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对甲状旁腺激素及血钙变化的影响

王建宏;饶远生;刘海鹰;阎晓娟;房居高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 甲状腺全切术, 甲状旁腺激素, 血钙
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对甲状旁腺激素及血钙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4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的病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1例,观察组(双侧病变)给予甲状腺全切术,对照组(单侧病变)行保留对侧部分腺体近全切除术,记录甲状旁腺激素(PTH)及血钙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两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d、术后第3d的血钙与PTH值都低于术前,观察组术后第1d、术后第3d的血钙与PTH值低于对照组(P<0.05),且低钙血症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喉返神经损伤、皮下气肿、皮下积液、淋巴漏并发症发生率为15.5%,对照组为12.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次全切术,甲状腺全切术能有效根治双侧甲状腺分化型癌病变,且不会影响患者的康复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低钙、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可以恢复.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长春新碱序贯环磷酰胺与长春新碱联合环磷酰胺对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效果比较

    本研究收集在我院进行诊治的60例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长春新碱联合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采用长春新碱序贯环磷酰胺治疗,对比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60例,均经手术病理或者内镜活检证实,且均未进行过化疗或放疗等抗肿瘤治疗,无化疗和放疗禁忌证.

    作者:刘国庆;石莎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金港榄香烯脂质体注射液联合顺铂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金港榄香烯脂质体注射液联合顺铂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纵向列研究设计方法,将150例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顺铂治疗,而试验组则接受金港榄香烯脂质体注射液联合顺铂治疗.观察对比2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血常规及胸痛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7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KPS评分提高60例,稳定6例,下降9例;对照组患者的KPS评分提高50例,稳定7例,下降18例.试验组患者的KPS评分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患者胸痛5例(6.7%),对照组患者胸痛15例(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港榄香烯脂质体注射液联合顺铂对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有显著效果,适合广泛推广.

    作者:陈飞;杨宏山;程丹;李俊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究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化疗方案,即培美曲塞联合顺铂;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贝伐单抗,21天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3个周期,观察2组患者细胞因子及肿瘤标志物的指标、免疫学指标及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的白细胞介素-4(IL-4)及白细胞介素-10(IL-10)在治疗后均有一定程度下降,试验组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肿瘤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的CD3+、CD4+及NK+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胸腔积液缓解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贝伐单抗联合化疗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胸腔积液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能够显著降低炎症因子及肿瘤标志物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张再军;徐成;胡月珍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直肠给药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究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直肠给药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 选取60例晚期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30例)予以硫酸吗啡缓释片镇痛治疗,研究组患者(30例)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直肠给药治疗.对比2组患者镇痛效果,用药前、用药1h、3h、5h、7h、24 h后患者疼痛程度及药物不良反应;对比治疗后患者焦虑(SAS)及抑郁(SDS)自评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患者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80.00%(P<0.05).服药1h、3h后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5h、7h、24 h后2组评分相当(P>0.05).研究组治疗后患者SAS、SDS、PSQI及SF-36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药物不良反应率(10.00%)低于对照组(33.33%),治疗满意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直肠给药镇痛效果佳,起效快,患者耐受性好、疼痛控制稳定,药物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且患者心理状态佳,睡眠可,生活质量改善,值得应用.

    作者:李丽;李海宁;贾红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3DCRT联合紫杉醇加顺铂同步化疗治疗Ⅲ期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 分析3DCRT联合紫杉醇加顺铂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Ⅲ期NSCLC患者65例分为2组:试验组33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单纯进行放疗,放疗总量为60~70 Gy,1.8 ~2.5Gy·d-1,每周5次,疗程为6~7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紫杉醇注射液135 mg/m2配比500 mL质量浓度为0.045g/mL的生理盐水加顺铂75 mg/m2配比质量浓度为0.008g/mL的氯化钠静脉滴注,在化疗第1周、第4周静脉滴注,治疗后按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对疗效进行客观评价,再依据抗癌药物毒副作用标准对患者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减少,恶心呕吐,关节疼痛等不良反应,试验组Ⅲ~Ⅳ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内试验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3DCRT联合紫杉醇加顺铂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NSCLC相对比单纯放疗,有效率更高,但其不良反应情况更严重,选取治疗方案时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的安全性.

    作者:方霖;李嵘;罗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2种微创肺切除术治疗早期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的比较观察

    目的 探讨肺段切除及肺楔形切除2种微创肺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接受亚肺叶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肺段切除组(n=47)和肺楔形切除组(n=61).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手术前后临床表现、手术前后体征、手术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记录等,并对2种亚肺叶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肺楔形切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短于肺段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段切除组在术后疼痛评分低于肺楔形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留置引流管的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心律失常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段切除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0S)分别为100.0%、97.9%、95.7%,肺楔形切除组为100.0%、96.7%、91.8%,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远处转移和死亡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局部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楔形切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短于肺段切除组,但局部复发率高于肺段切除术.肺段切除术和肺楔形切除术在可行性和对预后的影响方面相当,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作者:赵迪;聂铮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CD8+CD103+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CD8+ CD103+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研究两种免疫细胞标志物CD8和CD103对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染色检测220例NSCLC组织中CD8+和CD103+淋巴细胞的数量,采用单变量方法分析其对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建立动物模型研究CD8+和CD103+淋巴细胞在NSCLC发展中的作用.结果 CD8+细胞数量和CD103+细胞数量之间存在正相关(γ=0.38,P< 0.0001),CD103+细胞数量随着CD8+细胞数量的增加而增加.CD8和CD103双阳性表达为NSCLC患者生存情况的独立有益预后因素,其预后价值高于单独的CD8或CD103阳性表达.小鼠实验证实CD8+和CD103+细胞耗竭可促进NSCLC发展.结论 CD8+CD103+淋巴细胞对NSCLC患者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晓;魏立;陈重;务森;李基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恩度胸腔灌注方案联合DP静脉化疗治疗乳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选取乳腺癌所致恶性胸腔积液患者90例,根据其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应用恩度联合化疗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化疗药物治疗,治疗前均先排尽胸腔积液.治疗组在胸腹腔内注入顺铂60 mg、恩度45~60 mg;对照组除不加入恩度外,其余同治疗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7.78%(35/45),对照组为44.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72,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率为55.26%;对照组为3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500,P<0.05).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达到了35.56%和3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红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红细胞数显著减少(P<0.05).结论 对于乳腺癌所致的恶性胸腔积液采用胸腔内灌注顺铂序贯恩度治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范宜锋;邹庆华;李晓静;齐秀恒;董久兴;刘军;王保信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介入热化疗栓塞对肝癌患者血清IL-17、IL-10浓度变化的影响

    目的 对介入热化疗栓塞对肝癌患者血清IL-17、IL-10浓度变化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介入热化疗栓塞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介入法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IL-17、IL-10浓度变化,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IL-17、IL-1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IL-17浓度降低、IL-10浓度升高,而对照组IL-17、IL-10浓度无显著变化,2组IL-17、IL-10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热化疗栓塞能降低IL-17浓度、升高IL-10浓度,抑制肝癌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防止肿瘤转移,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作者:吴文清;朱骏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EGFR、XRCC3、hOGG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放疗敏感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3(XRCC3)和人类8-羟基鸟嘌呤糖苷酶1(HOGG1)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放射敏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50例食管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SP二步法检测患者在放疗前EGFR、XRCC3、hOGG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EGFR、XRCC3及hOGG1的表达及其三者之间中的两者联合表达与放射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50例食管癌组织EGFR、XRCC3和hOGG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0%(36/50)、68.0% (34/50)和64.0% (32/50),且三者之间两两呈正相关关系(P<0.05).EGFR、XRCC3及hOGG1阳性表达患者的放疗疗效均低于阴性表达患者,且三者之间中的两者均阳性表达者的放疗疗效比均阴性表达患者低(P<0.05).结论 EGFR,XRCC3及hOGG1作为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敏感性的预测指标,可以指导对不同的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放疗方法.

    作者:高艳梅;杨怡萍;慕玉东;张永彤;李涛;王亚丽;高德英;马莉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化疗联合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阳性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化疗联合靶向药物吉非替尼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76例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把入选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吉非替尼治疗,观察组采用化疗联合吉非替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治疗效果、预后情况以及毒副作用.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8.42% (26/38),对照组为36.84% (14/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疾病控制率为86.84% (33/38),对照组为50.00% (19/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PFS为[(17.21±1.32)个月],较对照组[(13.21±1.32)个月]高(P<0.05).观察组OS[(30.21±1.32)个月]较对照组高[(24.21±1.32)个月](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QOL)[(82.21±1.34)分]较对照组高[(61.21±1.62)分](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89%<21.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晚期肺腺癌的治疗,采用化疗联合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效果较好,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探讨.

    作者:王勇;刘自威;卢慧民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m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mFOLFOX4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以mFOLFOX4为主的化疗综合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予以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2组患者均行4个周期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一周内、6个月、3年目标肿瘤的直径,评价2组患者治疗后的近、远期疗效.收集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并比较.比较2组患者1年期、2年期、3年期生存率.结果 完成治疗后6个月、3年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35.71%、4.76%、,观察组分别为47.62%、9.52%;观察组近远期临床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3年随访期内死亡率83.33%,观察组为69.05%,观察组3年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mFOLFOX4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3年生存率,且不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对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薛李;田宏;王丽霞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DTX对比TAX辅助化疗对术前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应用效果

    目的 对比多西他赛(Docetaxel,DTX)联合顺铂(DDP)与紫杉醇(Paclitaxel,TAX)联合DDP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28例Ⅰ B2期~ⅡB期宫颈癌患者,以随机组表对照法分为2组,分别为TP(n =114,TAX 135 mg/m2+ DDP 75 mg/m2)组和DP(n=114,DTX 75 mg/m2+ DDP 75 mg/m2)组,在宫颈癌手术之前,进行2次新辅助化疗,对化疗结果及副反应比较分析.结果 ①新辅助化疗有效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DP组WBC减少、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低于TP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减少、肝脏损伤发生率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出现不可控制副反应.③2组手术后的标本病理反应率与淋巴结阳性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辅助化疗在中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的临床效果相近,但多西他赛不良反应较紫杉醇轻,值得临床关注.

    作者:宋献忠;朱洁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VEGF、MMP-9和TIMP-1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VEGF、MMP-9和TIMP-1在小儿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小儿神经母细胞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VEGF、MMP-9和TIMP-1的表达,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VEGF、MMP-9和TIMP-1的相关性,分析VEGF、MMP-9和TIMP-1表达与小儿神经母细胞瘤肿瘤分期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在肿瘤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中的意义.结果 MMP-9在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3.33% (22/30)、TIMP-1阳性表达率为46.67% (14/30),VEGF在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00% (21/30) (P<0.05);而22例MMP-9阳性表达组织标本中TIMP-1阳性表达率为40.90%(9/22),8例MMP-9阴性表达组织标本中TIMP-1阳性表达率为75.00% (6/8) (P <0.05);12例Ⅲ、Ⅳ期患者中MMP-9阳性表达率为83.33% (10/12)、VEGF阳性表达率为83.33% (10/12),明显高于18例Ⅰ、Ⅱ期患者的55.55% (10/18)和50.00% (9/18) (P <0.05),而TIMP-1在Ⅲ、Ⅳ期患者中阳性表达率为25.00%(3/12),明显低于Ⅰ、Ⅱ期患者中的61.11% (11/18) (P <0.05);TIMP-1表达与MMP-9及VEGF表达呈负相关关系(γ1=-0.434,γ2=-0.532,P<0.05).结论 VEGF、MMP-9和TIMP-1与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的恶性程度、浸润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后的判断指标,为小儿神经母细胞瘤临床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梁宇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人乳腺癌组织中Wnt2基因的表达及靶向抑制基因表达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迁移和侵袭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人乳腺癌组织中Wnt2基因的表达及靶向抑制基因表达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迁移和侵袭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乳腺癌患者68例和女性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ILSA法检测2组血清中Wnt2表达量;利用免疫组化法(IHC)检测68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Wnt2的阳性表达情况及表达量.通过向乳腺癌细胞株MCF-7中转染Wnt2的siRNA和阴性对照(NC)的siRNA进行靶向抑制,测定Wnt2基因对MCF-7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与侵袭能力的调节作用.结果 与健康志愿者相比,乳腺癌患者Wnt2含量(10.56±3.62)ng/mL明显升高(P<0.01).乳腺癌组织中Wnt2阳性细胞率、染色强度、IHC评分分别为(77.34±9.68)%、(2.45±0.18)分、(9.86±1.15)分,均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nt2-siRNA组细胞在培养24h、48 h、72 h、96h的OD450nm值均显著低于NC-siRN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Wnt2-siRNA组细胞凋亡率为(8.56±0.52)%,显著高于NC-siRNA组的(6.18±0.63)%(P<0.0l).Wnt2-siRNA组细胞穿过Transwell小室的细胞数显著少于NC-siRNA组(P<0.01).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Wnt2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加,通过靶向抑制实验揭示Wnt2能够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凋亡、促进癌细胞迁移侵袭.

    作者:崔雄;韩龙海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贝伐单抗结合培美曲塞铂类对肺腺癌晚期的疗效研究

    目的 研究贝伐单抗结合培美曲塞加铂类对肺腺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肺腺癌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对照组33例,试验组患者使用贝伐单抗结合培美曲塞铂类治疗,对照组使用美曲塞加铂类治疗,18天为1个周期,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周期.结果 试验组4例,对照组5例因肿瘤进展在化疗4-6个周期而停止治疗,其余均完成了6个周期的治疗.试验组有效例数29例,CR 0例、PR 16例、SD 8例、PD 5例;对照组有效例数28例,CR 0例、PR12例、SD 5例、PD 11例.试验组ORR为55.17% (16/29),DCR为82.76%(24/29);对照组ORR为42.86% (12/28),DCR为60.71%(17/28);两组DCR分别为58.7%和28.3%,DCR分别为84.6%和28.4%.试验组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疾病发展时间为8.5个月(95%CI:7.5 ~9.3个月),中位OS14.5个月(95%CI:11.8~17.6个月);对照组分别为6.2个月(95%CI:5.6~6.9个月)和11.5个月(95%CI:9.3~13.6个月),均显著延长,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单抗结合培美曲塞铂类对治疗肺腺癌晚期的患者无论近期还是远期疗效显著.

    作者:郑丽平;邓海燕;刘丹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鼻咽癌血浆中S100A8与S100A9蛋白质表达与临床分期及血浆EB病毒VCA-IgA抗体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血浆中S100A8与S100A9蛋白质表达水平和临床分期,并分析两者与血浆EB病毒VCA-IgA抗体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鼻咽癌患者72例,作为实验组,Ⅱ期14例,Ⅲ期32例,Ⅳ期26例.再选取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浆样本并进行处理,检测血浆中的VCA-IgA水平和S100A8、S100A9的含量.结果 对照组健康者血浆中两种蛋白质的含量,显然低于实验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患者血浆中S100A8和S100A9的含量明显低于Ⅱ期和Ⅲ期患者血浆中两者的含量,且两两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浆中两种蛋白质含量与VCA-IgA水平无相关性(SI00A8 γ为-0.01,P>0.05,S100A9 γ为-0.09,P>0.05),而两种蛋白质具有正相关性(γ=0.21,P<0.05).结论 鼻咽癌患者血浆中S100A8与S100A9蛋白质表达水平上升,且患者血浆中S100A8与S100A9蛋白质含量跟VCA-IgA水平不具有相关性.

    作者:徐帅;范崇盛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子宫内膜癌患者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F-κB P65,NF-κB P50及IκBα蛋白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12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FIGO病理分期进行分组如下:Ⅰ期组(30例)、Ⅱ期组(32例)、Ⅲ期组(30例)和Ⅳ期组(28例).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患者NF-κB P65,NF-κB P50及IκBα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NF-κB P65,NF-κB P50及IκB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子宫内膜癌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NF-κB P65,NF-κB P50及IκB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且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随着子宫内膜癌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子宫内膜癌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NF-κB P65,NF-κB P50及IκBα表达阳性率均升高,且表达阳性率随着子宫内膜癌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F-κB P65,NF-κB P50及IκBα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作者:马诗影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食管胃早期癌内镜特点及临床病理特征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 分析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患者内镜下的病理特征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106例食管胃早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内镜下特点和临床症状,研究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之间的关系.结果 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与浸润深度无相关性(P>0.05),患者内镜下分型和组织分化程度与浸润深度相关(P<0.05),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内镜分型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对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2个自变量作为淋巴结相关的转移因子,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内镜是发现食管胃早癌有效手段,内镜下分型和组织分化程度对浸润深度有明显提示作用,浸润深度可以作为临床上间接评判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李峥嵘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氨酚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疼痛的效果及其安全性研究

    目的 探讨氨酚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疼痛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收治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2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4例,研究组采用氨酚羟考酮缓释片进行镇痛,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吗啡制剂镇痛.将两组患者在治疗中的疼痛缓解度、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疼痛缓解率为95.59%,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食欲、睡眠、日常生活、精神状态及与人交往五个方面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氨酚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疼痛中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很高.

    作者:刘素荣;魏媛媛;徐艳丽;李新红;刘娟;秦燕 刊期: 2018年第07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