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非;朱建央;杨丽军
肺癌性淋巴管炎是肺转移瘤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报道较少。本文报告经病理检查证实和临床X线资料完整的8例肺癌性淋巴管炎,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3例,女5例;年龄40~60岁,平均56岁。原发肺癌2例,一例右肺中心型肺癌右上叶切除术后一年发现两肺弥漫性病变;另1例左肺中心型小细胞肺癌合并同侧肺癌性淋巴管炎。原发乳腺癌3例,胃癌1例,4例分别在原发病灶切除术后1~2年发现肺癌性淋巴管炎。2例查不到原发灶,但同时合并有骨转移。3例经支气管镜刷片发现癌细胞;2例分别经两次胸水细胞学检查查到癌细胞;2例经胸腔镜胸膜肺活检,组织病理HE染色见胸膜下、肺内淋巴管大量癌栓;1例开胸肺内肿块及胸膜肺活检确诊为燕麦型小细胞癌肺内淋巴管转移。
作者:魏祥;崔兵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甲硝唑已广泛用于治疗或预防厌氧菌引起的系统或局部感染。其口服吸收好,在体内分布广泛,可进入唾液、乳腺、肝脓疡的脓液中,也可进入脑脊液[1]。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的大量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本文检索1982~1998年部分医学期刊的相关报道,综述如下。1 过敏反应1.1 过敏性休克 兰新辉[2]报道1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女性患者静脉滴注甲硝唑250 ml,20分钟后出现手、足、面部奇痒及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咽喉填塞感、声音嘶哑、头晕。测血压75/0 mm Hg,心率130次/min,手足、面部、腹部四肢皮肤出现红色不规则斑丘疹。立即停药,予抗过敏性休克治疗,1小时后上述各种症状消失。另据安永寿等[3]报道一例,因前列腺电切术后使用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首次使用任何不良反应,第2次同样方法使用同一批号该药,输液速度30滴/min,约输入50 ml时即出现迟发型过敏性休克的症状。该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第2次使用后出现过敏史性休克,考虑可能是首剂药物使机体致敏而发生休克。提示临床使用甲硝唑好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对有过敏史者应慎用。
作者:刘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贝赫切特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病年龄多见于青壮年,发病部位的发生率依次为口腔100.0%、皮肤81.6%、生殖器69.4%、眼44.9%、血管18.4%、关节12.2%、心脏和神经各10.2%、消化道和肾脏各6.1%、肺4.5%。结论 此病临床表现复杂,实验室诊断缺特异性,不能根治。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可缓解症状,延缓并发症的出现。
作者:鱼云霞;王海英;朱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我院腹腔镜胆囊切术术后胆漏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7年来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胆漏27例的处理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术后胆漏的患者中行腹腔镜探查23例,其中21例经镜下处理治愈,2例因肝外胆管损伤改行剖腹探查,经胆管修补置支撑架T型管引流治愈;手术探查均于胆漏诊断明确后48小时内进行。4例肝下已置管且引流量较少,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胆漏应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同时强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对胆漏的预防。
作者:范育林;徐义仁;王敬民;龚仁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肩难产是一种较少见的产时并发症,由于其发生突然,胎头已娩出,胎肩被嵌顿于耻骨联合后上方,胎胸受压,使胎儿不能呼吸,常使无经验的助产者在惊慌失措中使用暴力牵拉胎头,造成母儿严重的并发症,故正确而快速的处理非常重要。我院1990年1月~2000年1月在住院分娩的9 685例产妇中肩难产35例,总结如下。
作者:雷云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减少布-加综合征的误诊误治措施。方法 分析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4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33例有误诊经过,平均误诊时间5.3年;②下肢病变为本病的主要表现,占84.8%;③彩色超声多普勒探查肝静脉及下腔静脉,100%均有阳性征象发现,而误诊的病例均未做该项检查;④仅4.3%患者的病毒标记为阳性,不超过一般人群阳性率。结论 布-加综合征症状多变,超声多普勒探查肝静脉及下腔静脉是筛查该病的重要手段。
作者:梅健;庄爱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头部难产所致尿瘘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 当发现尿瘘时,即刻静脉给于抗生素并同时冲洗阴道、局部用药、留置导尿管,以保持膀胱空虚有利于改善局部血供。结果 9例患者经治疗后阴道脓性分泌物逐渐减少,阴道粘膜坏死区域逐渐修复。其中8例完全修复,粘膜恢复正常,拔导尿管后无尿瘘。结论 保守治疗是简单易行、积极有效的措施。甲硝唑能有效抑制厌氧菌的生长。
作者:邱芳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彩色图像处理技术即把光学显微镜下的图像,进行采集、存贮、放大、缩小、打印及有关指标的测量,从而改变传统显微镜下观察图像的方法,使检验结果更具有直观性,有利于治疗前后结果的对比分析,为临床和科研提供科学、精确、可靠、直观性强的临床数据。目前已用于骨髓细胞与病理切片的诊断,而用于常规检查者尚少见报导。1 系统组成与原理 本系统采用Visual C、Delphi等计算机语言编制程序,在WINDOWS 3.2环境下进行操作,其图像处理可分三个部分:图像采集模块(图像数字化),图像处理模块(数字图像处理),图像存贮及打印模(图像输出)。
作者:杨齐鸣;杨秋;苗丽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急性氟乙酰胺中毒起病急、病情重,如不及时抢救,常合并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u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MSOF)而危及生命。我院1995年1月~1999年1月收治急性氟乙酰胺中毒50例,其中20例发生MSOF,死亡9例,死亡率达18%。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8例,女12例;年龄<3岁2例,~5岁13例,~10岁4例,>10岁1例。从服药到发病时间:<10分钟5例,~1小时8例,>1小时7例。从发病到本院就诊时间:<1小时1例,~2小时3例,~4小时10例,>4小时6例。均为误服中毒。
作者:王昕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男,1岁5个月。因腹痛、腹胀、反复呕吐3小时入院。发病前进食大量肉食品、山楂等,7小时后突然哭闹不止,自诉腹痛、腹胀,并反复呕吐,吐大量胃内容物。无畏寒、发热,无排便、排气。查体:烦躁不安,脉搏160次/min,腹胀,全腹压痛,腹穿抽出淡红色稀薄液体。疑为急性肠梗阻,肠坏死。在局麻加基础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小肠、结肠普遍胀气,结肠肝曲、横结肠及结肠脾曲无异常,胆囊张力高。清除血性腹水400 ml,打开胃结肠韧带,见整个胰腺肿胀、变硬、被膜下出血,胰腺呈棕色。诊断: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术中将胰腺被膜作多部位多方向切开减压,并清除部分坏死组织,冲洗腹腔,胰头、胰尾部各置引流管1条,胆囊内置蕈状引流管1条。术后检查血白细胞计数33.5×109/L,腹腔渗液淀粉酶4 240 U。术后给予补液、抗休克和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及抗生素等治疗,痊愈出院。
作者:孙孝红;张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性激素及其比例关系在绝经后女性冠心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测定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患者和绝经后健康女性的血清雌二醇、孕酮及睾酮水平。结果 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组血清孕酮、睾酮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雌二醇/孕酮、雌二醇/睾酮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孕激素及雄激素水平过高是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性激素比例失衡与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病有关。
作者:刘四海;邹晖;郭文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12导联同步全息动态心电图、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3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的12导联同步全息动态心电监测系统(12-DCG)监测报告、冠状动脉造影(CAG)及12导联常规心电图(12-ECG)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AG、12-DCG、12-ECG对CHD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0.6%(29/32)、65.6%(21/32)和46.8%(15/32)。12-DCG与12-ECG相比、12-DCG与CAG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12-DCG具有心肌缺血的定位诊断功能,在诊断CHD心肌缺血方面明显优于12-ECG,有实际应用价值。对于尚不能开展CAG的医院或难以接受CAG的患者,12-DCG是一种安全、重复性强、较准确、无创伤诊断CHD心肌缺血的较好手段。
作者:马丽雅;金春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女,51岁。因右上腹痛半年于1997年11月20日以“肝癌?胆囊炎”收住院。半年前原因不明右上腹痛,呈持续性隐痛,向右腰部放射,活动后加重;与进食、排便无关;不伴腹泻,无恶心、呕吐、发热;食欲尚可,二便正常。发病后体重下降约10 kg。曾按“胆囊炎”治疗效果欠佳。既往体健,常到田间劳动。查体:T 36.7 ℃,P 60次/min,R 19次/min,BP 130/82 mm Hg(17/11 kPa);一般情况好,超力型体型,皮肤粘膜无黄染、出血,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无异常;右上腹饱满,可触及一约4 cm×7 cm大小不规则质软包块,边界欠清,活动度差,轻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右肾区轻叩痛,无移动性浊音;脊柱自然弯曲,无压痛;四肢活动无异常。
作者:李君;冯如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例1:男38岁。因左上腹持续性疼痛伴腹部肿块入院,无发热,大小便正常。否认高血压史。查体:BP 120/75 mm Hg(1 mm Hg=0.1333 kPa),营养中等,发育良好,心肺正常。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左上腹可扪及12 cm×10 cm肿块,表面光滑质地稍硬,活动度差,轻触痛,移动性浊音(-)。肝、肾功能正常。血CEA(癌胚抗原)0.543 ng/ml,SF(铁蛋白)500 ng/ml,CA19-9(肿瘤糖类抗原)7.5 U/ml,CA50:5.3 U/ml。CT扫描示左侧后腹膜,胰腺的下后方见11.1 cm×9.1 cm×6.0 cm类圆形肿块影,其壁较厚,密度不均,其内见低密度影,并可见分层,增加扫描见不均匀轻度强化,瘤体内强化不明显,后腹膜未见肿大淋巴结。手术探查所见:横结肠下,左侧后腹膜处见类圆形巨大肿块,约15 cm×12 cm×8 cm,包膜尚完整,表面侧支血运丰富,血管充盈,切开后中央见三个腔隙,内有陈旧性血液。肿瘤与屈氏韧带、空肠、左肾包膜和腹主动脉粘连。
作者:顾文良;陈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们用颈部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观察颈椎病患者椎动脉的管径和血流的变化,探讨颈椎病对脑血流的影响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本组58例,其中男34例,女24例;年龄40~64岁,平均46岁。病例选择依据:①临床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部不适、耳鸣、手麻、上肢无力等症状;②X线及颈椎CT有颈椎退行性改变。诊断符合1984年5月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诊断标准。有的患者就诊时发现存在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正常对照组50例,平均年龄44岁。
作者:陶爱华;常伶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脾破裂误诊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1986~1998年我院收治的8例自发性脾破裂的临床资料。结果 误诊5例,误诊率62.5%。结论 凡不明原因上腹部疼痛,伴有失血征象而无法解释,无外伤史,积极行B超、腹穿以明确。若有血吸虫、肝炎等肝脾病变或脾亢更应警惕本病,发病前有饱食或重体力劳动等腹压增高原因有助诊断。
作者:杨治;王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病历简介 女,44岁。因发现右侧颈部肿物一月余入院。无发热疼痛,无呼吸困难,无声嘶,无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无多食多汗,无体重减轻,无长期服药史,无放射线及毒物接触史,生活居住于非缺碘地区,无特殊饮食嗜好,家族无类似疾病史。检查:体形肥胖,气管居中,无颈静脉怒张;右侧甲状腺Ⅱ度肿大,其下可扪及一约3 cm×3 cm大小包块,囊性感,无压痛,质韧,表面光滑,边界欠清,与周围无粘连,局部皮肤无发红,可随吞咽上下活动,无血管杂音。未扪及颈部淋巴结。甲状腺放射免疫测定:甲状腺吸碘[3]率正常,T3、T4、TSH、rT3、FT3、FT4、TG-A、TM-A正常。B超示:左侧甲状腺3.4 cm×1.9 cm×1.3 cm,其内回声细小均匀;右侧甲状腺5.2 cm×2.5 cm×3.2 cm,其内可见一3.0 cm×2.5 cm的混合区,以液性为主,并见一中等回声光团,边界尚清。诊断为右侧甲状腺腺瘤囊性变声像。手术中见右侧甲状腺上极有一约3.5 cm×2.0 cm×2.5 cm大小之囊性包块,因显露差,行穿刺抽出囊内陈旧性积血15 ml,切除部分甲状腺组织及包块。
作者:周虹;刘文丽;郭晋;李凯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精索肿瘤临床少见,而原发于精索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则更为少见,兹报告1例。 男,43岁。因右下腹隐痛并放射至右侧睾丸胀痛2个月,于1998年9月19日入院。查体:右下腹可扪及15 cm×10 cm×10 cm硬质肿物,活动度小,向上推移肿物时同侧睾丸上移。B超示右侧盆腔内16 cm×12 cm×10 cm实性肿物。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源于右侧精索,包膜不完整,与周围轻度粘连。游离肿物,连同精索、睾丸完整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病理报告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免疫组化:Vimentin[波形蛋白(间质肿物)](+),a-AT[抗胰蛋白酶(纤维组织细胞起源)](+),Actin[肌动蛋白(肌组织起源)](-),Desmm[结蛋白(横及起源)](-),S-100[神经外胚层(黑色素起源)](-),Keratin[角蛋白(上皮起源)](-)。
作者:卢培明;夏仲军;宋协芹;姜丽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是中枢神经系统合成并释放的一种内源性阿片肽,可参与正常的及某些病理状态下的呼吸调控。为了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β-EP水平与动脉血气的关系,我们在观测中同步检测了肺心病患者血浆β-EP和血气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32例,男21例,女11例;平均(66.62±8.67)岁。诊断符合我国1977年肺心病会议修订标准。对照组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63.05±8.28)岁,系健康体检者,且无吸烟史。
作者:张玉华;乔丽敏;杨丽娟;吴和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低血钙症所致的抽搐,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时常有发生,但临床症状往往被原发疾病所掩盖,易被临床医师忽视,造成误诊。1992年2月~2000年2月我院共收治282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其中并发低血钙症抽搐34例。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4例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20天~4.5岁,平均2.3岁,其≤3岁25例,3岁以上9例,分别占73.5%、26.5%。病程早期(≤2周)3例,中期(≤4周)10例,晚期(>4周)21例,抽搐伴高热(体温≥39 ℃)15例,伴低、中度发热(37.5~38.9 ℃)7例,不伴发热13例,抽搐后神志丧失12例,占35.3%。
作者:刘才银;熊顺军;王艳军;洪艳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