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rugada综合征

宋于康;林文辉;张济富

关键词:Brugada综合征, 心电描记术
摘要:Brugada综合征系西班牙学者Brugada等[1]于1992年首先报道,以反复心源性晕厥或猝死及心电图(ECG)V1~V3导联ST段异乎寻常的抬高、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RBBB)为特点。因其预后差,属心脏急重症,已引起各国心脏内科学者的关注。之后美国、中国相继有报道,近来Brugada等[2]报道了对63例该综合征患者进行长期观察的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其内容。1 临床特点  无任何诱因突发的反复晕厥或猝死为其首要特点,患者多为中年人,无发作先兆,少数人有家族史。Brugada等报道的63例该综合征患者,第一次心律失常发生的平均年龄为35~41岁(2~77岁),22例患者无症状,多于常规体检或家族调查中发现;其余41例患者中9例表现为不明原因晕厥,32例为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存活;27例有猝死家族史,猝死事件发生率达74.6%。Brugada等同时发现室颤的复发率很高,经随访3年约40%无症状患者有高猝死风险。国内报道的4例中3例表现为晕厥,首次心律失常发作年龄为32~36岁,其中1例有家族史[3~5]。我们近收诊1例,男性,35岁。以反复晕厥就诊,无家族史。目前研究认为,Brugada综合征与心脏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有关,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6]。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再生障碍性贫血151例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中肝炎相关再生障碍性贫血16例(10.6%)。联合应用环孢霉素与雄激素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总有效5例(71.43%),明显高于单用雄激素组(P<0.05)。结论 肝炎病毒可引起骨髓衰竭,要加强对病毒的检测。联合应用环孢霉素与雄激素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明元;刘新月;彭孝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甲硝唑的副作用

    甲硝唑已广泛用于治疗或预防厌氧菌引起的系统或局部感染。其口服吸收好,在体内分布广泛,可进入唾液、乳腺、肝脓疡的脓液中,也可进入脑脊液[1]。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的大量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本文检索1982~1998年部分医学期刊的相关报道,综述如下。1 过敏反应1.1 过敏性休克 兰新辉[2]报道1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女性患者静脉滴注甲硝唑250 ml,20分钟后出现手、足、面部奇痒及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咽喉填塞感、声音嘶哑、头晕。测血压75/0 mm Hg,心率130次/min,手足、面部、腹部四肢皮肤出现红色不规则斑丘疹。立即停药,予抗过敏性休克治疗,1小时后上述各种症状消失。另据安永寿等[3]报道一例,因前列腺电切术后使用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首次使用任何不良反应,第2次同样方法使用同一批号该药,输液速度30滴/min,约输入50 ml时即出现迟发型过敏性休克的症状。该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第2次使用后出现过敏史性休克,考虑可能是首剂药物使机体致敏而发生休克。提示临床使用甲硝唑好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对有过敏史者应慎用。

    作者:刘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组以无力、疲劳、睡眠质量差、认知功能下降及一些躯体症状,如反复咽痒、肌肉痛、头痛、关节痛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1994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防御中心明确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定义及诊断标准,使该病病因、病理及治疗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更精确更深入的阶段,本文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历史的回顾及诊断标准的建立  在19世纪中期,首先由美国神经病学家Charles Beard描述,其症状与现在定义的CFS相似,并命名为神经衰弱。20世纪初,放弃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而称为流行性神经肌无力、良性肌痛性脑脊髓炎、冰岛病等。1994年美国提出仍用慢性疲劳综合征名称并明确其诊断标准[1]:病史不少于6个月,且目前患者职业能力、接受教育能力、个人生活及社会活动能力较患病前明显下降,休息后不能缓解,同时至少具备下列8项中的4项:①记忆力或注意力下降;②咽痛;③颈部僵硬或腋窝淋巴结肿大;④肌肉疼痛;⑤多发性关节痛;⑥反复头痛;⑦睡眠质量不佳,醒后不轻松;⑧劳累后肌痛。要明确诊断除具备以上主诉外,还需作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促甲状腺素,这些结果未提示异常,如患者具备如下情况之一,也不能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①具有可解释慢性疲劳的活动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睡眠无呼吸综合征、发作性睡病;②具有已经确诊且目前还未治愈的病,如恶性肿瘤、乙型或丙型肝炎;③既往或目前有重型精神病,如精神分型症、妄想、痴呆;神经性厌食;④发生慢性疲劳综合征之前有酗酒或其它药物依赖史。

    作者:杨丽;杨露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应用硫酸镁预防开胸术后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胸部手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对心肺功能影响极大,是造成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我们观察一组开胸术后常规应用硫酸镁对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胸外科ICU病房内术前无明显心律失常病史的开胸术后患者115例,随机分为硫酸镁组和对照组。硫酸镁组55例中男41例,女14例;年龄36~78岁,平均54.8岁;全肺或肺叶切除40例,食管胃部分切除10例,纵隔手术5例;术后常规静脉滴注25%硫酸镁8~10 ml/d,连续3~5天。对照组60例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40~76岁,平均55.2岁;全肺或肺叶切除44例,食管胃部分切除6例,纵隔手术7例,探查3例。两组除对照组不给硫酸镁外,其余治疗相同,术后常规吸氧3 L/min,均使用惠普系列监护仪行24小时心电监护。

    作者:刘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心包脂肪垫3例误诊分析

    心包脂肪垫是大量脂肪在心包外堆积,超声心动图诊断时易与心包积液混淆而造成误诊误治。近年来我们遇到3例,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  例1:女,48岁。因心悸、胸闷、心前区疼10天收入院。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查体:BP 128/76 mm Hg(17/10 kPa),P 87次/min。肥胖体质,双肺无干、湿性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心率87次/min,律齐,心音低钝,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心电图示:窦性节律,Ⅱ、Ⅲ、aVF的ST段压低约0.05 mV,V4、V5 T波低平。心脏彩超示:心尖部包裹性心包积液(无回声暗区,厚处为1.2 cm)。诊断: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给予皮质激素病情未见减轻。心包穿刺未抽出液体。心脏CT检查示局限性心包脂肪垫(CT值为-93 Hu)。修正诊断为冠心病、心包脂肪垫。予以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后好转出院。

    作者:薛城敬;李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晚期盲肠癌反复误诊1例

    1 病历简介  女,54岁。因右下腹疼痛、腹胀、纳差20天,于1999年2月19日入我院。入院前20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阵发性疼痛,伴恶心、腹胀、纳差及尿少,曾在当地医院按“肝硬化伴腹水”治疗,效果差。查体:意识清,慢性病容,消瘦,轻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正常。腹部中度膨隆,腹肌紧张,右下腹轻度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4.3×109/L。腹腔穿刺抽出黄色混浊腹腔积液,Rivalta试验(+),白细胞1 000×106/L,单核细胞0.51,多核细胞0.49,红细胞380×106/L,形态基本正常,总蛋白43.8 g/L。初步诊断: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肝硬变失代偿期。予抗生素、利尿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及支持治疗,但腹水明显增多,进行性消瘦。B超、CT检查均未示明显的肝硬变征象。于右下腹扪及一约8 cm×10 cm大小质硬包块,移动性差。3月5日行腹膜活检示转移性低分化腺癌。查血CA19-9(糖链抗原19-9)42.58 IU/ml(参考值<37 IU/ml)、AFU(岩藻糖苷酶)704.28 μmlo/(L*h)[(参考值<650 μmol/(L*h)]、CA-125(癌抗原-125)174.2 ku/L(参考值0~35 ku/L)。为寻找原发癌灶,行胃镜及活检示胃多发性溃疡。肠镜:横结肠以下结肠粘膜未见异常(因患者体质弱,不能耐受而未能行镜至回盲部)。由于CA-125明显增高,考虑为卵巢来源的腹膜转移性低分化腺癌。行妇科B超检查示子宫附件为绝经期声像,中下腹形态不规则实性包块,周围肠管粘连。诊断为腹腔恶性肿瘤,性质待查。于1999年3月12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大网膜被肿瘤完全浸润,无法剥离。盲肠处可触及一约5 cm×6 cm×8 cm大小肿块,肝脏、腹膜、小肠均见种植性转移肿块,无法行姑息切除术。于大网膜取2 cm×2 cm×1 cm肿块送病理检查后关腹。术后病理诊断:盲肠低分化型腺癌并腹腔广泛转移。出院10天后死于全身衰竭。

    作者:杨芳;黄纯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49例贝赫切特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贝赫切特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病年龄多见于青壮年,发病部位的发生率依次为口腔100.0%、皮肤81.6%、生殖器69.4%、眼44.9%、血管18.4%、关节12.2%、心脏和神经各10.2%、消化道和肾脏各6.1%、肺4.5%。结论 此病临床表现复杂,实验室诊断缺特异性,不能根治。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缓解症状,延缓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鱼云霞;王海英;朱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和一氧化氮

    钙通道拮抗剂目前在高血压、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是钙通道拮抗剂中的一种,它主要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L型钙通道,使进入细胞内钙离子减少,从而使血管平滑肌舒张,使血管扩张。钙通道拮抗剂具有一定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近研究表明钙通道拮抗剂,特别是二氢吡啶类钙通道拮抗剂可使体内内源性的一氧化氮(NO)合成和分泌增加,本文对此综述如下。1 血管内皮功能和一氧化氮  血管内皮的完整和血管内皮功能的正常对于维持血管壁的光滑和血流的通畅具有重要意义。血管内皮可分泌一系列活性物质,如NO、前列环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血栓烷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作者:黄震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伤寒1例

    1 病历简介  女,7岁。因咳嗽10余天伴发热3天入院。入院前10天咳嗽、声嘶。3天前发热,T 39 ℃,咳嗽、气急、精神萎靡、纳差,经院外诊治无效,门诊以肺炎收入院。患儿按时作过常规预防接种,父母体健。体检:T 40 ℃,P 100次/min,R 48次/min,发育营养中等,精神萎靡、气急,无皮疹,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无脓点。右下肺呼吸音稍减低,未闻及音。心率100次/min律齐。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扪及。X线胸片:右肺下部片状模糊影,右肺门下部纹影稍增强。X线诊断:右下肺感染。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2.35~5.15)×109/L,中性粒细胞0.55~0.58,淋巴细胞0.42~0.45;诊断:右肺节段性肺炎。

    作者:张孝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肝性脑病误诊为脑血管病1例

    1 病历简介  男,72岁。因烦躁不宁、神智不清10小时,于2000年5月14日凌晨1:00入院。发病前因感冒在家服药3天,静脉输液(药物及量不详)1天,输毕出现烦躁不安,以至躁狂,坐卧不安,神志不清,叫嚷,持续不减。15年前因胆结石、胆囊炎曾行胆囊切除术,无其它病史。入院查体:T 36.8℃,P 83次/min,R22次/min,BP 150/90 mm Hg(20/12 kPa)。灯下巩膜未见黄染,双眼球右向凝视,瞳孔左侧直径2.5 mm,右侧直径4.0 mm,对光反应灵敏。两肺呼吸音清,无音。心率83次/min,律不齐,偶早搏。腹平软,肝、脾未及。四肢肌张力高,以右侧为著;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膝腱反射亢进;双侧巴彬斯基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因不合作,无法做脑CT检查。初步诊断为脑血管病,脑出血可能性大。经吸氧及给予甘露醇脱水及安定镇静治疗,症状无明显好转,且出现阵发性肢体抽搐。4小时后再次肌注安定10 mg后入睡,呼之不醒,发现巩膜重度黄染,全身皮肤黄染,又考虑黄疸待查,肝性脑病?B超检查肝、脾、胰腺未见异常,胆囊缺如;脑CT示硬膜下少量积液;心电图示低电压,偶发室性早搏,右束支传导阻滞。当日下午检查肝功能及乙性肝炎表面抗原(HBsAg),回报为HBsAg阴性,总胆红素180 μmol/L,直接胆红素90 μmol/L,麝香草酚试验16 U,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42 μmol*s-1/L,总蛋白68.5 g/L,白蛋白37.5 g/L,球蛋白31.0 g/L。终诊断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急性肝性脑病。虽给予谷氨酸钠等治疗,昏迷程度仍逐渐加深,于第2天凌晨2:00死亡。

    作者:韩宗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肝硬变并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误诊的经验教训

    1 病历简介  例1:女,67岁。确诊“肝硬变”8年。1个多月前因“脾亢”行脾切除术+断流术,20天前痊愈出院。9天前感脐周隐痛,无呕血、黑便及发热。1天前腹痛加重,呈持续性胀痛,遂入院。查体:脐周轻度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血常规WBC 12.0×109/L,BPC 204×109/L,腹部透视无异常。予肌注山莨菪碱(654-2)10 mg、输磷霉素治疗,8小时后出现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血压下降,WBC 26.0×109/L,血气示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立即吸氧、纠酸、升压治疗未见好转,4小时后抢救无效死亡。尸解结果: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脾静脉血栓形成,近端空肠坏死约2.0 m,肠系膜上动脉未见血栓,亦无血性腹水。

    作者:陈万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与低血钙症抽搐(附34例临床分析)

    低血钙症所致的抽搐,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常有发生,但临床症状往往被原发疾病所掩盖,易被临床医师忽视,造成误诊。1992年2月~2000年2月我院共收治282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其中并发低血钙症抽搐34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4例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20天~4.5岁,平均2.3岁,其≤3岁25例,3岁以上9例,分别占73.5%、26.5%。病程早期(≤2周)3例,中期(≤4周)10例,晚期(>4周)21例,抽搐伴高热(体温≥39 ℃)15例,伴低、中度发热(37.5~38.9 ℃)7例,不伴发热13例,抽搐后神志丧失12例,占35.3%。

    作者:刘才银;熊顺军;王艳军;洪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糖皮质激素诱发肝大的临床观察

    糖皮质激素广泛运用于儿科临床,其副作用较多见,但引起急性肝大则非常罕见。现将我院近年所遇7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5例,女2例;年龄3~13岁,平均9岁。均否认有病毒性肝炎病史,临床排除其他药物所致的肝损害。单纯性肾病2例,紫癜性肾炎1例,脑炎4例。使用激素情况:使用地塞米松4例,剂量0.2~0.5 mg/(kg*d);强的松3例,剂量1.0~2.0 mg/(kg*d)。

    作者:朱亚非;朱建央;杨丽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儿童松果体生殖细胞瘤术后缄默症1例

    1 病历简介  男,5岁。因性早熟一年、头昏头痛半年、双目上视不能3个月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合作,双目内斜明显,上视不能。喉结突出,声调低沉,语言流利,胡须生长,体毛浓密,阴茎、睾丸发育成熟。CT、MRI示松果体肿瘤。拟择期肿瘤切除。全麻后,俯卧头低位,枕下正中切口,Krause入路,达手术区域。显微镜下肿瘤近全切除。术后病理报告:松果体细胞瘤。术后当天,患者神志清楚,不语,饮食尚可,持续26天。

    作者:孙健鸣;刘窗溪;刘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3例开放性胸腹联合伤延误诊治分析

    开放性胸腹联合伤多以刃器刺伤常见,多为盲管伤。通过本文分析3例开放性胸腹联合伤延误诊治的原因。1 病历简介  例1:男,26岁。左上腹刀刺伤8小时。查:休克表现,伤口位于左肋缘下。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剖腹探查发现胃体前壁、胃底部贯通伤,食物残渣外溢。行单纯胃裂口修补术,术中未探查膈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72小时进食,但体温持续中、高热不退,左下肺呼吸音消失,摄全胸X线片示胸腔中等量积液并气胸。追问病史,伤后曾咯血痰数口并感胸闷气促,术前因腹部体征典型,而忽略胸部检查。诊断开放性胸腹联合伤:①胃贯通伤;②左膈穿透伤;③左下肺刀刺伤;④创伤后急性脓胸。行胸腔闭式引流,引流物为稠厚脓液并有食物残渣。因引流效果不佳,食物残渣存留胸腔,胸腔感染不能消除,慢性脓胸形成,终行左胸腔纤维板剥脱术,见膈肌穿透伤,行膈肌修补术。痊愈出院。

    作者:钟元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垂体后叶素与山莨菪碱联用治疗肺结核大咯血

    肺结核大咯血是常见急症,需紧急处理。近年来有关治疗肺结核大咯血的方法报道较多,但疗效判断标准不一,有的不适用于基层医院。为探讨快速、高效的止血药物,我院1990~1998年采用垂体后叶素与山莨菪碱联用治疗肺结核大咯血,并与同期选用垂体后叶素治疗大咯血作比较研究,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89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垂体后叶素与山莨菪碱静滴组(治疗组)与垂体后叶素静滴组(对照组)。治疗组45例,男31例,女14例;年龄19~72岁,平均51.2岁;继发型肺结核以浸润病变为主者15例,以增殖及空洞病变为主者30例。对照组44例,男33例,女11例;年龄18~70岁,平均48.5岁;继发型肺结核以浸润病变为主者18例,以增殖及空洞病变为主者26例。以1次咯血>200 ml、24小时内咯血>500 ml为大咯血诊断标准。

    作者:秦润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副神经节瘤2例

    1 病历简介  例1:男38岁。因左上腹持续性疼痛伴腹部肿块入院,无发热,大小便正常。否认高血压史。查体:BP 120/75 mm Hg(1 mm Hg=0.1333 kPa),营养中等,发育良好,心肺正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左上腹可扪及12 cm×10 cm肿块,表面光滑质地稍硬,活动度差,轻触痛,移动性浊音(-)。肝、肾功能正常。血CEA(癌胚抗原)0.543 ng/ml,SF(铁蛋白)500 ng/ml,CA19-9(肿瘤糖类抗原)7.5 U/ml,CA50:5.3 U/ml。CT扫描示左侧后腹膜,胰腺的下后方见11.1 cm×9.1 cm×6.0 cm类圆形肿块影,其壁较厚,密度不均,其内见低密度影,并可见分层,增加扫描见不均匀轻度强化,瘤体内强化不明显,后腹膜未见肿大淋巴结。手术探查所见:横结肠下,左侧后腹膜处见类圆形巨大肿块,约15 cm×12 cm×8 cm,包膜尚完整,表面侧支血运丰富,血管充盈,切开后中央见三个腔隙,内有陈旧性血液。肿瘤与屈氏韧带、空肠、左肾包膜和腹主动脉粘连。

    作者:顾文良;陈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左右室粘液瘤并发肺、肾、冠状动脉栓塞1例

    1 病历简介  男,26岁。因咳嗽、咯血、胸痛、气急两个月、腹泻半个月、腹胀、下肢水肿1周于2000年5月25日9时30分入院。查体:平卧位,右侧手臂内侧可见小片状出血点,巩膜无黄染;右下肺部叩诊浊音、语颤下降、呼吸音减低,未闻及音;左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音;心尖搏动在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侧1 cm,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率78次/min,律齐,心音低纯,未闻及杂音;腹部饱满,肝肋下1 cm,质软、边纯,无压痛,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腰骶部水肿,两肾区叩击痛(+);双下肢水肿()。5月24日胸片示两肺病变,心脏增大。以肺结核首先考虑,5月25日CT示两上肺及左舌段见散点片状阴影,形态不规整,境界清;右中叶外段见一“三角形”状大片状影,密度不均,分界清;右背侧胸腔见“新月形”积液影,心脏明显扩大,尤以左心明显;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B超示肝脏弥漫性肿大,双肾回声改变符合慢性肾病声像图;大量腹水。5月26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扩大,左室舒张期内径70 mm,左室收缩期内径60 mm;射血分数31%,左室短轴缩短率15%,左房内径46 mm;左室内见三个稍强回声团,分别附于室间隔,心尖部及左室后壁上大者为25 mm×15 mm;右室内见一22 mm×15 mm的稍强回声团,附于室间隔上,右瓣膜回声尚可;左右室粘液瘤,二尖瓣关闭不全,少量心包积液。

    作者:陈卡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非手术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阻塞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急性肢体动脉阻塞早期应用动、静脉内注射尿激酶并合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动脉治疗组24例,在患肢动脉内注入尿激酶;静脉治疗组6例,浅静脉内静滴尿激酶。两组均合用低分子肝素。结果 动脉治疗组:治疗7天后阻塞部位远端动脉搏动完全恢复12例;远端动脉搏动未扪及,但患者缺血症状缓解6例;肢体救治率为75%。静脉治疗组:远端动脉搏动恢复1例;远端动脉搏动未扪及,但缺血症状缓解1例;肢体救治率为33.3%。两组比较肢体救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动脉内注入尿激酶溶栓并合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阻塞,血管再通率高,方法简单易行,减少了复发率。

    作者:鞠琴;王国华;葛代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甲状腺疾病致气管狭窄误诊为支气管哮喘2例报告

    1 病历简介  例1:女,65岁。反复咳嗽、气喘、胸闷10年。自1985年以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咳嗽、气急、胸闷,时有呼吸困难,咳嗽有少许白痰,长期门诊按“支气管哮喘”予以氨茶硷、舒喘灵等治疗,症状可缓解。近2年来呼吸困难明显,发作频繁。曾做气管镜检气管无异常,于1995年收入院。曾于1965年做甲状腺切除术。体检:T 36.5 ℃,P 94次/min,R 26次/min,BP 130/84 mm Hg(17.3/11.1 kPa)。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气管居中,颈部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约7~8 cm。左侧甲状腺可触及一鸽蛋大小结节,质中,活动,无压痛。双肺可闻哮鸣音,未闻湿性音。心脏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血气分析:pH 7.5,PaO2 15.3 kPa,PaCO2 2.6 kPa,HCO3 16.5 mmol/L,BE 2.5 mmol/L。甲状腺B超:左侧甲状腺3.2 cm×2.9 cm,回声欠佳。X线胸片正常。诊断:支气管哮喘。住院后给予抗炎、平喘及对症治疗,症状未见好转。住院期间突然出现气急,呈吸气性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周身发绀,大汗淋漓。给予紧急气管切开后症状方缓解。后经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主支气管1~3环骨塌陷。考虑由于甲状腺手术后甲状腺肿压迫,造成大气道软骨软化,不能支撑而窒息。于是长期带气管套管,随访情况良好。

    作者:吴玉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