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乳头状癌临床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研究

李胜难;杨清平;罗小红;殷清华

关键词:微乳头状癌, 生物学行为, 临床病理
摘要:目的:探讨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对52例IMPC的病理组织学及预后进行观察。结果 IMPC发生率为4.7%,2年生存率为73.1%,5年生存率为42.3%(22/52);52例IMPC病理学观察肿瘤组织中均可见比例不等的典型微乳头结构,其中53.8%可见高度淋巴管侵袭,76.9%可见淋巴结转移。结论 IMPC具有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预后极差的生物学行为。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经阴道疤痕妊娠病灶切除术治疗瘢痕妊娠的疗效观察

    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剖宫产后瘢痕妊娠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经阴道疤痕妊娠病灶切除术,设为观察组。20例肌肉注射MTX后在B超引导下行清宫术,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的B超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流指数小于对照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疤痕妊娠病灶切除术的效果较好,其可有效防止大出血,疗效高,而且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陈丽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危重患者胃肠内置管营养支持的研究现状

    危重患者常常表现为体内能量代谢紊乱,往往合并免疫功能和胃肠道功能障碍,因此,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是改善危重患者疗效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肠内营养由于符合人体正常生理,能明显减少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的发生率,因而被广大患者所接受。本文就危重患者胃肠内置管营养支持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陈萍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传统钻孔与微创锥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对比分析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共110例,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钻孔组(55例)和锥孔组(55例),分别采用传统钻孔术与微创锥孔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前后腔内积液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钻孔组和锥孔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2.73%(40/55),90.91%(50/55);锥孔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钻孔组(P<0.05);锥孔组患者术后腔内积液量显著优于钻孔组、术前(P<0.05);锥孔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钻孔组(P<0.05)。相较于传统钻孔术,微创锥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可有效缓解症状体征,提高血肿清除效果,并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作者:梁武乔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类型研究

    2013年5月~2014年12月,鹤山市妇幼保健院参与HPV筛查适龄妇女6500名接受HPV感染筛查,并根据终诊断为宫颈癌前病变患者及宫颈癌患者219例,根据宫颈细胞学分为宫颈上皮低度病变组(LSIL组,CIN1,43例)、宫颈上皮高度病变组(HSIL组,CIN2、3,128例)以及浸润性宫颈癌组(ICC组,48例)。采用导流杂交法检测宫颈细胞HPV-DNA,同时对其进行基因型分型,比较各组的HPV感染情况以及基因型检出情况。HPV整体阳性检出率为4.25%。其中,阳性检出人群主要集于40~49岁(5.10%),其次为50~59岁(4.62%),30~39岁(4.34%)位居第三;HPV感染率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升高而呈现显著提高趋势(P<0.05);LSIL组的高危型HPV及总HPV感染率为51.16%、65.12%,显著低于HSIL组的79.69%、82.03%及ICC组的87.50%、91.67%(P<0.05),HSIL组与IC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患者的HPV感染基因型多为高危型,且随着病变的加重,优势亚型以HPV-16或HPV-18为主,其与宫颈病变的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

    作者:钟丽群;李凤葵;陆丽屏;徐佳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葡萄糖酸锌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将126例轮状病毒肠炎儿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蒙脱石散口服,并给予补液、止泻等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葡萄糖酸锌片口服治疗,判断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住院天数明显较对照组少,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葡萄糖酸锌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可缩短病程,降低住院天数,提高临床疗效,且价格便宜,副作用少。

    作者:邵鹏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舒适护理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围术期的效果研究

    本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本院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行常规护理,治疗组采用舒适护理,统计两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疼痛VAS评分及切口愈合情况。干预组肛门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PSQ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周,干预组SAS、SDS评分和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围手术期舒适护理干预模式能有效改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睡眠质量,有助于术后更好的康复。

    作者:罗惠明;彭喜枝;张丽特;王庆;杨小甜;吴霭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临床研究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对象为收治的7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36)和对照组(n=36),对照组行闭合复位治疗,研究组行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两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骨折复位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指标。研究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00%,对照组为5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0.00%,对照组为69.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桡骨远端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能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骨折复位良好、操作简单、稳固和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揭明强;范秀红;郭志文;高杰;张国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CT和MRI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5年1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88例卵巢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腹腔镜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测,且均行下腹部CT和MRI检测,比较检查后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影像表现、定位和定性。结果88例患者手术或腹腔镜下取组织病理检测,共120个病灶,良性肿瘤50例(65个病灶),恶性肿瘤38例(55个病灶),单侧肿瘤75例,双侧肿瘤13例,MRI检查准确性(96.2%)高于CT准确性(8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95.2%)稍高于CT检查(88.2%),特异性(88.9%)稍高于CT检查(82.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未能区分子宫和卵巢肿瘤8例,未能区分良恶性肿瘤7例,而MRI检查均准确定位和定性。CT和MRI均在卵巢肿瘤诊断中具有较明确的诊断价值,但MRI准确性更高,定位和定性更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许祥航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注射器负压引流装置在预防肥胖者剖宫产术口脂肪液化的应用

    回顾性分析肥胖剖宫产患者180例,其中采用注射器负压引流装置术口引流者110例(观察组),未进行引流者70例(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腹部术口脂肪液化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患者术后脂肪液化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注射器负压引流装置在预防肥胖剖宫产患者术口脂肪液化中有明显作用,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时间。注射器负压引流装置制作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适合推广使用。

    作者:黄金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拉莫三嗪添加-替换治疗丙戊酸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添加-替换疗法在丙戊酸治疗无效癫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丙戊酸治疗无效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单用拉莫三嗪,治疗组以拉莫三嗪添加-替换丙戊酸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癫痫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均有明显改善,并且治疗组治疗后的癫痫发作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每次发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22%(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丙戊酸治疗无效癫痫患者应用拉莫三嗪进行添加-替代治疗,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何学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衰合并快速房颤的疗效分析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衰并伴有快速房颤的患者共112例,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统计两组的不良反应。治疗24h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治疗7d后观察组心率、心功能改善、房颤复律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7d后对照组死亡率达12.5%,而观察组仅为3.6%,死亡率差异对比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常规治疗而言,在其基础上联合采用胺碘酮药物可提升心衰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且不会造成明显额外不良反应,可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云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和地塞米松治疗小儿急性喉炎并呼吸困难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8例急性喉炎并呼吸困难患儿,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平均分成布地奈德组与地塞米松组各44例,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地塞米松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1.8%,布地奈德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7.7%,对比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5%,布地奈德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1%,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急性喉炎并呼吸困难的临床疗效优于地塞米松治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莫江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耳穴压豆疗法改善夜班护士睡眠障碍的疗效探讨

    观察耳穴压豆疗法对值夜班护士睡眠障碍的治疗效果。将本院值夜班患有睡眠障碍的护士100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人采用耳穴压豆治疗,10d为1疗程,治疗3疗程;对照组未给予任何镇静安眠类药物或干预措施,观察30d。根据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价两组患者睡眠障碍程度及治疗后睡眠质量改善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在10项评分中治疗组治疗后有9项评分和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有9项评分和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基本上均低于对照组,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耳穴压豆疗法有明显改善夜班护士睡眠障碍的作用。

    作者:唐建华;唐荣德;莫桂英;沈慧;李应时;谭秀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西替利嗪联合多塞平方案治疗的效果观察慢性荨麻疹

    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西替利嗪进行治疗,而观察组用西替利嗪联合多塞平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应用西替利嗪联合多塞平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王祖英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急诊绿色通道对前置胎盘大出血护理质量的改善作用研究

    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对前置胎盘大出血护理质量的改善作用。选取急诊科收治的前置胎盘大出血患者183例,根据有无启动急诊绿色通道分为试验组(n=103)和对照组(n=80),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试验组抢救成功率为88.35%,对照组为77.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置胎盘大出血启动绿色通道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远芳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MRI-DWI对宫颈癌诊断、检测疗效的临床研究

    选取2010年12月~2014年12月于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疑似宫颈癌患者150例,入组患者住院后根据肿瘤性质进行手术或放、化疗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行MRI-DWI检查,分析MRI-DWI诊断宫颈癌的准确率。本组宫颈癌患者DWI图像呈明显高信号,ADC图呈明显低信号,ADC值为(0.89±0.05)×10-3mm2/s,DWI及ADC序列亦可清晰显示宫颈癌结合带破坏与否。因宫旁浸润与原发灶同源,DWI亦呈不均稍高信号;淋巴结的转移除见其肿大外,DWI呈稍高或高信号;MRI-DWI诊断宫颈癌准确度明显高于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组患者治疗前后ADC值分别为(0.89±0.05)×10-3mm2/s、(1.26±0.15)×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DWI宫颈癌诊断率高、有助于临床疗效的判断,指导诊断及治疗,应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梁真娇;梁梅芬;钟菀杞;董延江;周雁玲;余艳萍;王永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效观察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106例白癜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西药进行治疗,对于研究组患者则选择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进行临床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6.23%,而对照组的83.02%,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白癜风病症的临床治疗上,选择中西医结合三联疗法对改善各项临床症状具有很好的效果,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建修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基层医疗机构采用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观察

    研究缬沙坦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控制效果。选取本院近年收治的心血管患者共4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及观察组(常规+缬沙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状况及随访结果差异性。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均处于偏高状态,治疗后观察组血压改善更为明显(P<0.05)。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出院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几率更低(P<0.05)。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缬沙坦治疗可达到明显血压控制效果,降低心血管发病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吉林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卡维地洛联合螺内酯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研究

    选取92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卡维地洛联合螺内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心功能。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心功能无明显差别(P>0.05);研究组治疗后心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卡维地洛联合螺内酯可有效地提高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并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改善。

    作者:赵士芹;熊宝达 刊期: 2016年第11期

  • C肽与新生儿低血糖的相关研究

    目的:研究阐明C肽水平与新生儿低血糖程度、持续时间的相关性,以指导临床早期临床防治,探讨两者之间对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5年5月期间的在本院新生儿300例,纳入研究患儿均诊断为低血糖,检测患儿的低血糖持续时间、C肽水平等实验室指标,对C肽水平与新生儿低血糖值之间的相关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低血糖的表达值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患儿母亲合并有妊娠糖尿病、母亲合并有妊娠高血压与低血糖的表达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糖表达值的高低与临床实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新生儿低血糖与C肽具有相关性,调整之后风险OR=5.05,95%CI为1.14-23.45,P=0.02。结论新生儿低血糖与C肽的水平具有相关性,低血糖的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与C肽呈正相关性。

    作者:黄佩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南昌市卫生局

主办:南昌市医学会 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