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建荣;吴国斌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影响不同患者预后的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行回顾性分析,以2005年1月~2010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22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划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60)岁及老年组(>60岁)。对比分析三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程度、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神经侵犯率;统计患者1、2及3年生存率。结果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三组对比差异显著,中年组表现优,其次为老年组,青年组差。生存率对比提示青年组差于老年组差于中年组,上述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患者,其胃癌表现存在着一定差异,且青年组预后差,临床治疗需要特别关注。
作者:张艳红;段春芳;谢凭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研究DSA引导下置入腔静脉滤网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后PE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100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溶栓手术,试验组在手术前DSA置入腔静脉滤网,对照组服用溶栓药物及抗凝药物,比较两种治疗方法PE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肺栓塞发生率为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0%,肺栓塞发生率为14%,两组总有效率及肺栓塞发生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SA引导下置入腔静脉滤网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肺栓塞的发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张凌宇 刊期: 2014年第18期
随机选取2011年7月~2013年3月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慢性中耳炎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临床用药组和联合用药组,各32例。临床用药组给予耳内喷洒氯霉素硼酸粉,同时口服青霉素V钾胶囊;联合用药组给予口服仙璐贝滴剂,同时耳内喷洒氯霉素硼酸粉,治疗1个月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停药1w后,对两组患者复发情况,并比较。结果临床用药组总有效率为68.75%,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为96.87%,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临床用药组;且临床用药组复发率明显高于联合用药组;P值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仙璐贝联合氯霉素硼酸粉在促进中耳炎干耳进程的临床应用中,效果明显,值得深入研究及临床推广。
作者:陈勇 刊期: 2014年第18期
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治疗两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分(ADL,Barthel指数)、中医证候积分。结果两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NIHSS,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显著,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胡雄伟;周晓琼 刊期: 2014年第18期
对照组行给予注射用泮托拉唑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奥曲肽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胃内pH值改善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用药3d内,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4%,明显高于对照组80.6%,P<0.05;观察组于治疗后24h、48h、72h的胃内pH值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两药联用能短期内有效提高胃内pH值,进而促进早期止血,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
作者:郑松 刊期: 2014年第18期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2例病毒性脑炎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给予阿昔洛韦治疗,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及药物安全性。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头痛呕吐消失时间、惊厥得到控制时间、意识恢复时间、颈抵抗消失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昔洛韦可明显改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利巴韦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乐 刊期: 2014年第18期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临床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药物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对比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心功能和血脂水平。观察组患者血清TC、TG、LDL ̄C均有降低,与对照组患者的各个指标对比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心输出量、每搏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常规内科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并改善其心功能,值得应用。
作者:骆明浩;陈秀婷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在低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双源Flash CT低剂量心脏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新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模式扫描,心动周期心脏图像采集3~4个,以70%R-R间期为预设采集期相;观察组采用Flash 低剂量扫描模式扫描,心动周期心脏图像采集1个,以60%R-R间期为预设采集期相。分析并评价两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对照组冠状动脉树的13段图像质量评分为(4.56±0.71)分,观察组为(4.57±0.65)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心脏扫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与冠脉检查的有效辐射剂量(ED)等辐射剂量指标比较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满足入选标准的前提下采用Flash 低剂量扫描模式扫描不仅可保证用于诊断的图像质量,还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可作为早期冠心病高危人群的额首选筛选方法和手段。
作者:黄波;黄伟兰;刘彪;覃若萍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通过探讨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旨在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治疗有效率和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62例,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颅骨钻孔将血肿抽吸并引流治疗,研究组给予骨瓣开颅清除血肿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10h、复发率为6.17%、生存率为83.95%、治疗总有效率为91.36%,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输血量为124.91ml,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复发率并提高生存率,特别是对于脑出血量在30~60ml的患者骨瓣开颅手术能彻底清除血肿,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吴文友 刊期: 2014年第18期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于我院接受保胎治疗的早孕先兆流产患者90例,电脑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并服用雌激素,B组作为治疗组在A组治疗方法基础上,额外接受黄体酮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A组保胎率为42.22%,B组为87.67%,远高于A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定剂量的黄体酮可以改善早孕先兆流产情况,增加妊娠结局中的保胎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作者:陈霖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入组老年男性T2DM患者126例,平均年龄56±12.4岁,根据颈动脉彩超测定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正常组(IMT<1.0mm)47例和IMT增厚组(IMT>1.0mm)79例,对每位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及常规生化指标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25-(OH) D3水平。结果 IMT增厚组血清25-OHD3浓度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MT与病程、吸烟率、SBP、2hPG、HbA1c、TC、LDL-C、CRP呈正相关,与25-OHD3呈负相关。结论低水平血清25-OHD3增加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冀苏;余玲玲 刊期: 2014年第18期
选取93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 B组采用常规药物联合静注呋塞米疗法,A组采用常规药物联合静注托拉塞米疗法。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情况、NY-HA心功能分级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后,A组患者排尿量高于B组患者,但血钾降低水平低于B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种药物对血纳与血肌酐的影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同一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差异明显(P<0.05);(3)A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64%,明显低于B组患者的34.78%,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托拉塞米具有良好的利尿作用,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静注此药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徐正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112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对照组51例,观察组采用抗生素药物的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观察组显效43例,有效15例,无效3例;对照组显效30例,有效10例,无效11例。对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采用抗生素的药物对其进行治疗,能够得到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作者:罗崇和 刊期: 2014年第18期
本次医学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08例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开放式乳突根治术联合耳甲腔成形、乳突腔填充术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随访2a,干耳时间为(15.3±3.2)d,上皮化时间为(37.3±6.2)d,无一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开放式乳突根治术联合耳甲腔成形、乳突腔填充术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疗效稳定,方法安全。
作者:姚和谦 刊期: 2014年第18期
对来我院进行绝经后取环术的66例妇女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前不服用任何药物,试验组术前2小时服用米索前列醇,比较两组宫颈扩张程度、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服药后33例宫颈扩张程度有效,有效率为100%;试验组不良反应率为3%;试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6±1.2)min,短于对照组(14.3±2.5) min;试验组手术成功率为100%,高于对照组63.4%(P<0.05)。绝经后取环术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妇女手术前服用米索前列醇效果理想,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等,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滕小玲 刊期: 2014年第18期
探讨和研究多排螺旋CT静脉尿路成像(CTU)与静脉尿路造影(IVU)用于尿路疾病的诊断对比。研究对象选取为2010年1月~2013年12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76例因尿路疾病住院治疗的患者,其中176例患者经CTU检查,160例患者经IVU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案结果与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其准确性和敏感性。结果CTU和IVU对于尿路疾病的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测结果的相符率为97.73%和24.38%,CTU与病理结果对比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IVU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存在较大差异(P<0.05)。多排螺旋CT静脉尿路成像能够更好的反映出患者的尿路病变情况,诊断准确率更高,更接近病理学诊断,明显优于静脉尿路造影,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林焕西;王枚;张贵彬;谢标;陈文;葛永丽;黄阳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8例甲状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8例患者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5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CNP护理模式,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0%,显著低于对照组43.8%;健康教育达标率为90.0%,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教育达标率72.9%、患者满意度70.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甲状腺瘤围手术期护理中应用CNP能显著提高整体护理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玉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利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0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2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行DSA检测,确定劲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换分为观察组(狭窄程度>50%,共421例)及对照组(狭窄程度≤50%,共202例)。统计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史,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等,行t检验及卡方检验,初步选择危险因素,进而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t检验及卡方检验显示,年龄、高血压史、冠心病史、NIHSS评分可能为颈动脉狭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年龄、冠心病史为颈动脉狭窄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合并颈动脉狭窄,年龄和冠心病史为独立危险因素,必须重视。
作者:黎伟彬;韩名娥 刊期: 2014年第18期
择取我院在2013.07-2014.07期间接收急诊加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分成休克组与非休克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变情况。结果休克组患者发生左前降支闭塞的机率明显大于发生右冠闭塞的机率(P<0.05);休克组患者发生左前降支闭塞的机率明显大于非休克组(P<0.05)。休克组患者发生单支血管病变率明显小于非休克组(P<0.05);发生多支血管病变的机率明显大于非休克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部位。
作者:冯维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在小儿脑瘫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诊的80例小儿脑瘫患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随机性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方法的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运动疗法的治疗,并对两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有效的评定,对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进行相应的评价。结果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相应评定,其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77.5%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疗法在小儿脑瘫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其具有较高的临床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脑瘫对患儿的影响,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作者:张燕;王梅 刊期: 2014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