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副神经节瘤2例

顾文良;陈涛

关键词:副神经节瘤, 外科手术, 病理学
摘要:1 病历简介  例1:男38岁。因左上腹持续性疼痛伴腹部肿块入院,无发热,大小便正常。否认高血压史。查体:BP 120/75 mm Hg(1 mm Hg=0.1333 kPa),营养中等,发育良好,心肺正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左上腹可扪及12 cm×10 cm肿块,表面光滑质地稍硬,活动度差,轻触痛,移动性浊音(-)。肝、肾功能正常。血CEA(癌胚抗原)0.543 ng/ml,SF(铁蛋白)500 ng/ml,CA19-9(肿瘤糖类抗原)7.5 U/ml,CA50:5.3 U/ml。CT扫描示左侧后腹膜,胰腺的下后方见11.1 cm×9.1 cm×6.0 cm类圆形肿块影,其壁较厚,密度不均,其内见低密度影,并可见分层,增加扫描见不均匀轻度强化,瘤体内强化不明显,后腹膜未见肿大淋巴结。手术探查所见:横结肠下,左侧后腹膜处见类圆形巨大肿块,约15 cm×12 cm×8 cm,包膜尚完整,表面侧支血运丰富,血管充盈,切开后中央见三个腔隙,内有陈旧性血液。肿瘤与屈氏韧带、空肠、左肾包膜和腹主动脉粘连。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肺心病患者血浆β-内啡肽与血气的关系

    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是中枢神经系统合成并释放的一种内源性阿片肽,可参与正常的及某些病理状态下的呼吸调控。为了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β-EP水平与动脉血气的关系,我们在观测中同步检测了肺心病患者血浆β-EP和血气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32例,男21例,女11例;平均(66.62±8.67)岁。诊断符合我国1977年肺心病会议修订标准。对照组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63.05±8.28)岁,系健康体检者,且无吸烟史。

    作者:张玉华;乔丽敏;杨丽娟;吴和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以神经肌肉病变为首发症状的肿瘤2例

    当癌肿在并非转移或浸润的情况下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或肌肉的病变,病变部位无癌肿细胞可见,神经症状多种多样,总称为癌肿性神经肌肉病变[1],或称副肿瘤综合征。临床上在肿瘤发现之前诊断较困难,为引起对本病认识,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  例1:女,45岁。因头晕走路不稳2月,加重伴双下肢麻木2周入院。查体: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准,双膝关节以下痛觉减退,双跟腱反射减低,余(-)。实验室检查:血沉56 mm/h,脑脊液正常,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正常。肌电图示左右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脑MRI未见异常。给予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病情无好转。10天后自述右下腹痛。附件B超示右卵巢有2.0 cm×3.0 cm×2.0 cm大小肿物,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浆液性囊腺癌,故诊为癌性亚急性小脑变性及周围神经病。术后2个月双下肢麻木有所减轻。

    作者:刘坤;刘素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图像处理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彩色图像处理技术即把光学显微镜下的图像,进行采集、存贮、放大、缩小、打印及有关指标的测量,从而改变传统显微镜下观察图像的方法,使检验结果更具有直观性,有利于治疗前后结果的对比分析,为临床和科研提供科学、精确、可靠、直观性强的临床数据。目前已用于骨髓细胞与病理切片的诊断,而用于常规检查者尚少见报导。1 系统组成与原理  本系统采用Visual C、Delphi等计算机语言编制程序,在WINDOWS 3.2环境下进行操作,其图像处理可分三个部分:图像采集模块(图像数字化),图像处理模块(数字图像处理),图像存贮及打印模(图像输出)。

    作者:杨齐鸣;杨秋;苗丽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斯皮仁诺治疗复发性阴道念珠病疗效观察

    阴道念珠病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易复发,但致使感染再复发的原因尚不清楚。我院1998年1月~1999年12月用斯皮仁诺治疗复发性阴道念珠病48例取得较好治疗。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8例均为已婚妇女,平均年龄36.5岁。诊断标准:①明显自觉症状,如外阴、阴道瘙痒或烧灼感,白带增多、豆渣样;②典型体征:阴道分泌物呈豆渣样或干酪样,外阴、阴道皮肤粘膜充血;③阴道分泌物涂片:显微镜下找到典型菌丝及芽孢;④局部用药(制霉菌素或达克宁栓)后反复感染半年以上。

    作者:蒋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应用硫酸镁预防开胸术后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胸部手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对心肺功能影响极大,是造成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我们观察一组开胸术后常规应用硫酸镁对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胸外科ICU病房内术前无明显心律失常病史的开胸术后患者115例,随机分为硫酸镁组和对照组。硫酸镁组55例中男41例,女14例;年龄36~78岁,平均54.8岁;全肺或肺叶切除40例,食管胃部分切除10例,纵隔手术5例;术后常规静脉滴注25%硫酸镁8~10 ml/d,连续3~5天。对照组60例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40~76岁,平均55.2岁;全肺或肺叶切除44例,食管胃部分切除6例,纵隔手术7例,探查3例。两组除对照组不给硫酸镁外,其余治疗相同,术后常规吸氧3 L/min,均使用惠普系列监护仪行24小时心电监护。

    作者:刘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氟乙酰胺中毒与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附20例报告)

    急性氟乙酰胺中毒起病急、病情重,如不及时抢救,常合并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u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MSOF)而危及生命。我院1995年1月~1999年1月收治急性氟乙酰胺中毒50例,其中20例发生MSOF,死亡9例,死亡率达18%。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8例,女12例;年龄<3岁2例,~5岁13例,~10岁4例,>10岁1例。从服药到发病时间:<10分钟5例,~1小时8例,>1小时7例。从发病到本院就诊时间:<1小时1例,~2小时3例,~4小时10例,>4小时6例。均为误服中毒。

    作者:王昕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Brugada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系西班牙学者Brugada等[1]于1992年首先报道,以反复心源性晕厥或猝死及心电图(ECG)V1~V3导联ST段异乎寻常的抬高、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RBBB)为特点。因其预后差,属心脏急重症,已引起各国心脏内科学者的关注。之后美国、中国相继有报道,近来Brugada等[2]报道了对63例该综合征患者进行长期观察的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其内容。1 临床特点  无任何诱因突发的反复晕厥或猝死为其首要特点,患者多为中年人,无发作先兆,少数人有家族史。Brugada等报道的63例该综合征患者,第一次心律失常发生的平均年龄为35~41岁(2~77岁),22例患者无症状,多于常规体检或家族调查中发现;其余41例患者中9例表现为不明原因晕厥,32例为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存活;27例有猝死家族史,猝死事件发生率达74.6%。Brugada等同时发现室颤的复发率很高,经随访3年约40%无症状患者有高猝死风险。国内报道的4例中3例表现为晕厥,首次心律失常发作年龄为32~36岁,其中1例有家族史[3~5]。我们近收诊1例,男性,35岁。以反复晕厥就诊,无家族史。目前研究认为,Brugada综合征与心脏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有关,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6]。

    作者:宋于康;林文辉;张济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组以无力、疲劳、睡眠质量差、认知功能下降及一些躯体症状,如反复咽痒、肌肉痛、头痛、关节痛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1994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防御中心明确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定义及诊断标准,使该病病因、病理及治疗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更精确更深入的阶段,本文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历史的回顾及诊断标准的建立  在19世纪中期,首先由美国神经病学家Charles Beard描述,其症状与现在定义的CFS相似,并命名为神经衰弱。20世纪初,放弃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而称为流行性神经肌无力、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冰岛病等。1994年美国提出仍用慢性疲劳综合征名称并明确其诊断标准[1]:病史不少于6个月,且目前患者职业能力、接受教育能力、个人生活及社会活动能力较患病前明显下降,休息后不能缓解,同时至少具备下列8项中的4项:①记忆力或注意力下降;②咽痛;③颈部僵硬或腋窝淋巴结肿大;④肌肉疼痛;⑤多发性关节痛;⑥反复头痛;⑦睡眠质量不佳,醒后不轻松;⑧劳累后肌痛。要明确诊断除具备以上主诉外,还需作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促甲状腺素,这些结果未提示异常,如患者具备如下情况之一,也不能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①具有可解释慢性疲劳的活动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睡眠无呼吸综合征、发作性睡病;②具有已经确诊且目前还未治愈的病,如恶性肿瘤、乙型或丙型肝炎;③既往或目前有重型精神病,如精神分型症、妄想、痴呆;神经性厌食;④发生慢性疲劳综合征之前有酗酒或其它药物依赖史。

    作者:杨丽;杨露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Ⅳ类脾破裂保脾术的体会(附26例报告)

    近年来对脾脏功能的新认识及切脾后凶险性感染的报道增多,但对脾脏破裂严重到什么程度不能保脾,文献报道颇不一致。1992年以来我院收治Ⅳ类脾破裂26例实行保脾术,全部成功,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3例,女3例;年龄7~53岁,平均28.5岁。按目前国内常采用的4级(型)分类和术型选择法进行分类。Ⅰ级(类):被膜破裂;Ⅱ级(类):浅表脾实质破裂但不延及脾门;Ⅲ级(类):脾实质破裂已涉及脾门或脾已部分离断,可行脾部分切除术;Ⅳ级(类):脾动静脉主干离断或严重广泛碎裂,需行全脾切除术。本组26例均为Ⅳ类脾破裂患者,所有病例均为钝性损伤,其中9例伴有其它脏器伤;腹腔积血500~3 000 ml,致休克21例。本组26例均部分保脾成功,保留脾组织大者约为原脾的2/3,小者约为原脾的1/4,大多数为原脾的1/3左右。全组无死亡。全组无因并发症需行手术。

    作者:孙成武;崔东晖;白金君;刘洪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糖皮质激素诱发肝大的临床观察

    糖皮质激素广泛运用于儿科临床,其副作用较多见,但引起急性肝大则非常罕见。现将我院近年所遇7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5例,女2例;年龄3~13岁,平均9岁。均否认有病毒性肝炎病史,临床排除其他药物所致的肝损害。单纯性肾病2例,紫癜性肾炎1例,脑炎4例。使用激素情况:使用地塞米松4例,剂量0.2~0.5 mg/(kg*d);强的松3例,剂量1.0~2.0 mg/(kg*d)。

    作者:朱亚非;朱建央;杨丽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性激素及其比例关系在绝经后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作用

    目的  探讨性激素及其比例关系在绝经后女性冠心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测定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和绝经后健康女性的血清雌二醇、孕酮及睾酮水平。结果 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组血清孕酮、睾酮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雌二醇/孕酮、雌二醇/睾酮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孕激素及雄激素水平过高是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性激素比例失衡与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病有关。

    作者:刘四海;邹晖;郭文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副神经节瘤2例

    1 病历简介  例1:男38岁。因左上腹持续性疼痛伴腹部肿块入院,无发热,大小便正常。否认高血压史。查体:BP 120/75 mm Hg(1 mm Hg=0.1333 kPa),营养中等,发育良好,心肺正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左上腹可扪及12 cm×10 cm肿块,表面光滑质地稍硬,活动度差,轻触痛,移动性浊音(-)。肝、肾功能正常。血CEA(癌胚抗原)0.543 ng/ml,SF(铁蛋白)500 ng/ml,CA19-9(肿瘤糖类抗原)7.5 U/ml,CA50:5.3 U/ml。CT扫描示左侧后腹膜,胰腺的下后方见11.1 cm×9.1 cm×6.0 cm类圆形肿块影,其壁较厚,密度不均,其内见低密度影,并可见分层,增加扫描见不均匀轻度强化,瘤体内强化不明显,后腹膜未见肿大淋巴结。手术探查所见:横结肠下,左侧后腹膜处见类圆形巨大肿块,约15 cm×12 cm×8 cm,包膜尚完整,表面侧支血运丰富,血管充盈,切开后中央见三个腔隙,内有陈旧性血液。肿瘤与屈氏韧带、空肠、左肾包膜和腹主动脉粘连。

    作者:顾文良;陈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低血钙症抽搐(附34例临床分析)

    低血钙症所致的抽搐,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常有发生,但临床症状往往被原发疾病所掩盖,易被临床医师忽视,造成误诊。1992年2月~2000年2月我院共收治282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其中并发低血钙症抽搐34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4例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20天~4.5岁,平均2.3岁,其≤3岁25例,3岁以上9例,分别占73.5%、26.5%。病程早期(≤2周)3例,中期(≤4周)10例,晚期(>4周)21例,抽搐伴高热(体温≥39 ℃)15例,伴低、中度发热(37.5~38.9 ℃)7例,不伴发热13例,抽搐后神志丧失12例,占35.3%。

    作者:刘才银;熊顺军;王艳军;洪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甲硝唑的副作用

    甲硝唑已广泛用于治疗或预防厌氧菌引起的系统或局部感染。其口服吸收好,在体内分布广泛,可进入唾液、乳腺、肝脓疡的脓液中,也可进入脑脊液[1]。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的大量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本文检索1982~1998年部分医学期刊的相关报道,综述如下。1 过敏反应1.1 过敏性休克 兰新辉[2]报道1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女性患者静脉滴注甲硝唑250 ml,20分钟后出现手、足、面部奇痒及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咽喉填塞感、声音嘶哑、头晕。测血压75/0 mm Hg,心率130次/min,手足、面部、腹部四肢皮肤出现红色不规则斑丘疹。立即停药,予抗过敏性休克治疗,1小时后上述各种症状消失。另据安永寿等[3]报道一例,因前列腺电切术后使用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首次使用任何不良反应,第2次同样方法使用同一批号该药,输液速度30滴/min,约输入50 ml时即出现迟发型过敏性休克的症状。该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第2次使用后出现过敏史性休克,考虑可能是首剂药物使机体致敏而发生休克。提示临床使用甲硝唑好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对有过敏史者应慎用。

    作者:刘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胆囊内瘘17例诊治体会

    胆囊内瘘是胆囊结石的少见并发症,诊断及治疗均较困难。我院1985年1月~1998年6月共行各类胆道手术1 640例,发现胆囊内瘘17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7例中男7例,女10例;年龄37~76岁,平均54.6岁。病程5月~7年,>4年12例。伴糖尿病、高血压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病等合并症9例。1.2 类型 胆囊十二指肠瘘7例,胆囊胃瘘1例,胆囊结肠瘘4例,胆囊胆总管瘘5例。1.3 临床表现与治疗 胆囊内瘘的主要症状是反复的胆道感染、右上腹痛、消化不良等。本组4例胆囊结肠瘘患者有间歇性腹泻病史,1例胆囊胃瘘伴呃逆、呕吐胆汁。均经B超检查,钡剂灌肠造影3例,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3例,CT扫描4例,内镜检查5例。2例经PTC和CT检查诊断胆囊十二指肠瘘,1例钡剂灌肠确诊为胆囊结肠瘘, 其余14例均系术中发现。行胆囊切除14例,胆囊大部切除3例,十二指肠修补7例,结肠修补4例,胆总管空肠ROUX-Y吻合3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2例,胃修补1例。治愈16例,1例死于术后应激性溃疡大出血。

    作者:章健;章安庆;章崇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21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临床与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影像学特点,主要观察脑膜及脑室的CT改变。结果 CNS-L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CT扫描示脑实质内单发或多发性低密度或高密度病灶,脑实质扩大、脑沟增宽。结论 CT扫描有助于CNS-L的确诊。

    作者:徐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左右室粘液瘤并发肺、肾、冠状动脉栓塞1例

    1 病历简介  男,26岁。因咳嗽、咯血、胸痛、气急两个月、腹泻半个月、腹胀、下肢水肿1周于2000年5月25日9时30分入院。查体:平卧位,右侧手臂内侧可见小片状出血点,巩膜无黄染;右下肺部叩诊浊音、语颤下降、呼吸音减低,未闻及音;左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音;心尖搏动在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侧1 cm,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率78次/min,律齐,心音低纯,未闻及杂音;腹部饱满,肝肋下1 cm,质软、边纯,无压痛,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腰骶部水肿,两肾区叩击痛(+);双下肢水肿()。5月24日胸片示两肺病变,心脏增大。以肺结核首先考虑,5月25日CT示两上肺及左舌段见散点片状阴影,形态不规整,境界清;右中叶外段见一“三角形”状大片状影,密度不均,分界清;右背侧胸腔见“新月形”积液影,心脏明显扩大,尤以左心明显;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B超示肝脏弥漫性肿大,双肾回声改变符合慢性肾病声像图;大量腹水。5月26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扩大,左室舒张期内径70 mm,左室收缩期内径60 mm;射血分数31%,左室短轴缩短率15%,左房内径46 mm;左室内见三个稍强回声团,分别附于室间隔,心尖部及左室后壁上大者为25 mm×15 mm;右室内见一22 mm×15 mm的稍强回声团,附于室间隔上,右瓣膜回声尚可;左右室粘液瘤,二尖瓣关闭不全,少量心包积液。

    作者:陈卡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深在性囊性结肠炎3例误诊误治分析

    深在性囊性结肠炎少见,临床往往对此病认识不足而导致误诊。我们近2年遇到3例,现对其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25、27、30岁。均有1、2年脓血便、粘液样便史,伴腹痛,其中1例伴腹部肿块,1例就诊时为肠梗阻。实验室检查:1例行下消化道造影,发现肠腔狭窄,肠壁僵硬,考虑占位性病变。2例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溃疡,肿物,考虑为结肠癌。误诊误治情况:3例均考虑结肠癌,1例行肠管节段性切除,1例行直肠癌腹-会阴联合根治术。确诊经过:1例经内镜下取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另2例经术后切除标本病理检查确诊。

    作者:李玉兰;刘建军;王燕;肖大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5例自发性脾破裂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脾破裂误诊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1986~1998年我院收治的8例自发性脾破裂的临床资料。结果 误诊5例,误诊率62.5%。结论 凡不明原因上腹部疼痛,伴有失血征象而无法解释,无外伤史,积极行B超、腹穿以明确。若有血吸虫、肝炎等肝脾病变或脾亢更应警惕本病,发病前有饱食或重体力劳动等腹压增高原因有助诊断。

    作者:杨治;王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头部难产所致尿瘘的保守治疗(附9例报告)

    目的 探讨头部难产所致尿瘘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 当发现尿瘘时,即刻静脉给于抗生素并同时冲洗阴道、局部用药、留置导尿管,以保持膀胱空虚有利于改善局部血供。结果 9例患者经治疗后阴道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阴道粘膜坏死区域逐渐修复。其中8例完全修复,粘膜恢复正常,拔导尿管后无尿瘘。结论 保守治疗是简单易行、积极有效的措施。甲硝唑能有效抑制厌氧菌的生长。

    作者:邱芳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