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芬;陈少坚;陈锦泳;覃强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预防消化道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评价护理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近三年收治的消化道手术病人共113例进行研究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的愈合以及感染情况,比较两组护理方法的临床总满意率.结果 ①观察组的甲级愈合率为75.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数据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观察组的感染发生率为3.5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07%,数据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高达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57%,数据分析发现其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预防消化道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中,能显著改善切口愈合情况,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临床满意率,该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宾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腰椎螺旋CT图像后处理对腰椎椎弓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50例经X光平片、CT轴扫、螺旋CT扫描图像后处理确诊的椎弓峡部裂的影像表现,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在诊断椎弓峡部裂的不同应用价值.结果 螺旋CT容积扫描图像后处理重建可以清楚显示椎弓峡部裂的部位,裂隙宽度及椎体移位,椎管受压等相关继发病变影像.结论 螺旋CT容积扫描图像后处理重建是显示椎弓峡部裂的好方法.
作者:侯卫武;蒋君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机制及同源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及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同源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进行基因检测,采用氰氯苯腙进行主动外排泵筛选试验.结果 分离菌中非发酵菌占98.0%,肠杆菌科细菌占2.0%.细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19.4%),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氨基糖甙类的耐药率较低(0~21.7%),恶臭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33.3%),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对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敏感,短黄杆菌对复方新诺明敏感,黏质沙雷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敏感.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为2.9%,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为11.1%.鲍曼不动杆菌OXA-23、OXA-5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90.3%、100%;铜绿假单胞菌IMP-1、OprD2基因阳性率分别为4.3%、63.8%;恶臭假单胞菌IMP-1基因阳性率为33.3%(国内首次);弗劳地枸橼酸杆菌NDM-1基因阳性率为100%(国内首次);黏质沙雷菌KPC基因阳性率为100%.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表型阳性率为63.9%,铜绿假单胞菌为82.6%,恶臭假单胞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黏质沙雷菌和短黄杆菌为100.0%.鲍曼不动杆菌分为12种基因型(A-L),A型为主要基因型,占58.1%;铜绿假单胞菌分为10种基因型(A-J),A型为主要基因型,占44.1%.结论 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杆菌多重耐药严重;鲍曼不动杆菌产生OXA-23、OXA-51型β-内酰胺酶及主动外排泵高表达,铜绿假单胞菌的主动外排泵高表达和外膜蛋白OprD2缺失在介导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内首次在恶臭假单胞菌发现IMP-1基因、首次在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发现NDM-1基因;本地区耐碳青霉烯类菌株均为散发,但存在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优势克隆株流行.
作者:韦柳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分析不同种类抗生素在呼吸内科感染治疗中的成本效价情况,以期寻找疗效佳、经济效益好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20例感染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抗生素应用差别分为头孢美唑钠组(A组)40例、头孢呋辛钠组(B组)40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组(C组)40例,比较三种抗生素治疗的成本效果.结果 三种抗生素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成本费用明显低于B组、C组,A组C/E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呼吸内科感染治疗中优先选择头孢美唑钠抗生素治疗.
作者:唐路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以高职高专类高校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程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成因与预防进行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程教学中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运动损伤较多,并根据不同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作者:吴海晶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游离趾腓侧瓣移植修复拇、手指腹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对27例拇、手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游离趾腓侧瓣修复,并观察疗效.结果 本组27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植皮成活良好,术后随访2~24个月,拇、手指外形与功能满意.结论 游离趾腓侧瓣是修复拇、手指指腹缺损的良好方法.
作者:曹爱兵;曹瑞治;余英剑;李桂涛;刘恒;叶碧武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在不同血糖水平和糖尿病病程人群中进行骨钙素(BGP)、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数值测定,探究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BGP与血糖、血脂间的相互关系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ELISA法、电化学发光法、高压液相法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检测BGP与相关实验室参数指标.结果 (1)BGP水平从NGT到IFG再到新诊断T2DM组后到T2DM病程10年以上组逐渐降低(P<0.01).(2)BGP与FPG、HOMA-IR、HbA1C、TG呈负相关(P<0.01);BGP与BMI、TC无相关关系(P>0.05);BGP与FINS、HDL-C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P>0.05).(3)新诊断T2DM组与T2DM病程10年以上组间BGP、FPG、FINS、HOMA-IR、HbA1C、TG、HDL-C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BGP与FPG、HOMA-IR、HbA1C、TG及病程呈负相关(P<0.05),BGP与FINS、HDL-C呈正相关(P<0.05).结论 BGP与血糖及血脂关系密切,是糖、脂代谢调节的重要参与因子.
作者:张海军;闫晓光;卜宁宁;朱春萍;王慧慧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临床以腹腔镜术和开腹切除术对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并对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收集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70例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5例.观察组患者以腹腔镜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以开腹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都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两组个别患者出现了并发症,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率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 相比于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术能有效的对结肠癌并肠梗阻患者进行治疗,值得推广.
作者:丁正华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胸腺切除术治疗非胸腺瘤重症肌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开胸手术,实验组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切除脂肪组织及有效率比较,EORTC-QLQ评分实验组略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年随访有2例患者出现病情恶化,实验组MGFA评分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腺切除术是治疗非胸腺瘤重症肌无力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曾先文;胡朝阳;景其强;李金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为提升疗效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该类患者共计5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组方式进行研究.对照组研究对象均进行保守治疗,观察组研究对象则进行手术治疗.详细记录相关治疗及观察资料,并将两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在临床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为96.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42%;在平均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为(14.3±2.8)d,显著少于对照组的(24.5±5.6)d;在内毒素以及白细胞数量下降情况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手术方式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可以获得和保守治疗相比更好的疗效,其住院时间更短,降低内毒素和包细胞数量更多,患者满意度高,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李夏荼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烟雾病(MMD)患者64排128层螺旋CT诊断的血管造影影像学特征,探讨128层螺旋CT在MMD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2 12月收治的MMD患者32例,对其行128层螺旋CT检查,分析患者的影像特点并根据影像特征进行诊断.结果 32例患者中丘脑及基底节区脑出血11例,枕叶或额叶10例,脑梗死7例、短暂脑缺血4例;32例患者双侧颈内动脉末端狭窄或闭塞并大脑前、中动脉近端、后动脉狭窄或闭塞分别为10、8、5例,单侧颈内动脉末端狭窄或闭塞并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单侧大脑前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5、3、1例;32例患者均可显示异常增生烟雾血管.结论 128层螺旋CT在MMD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方冬秀;钟辉;孙仁荣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分析异丙酚与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输注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4月至2013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90例患者,依据采用的麻醉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A组、观察B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观察A组采用异丙酚与芬太尼靶控静脉输注麻醉,观察B组采用异丙酚与瑞芬太尼靶控静脉输注麻醉,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术前、术后的疼痛情况、身体体征变化、意识状态等.结果 观察A组的拔管后术后疼痛感评分(3.12±0.26)与观察B组的拔管后术后疼痛感评分(3.53±0.48)显著高于对照的拔管后术后疼痛感评分(3.75±0.5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临床麻醉中应用异丙酚与芬太尼或瑞芬太尼靶控静脉输注麻醉相比静吸复合麻醉的效果更加确切,能够有效的减少疼痛感,使患者可以处于稳定状态,提高恢复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唐文昌;曾宪荣;李信安;张佳群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尿毒症患者透析前后胸水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 检测研究对象透析前后胸水及血液中尿素氮(BUN)、肌酐(Cr)、钾、纳、氯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尿毒症患者透析前后胸水中的BUN、Cr、浓度明显低于透析前;透析后胸水中的钾浓度低于透前,钠、氯浓度透析前后无明显变化;血液透析对血液和胸水中的BUN、Cr降低程度基本相同.结论 血液透析可降低胸水中毒素的浓度从而达到治疗胸腔积液的目的.
作者:杨庆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患者腕带使用规范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神经外一科内部5名护士自愿组成一个“圈”,确立“提高患者腕带使用的规范性”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患者腕带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从原因中找出整改措施,按品管圈程序开展实施和效果确认.结果 应用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腕带使用规范性比活动前明显提高.圈员们在品管圈方法运用、团队精神、护理品质意识、脑力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均得到了提高.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患者腕带使用的规范性,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护理科研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
作者:罗艳芳;田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临床对ER阳性乳腺癌患者实施个案全程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我中心对ER阳性乳腺癌患者实施个案全程管理模式前后,随机选择100名ER阳性乳腺癌患者,归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此模式实施前后患者的满意度、依从性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评估和比较,观察其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完全依从者比例为91.0%(91/1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70/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9.0%(99/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1.0%(81/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案全程管理模式是具有针对性、人性化的高级护理干预模式,对ER阳性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起到积极影响作用.
作者:何芳;宋淑芬;何慧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脑卒中置胃管患者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分别标记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胃管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胃管护理的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胃管移位率为20.0%,胃管脱出率为2.5%,对照组患者胃管移位率为47.50%,胃管脱出率为22.5%,两组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降低胃管移位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芳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骨软骨瘤是临床常见骨肿瘤之一,多发生在股骨远端、肱骨及胫骨近端,掌骨及指骨干部发生较少,本院2013年收治1例,报道如下.一、病例报道患者,女,45岁,2年前无意发现右手小指掌指关节处有一包块,约花生米大小,质硬,无压痛,不影响手指屈伸活动;1月前发现包块变大,约蚕豆大小,小指活动受限,不能伸直.查体:右手皮肤完整,手背第5掌骨头处局部隆起,掌骨头偏尺侧可触及约蚕豆大小包块,质硬,压痛不明显,活动度差,小指屈曲正常,伸直轻度受限,指末梢血运正常.X线片示:右手第5掌骨远端异常骨质增生,与掌骨头相连,边界较清.术中见肿瘤位于伸指肌腱下,呈马鞍状贴附于掌骨头干骺端,偏向尺侧,约2.0 cm× 1.5 cm ×0.3 cm,包膜完整,质硬,基底位于第5掌骨背侧干骺端偏尺侧,术后病理检查回报:骨软骨瘤.
作者:吕曦;武东升;张苏斌;杨晓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我院三年来麻醉药品使用情况调查.方法 对我院2010-2012年麻醉药品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我院麻醉药品消耗金额逐年增加,占药品总金额的比例也逐年上升.2010年DDDs前三位的为盐酸吗啡针、盐酸吗啡片和芬太尼透皮贴剂,2011年DDDs前三位的为盐酸吗啡片、盐酸吗啡针和瑞芬太尼,2012年DDDs前三位的为盐酸吗啡片、盐酸吗啡针和芬太尼透皮贴剂.结论 作为临床医师,应该严格掌握麻醉药品使用的适应症和使用原则.总体来看,我院麻醉药品在临床应用中基本合理,无滥用倾向.但仍需严格管理,按需给药,促进合理用药.
作者:欧伟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青年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长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因胃癌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97例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197例胃癌患者中,年龄≤40岁的患者有15例(青年组),年龄>40岁的患者有182例(中老年组).结果 青年组患者女性比例较中老年组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老年胃癌患者相比,青年胃癌患者表现为病情较为恶化,具体体现在浸润较深(pT4者较中老年比例为高)、分化较差、弥漫型多见(按芬兰Lauren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治性手术后,青年组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姑息性手术后,青年组和中老年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中老年胃癌患者相比,青年胃癌患者以女性为多,病情较为恶化,但长期生存率类似.
作者:薛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不典型脑桥梗死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选取128例诊断为脑桥梗死的患者(不典型108例),同时选取128例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比较两种疾病患者其临床体征的异同.分别予CT及MRI DWI检查.结果 脑桥梗死组临床表现与大脑半球脑梗死类似,但也有差异.主要表现为头晕或眩晕发生率高,中枢性舌面瘫轻、失语轻、病理征少且病情容易进展.MRI DWI在对脑桥梗死的检查中具有明显的优势.结论 脑桥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诊断为大脑半球脑梗死,使用MRI DWI检查要优于MRI T1 T2及CT.
作者:姚键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