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益气利血健脾汤配合介入化疗治疗恶性肿瘤40例

陈会林;沈加君;朱耘;谷彦良

关键词:恶性肿瘤, 介入化疗, 益气利血健脾汤
摘要:我院2005年10月-2008年10月采用介入灌注化疗配合益气利血健脾汤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40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2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分析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资料,并对部分患者进行随访.结果:240例中有发病诱因者136例(56.7%),未发现明确发病诱因者104例(43.3%).结论:恶性肿瘤及各种手术尤其妇产科手术后、创伤与骨折、住院卧床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诱发原因.

    作者:何向辉;逯宁;侯立南;朱理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三阶段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

    目的:建立分阶段中西医结合与腹腔镜微创手术联合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案,并评估该方案的可行性、有效性和优势.方法:39例急性粘连性肠梗阻,在急性期行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在缓解期根据是否具备指征选用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术后再用中药治疗.施行上述三阶段治疗者为三阶段中西医结合微创治疗组.治疗后随访1年以上,比较治疗结果.结果:三阶段治疗组复发率5.1%,显著低于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组的29.3%和开腹手术组的21.4%.结论:分阶段中西医结合微创联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任何单一治疗方式.

    作者:王震宇;王庆;勾承月;李宁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ERCP诊治的影响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诊疗性ERCP(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ERCP)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 057例ERCP的诊疗结果,了解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对诊疗性ERCP的影响.结果: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354例(11.58%).其中,76.84%的患者合并有胆管结石,并发胰腺炎的占4.24%.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易合并胆胰疾病,十二指肠憩室与十二指肠乳头开口的关系与ERCP治疗成功率、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密切相关.

    作者:张莉;秦鸣放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120例甲状腺癌诊断和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行单纯肿物切除32例,行患侧腺叶次全切除19例,患侧腺叶全切除19例,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33例,甲状腺近全切除12例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5例,同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者37例,二次手术40例.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声音嘶哑5例,手足麻木3例,饮水呛咳1例,1例2年后出现肝转移.结论:对甲状腺肿物应综合病史、查体、超声检查、CT、ECT、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等,对可疑恶性病变者,应行术中冰冻检查.手术方式应根据病变性质、TNM分期及病人情况而采取个体化方案.

    作者:王涛;付强;刘彤;王鹏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益气利血健脾汤配合介入化疗治疗恶性肿瘤40例

    我院2005年10月-2008年10月采用介入灌注化疗配合益气利血健脾汤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40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会林;沈加君;朱耘;谷彦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肢体静脉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肢体静脉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发病率远远高于肢体动脉疾病,其种类包含多种静脉血液倒流性疾病和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性疾病.

    作者:陈柏楠;秦红松;李彦州;范长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髓内钉固定股骨干骨折继发感染的治疗

    长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感染是较难处理的一个并发症.在存在活动性感染的情况下,是否取出髓内钉尚有争议.我院2000年1月-2008年7月共收治1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锡步;邓中兴;袁树强;刘树榕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微型接骨板治疗儿童尺桡骨远端干骺端骨折

    儿童尺桡骨远端干骺端骨折多数经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可获得满意的疗效,部分手法复位失败者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我院于2002年8月-2007年8月共治疗尺桡骨远端干骺端骨折247例,其中21例手法复位失败后行切开复位微型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艳峰;王利民;薛晓峰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Mimics软件在胫骨平台骨折分类及术前计划的初步应用

    目的:探讨Mimics软件在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类及术前计划中的价值.方法:将临床胫骨平台骨折患者CT扫描图像数据导入Mimics10.01软件,三维重建胫骨平台骨折可视模型,并按Schatzker提出的标准进行分类.选取胫骨平台塌陷型骨折三维模型进行三维数据测量、开窗复位手术的初步计算机模拟、立体显示、植骨量估算.结果:重建的胫骨平台骨折三维可视模型可准确反映出骨折特点、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并可进行任意旋转观察,初步实现了胫骨平台骨折术前手术设计、开窗手术的模拟、植骨量估算及三维数据测量.结论:Mimics软件重建的胫骨平台三维骨折模型可清楚显示骨折情况并明确Schatzker分类,为术前的手术设计、开窗复位的模拟、植骨量估算、三维数据测量等提供了依据.

    作者:付鑫;马信龙;马剑雄;张清功;张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全身配合手术治疗缺血性肢端坏疽90例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足部缺血性肢体坏疽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肢体缺血性坏疽Ⅲ期1级病例采用切除缝合术的临床疗效.结果:足部切口一期愈合82例,延迟愈合7例,截肢1例.结论:中西医结合全身治疗的同时,行趾(指)切除术是促进创面愈合、缩短病程、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作者:崔炎;王平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肤痔清软膏治疗糖尿病足30例

    目的:探讨苗药肤痔清软膏治疗I~III级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肤痔清软膏创面换药,并与提脓丹、西药胰岛素合庆大霉素溶液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肤痔清治疗组总有效率93.3%,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对照组的82.8%和64.3%.结论:肤痔清软膏具有祛腐生肌作用,治疗I~III级糖尿病足有明显疗效.

    作者:朱明芳;朱雄亮;谭清文;罗腾芳;李小莎;尹敏;刘翔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老年人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1].肠梗阻大约占外科急腹症的20%,居急腹症第3位,其多数属机械性梗阻(86%)[2].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老年人肠梗阻发病率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作者:荣宝海;周永坤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清胆固醇水平与腹部外科危重病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血清胆固醇(TC)水平与腹部外科危重病人病情程度及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腹部外科危重病例(APACHEⅡ评分>8)90例,将其分为A、B、C 3组,将 C组患者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其血清TC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A、B、C 3组随着APACHEⅡ评分升高,血清TC水平依次降低;死亡组比存活组APACHEⅡ评分明显升高,而血清TC水平则显著降低.结论:APACHEⅡ评分与血清T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性,APACHEⅡ评分结合血清TC水平更能准确评价腹部外科危重病人的病情程度及其预后.

    作者:张居元;周振理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肾动脉平面下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肾动脉平面下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传统开放手术治疗27例中择期手术19例,动脉瘤破裂行急症手术8例;腔内手术治疗4例.结果:围手术期并发心力衰竭3例,呼吸衰竭8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4 例,术后严重出血1例,死亡5例,余均治愈.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肾动脉平面下腹主动脉瘤的有效手段,而腔内治疗以其安全、微创、对人体内环境干扰小等优点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作者:陈伟清;罗宇东;逯宁;梁晓宇;陈立民;戴向晨;朱杰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cage椎间融合器与髂骨块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症

    目的:比较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情况下,应用cage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与传统髂骨块植骨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不稳症患者,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和椎管减压的基础上,42例行cage融合器椎体间植骨(A组,植骨仅用减压时取下的松质骨),36例取自体髂骨块行椎体间植骨(B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变化、植骨融合率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78例患者获得12~48个月随访,术前和术后2周的椎间隙高度、腰椎生理前凸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改善.A组优良率92.86%,B组72.22%(P<0.05);植骨融合率A组95.24%,B组83.33%(P<0.05).结论:两种方式治疗腰椎不稳症,均能有效的恢复腰椎的稳定性,cage椎体间融合在症状改善、椎间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维持、并发症的发生方面比髂骨块植骨椎间融合有较明显的优势.

    作者:郝延科;黄向业;李凌云;王晓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同期双侧髋关节置换28例

    目的:探讨同期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髋部严重骨关节病患者,同期施行双侧髋关节置换手术.结果:经术后12~36个月的随访,按照Harris评分标准,术前(38.6±8.9)分,术后(86.8± 6.7)分,全部病例均可独立或扶拐下地行走.结论:髋部骨关节病的同期双髋关节置换术,对重建髋关节功能具有省时、有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等优点,但难度大,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汪国友;黄家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肢体静脉功能障碍性疾病研究概况

    下肢静脉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周围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类疾病,主要是周围静脉因血液向心回流障碍所致的临床症候群.

    作者:崔公让;吴建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下肢静脉曲张硬化疗法

    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病,重者丧失劳动力,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将硬化剂注入静脉内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一个很古老的方法.

    作者:孙万才;吴建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封闭式负压引流结合自体皮移植治疗糖尿病足19例

    我院在2006年5月-2008年5月使用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结合植皮修复糖尿病足19例,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炳辉;邹新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Drainobag真空负压引流在甲状腺外科术后的应用

    目的:评价甲状腺外科术后创面处理改进方法,分析Dexon皮内缝合加Drainobag真空负压引流的应用效果.方法:50例术后应用 Dexon皮内缝合加Drainobag真空负压引流,为观察组.对照组50例术后采用普通负压瓶引流.结果:观察组术后总引流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引流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1),吸收热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低.结论:Dexon皮内缝合加Drainobag真空负压引流能使创面充分引流,减少术后吸收热及创面皮下积液的发生.

    作者:缪金透;金宇;董策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协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