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羡;常虹;郝新宇;蔡桂淑;王黎明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念珠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ICU收治的危重病患者,收集送检的痰液、尿液、血液、腹水、胆汁等标本念珠菌培养呈阳性的资料,对3年来ICU念珠菌感染情况、阳性标本分布、不同念珠菌分布情况及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等进行分析。结果2011年至2013年ICU共入住患者2412例次,念珠菌感染407例(16.9%),3年间念珠菌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至2013年念珠菌检出率分别为:13.4%(77/573)、16.1%(146/907)、19.7%(184/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7株念珠菌来自痰液166株(占40.8%),尿液157株(占38.6%),腹水53株(占13.0%),血液13株(占3.1%),胆汁11株(占2.7%),其他7株(占1.7%)。菌属分布主要是白色念珠菌(174株)、光滑念珠菌(131株)、热带念珠菌(83株)、近平滑念珠菌(5株)、克柔念珠菌(12株)等,也检出少见的葡萄牙念珠菌和解脂念珠菌(2株)。从2011年至2013年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抗菌药物的耐药性2013年高,2012年低,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均为0,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高(分别为10.9%、27.8%、9.6%),其次是伏立康唑(分别为6.6%、11.0%、0)、氟康唑(分别为4.7%、7.4%、1.9%),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和解脂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均为0。结论 ICU念珠菌感染率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呼吸道和泌尿道,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高。
作者:贾磊;郁慧杰;陆锦琪;马燮峰;刘宇婷;张玉琦;蔡莹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UGIB)是指来源于屈氏韧带(Treitz韧带)以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出血,根据出血的病因可分非静脉曲张和静脉曲张两类。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ANUGIB)是急诊科就诊患者中常见的原因之一。2009年国内指南及2010年国际共识中统计ANUGIB年发病率分别为50/10万~150/10万和48/10万~160/10万,病死率分别为6%~10%和10%~14%[1]。在美国,伴或不伴并发症的AUGIB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4.4~2.7 d,费用为5632美元及3402美元[1]。
作者:王巍巍;王峪;张畔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本刊从2012年1期起,凡文章内及图片说明中标注的染色方法及放大倍数,均使用“低倍放大”、“中倍放大”或“高倍放大”表示。图片放大倍数低于200倍为低倍,等于200倍为中倍,大于200倍为高倍,例如“HE ×40”将标注为“HE 低倍放大”,不再标注具体放大倍数。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救治1例氟乙酰胺中毒患者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患者男性,81岁,因自服氟乙酰胺中毒后出现昏迷,持续抽搐,两眼上翻,口、鼻、耳出血,二便失禁,在当地医院未进行特殊处理。入院时脉搏(P)144次/min,呼吸频率(RR)44次/min,血压119/78 mmHg(1 mmHg=0.133 kPa),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瞳孔直径约2 mm,右侧瞳孔7 mm,对光反射消失。实验室检查:动脉血气分析:pH值6.94,氧分压(PaO2)72 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2)37 mmHg;乳酸15 mmol/L,白细胞计数(WBC)26.39×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68,淋巴细胞比例0.25,单核细胞1.14×109/L,丙氨酸转氨酶(ALT)119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77 U/L,乳酸脱氢酶10.27μmol · s-1· L-1,血尿酸812μmol/L,血糖12.51 mmol/L,血钠、血氯、血钙均正常,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82.3 s,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入院诊断:急性氟乙酰胺中毒;癫痫持续状态。
作者:吴克艳;刘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论著类文稿需附中、英文摘要,其他类别稿件(如研究报告、经验交流、治则·方剂·针灸、病例报告、综述等)不附中、英文摘要。中、英文摘要应按结构式摘要格式撰写,采用第三人称,内容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s),其中结果部分应包括关键性或主要的数据。摘要中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导向性。要求资料真实、可靠,数据准确,必要时应进行统计学处理;文字精炼,层次清楚;论点明确,论据充分,结论清晰。应特别注意对研究过程和方法陈述的严谨性、逻辑关系的严密性、文字表述的流畅性。来稿需经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所在单位审核,并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附带版权转让协议)可在本刊编辑部索取。推荐信应证明稿件内容和数据资料的真实性,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并加盖单位公章。如涉及保密问题,需附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发表的证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科研论文一般具有职务作品的属性。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对于原创性研究论文,本刊要求稿件推荐信须由享有该研究知识产权的单位(即科研立项单位、病例资料所在单位)出具;多中心研究的推荐信可由作为该项研究主持者的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所在单位出具。述评、综述、论坛类稿件不受上述规定限制。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联合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难治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8例DCM难治性心衰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Ⅰ组及治疗Ⅱ组,每组1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心衰西药治疗;治疗Ⅰ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泼尼松40 mg/d,每5 d减5 mg,至5 mg/d维持;治疗Ⅱ组在治疗Ⅰ组的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4粒(每粒0.3 g),每日3次。3组疗程均为2个月。于治疗后1周、2个月观察3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示左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期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B型脑钠肽(BNP)等指标,同时观察心电图、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常规、尿常规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Ⅰ组及治疗Ⅱ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81.2%(13/16),81.2%(13/16)比43.8%(7/16);治疗后2个月:87.5%(14/16),93.7%(15/16)比50.0(8/16),均P<0.05〕,3组治疗后LVEDV、LVESV、BNP降低,LVEF均升高,且治疗后2个月治疗Ⅱ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治疗Ⅰ组〔LVEDV(mL):142.4±33.0比174.8±52.5,LVESV(mL):111.6±23.7比132.4±29.0,LVEF:0.421±0.037比0.390±0.045,BNP(μg/L):1.944±0.751比3.038±1.905,均P<0.05〕。结论芪苈强心胶囊联合糖皮质激素能有效改善DCM难治性心衰患者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姚丽;吕旺;张力;魏志杰;唐诗玲;胡亚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在医学论文的描述中,凡涉及到实验动物应符合以下要求:①品种、品系描述清楚;②强调来源;③遗传背景;④微生物学质量;⑤明确体质量;⑥明确等级;⑦明确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⑧明确性别;⑨有无质量合格证明;10有对饲养的描述(如饲料类型、营养水平、照明方式、温度、湿度要求);11所有动物数量准确;12详细描述动物的状况;13对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有单独清楚的交代;14全部有对照,部分可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膈肌痉挛(呃逆)的临床疗效,并寻求其规范化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各科符合入选标准的86例顽固性呃逆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43例。观察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遵循宽胸理气,和胃降逆的法则,选取膻中、内关(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太冲穴(双)行针灸治疗,每次留针20 min,针灸治疗结束5 min后,于双侧足三里穴各注射胃复安1 mL,每日1次;对照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肌肉注射胃复安10 mg,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治疗后3 d、5 d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3、5、7d呃逆发生频率和呃逆持续时间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3d、5d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3 d:88.4%(38/43)比51.2%(22/43);治疗后5 d:95.3%(41/43)比62.8%(27/43),均P<0.01〕。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治疗后呃逆发生频率逐渐降低,呃逆持续时间逐渐缩短,治疗后7d为低,且以观察组的变化更显著〔呃逆发生频率(次/d):0.57±0.08比2.04±1.78;呃逆持续时间(min/次):1.07±0.68比9.23±5.69,均P<0.05〕。结论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明显好于单纯西医治疗者。
作者:牛相来;周伟;方丽娜;马军虎;雷华;景福泉;周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脓毒症是一组由感染引起的失控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烧伤、休克、感染等临床危重症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脓毒症主要是由炎症反应、免疫紊乱、凝血系统活化以及纤溶抑制相互作用形成的级联反应过程,其中凝血系统活化是脓毒症发病的重要环节[1]。凝血功能异常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脓毒症并发MODS时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和功能障碍是脓毒症恶化的中心环节。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包括3种机制[2]:①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组织因子诱导凝血酶产生,血小板活化聚集;②全身生理性抗凝机制受损:如抗凝血酶(AT)系统、蛋白C(PC)系统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系统受损;③纤溶系统受抑:使纤维蛋白微栓的清除迟缓。
作者:孙茜;李银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由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主办的2013中国脑卒中大会中指出,急性脑梗死目前已成为我国疾病致残致死的第一位原因。溶栓治疗是血管再通的理想方法,但由于治疗时间窗(发病3~4.5 h)的限制,重组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率很低(1.6%)[1],所以失去溶栓机会的病例颇多。如何挽救患者的生命及减少致残率成为临床医生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观察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宗羡;常虹;郝新宇;蔡桂淑;王黎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心室电风暴是指24 h内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室速/室颤)≥2次,从而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并需要紧急电复律或电除颤等治疗的临床综合征[1]。本院对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反复发生室颤患者进行自动除颤并24 h监护,在除颤32次后恢复了窦性心律,报告如下。
作者:路小燕;聂山文;孙莉姬;雒云祥;闫晓林;汲海燕;宋英;李连芝;陈颖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常规治疗对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55例,按随机原则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25例;同期选取本院健康体检小儿18例为健康对照组。常规治疗组给予休息、吸氧、抗感染、补液、雾化吸入等常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0.4 mL · kg-1· d-1,每日1次,共14 d。观察常规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喘息缓解时间和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并观察3组受试者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喘息缓解时间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喘息缓解时间(d):2.3±0.8比5.2±1.1,肺部啰音消失时间(d):6.8±1.5比8.4±1.1,均P<0.0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前FeNO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0-9:30.3±9.5、30.4±8.2比13.6±3.4,均P<0.01),治疗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FeNO均明显降低,且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变化更显著(×10-9:18.6±4.7比24.0±6.8,P<0.01)。结论丹参注射液结合常规治疗可显著下调FeNO,从而减轻气道炎症,有效地缓解喘息性支气管炎的发作。
作者:邢燕;张豫华;高丽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执行GB 3100/3101/3102-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所有部分)量和单位》的有关规定,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量的名称应根据GB 3102.8-1993《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规定使用,如分子量应为相对分子质量。计量单位使用正体。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用,如:ng·kg-1·天-1应改为ng·kg-1·d-1;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应采用ng · kg-1· 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数幂亦不可混用,如前例不宜采用ng/kg · min-1的形式。在叙述中应先列出法定计量单位数值,括号内写旧制单位数值;如果同一计量单位反复出现,可在首次出现时注出法定与旧制单位换算系数,然后只列法定计量单位数值。参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单位,当参量与其公差的单位相同时,单位可只写1次,即加圆括号将数值组合,置共同单位符号于全部数值之后。例如:“75.4 ng/L±18.2 ng/L”可以表示为“(75.4±18.2)ng/L”。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如吸光度(旧称光密度)的符号“A”。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卫生部联合发出的质技监局量函[1998]126号文件《关于血压计量单位使用规定的补充通知》,凡是涉及人体及动物体内的压力测定,可以使用mmHg或cmH2O为计量单位,但首次出现时应注明mmHg或cmH2O与kPa的换算系数(1 mmHg=0.133 kPa,1 cmH2O=0.098 kPa)。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半夏有燥湿化痰、和中健胃、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外用可消肿止痛。因其毒性较大,多炮制后使用,依炮制方法不同分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等。而在制半夏的中毒报道中尚无清半夏中毒的相关资料[1-4]。
作者:王献龙;陈霞;冉凤;李丹;刘军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抵抗(AR)与实验指标和急性脑梗死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上海第七人民医院脑病科住院的208例不同中医证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AR率分为AR组和阿司匹林反应敏感(AS)组,以同期2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3组受试者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血小板计数(PLT)及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AR及PLT、RDW-CV、Hcy的相关性。结果2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AR总发生率为29.32%(61/208)。其中:气虚血瘀证165例,AR发生率为26.06%(43/165);风痰阻络证32例,AR发生率为43.75%(14/32);肝阳暴亢证11例,AR发生率为36.36%(4/11);各中医证型AR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组和AS组各中医证型患者PLT、RDW-CV、Hcy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LT、RDW-CV水平以AR组气虚血瘀证升高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109/L):212.16±66.48比187.54±56.85,RDW-CV:(14.34±3.16)%比(13.20±2.16)%,均P<0.05〕;Hcy水平以AR组风痰阻络证较AS组升高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μmol/L:27.29±18.64比21.36±14.61,P<0.05)。气虚血瘀证中PLT〔优势比(OR)=1.0072,95%可信区间(95%CI)为1.0012~1.0132,P=0.0185〕、RDW-CV〔OR=1.1654,95%CI为1.0079~1.3474,P=0.0388〕升高是发生AR的危险因素。结论 RDW-CV、PLT、Hcy升高也是反映AR产生的指标,特别是气虚血瘀证和风痰阻络证两型。
作者:吴学兵;余志良;姚晓阳;谢钰帆;李博;沈海涛;符布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在题名及正文中,药名一般不得使用商品名,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中医名词术语按GB/T 16751.1/2/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和GB/T 20348-2006《中医基础理论术语》执行,腧穴名称与部位名词术语按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和GB/T 13734-2008《耳穴名称与定位》执行。中药应采用正名,药典未收录者应附注拉丁文名称。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等,人名可以用中译名,但人名后不加“氏”(单字名除外,例如福氏杆菌);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文中应尽量少用缩略语。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Ag、CT、MRI等。不常用的、尚未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以及原词过长在文中多次出现者,若为中文可于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写出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缩略语;若为外文可于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外文全称及其缩略语。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宜使用缩略语,以免影响论文的可读性。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临床试验注册号应是从WHO认证的一级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得的全球唯一的注册号。临床试验注册号排印在摘要结束处。以“临床试验注册”(Trial registration)为标题(字体、字号与摘要的其他小标题相同),写出注册机构名称和注册号。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的论著摘要应含有CONSORT声明(Consd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http://www.consort-statement.org/home)列出的基本要素。医学伦理问题及知情同意须遵循医学伦理基本原则。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批准文号著录于论文中)及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电项针治疗成人急性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济南军区解放军第四〇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成人HIE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项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剔除资料不全者后,终纳入患者电项针治疗组38例、常规治疗对照组36例。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脱水、降颅压、头部低温脑保护等常规治疗。电项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项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和格拉斯哥-匹特兹堡昏迷评分(G-PCS评分)的变化,根据GCS和G-PCS疗效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①两组治疗前GCS评分及G-P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项针治疗组治疗后GCS评分及G-PC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GCS评分(分):6.22±2.66比4.33±1.35,G-PCS评分(分):22.96±6.22比17.53±4.68,均P<0.05〕,且治疗后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GCS评分(分):6.22±2.66比5.17±3.01,G-PCS评分(分):22.96±6.22比16.78±7.96,均P<0.05〕。②以GCS评分为疗效评定标准,电项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73.7%比50.0%,P<0.05);以G-PCS评分为疗效评定标准,电项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84.2%比61.1%,P<0.05)。结论电项针治疗能够提高改善HIE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缪文丽;王弘道;李海玲;高维滨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