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琴;潘翠改;王晓猛;莫逊;史载祥;许继元;许艳军;韩冠杰
运动性猝死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6h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1],其主要特点是:①自发过程;②意外发生;③进展迅速。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将运动性猝死的时间定义在发病1h内,现就运动性猝死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预防综述如下。
作者:王晓伟;曹雪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表示离心加速作用时,可以重力加速度(g)的倍数形式表达,例如:6000×g离心10 min;或者以r/min描述,但此时需在给出离心机转速的同时给出离心半径,例如:离心半径8 cm,12000 r/min离心10 min。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清瘟败毒饮对脓毒症大鼠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探讨清热解毒法治疗脓毒症的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模型组(n=25)及清热解毒组(n=20)。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LPS)5 mg/kg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清热解毒组于制模后2 h首次给予清瘟败毒饮(生石膏30 g,生地黄10 g,水牛角15 g,黄连4 g,山栀子5 g,桔梗5 g,黄芩5 g,知母5 g,赤芍5 g,玄参5 g,连翘5 g,甘草5 g,牡丹皮5 g,竹叶5 g)0.01 mL/g,其余给药时间为每日08:00~09:00,每日1次;模型组给予等量温开水灌胃。对照组、模型组及清热解毒组于制模后不同时间点各取5只大鼠经腹主动脉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PCT、CRP水平;留取肺、肠组织标本,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制模后2 h模型组PCT水平即明显增高(ng/L:332.32±22.85比70.46±3.18,P<0.01),并持续到制模后72 h。制模后2、8、48 h对照组和模型组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制模后24 h、72 h模型组明显低于对照组(μg/L:281.34±32.81、237.84±41.42比350.09±56.67,P<0.05和P<0.01)。制模后8 h、24 h模型组和清热解毒组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清热解毒组制模后48 h起PCT明显低于模型组(ng/L:321.57±28.00比358.12±10.14,P<0.05),并持续到制模后72 h(ng/L:269.50±49.10比347.69±26.90,P<0.05)。清热解毒组制模后8 h起CRP水平即明显低于模型组(μg/L:232.73±13.29比335.35±53.78,P<0.05),制模后72 h两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μg/L:177.31±6.70比237.84±41.42,P<0.05)。与模型组比较,清热解毒组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肠黏膜炎症及间质水肿减轻。结论清热解毒法可有效降低LPS诱导的脓毒症大鼠血清PCT、CRP水平;改善炎性细胞在组织中的浸润,从而起到保护组织器官的作用。
作者:胡云霞;赵智强;杨洁;陈明祺;王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通常临床上危重患者肺脏是否发生病理变化,需将患者搬运至放射科行CT等影像学检查,即使进行床旁X线检查也过程繁琐,这对早期判断患者病情、减少转运风险提出了挑战。近年来超声技术在急诊室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床旁超声因其直观、快捷、准确等特点,被医生形象地比喻为“看得见的听诊器”,已被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ICU、麻醉科和急诊科等科室作为重症患者监测和评估的常规工具[1-6]。
作者:马欢;魏丹丹;何健卓;张敏州;郭力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基金项目指论文产出的资助背景,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研究基金等。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伤寒论》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出现可以说是中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飞跃。《伤寒论》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为辨证指导,对一些临床病证进行病因病机分析,辨证治疗,它将中医理论与临床有机结合,有些方药现在应用起来还是立竿见影,每每收到奇效。通过进一步学习《伤寒论》,结合自己20余年中医临床体会,对中医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小有收获,总结如下。
作者:张晓忠;董胜寿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细菌性阴道病是妇科疾病中较为常见的混合感染,其主要原因为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1],如果发生上行感染引发盆腔炎则可致异位妊娠和不孕。妊娠期患细菌性阴道病甚至可造成胎儿宫内感染等不良后果[2]。临床上常采用抗厌氧菌药物治疗,但复发率极高。本院采用复方甲硝唑栓联合阴道用乳杆菌活菌(定君生)治疗细菌性阴道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周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是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综合性的科学评价中心,是集科研、人才培养和评价咨询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中介性实体机构。中心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图书情报研究所、数学与统计学院等单位有关学科的研究人员组建而成,是一个文理交叉的跨学科重点研究基地。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9年开始加入万方数据。杂志历年文章的电子版内容可到万方医学网或万方数据上进行查询或下载,万方医学网网址:www.med.wangfangdata.com.cn;万方数据网址:www.wangfangdata.com.cn。也可到本刊网站查阅电子版杂志。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中药蛇伤胶囊治疗竹叶青蛇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70例竹叶青蛇伤且符合火毒证诊断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包括伤口消毒,肌注破伤风抗毒素1500 U,使用常规剂量抗菌药物、地塞米松10 mg、奥美拉唑40 mg)的同时口服季德胜蛇药片10片,每天3次;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口服蛇伤胶囊(院内制剂,由大黄、黄连、山慈菇、土木香、杨梅皮、冰片等组成)5粒,每天3次;两组疗程均为1周。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血栓素B2(TXB2)、血小板第3因子(PF3)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含量。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CD62p、TXB2、PF3、vWF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D62p(μg/L):3.81±1.64比3.52±1.43,TXB2(μg/L):13.04±1.67比13.31±1.14,PF3(μg/L):2.84±1.08比2.88±1.23,vWF(μg/L):12.36±2.42比11.89±2.08,均P>0.05〕;两组治疗后CD62p、TXB2、PF3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vWF较治疗前降低,且以治疗组的变化更显著〔CD62p(μg/L):6.73±1.77比5.81±1.62,TXB2(μg/L):18.65±1.77比17.90±1.68,PF3(μg/L):5.61±1.48比4.77±1.24,vWF(μg/L):3.87±1.01比4.58±1.09,P<0.05或P<0.01〕。结论蛇伤胶囊治疗竹叶青蛇伤后的凝血功能障碍可能是通过改善血小板活化功能、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来实现的。
作者:文丹;何卫东;王缓缓;陈腾飞;王华新;吴晖;吴天生;邵丹;李明;陈宏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1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1-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的有关规定,统计学符号一律采用斜体。2研究设计:应告知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方法。例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告知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告知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受试对象的纳入和剔除标准等,并提供临床试验注册机构的名称和注册号。主要做法应围绕重复、随机、对照、均衡4个基本原则概要说明,尤其要告知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因素并评估其预后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病例分析研究,共纳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2012年10月17日至2013年8月8日收治的脓毒症患者53例,以同期35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根据脓毒症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根据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APACHEⅡ评分<10分),中危组(APACHEⅡ评分10~19分),高危组(APACHEⅡ评分≥20分)。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过凝血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障碍至观察终点时是否得到纠正将患者分为无凝血功能障碍组、凝血功能障碍纠正组、凝血功能障碍未纠正组。入组后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温、血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血乳酸及血清降钙素原(PCT)等临床资料,并进行APACHEⅡ评分。24 h内采集血液标本,运用Bio-Plex悬液芯片技术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IL-6、IL-8)含量。采用二分类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脓毒症相关的预后因素,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乳酸、PCT、IL-6和IL-8及APACHEⅡ评分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纳入的53例患者中:脓毒症组17例,8例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其中7例得以纠正,死亡5例;严重脓毒症组15例,7例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其中2例得以纠正,死亡7例;脓毒性休克组21例,18例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其中4例得以纠正,死亡18例。脓毒症组IL-6、IL-8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症分级、APACHEⅡ评分、IL-6、IL-8、血乳酸、PCT及凝血功能障碍与患者预后相关。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乳酸〔β=0.891,χ2=5.872,P=0.015,优势比(OR)=2.438,95%可信区间(95%CI)为1.186~5.013〕及凝血功能状态(凝血功能障碍未纠正:β=3.563,χ2=9.980,P=0.002,OR=35.286,95%CI为3.868~3.563)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乳酸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7,佳阈值为2.15 mmol/L,约登指数为0.386;PCT的AUC为0.698,佳阈值为9.39μg/L,约登指数为0.406;IL-8的AUC为0.686,佳阈值为20.06 ng/L,约登指数为0.312;IL-6的AUC为0.681,佳阈值为45.44 ng/L,约登指数为0.406。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IL-6及IL-8水平是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无凝血功能障碍组IL-6水平明显低于凝血功能障碍纠正组(ng/L:29.26比67.98,P<0.05)及凝血功能障碍纠未正组(ng/L:29.26比128.00,P<0.05),凝血功能障碍纠正组与凝血功能障碍未纠正组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凝血功能障碍组IL-8水平明显低于凝血功能障碍纠正组(ng/L:24.67比27.23,P<0.05)及凝血功能障碍纠未正组(ng/L:24.67比60.14,P<0.05),凝血功能障碍纠正组与凝血功能障碍未纠正组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分级、APACHEⅡ评分、ICU住院期间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障碍是否得到纠正,以及患者ICU住院首日血乳酸、PCT、IL-6、IL-8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障碍是否得到纠正及血乳酸水平是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血浆IL-6、IL-8浓度是脓毒症患者是否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对患者是否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具有预测价值。
作者:曾文美;毛璞;黄勇波;庞晓清;吴苏龙;刘晓青;黎毅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内应用大剂量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STEMI患者218例,按替罗非班的使用剂量分为大剂量替罗非班组(102例)和常规剂量替罗非班组(116例)。两组均在行直接PCI时经冠脉内给予负荷量替罗非班,其中大剂量组负荷量为25μg/kg,常规剂量组负荷量为10μg/kg,然后均以0.15μg·kg-1·min-1维持18~24 h。观察PCI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术后2 h ST段回落情况、出血事件发生率、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发生率及预后。结果大剂量替罗非班组PCI术后即刻恢复TIMI 3级血流、术后2 h ST段回落率均高于常规剂量替罗非班组〔TIMI 3级血流:92.16%(94/102)比81.90%(95/116),术后2 h ST段回落率:89.22%(91/102)比73.28%(85/116),均P<0.05〕,30 d内再梗死、TVR、总MACE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替罗非班组〔再梗死发生率:0.98%(1/102)比2.59%(3/116),TVR:0.98%(1/102)比2.59%(3/116),总MACE事件发生率:1.96%(2/102)比6.03%(7/116),均P<0.05〕,大剂量替罗非班组和常规剂量替罗非班组病死率〔0(0/102)比0.86%(1/116)〕、总出血发生率〔1.96%(2/102)比0.86%(1/11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冠脉内应用大剂量替罗非班对于STE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为STEMI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
作者:蔡海鹏;阮君英;林祖近;陈磊;宋伟;徐玉顺;泮慧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通窍活血汤联合依达拉奉和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46例DEACMP患者,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在高压氧、胞二磷胆碱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赤芍15 g,川芎15 g,桃仁15 g,红花15 g,生姜3片,大枣2个,麝香0.5 g,老葱1棵;每日1剂,水煎服或鼻饲),疗程1个月;同时给予依达拉奉每次30 mg,每日2次静脉滴注(静滴),连用14 d。对照组给予高压氧等常规治疗,疗程30 d。治疗30 d后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应用长谷川智能量表(HDS)检测患者智能水平的改变,应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治疗前后时间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3%(21/23)比65.2%(15/23), P<0.01〕。观察组出现肌酐升高1例,丙氨酸转氨酶(ALT)轻度升高1例,治疗结束后均恢复正常;对照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治疗后30 d H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对照组(分):13.4±2.8比6.8±2.3;观察组(分):20.8±3.4比6.6±2.5,均P<0.05〕,P300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组(ms):355.7±25.7比385.5±27.8;观察组(ms):337.3±24.6比386.8±25.4,均P<0.05〕,且以观察组的变化更显著〔HDS评分(分):20.8±3.4比13.4±2.8,P300潜伏期(ms):337.3±24.6比355.7±25.7,均P<0.05〕。结论通窍活血汤联合依达拉奉、高压氧治疗DEACMP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锡波;陈传磊;潘海英;赵成花;李真;刘明德;牛建一;李炳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关键词是为了便于编制文献索引、检索和阅读而选取的能反映文章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一般每篇论文选取2~5个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应一致。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基础上联合参附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器官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徐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符合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的患者84例,按随机信封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参附注射液治疗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参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100 mL,以微量泵20 mL/h连续静脉泵入,每日2次,共7 d。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6、12、24、48、72 h血流动力学状态、乳酸水平及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器官功能、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脱离呼吸机时间、住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时间、无器官衰竭时间、28 d病死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均升高,心率(HR)、乳酸水平均下降(均P<0.05)。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参附治疗组治疗后24 h MAP水平明显升高〔mmHg(1 mmHg=0.133 kPa):75.40±9.75比71.80±11.08,P<0.05〕,持续到48 h;治疗后6 h CI水平明显升高(mL·s-1·m-2:75.18±34.84比67.35±39.34,P<0.05),持续到48 h;治疗后6 h乳酸水平明显降低(mmol/L:2.03±0.82比2.24±0.97,P<0.05);两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常规治疗组γ-谷氨酰转肽酶(GGT)治疗后1 d、3 d均升高,5 d开始降低,7 d时低(U/L:26.75±16.74比46.96±25.85);而参附治疗组治疗后1 d升高,3 d开始降低,7 d时低(U/L:22.41±17.87比51.23±27.74);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氧合指数(PaO2/FiO2)治疗后1、3、5、7 d均升高,尿素氮(BUN)、肌酐(Cr)治疗后各时间点均降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1、3、5 d前蛋白(PA)均降低,7 d升高(mg/L:134.20±63.44比115.70±45.96);参附治疗组治疗后1 d、3 d降低,5 d升高,7 d时高(mg/L:145.40±59.75比108.20±54.34)。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1、3、5、7 d 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均下降,但两组间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参附治疗组SOFA评分于治疗后3 d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分:6.31±3.86比7.14±4.03,P<0.05),持续到治疗后7 d。参附治疗组脱离呼吸机时间(d:7.5±3.5比9.1±3.2)、住ICU时间(d:16.1±9.2比18.7±8.3)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均P<0.05)。参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无器官衰竭时间(d:14.5±4.2比15.3±3.1)、28 d病死率〔28.6%(12/42)比31.0%(13/4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联合参附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减轻对重要器官功能的损害,减少呼吸机治疗时间和住ICU时间。
作者:李茂琴;潘翠改;王晓猛;莫逊;史载祥;许继元;许艳军;韩冠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维血宁颗粒联合泼尼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对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G、PAIgM、PAIgA)的影响。方法将60例IT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给予维血宁颗粒联合泼尼松治疗)和对照组(30例,单用泼尼松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PLT)、PAIgG、PAIgM、PAIgA、停用激素时间、1年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0%(27/30)比73.33%(22/30),P<0.05〕;观察组停用激素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d:39.8±7.8比55.3±6.5,P<0.05),1年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23.3%(7/30)比50.0%(15/30),P<0.05〕;两组治疗后PLT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AIgM、PAIgA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LT(×109/L):113.25±15.47比84.79±20.37,PAIgM:(28.91±10.42)%比(30.75±9.37)%, PAIgA:(19.32±11.54)%比(21.15±15.16)%〕;观察组治疗后PAIgG水平明显降低,对照组治疗前后PAIg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PAIgG明显低于对照组〔(15.29±9.02)%比(32.41±9.34)%,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以向心性肥胖、多毛症、痤疮、高血糖等为主,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3.3%(22/30)比86.7%(26/30),P>0.05〕。结论维血宁颗粒联合泼尼松治疗ITP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泼尼松,且不良反应少,可能与联合用药可降低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增加血小板生成有关。
作者:沈继春;陈艳鑫;岑冰;葛海燕;郭赟;刘宝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肺纤维化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平衡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5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雷帕霉素组,每组5只。经气管内注入博莱霉素5 mg/kg复制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对照组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1.25 mL/kg;雷帕霉素组于制模后3 d灌胃雷帕霉素1 mg·kg-1·d-1,连续10 d。制模后28 d处死动物,取肺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用Ashcroft评分评估肺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17)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和CD8+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结果雷帕霉素组肺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Ashcroft评分明显降低(分:2.92±0.64比5.76±1.76,F=16.276,P=0.080)。肺组织IL-4及IL-17表达量(A值)在模型组高(4789.0±1014.6、19139.0±2433.3),其次是雷帕霉素组(3547.0±953.8、10380.0±2352.4),对照组表达量低(1627.0±914.8、4419.0±923.6);IFN-γ表达量(A值)在对照组高(9956.0±1172.6),雷帕霉素组其次(7487.0±998.4),模型组低(6054.0±1045.2),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和模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CD4+CD25+Foxp3+细胞占CD4+CD25+、CD4+和淋巴细胞的比例均明显升高〔分别为(57.36±8.84)%比(41.28±5.91)%、(34.52±4.56)%;(4.77±0.48)%比(3.15±0.37)%、(3.14±0.28)%;(1.97±0.22)%比(1.24±0.17)%、(1.44±0.29)%,均P<0.05〕;CD8+CD25+Foxp3+细胞占CD8+CD25+、CD8+和淋巴细胞的比例也明显升高〔(73.92±7.69)%比(33.44±4.46)%、(49.14±11.38)%;(1.73±1.05)%比(0.46±0.15)%、(0.71±0.42)%;(0.31±0.20)%比(0.09±0.04)%、(0.14±0.09)%,均P<0.05〕。模型组仅CD8+CD25+Foxp3+细胞占CD8+CD25+细胞的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49.14±11.38)%比(33.44±4.46)%, P<0.05〕。结论肺纤维化中存在Th1/Th2、Th17/Treg失衡及向Th2、Th17偏移;雷帕霉素具有抑制肺纤维化的作用,可能通过促进Treg细胞及纠正Th1/Th2失衡实现。
作者:徐芳;黄莺;万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影响溶栓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杭州市中医院急诊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接受溶栓治疗者为溶栓组,患者于发病4.5 h内给予0.9 mg/kg rt-PA治疗,总剂量高不超过90 mg,其中10%静脉推注,剩余的90%在60 min内缓慢静脉滴注(静滴);30例未溶栓治疗者为对照组,患者采用拜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溶栓前及溶栓后1 h、24 h和14 d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两组溶栓前及溶栓后0.5、1.0、1.5 h患者的Barthel指数(BI)评分;观察溶栓组不同年龄、合并症及NIHSS评分患者的出血转化、症状性出血及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结果对照组和溶栓组治疗前NIHSS评分(分:15.2±3.6比15.5±3.3)、BI评分(分:45.0±8.8比44.1±7.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随时间延长NIHSS评分逐渐降低,溶栓后14 d为低,BI逐渐升高,溶栓后1.5 h为高,且以溶栓组的变化更显著〔NIHSS评分(分):9.7±2.6比12.8±4.2,BI评分(分):82.6±7.8比69.6±9.8,均P<0.05〕。溶栓组脑出血转化2例,牙龈出血3例,皮肤出血1例,血尿1例,黑便1例;对照组脑出血转化1例;两组均无明显的全身性出血。30例溶栓组患者中,年龄>80岁者基线NIHSS评分高于年龄≤80岁者(15分比12分);合并房颤者的年龄(岁:71.0±4.1比61.5±2.6)、基线NIHSS评分(14分比11分)、出血转化率〔37.50%(3/8)比18.18%(4/22)〕均高于未合并房颤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者基线NIHSS评分较未升高者低(11分比14分);NIHSS评分≤4分者出血转化率低于NIHSS评分>4分者〔16.67%(1/6)比29.17%(7/24)〕;NIHSS评分≥20分者3个月mRS评分高于NIHSS评分<20分者(4分比2分)、3个月mRS评分≤2分的比例低于NIHSS评分<20分者〔11.11%(1/9)比52.38%(11/21),均P<0.05〕。两组病死率均为3.33%。结论 rt-PA溶栓治疗能明显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早期恢复,改善其预后,且安全性较好,对年龄>80岁、合并房颤、INR升高及轻型或重型患者同样有效。
作者:王瑞明;冯为民;欧阳侃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对老年患者治疗的临床意义及与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32例70岁以上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入院后根据诊断及辅助检查给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或莫西沙星,重症感染患者给予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静脉滴注(静滴);治疗3~5d后效果不佳者,根据血、痰、分泌物、导管的病原学培养结果,提示感染菌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主的阳性菌属,同时对万古霉素敏感时更换为万古霉素或联用万古霉素治疗,给药方法为万古霉素1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滴,12 h给药1次,滴速为10 mg/min,不超过15 mg/min。观察其肝脏、肾脏、听力损害的发生情况,分析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不良反应在不同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老年患者中的总发生率为37.50%(12/32),其中肾脏损害发生率高为18.75%(6/32);其次是听力损害为9.38%(3/32)、肝脏损害为9.38%(3/32)。不同万古霉素谷浓度水平(<10、10~20、>20 mg/L)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7.50%(6/16)、38.46%(5/13)、33.33%(1/3),均P>0.05〕,随着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增加趋势。32例入选老年患者中有13例联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联用率为40.63%。在联合用药患者中发生肝脏损害的有2例(占11.83%)、肾脏损害1例(占7.69%),无听力损害患者,联合用药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无相关性(r=0.15,P>0.05)。结论在年龄大于70岁的老年患者中,万古霉素的肾脏损害发生率较高;血药浓度的监测对老年患者在临床上使用万古霉素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付晶;施阳;荆晓明;王一凡;王雷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