的每搏量(SV)、射血分数(EF)、峰射血率(PER)、峰充盈率(PFR)及B组的SV、EF均略高于术前(P>0.05),尤其B组的PER、PFR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 射频消融后,随着预激成分的消失,心功能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且术前预激成分越多,QRS波越宽,术后改善越明显。

    作者:陈庆华;董建增;张金盈;魏经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2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我院腹腔镜胆囊切术术后胆漏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7年来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胆漏27例的处理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术后胆漏的患者中行腹腔镜探查23例,其中21例经镜下处理治愈,2例因肝外胆管损伤改行剖腹探查,经胆管修补置支撑架T型管引流治愈;手术探查均于胆漏诊断明确后48小时内进行。4例肝下已置管且引流量较少,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胆漏应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同时强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对胆漏的预防。

    作者:范育林;徐义仁;王敬民;龚仁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心包脂肪垫3例误诊分析

    心包脂肪垫是大量脂肪在心包外堆积,超声心动图诊断时易与心包积液混淆而造成误诊误治。近年来我们遇到3例,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  例1:女,48岁。因心悸、胸闷、心前区疼10天收入院。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查体:BP 128/76 mm Hg(17/10 kPa),P 87次/min。肥胖体质,双肺无干、湿性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心率87次/min,律齐,心音低钝,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心电图示:窦性节律,Ⅱ、Ⅲ、aVF的ST段压低约0.05 mV,V4、V5 T波低平。心脏彩超示:心尖部包裹性心包积液(无回声暗区,厚处为1.2 cm)。诊断: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给予皮质激素病情未见减轻。心包穿刺未抽出液体。心脏CT检查示局限性心包脂肪垫(CT值为-93 Hu)。修正诊断为冠心病、心包脂肪垫。予以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后好转出院。

    作者:薛城敬;李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米索前列醇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120例分析

    目的 观察米索前列醇用于剖宫产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以催产素作对照,观察术中及术后2小时内出血量。结果 术中及术后2小时内平均出血量,米索前列醇组为(232.0±46.6) ml,催产素组为(385.0±74.7) m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米索前列醇促进子宫收缩作用强于催产素,能较好地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且用药方便、安全。

    作者:陈宝焕;王俊芳;郭方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孪生姐妹及其母亲同患先天性心脏病报告

    1 病历简介  患儿母亲25岁。无特殊病史。第一次妊娠,妊娠37周作产前检查时发现心脏有杂音,杂音位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呈双期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周围血管征阳性。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动脉导管未闭,导管内径1.0 cm,长1.2 cm,左心房、左心室轻度增大,肺动脉增宽。心电图示电轴左偏,左室高电压。未作特殊治疗,在严密监护下足月顺产一对孪生女婴,体重分别为2 400 g和2 200 g,无窒息抢救史。出生后生长发育和喂养情况可。两患儿出生6个月后经常感冒,无心衰史。1岁时来院就诊,查体无紫绀,胸骨左缘2、3肋间有Ⅱ、Ⅲ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分裂。超声心动图示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大女儿房缺直径1.0 cm,小女儿房缺直径1.3 cm,右心房室稍大。心电图示电轴右偏,右室肥厚。心脏X线示肺血增多,右心房室稍大。两婴分期在体外循环下行房缺修补术,术中所见与术前诊断相符。术后恢复顺利,随访3~7个月未见不良反应。其母不同意手术,亦未作进一步治疗。母女三人作染色体检查未见异常染色体。

    作者:曹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糖皮质激素诱发肝大的临床观察

    糖皮质激素广泛运用于儿科临床,其副作用较多见,但引起急性肝大则非常罕见。现将我院近年所遇7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5例,女2例;年龄3~13岁,平均9岁。均否认有病毒性肝炎病史,临床排除其他药物所致的肝损害。单纯性肾病2例,紫癜性肾炎1例,脑炎4例。使用激素情况:使用地塞米松4例,剂量0.2~0.5 mg/(kg*d);强的松3例,剂量1.0~2.0 mg/(kg*d)。

    作者:朱亚非;朱建央;杨丽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深在性囊性结肠炎3例误诊误治分析

    深在性囊性结肠炎少见,临床往往对此病认识不足而导致误诊。我们近2年遇到3例,现对其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25、27、30岁。均有1、2年脓血便、粘液样便史,伴腹痛,其中1例伴腹部肿块,1例就诊时为肠梗阻。实验室检查:1例行下消化道造影,发现肠腔狭窄,肠壁僵硬,考虑占位性病变。2例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溃疡,肿物,考虑为结肠癌。误诊误治情况:3例均考虑结肠癌,1例行肠管节段性切除,1例行直肠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确诊经过:1例经内镜下取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另2例经术后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确诊。

    作者:李玉兰;刘建军;王燕;肖大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序贯透析抢救尿毒症性肺水肿18例

    尿毒症性肺水肿是尿毒症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往往欠佳,给予透析则可获得较为满意疗效[1]。我院1993~1999年确诊为尿毒症性肺水肿,采用序贯透析治疗,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18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均为住院确诊的尿毒症患者,其呼吸症状及X线胸片均能除外其它肺部疾病引起。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4~65岁,平均43.6岁。原发病诊断为慢性肾炎11例,慢性肾盂肾炎3例,糖尿病肾病2例,高血压肾病1例,狼疮性肾炎1例,病程1.4~12.0年,平均5.3年。发生肺水肿前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未进行透析。

    作者:张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