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癌症杂志》编辑部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结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5月间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行保乳术结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进行治疗,对照组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结果观察组3年生存28例,复发3例,3年生存与复发率分别为93.3%、10.0%;对照组3年生存27例、复发4例,3年生存与复发率分别为90.0%与13.3%,2组间3年生存率与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平均为(85.72±12.56)min,对照组为(81.29±11.1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平均为(15.32±1.58)枚,对照组为(14.87±1.93)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平均引流量与拔管时间分别为(321.98±28.62)ml、(4.81±1.52)d,对照组为(534.62±31.82)ml、(8.10±2.14)d,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引流量与拔管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乳房美容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全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多为Ⅰ~Ⅱ,均给予相关对症处理,在化疗停止后自行消失。结论乳腺癌保乳术结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理想,可获得更好的乳房外观效果,同时药物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作为早期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手术方法。
作者:王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鼻咽癌调强放疗( IMRT)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鼻咽癌初治患者118例,按2008分期标准,Ⅰ期5例,Ⅱ期29例,Ⅲ期45例,Ⅳ期39例;均予调强放疗,总剂量71.9~74.3Gy,每次2.28~2.34 Gy。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5%、93.2%和88.1%。急性不良反应主要是放射性黏膜炎,Ⅰ~Ⅳ级分别为22.9%、41.5%、30.5%、1.7%。晚期不良反应主要是口干,Ⅰ级31.4%,Ⅱ级7.6%,Ⅲ级3.4%。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虽然肿瘤靶区剂量高,但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小,故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尹宏;何志刚;向舫;李煜;罗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检索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文献,选择比较药物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提取资料后对疗效、副反应进行Meta分析,计算不同药物对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的影响。结果从1988年-2014年,组①观察组为单一药物,对照组为不采用预防性用药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5项研究入选,共969例患者,观察组509例,对照组460例,分析结果显示药物可有效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OR=0.2,95%CI为0.09~0.44, P<0.0001);术后引流物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MD 7.61,95%CI为-11.71~26.93,P=0.44)。组②去纤肽与肝素钙对比研究的3篇,纳入患者313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0.19,95%CI为0.01~4.11,P=0.29)。结论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丹参、去纤肽等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风险,未增加术后引流物量及出血。去纤苷与低分子肝素钙效果相当。
作者:敖梅红;李隆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洛铂或顺铂联合5-Fu同步放化疗治疗不能手术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60例中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36例,洛铂30 mg/m2静脉滴注2 h,d1,5-Fu 500 mg/m2,静脉推注d1~d5,21 d为1周期,共4周期;对照组24例,顺铂30 mg/m2静脉滴注d1~3,5-Fu 500 mg/m2,静脉推注d1~d5,21 d为1周期,共4周期。同时2组均采用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疗:首先运用常规分割照射1.8 Gy/d,5次/周,共23次,DT 41.4 Gy,接着进行加速超分割照射1.5 Gy,每日2次,9日共27 Gy,全程6~7周,照射DT 68.4 Gy。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成治疗,洛铂组和顺铂组近期有效率各自为86.1%与66.7%,洛铂同步放化疗组和顺铂同步放化疗组的1年与2年生存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各自为83.3%,61.1%和66.7%、41.6%。不良反应方面,洛铂组血小板下降发生率(66.7%)高于顺铂组(6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毒性、神经毒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洛铂组未出现Ⅲ~Ⅵ度胃肠道反应(0例,0%),远远低于顺铂组(5例,20.8%),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洛铂联合5-Fu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是安全有效的,且不良反应轻微,可以将其进行临床方面的深入推广,但仍需扩大病例数深入评价。
作者:刘芳;杜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并发血栓性疾病的诊疗措施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妇科肿瘤围手术期并发血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过程,并根据相关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29例深静脉血栓( DVT)患者给予溶栓、抗凝及祛聚治疗后,28例痊愈,1例左侧下肢伴有轻微下肢功能障碍。1例肺栓塞( PTE)患者转入心内科治疗后痊愈。大龄女性、静脉血栓史、合并慢性病、恶性肿瘤、术后服用止血药及雌激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可能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前后积极预防,充分评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降低妇科肿瘤围手术期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改善并发PTE患者的预后。
作者:孙启建;尹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老年结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对13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其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组探究。结果133例老年结肠癌患者中37例(27.8%)出现并发症,其中出血2例,感染25例,栓塞形成10例。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2组患者手术时间、ASA分级、APACHE-Ⅱ评分、肿瘤分化程度及合并症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时间≥150 min、ASA分级Ⅲ~Ⅳ级、APACHE-Ⅱ评分≥14分、肿瘤中低分化及合并糖尿病是老年结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上述危险因素提示患者并发症风险极高,对于这一类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证其预后和生存质量。
作者:段照华;彭科;先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卵巢癌是女性常见的肿瘤之一,致死率较高,而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6]。卵巢的解剖学位置较为特殊,早期仅出现腹痛、胃消化不良等常见症状,缺少早期准确的预警,早期诊断困难。多数卵巢癌确诊时已达到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20%[7]。因此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女性卵巢癌患者死亡率的关键[8]。分子诊断标记物在肿瘤的诊断、监测、预后等多方面均有重要的意义[9]。本综述的重点在于分析已经用于尚在研究的分子诊断标记物,以探索更好的早期诊断卵巢癌的方法。
作者:张燕;韩矿军;罗政权;杜秀杰(综述);李月红(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乳腺癌根治术后VMAT技术对心脏的物理剂量学和生物学的指标,评估心脏的受照风险。方法随机选取10例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设计4种常用计划:①改良野中野调强计划FIF(8~10个子野);②四野调强计划4F-IMRT;③五野(增加正对心脏射野)计划5F-IMRT;④包含心脏正对弧双弧VMAT计划。统计每个患者靶区、心脏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区LAD剂量体积参数,用NTCP-RSM模型计算放射性心脏病死亡率。统计分析VMAT技术的结果与其余技术之间的差异。结果患者心脏Dmean和V25在4种计划下平均值分别是:7.7 Gy,6.9 Gy,9.7 cGy,6.4 Gy;9.1%,7.9%,9.7%,4.9%;LAD的平均剂量分别是29.0 Gy,27.6 Gy,32.8 Gy,26.1 Gy;NTCP的平均值分别为2.7%,1.1%,1.3%,0.86%。靶区CI四套计划平均值为:0.44、0.56、0.61、0.71,HI为0.82、0.78、0.70、0.53,VMAT技术的CI和HI结果与另外3种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与常规调强技术相比,包含心脏正对弧的VMAT计划不会显著影响心脏的并发症概率( NTCP),同时VMAT计划靶区的CI、HI要优于静态IMRT计划,VMAT技术可以在提高靶区剂量的同时不明显增加心脏的受照风险。
作者:叶威;龚敏勇;熊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癌( TMC)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200例,进行二维常规超声检查,筛查出甲状腺实性结节150个,直径均≤10 mm,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金标准为病理检查结果,评估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的特异性及灵敏度。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良性结节103个,恶性结节47个;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良性结节99个,恶性结节51个;二维常规超声检查良性结节97个,恶性结节53个;超声弹性成像、二维常规超声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4%、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二维常规超声的灵敏度分别为87.2%、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二维常规超声的特异度分别为90.3%、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径≤10 mm的甲状腺癌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可作为甲状腺微小癌的首选检查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英超;葛洪波;温朝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及自体植皮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临床乳腺癌治疗提供一些思路。方法随机将40例乳腺癌女性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组在改良根治术的同时行自体腹部皮肤移植,对所有皮瓣坏死的患者行二次植皮,观察植皮在乳腺癌术后的临床应用。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皮瓣坏死的有8例,占对照组40%,而治疗组患者发生皮瓣坏死的仅有2例,占治疗组10%,两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治疗组在手术时间长短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住院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皮瓣坏死后二次植皮对患者的影响,发现对照组明显二次植皮例数多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进行5~8年的随访观察,评价植皮对患者的影响,两组在肿瘤复发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等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同时行自体植皮手术,对患者的手术时间、降低患者的费用以及远期临床效果都较好,且不会增加患者的肿瘤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兵雄;孙圣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存活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例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转移位点、病理形态、乳酸脱氢酶、血小板、血清C反应蛋白、顺铂胸腔内灌注这9个因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NSCLC恶性胸腔积液存活率的独立影响因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形态、乳酸脱氢酶、血清C反应蛋白、顺铂胸腔内灌注是患者预后影响因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反应蛋白和顺铂胸腔内灌注为预后独立的影响因子。结论血清反应蛋白和顺铂胸腔内灌注为预后独立的影响因子。
作者:高辉;董小帅;刘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乳腺癌及早期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7例乳腺肿瘤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机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观察乳腺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及其内部结构关系。结果清扫淋巴结总数为61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33枚,非转移性淋巴结28枚。 MSCT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一致,但是MSCT扫描淋巴结大小无法单独作为评估是否发生转移指标。淋巴结门结构与是否发生转移相关,淋巴结门结构厚度不均可作为预测是否发生转移的独立指标。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能获得精确的乳腺癌患者扫描图像,有利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为临床治疗乳腺癌患者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彭徐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与小切口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0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患者意愿选择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47)。观察组于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对照组行小切口开胸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1年和3年生存率和复发率。结果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镇痛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1年、3年肿瘤复发率和生存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患者恢复快,是临床治疗早期肺癌的有效手段。
作者:王大令;王文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开腹胆道旁路手术治疗胆管癌的效果。方法60例胆管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切除治疗,治疗组采用开腹胆道旁路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2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前的血清总胆红素值都呈现为高位状况,术后都明显降低(P<0.05),同时术后治疗组的血清总胆红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胆漏、低氧血症、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0,对照组为16.7%,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腹胆道旁路手术治疗胆管癌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能促进胆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远期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任勇刚;李德元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220例肺癌患者抗菌药使用情况。结果肺癌手术患者中抗菌药使用率为36.36%。药物使用频率前4位分别为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品种比例分别为28.05%、45.12%。结论肺癌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欠合理,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差距,有待改善,合理用药需要进一步加强。
作者:陈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胃癌腹膜转移相关基因MYH-9与胃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50例组织标本取自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及同一患者的腹膜转移组织标本。组织固定在10%的缓冲甲醛溶液用于病理诊断,冷冻于液氮中备于免疫印迹分析、细胞培养、siRNA转染、细胞粘附实验。结果 MYH-9在所有的鳞状细胞癌组织(100%)和8个邻近正常组织中表达(26.7%,P=0.000)。癌组织中MYH-9高表达水平与腹膜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差和较晚的肿瘤分期显著相关。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胃癌病灶是否切除、腹膜转移的存在、MYH9高表达(基于免疫组化染色)与患者总生存率显著相关(P=0.008、P=0.001、P=0.006和P=0.007)。进一步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与MYH-9高表达是与总生存期相关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MYH-9的过度表达可能与较高的癌细胞迁移性相关。
作者:朱捷;丁皓;王校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脂联素和肺癌合并COPD患者肺功能、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肺癌合并COPD患者90例,分为重症组和稳定组。45例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测量3组研究对象的肺功能指标( FEV1/FVC以及FEV1%)以及血清中脂联素的含量,并确定脂联素与COPD患者肺功能、年龄、性别的相关性。结果3组被研究对象组内性别间的脂联素含量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于男性,且组间的男性和女性脂联素含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FVC比值比较,3组被研究对象间男性和女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预计值比较,3组被研究对象间男性和女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OPD患者的血清中脂联素水平与FEV1/FVC (γ男=-0.642,γ女=-0.657)和FEV%预计值(γ男=-0.819,γ女=-0.751)均呈负相关性。在3组被研究对象中,只有健康组患者男性中脂联素含量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性,其他的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肺癌合并COPD患者中血清脂联素与肺功能和性别存在明显的关系,而与患者的年龄分布的关系不明显。
作者:薛攀;华燕艳;崔小川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侵犯颈椎的头颈部肿块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侵犯颈椎的头颈部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侵犯颈椎的头颈部肿块外科治疗的诊疗特点。结果15例患者手术成功,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3~6个月复查均未见复发,颈椎稳定性可。结论对于需行手术治疗的侵犯颈椎的头颈部肿块,临床上多以肿块颈外侧入路为主;同时要注意保护椎动脉、神经根和颈髓,术前要充分评估颈椎的稳定性,必要时重建和稳定颈椎,防止神经功能恶化。
作者:孙光炎;华清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表达对恶性脑胶质瘤替莫唑胺(泰道胶囊)同期放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经手术、放疗和替莫唑胺联合治疗的33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根据P53表达情况分成高表达组(17例)和低表达组(16例)。结果患者性别、年龄、Karnofsky生活状态( KPS)评分及肿瘤切除情况在两组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突变型P53低表达组患者的肿瘤无进展生存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P=0.036),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07)。结论突变型P53表达情况可能会影响恶性脑胶质瘤患者替莫唑胺同期放化疗的预后。
作者:刘桂超;胡学锋;黄国森;林力;黄泽黎;梁少波;苏建淳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