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辛
1 病历简介 男,26岁。因咳嗽、咯血、胸痛、气急两个月、腹泻半个月、腹胀、下肢水肿1周于2000年5月25日9时30分入院。查体:平卧位,右侧手臂内侧可见小片状出血点,巩膜无黄染;右下肺部叩诊浊音、语颤下降、呼吸音减低,未闻及音;左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音;心尖搏动在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侧1 cm,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率78次/min,律齐,心音低纯,未闻及杂音;腹部饱满,肝肋下1 cm,质软、边纯,无压痛,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腰骶部水肿,两肾区叩击痛(+);双下肢水肿()。5月24日胸片示两肺病变,心脏增大。以肺结核首先考虑,5月25日CT示两上肺及左舌段见散点片状阴影,形态不规整,境界清;右中叶外段见一“三角形”状大片状影,密度不均,分界清;右背侧胸腔见“新月形”积液影,心脏明显扩大,尤以左心明显;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B超示肝脏弥漫性肿大,双肾回声改变符合慢性肾病声像图;大量腹水。5月26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扩大,左室舒张期内径70 mm,左室收缩期内径60 mm;射血分数31%,左室短轴缩短率15%,左房内径46 mm;左室内见三个稍强回声团,分别附于室间隔,心尖部及左室后壁上大者为25 mm×15 mm;右室内见一22 mm×15 mm的稍强回声团,附于室间隔上,右瓣膜回声尚可;左右室粘液瘤,二尖瓣关闭不全,少量心包积液。
作者:陈卡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肺癌性淋巴管炎是肺转移瘤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报道较少。本文报告经病理检查证实和临床X线资料完整的8例肺癌性淋巴管炎,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3例,女5例;年龄40~60岁,平均56岁。原发肺癌2例,一例右肺中心型肺癌右上叶切除术后一年发现两肺弥漫性病变;另1例左肺中心型小细胞肺癌合并同侧肺癌性淋巴管炎。原发乳腺癌3例,胃癌1例,4例分别在原发病灶切除术后1~2年发现肺癌性淋巴管炎。2例查不到原发灶,但同时合并有骨转移。3例经支气管镜刷片发现癌细胞;2例分别经两次胸水细胞学检查查到癌细胞;2例经胸腔镜胸膜肺活检,组织病理HE染色见胸膜下、肺内淋巴管大量癌栓;1例开胸肺内肿块及胸膜肺活检确诊为燕麦型小细胞癌肺内淋巴管转移。
作者:魏祥;崔兵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女,54岁。因右下腹疼痛、腹胀、纳差20天,于1999年2月19日入我院。入院前20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阵发性疼痛,伴恶心、腹胀、纳差及尿少,曾在当地医院按“肝硬化伴腹水”治疗,效果差。查体:意识清,慢性病容,消瘦,轻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正常。腹部中度膨隆,腹肌紧张,右下腹轻度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4.3×109/L。腹腔穿刺抽出黄色混浊腹腔积液,Rivalta试验(+),白细胞1 000×106/L,单核细胞0.51,多核细胞0.49,红细胞380×106/L,形态基本正常,总蛋白43.8 g/L。初步诊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肝硬变失代偿期。予抗生素、利尿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及支持治疗,但腹水明显增多,进行性消瘦。B超、CT检查均未示明显的肝硬变征象。于右下腹扪及一约8 cm×10 cm大小质硬包块,移动性差。3月5日行腹膜活检示转移性低分化腺癌。查血CA19-9(糖链抗原19-9)42.58 IU/ml(参考值<37 IU/ml)、AFU(岩藻糖苷酶)704.28 μmlo/(L*h)[(参考值<650 μmol/(L*h)]、CA-125(癌抗原-125)174.2 ku/L(参考值0~35 ku/L)。为寻找原发癌灶,行胃镜及活检示胃多发性溃疡。肠镜:横结肠以下结肠粘膜未见异常(因患者体质弱,不能耐受而未能行镜至回盲部)。由于CA-125明显增高,考虑为卵巢来源的腹膜转移性低分化腺癌。行妇科B超检查示子宫附件为绝经期声像,中下腹形态不规则实性包块,周围肠管粘连。诊断为腹腔恶性肿瘤,性质待查。于1999年3月12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大网膜被肿瘤完全浸润,无法剥离。盲肠处可触及一约5 cm×6 cm×8 cm大小肿块,肝脏、腹膜、小肠均见种植性转移肿块,无法行姑息切除术。于大网膜取2 cm×2 cm×1 cm肿块送病理检查后关腹。术后病理诊断:盲肠低分化型腺癌并腹腔广泛转移。出院10天后死于全身衰竭。
作者:杨芳;黄纯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女,44岁。因发现右侧颈部肿物一月余入院。无发热疼痛,无呼吸困难,无声嘶,无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无多食多汗,无体重减轻,无长期服药史,无放射线及毒物接触史,生活居住于非缺碘地区,无特殊饮食嗜好,家族无类似疾病史。检查:体形肥胖,气管居中,无颈静脉怒张;右侧甲状腺Ⅱ度肿大,其下可扪及一约3 cm×3 cm大小包块,囊性感,无压痛,质韧,表面光滑,边界欠清,与周围无粘连,局部皮肤无发红,可随吞咽上下活动,无血管杂音。未扪及颈部淋巴结。甲状腺放射免疫测定:甲状腺吸碘[3]率正常,T3、T4、TSH、rT3、FT3、FT4、TG-A、TM-A正常。B超示:左侧甲状腺3.4 cm×1.9 cm×1.3 cm,其内回声细小均匀;右侧甲状腺5.2 cm×2.5 cm×3.2 cm,其内可见一3.0 cm×2.5 cm的混合区,以液性为主,并见一中等回声光团,边界尚清。诊断为右侧甲状腺腺瘤囊性变声像。手术中见右侧甲状腺上极有一约3.5 cm×2.0 cm×2.5 cm大小之囊性包块,因显露差,行穿刺抽出囊内陈旧性积血15 ml,切除部分甲状腺组织及包块。
作者:周虹;刘文丽;郭晋;李凯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中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16例(10.6%)。联合应用环孢霉素与雄激素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总有效5例(71.43%),明显高于单用雄激素组(P<0.05)。结论 肝炎病毒可引起骨髓衰竭,要加强对病毒的检测。联合应用环孢霉素与雄激素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明元;刘新月;彭孝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头部难产所致尿瘘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 当发现尿瘘时,即刻静脉给于抗生素并同时冲洗阴道、局部用药、留置导尿管,以保持膀胱空虚有利于改善局部血供。结果 9例患者经治疗后阴道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阴道粘膜坏死区域逐渐修复。其中8例完全修复,粘膜恢复正常,拔导尿管后无尿瘘。结论 保守治疗是简单易行、积极有效的措施。甲硝唑能有效抑制厌氧菌的生长。
作者:邱芳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例1:男38岁。因左上腹持续性疼痛伴腹部肿块入院,无发热,大小便正常。否认高血压史。查体:BP 120/75 mm Hg(1 mm Hg=0.1333 kPa),营养中等,发育良好,心肺正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左上腹可扪及12 cm×10 cm肿块,表面光滑质地稍硬,活动度差,轻触痛,移动性浊音(-)。肝、肾功能正常。血CEA(癌胚抗原)0.543 ng/ml,SF(铁蛋白)500 ng/ml,CA19-9(肿瘤糖类抗原)7.5 U/ml,CA50:5.3 U/ml。CT扫描示左侧后腹膜,胰腺的下后方见11.1 cm×9.1 cm×6.0 cm类圆形肿块影,其壁较厚,密度不均,其内见低密度影,并可见分层,增加扫描见不均匀轻度强化,瘤体内强化不明显,后腹膜未见肿大淋巴结。手术探查所见:横结肠下,左侧后腹膜处见类圆形巨大肿块,约15 cm×12 cm×8 cm,包膜尚完整,表面侧支血运丰富,血管充盈,切开后中央见三个腔隙,内有陈旧性血液。肿瘤与屈氏韧带、空肠、左肾包膜和腹主动脉粘连。
作者:顾文良;陈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采用钻孔、置管、大剂量尿激酶冲击疗法治疗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 CT确诊钻孔,置入F14硅胶管,注入含有30万 U尿激酶的生理盐水4 ml,闭管12~24小时开放引流。结果 采取引流术37例,占同期硬膜外血肿总数的58.73%,仅1例血肿增大开骨瓣清除血肿,术后无一例死亡。结论 大剂量尿激酶溶解引流硬膜外血肿,只要掌握好适应症,方法简单、安全可靠。
作者:张久蛟;张宝军;石有志;冯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男,1岁5个月。因腹痛、腹胀、反复呕吐3小时入院。发病前进食大量肉食品、山楂等,7小时后突然哭闹不止,自诉腹痛、腹胀,并反复呕吐,吐大量胃内容物。无畏寒、发热,无排便、排气。查体:烦躁不安,脉搏160次/min,腹胀,全腹压痛,腹穿抽出淡红色稀薄液体。疑为急性肠梗阻,肠坏死。在局麻加基础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小肠、结肠普遍胀气,结肠肝曲、横结肠及结肠脾曲无异常,胆囊张力高。清除血性腹水400 ml,打开胃结肠韧带,见整个胰腺肿胀、变硬、被膜下出血,胰腺呈棕色。诊断: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术中将胰腺被膜作多部位多方向切开减压,并清除部分坏死组织,冲洗腹腔,胰头、胰尾部各置引流管1条,胆囊内置蕈状引流管1条。术后检查血白细胞计数33.5×109/L,腹腔渗液淀粉酶4 240 U。术后给予补液、抗休克和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及抗生素等治疗,痊愈出院。
作者:孙孝红;张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QTc值对糖尿病心脏微血管病变的诊断和对死亡预测的价值。方法 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n=38)的QTc均值428.2903±33.9541)毫秒与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n=46)的QTc均值(405.5238±30.3212)毫秒进行比较,并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QTc均值与糖尿病死亡病例12例QTc均值434.0000±34.5861)毫秒比较。结果 两组之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后者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QTc延长对糖尿病心脏微血管病变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唐莉;程春瑞;王强华;史若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肩难产是一种较少见的产时并发症,由于其发生突然,胎头已娩出,胎肩被嵌顿于耻骨联合后上方,胎胸受压,使胎儿不能呼吸,常使无经验的助产者在惊慌失措中使用暴力牵拉胎头,造成母儿严重的并发症,故正确而快速的处理非常重要。我院1990年1月~2000年1月在住院分娩的9 685例产妇中肩难产35例,总结如下。
作者:雷云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心律失常是胸部手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对心肺功能影响极大,是造成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我们观察一组开胸术后常规应用硫酸镁对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胸外科ICU病房内术前无明显心律失常病史的开胸术后患者115例,随机分为硫酸镁组和对照组。硫酸镁组55例中男41例,女14例;年龄36~78岁,平均54.8岁;全肺或肺叶切除40例,食管胃部分切除10例,纵隔手术5例;术后常规静脉滴注25%硫酸镁8~10 ml/d,连续3~5天。对照组60例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40~76岁,平均55.2岁;全肺或肺叶切除44例,食管胃部分切除6例,纵隔手术7例,探查3例。两组除对照组不给硫酸镁外,其余治疗相同,术后常规吸氧3 L/min,均使用惠普系列监护仪行24小时心电监护。
作者:刘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低血钙症所致的抽搐,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常有发生,但临床症状往往被原发疾病所掩盖,易被临床医师忽视,造成误诊。1992年2月~2000年2月我院共收治282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其中并发低血钙症抽搐34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4例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20天~4.5岁,平均2.3岁,其≤3岁25例,3岁以上9例,分别占73.5%、26.5%。病程早期(≤2周)3例,中期(≤4周)10例,晚期(>4周)21例,抽搐伴高热(体温≥39 ℃)15例,伴低、中度发热(37.5~38.9 ℃)7例,不伴发热13例,抽搐后神志丧失12例,占35.3%。
作者:刘才银;熊顺军;王艳军;洪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米非司酮是与分子生物学与受体分子学同步发展的药物,近年在妇产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仅对国内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1 诱导月经 陈琴等[1]认为:黄体中期口服米非司酮每天3 mg/kg,连续3天,36~72小时后可引起子宫出血,然后当自然黄体溶解时,再次发生子宫出血,故适用于预期月经来潮前的黄体晚期,对于避孕妇女在黄体晚期服米非司酮作为调经药,单次剂量400 mg或600 mg。而对无排卵周期妇女不能诱发月经。
作者:王韶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钙通道拮抗剂目前在高血压、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是钙通道拮抗剂中的一种,它主要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L型钙通道,使进入细胞内钙离子减少,从而使血管平滑肌舒张,使血管扩张。钙通道拮抗剂具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近研究表明钙通道拮抗剂,特别是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可使体内内源性的一氧化氮(NO)合成和分泌增加,本文对此综述如下。1 血管内皮功能和一氧化氮 血管内皮的完整和血管内皮功能的正常对于维持血管壁的光滑和血流的通畅具有重要意义。血管内皮可分泌一系列活性物质,如NO、前列环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血栓烷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作者:黄震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胆囊内瘘是胆囊结石的少见并发症,诊断及治疗均较困难。我院1985年1月~1998年6月共行各类胆道手术1 640例,发现胆囊内瘘17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7例中男7例,女10例;年龄37~76岁,平均54.6岁。病程5月~7年,>4年12例。伴糖尿病、高血压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病等合并症9例。1.2 类型 胆囊十二指肠瘘7例,胆囊胃瘘1例,胆囊结肠瘘4例,胆囊胆总管瘘5例。1.3 临床表现与治疗 胆囊内瘘的主要症状是反复的胆道感染、右上腹痛、消化不良等。本组4例胆囊结肠瘘患者有间歇性腹泻病史,1例胆囊胃瘘伴呃逆、呕吐胆汁。均经B超检查,钡剂灌肠造影3例,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3例,CT扫描4例,内镜检查5例。2例经PTC和CT检查诊断胆囊十二指肠瘘,1例钡剂灌肠确诊为胆囊结肠瘘, 其余14例均系术中发现。行胆囊切除14例,胆囊大部切除3例,十二指肠修补7例,结肠修补4例,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3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2例,胃修补1例。治愈16例,1例死于术后应激性溃疡大出血。
作者:章健;章安庆;章崇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贝赫切特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病年龄多见于青壮年,发病部位的发生率依次为口腔100.0%、皮肤81.6%、生殖器69.4%、眼44.9%、血管18.4%、关节12.2%、心脏和神经各10.2%、消化道和肾脏各6.1%、肺4.5%。结论 此病临床表现复杂,实验室诊断缺特异性,不能根治。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缓解症状,延缓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鱼云霞;王海英;朱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阴道念珠病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易复发,但致使感染再复发的原因尚不清楚。我院1998年1月~1999年12月用斯皮仁诺治疗复发性阴道念珠病48例取得较好治疗。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8例均为已婚妇女,平均年龄36.5岁。诊断标准:①明显自觉症状,如外阴、阴道瘙痒或烧灼感,白带增多、豆渣样;②典型体征:阴道分泌物呈豆渣样或干酪样,外阴、阴道皮肤粘膜充血;③阴道分泌物涂片:显微镜下找到典型菌丝及芽孢;④局部用药(制霉菌素或达克宁栓)后反复感染半年以上。
作者:蒋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精索肿瘤临床少见,而原发于精索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则更为少见,兹报告1例。 男,43岁。因右下腹隐痛并放射至右侧睾丸胀痛2个月,于1998年9月19日入院。查体:右下腹可扪及15 cm×10 cm×10 cm硬质肿物,活动度小,向上推移肿物时同侧睾丸上移。B超示右侧盆腔内16 cm×12 cm×10 cm实性肿物。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源于右侧精索,包膜不完整,与周围轻度粘连。游离肿物,连同精索、睾丸完整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病理报告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免疫组化:Vimentin[波形蛋白(间质肿物)](+),a-AT[抗胰蛋白酶(纤维组织细胞起源)](+),Actin[肌动蛋白(肌组织起源)](-),Desmm[结蛋白(横及起源)](-),S-100[神经外胚层(黑色素起源)](-),Keratin[角蛋白(上皮起源)](-)。
作者:卢培明;夏仲军;宋协芹;姜丽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我院腹腔镜胆囊切术术后胆漏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7年来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胆漏27例的处理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术后胆漏的患者中行腹腔镜探查23例,其中21例经镜下处理治愈,2例因肝外胆管损伤改行剖腹探查,经胆管修补置支撑架T型管引流治愈;手术探查均于胆漏诊断明确后48小时内进行。4例肝下已置管且引流量较少,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胆漏应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同时强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对胆漏的预防。
作者:范育林;徐义仁;王敬民;龚仁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