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芳
目的 评价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与胸内吻合术两种术式的优势及治疗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分别对采用颈部吻合术治疗的407例,胸内吻合术治疗的44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颈部吻合术较胸部吻合术扩大了切除食管的长度及淋巴结清除的数目;减少了吻合口瘘和肺部的并发症;降低了手术的病死率.结论 颈部吻合术较胸内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术式更合理,疗效更好.
作者:冯笑山;陈书昌;孙江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肺炎是老年人常见病,其中老年吸入性肺炎占重要地位.1996年1月~1999年12月我院收住40例老年吸入性肺炎,占同期老年人肺炎202例的19.8%.现对其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袁亚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肠系膜上静脉主干共有12~16条属支,收集全部空肠和大部分回肠的静脉血.肠系膜上静脉主干或其属支都会由于肝硬变致血流郁滞或外伤性肠系膜血肿、脾切除等原因造成急性血栓形成,而导致相应肠管的急性缺血坏死.肠系膜上静脉主干急性血栓形成十分罕见.我院1983年9月~1999年8月共收治肠系膜静脉急性血栓形成3例,均为肠系膜上静脉属支的急性血栓形成.报告如下.
作者:张献华;崔文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外伤性脾破裂延迟性出血,因其并不立即表现内出血休克的体征常延误诊治.我院自1989年10月~1999年10月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延迟性出血14例,占同期脾外伤的10%,低于国外报道14%~16%,报告如下.
作者:邓国忠;徐开佐;嵇勇;伏承平;朱聘礼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复发性非外伤性脑出血的病死率、致残率较高,预后不良,研究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特征对指导治疗及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我院近10年来23例复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总结如下.
作者:王轶瑾;王秀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小儿大网膜囊肿较少见,且无典型症状,极易误诊,现报告2例误诊病例.
作者:徐洪敬;聂正传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 女,32岁.反复腹胀7年,胸闷、气短1月,于2000年4月7日入院.既往无肝炎接触史,无输血及药物过敏史.
作者:徐国民;王慧芬;李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静脉滴注前列腺素E1对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肺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的影响.方法 对34例肺心病患者连续10天静脉滴注前列腺素E1 200 μg/d.治疗前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肺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作血气分析.结果 前列腺素E1治疗后肺动脉平均压(mPAP)显著降低(P<0.01),右心室射血前期(RPEP)、右心室射血时间(RVET)均有改善,PaCO2下降,SaO2上升(P<0.05);PaO2无明显改变.结论 前列腺素E1可以降低肺心病患者的肺动脉高压,改善右心功能并减轻二氧化碳潴留.
作者:毕筱刚;周凤丽;张天托;张扣兴;唐英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文总结1997年在加拿大圣·爵士夫医院进修期间参与17例肺叶袖状切除术及5例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经过,以探讨佳的处理方法.
作者:邵仲凡;G.E.M.Young;John D.Miller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急性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病,但往往难于及时作出正确诊断.1998年3月~2000年8月我们对33例临床或B超疑诊肠套叠的患儿采用B超引导下低压灌肠检查,效果满意.
作者:杨健;江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肺炎型肺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病理活检,毛刷涂片或支气管肺泡灌洗确诊4例,反复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确诊8例,经皮肺穿活检确诊4例.施行肺叶切除8例,复合肺叶切除2例,一侧肺切除6例,其中14例为根治性手术,2例为姑息性手术..结论 痰癌细胞学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肺癌,纤支镜可提高阳性检出率,必要时经皮肺穿活检以明确诊断.一经确诊,宜首选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袁五营;李清华;李遂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短P-R间期综合征的原因.方法 对15例短P-R间期综合征的患者,进行食管心房调搏(TEAP)检查,然后对检查结果 及参数对比分析.结果 房室结双径路(DAVNP)检出率66.67%(10/15),L-G-L综合征检出率26.67%(4/15),潜在性预激综合征检出率6.67%(1/15).结论 短P-R间期综合征多见原因是房室结双径路,其次是L-G-L综合征.
作者:路明慧;孙汝平;高传玉;李炜;宋晓卫;史彩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严重威胁生命的心脏病之一.随着心肌病检查手段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超声心动图的广泛应用,为诊断心肌病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但心肌病的治疗仍然是临床医师非常关注且棘手的问题,尚未证明某种治疗可改善预后,有关该病治疗的随机研究较少.现就目前该病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徐金兰;刘巧凤;张承俊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男,36岁.因活动后突发胸痛持续8小时由急诊入CCU.疼痛部位于胸骨中段后,呈压榨性,疼痛范围手掌大小,未向肩、背部放射,含服硝酸甘油无明显缓解,不伴大汗、头晕,无恶心、呕吐.
作者:李朋合;李志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组资料表明脑出血后引起脑室系统脑脊液的分泌节律变化,目前国内少有报道.本文对6例脑出血患者脑脊液分泌的生物节律变化进行了25天观测,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劳恩荣;宋治;资晓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男,28岁。因剧烈胸、腹痛1小时入院。腹痛前空腹食甜瓜5个,约1小时后腹痛、腹胀、恶心、剧烈呕吐。呕吐物呈暗红色。呕吐后感剧烈胸痛,尤以深呼吸时为著。
作者:田洪德;杨爱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院1996年10月~1999年9月采用鞘内注射甲氨蝶呤联合放、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12例,收到很好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均为住院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40~72岁,平均54.5岁.所有病例均经术后病理、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病理或CT、MRI确定诊断.术后脑转移3例,晚期肺癌脑转移9例.
作者:赵彦南;刘万志;赵要顺;马艺;赵艳勋;朱艳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膀胱腔内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对膀胱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探讨一种有效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新疗法.方法 采用盐析法,由手术切除的患者自体膀胱肿瘤标本制备膀胱肿瘤可溶性抗原(BTSA),以卡介苗为佐剂,共同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成为抗膀胱肿瘤效应细胞(BT-BAK)细胞.将BT-BAK细胞应用于肿瘤切除术后浅表性膀胱癌患者的膀胱腔内灌注治疗,定期行膀胱镜复查及膀胱粘膜活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尿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 37例治疗后,膀胱粘膜组织学观察显示为轻或中度非特异性炎症性反应,仅1例发现粘膜上皮轻度异型性增生,复发率为2.7%.治疗后患者尿液中IL-2、TNF-α及IFN-γ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结论 BT-BAK细胞膀胱灌注应用于膀胱癌术后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膀胱局部的免疫反应水平,降低膀胱癌的复发率.
作者:孙东;李晓强;左岭;程爱国;张庆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对镁的研究的深入,其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拓宽,特别是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等内科疾病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将镁在内科疾病的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舒易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西沙必利混悬液及思密达联合应用对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患儿(总胆红素<256.5 μmol/L),分别给予西沙必利混悬液及思密达喂服.结果 服药后黄疸即未再加重,服药3天后皮肤黄疸减轻,胆红素平均降低37.5 μmol/L,服药7天后部分患儿黄疸消褪,胆红素值均降至安全范围内,有效率100%.结论 西沙必利混悬液及思密达联合应用治疗母乳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方便、利于推广,有利于母、婴身心健康,并不影响母乳喂养的有效手段.
作者:石宣;魏金铠;王欣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