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有志;林宗伟;蓝光会
目的:比较ORFIT全身泡沫体位固定架与负压真空气垫固定在前列腺癌调强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方法对22例前列腺癌患者采用ORFIT全身泡沫体位固定架进行调强放疗,另22例采用负压真空气垫固定进行调强放疗,分析比较ORFIT全身泡沫体位固定架与负压真空气垫固定的摆位误差。结果 ORFIT全身泡沫体位固定架组患者在LR、SI和AP方向及旋转角度的摆位误差,均明显小于负压真空气垫组(0.16±0.12 vs.0.23±0.11,t=-2.219,P=0.028;0.18±0.13 vs.0.19±0.12,t=-2.009,P=0.046;0.15±0.10 vs.0.25±0.12,t=-2.168,P=0.02;0.27±0.24 vs.0.38±0.31,t=-3.718,P=0.000);其中ORFIT全身泡沫体位固定架组患者在LR和SI方向上验证摆位误差小于±3 mm次数百分比与负压真空气垫组相似(87.88% vs.81.06%,χ2=2.33,P=0.13;89.39% vs.86.36%,χ2=0.87,P=0.35);但在AP方向上小于±3 mm次数百分比较负压真空气垫组明显增高(90.91% vs.78.03%,χ2=7.248, P=0.007)。结论对前列腺癌调强患者,ORFIT全身泡沫体位固定架技术较负压真空气垫固定可以更好减少摆位误差,特别是在AP方向上,提高放疗精确度,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作者:马志建;何敏仪;何振宇;黄峻;林承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低剂量增强CT扫描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乳腺肿瘤患者52例,分别行常规增强CT和低剂量增强CT检查以及图像iDose迭代重建,分析结果差异。结果低剂量增强CT扫描后,图像质量明显下降,但经过不同等级iDose迭代重建技术重建处理后,图像质量有大幅度提高、iDose6重建后达到常规剂量图像质量水平;低剂量增强CT扫描后患者CTDIvol、DLP和ED分别为(1.38±0.13) mGy、(38.93±7.03) mGy· cm和(0.89±0.03)mSv,均低于常规剂量增强CT扫描后的(19.53±0.05)mGy、(594.87±43.87)mGy· cm和(19.53±1.34)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增强CT和低剂量增强CT扫描显示率分别为98.36%和90.16%,经iDose2、iDose4、iDose6迭代重建后显示率分别达到93.44%、96.72%和100.00%;低剂量增强CT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低于常规剂量水平,但经过不同等级iDose迭代重建技术重建处理后,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有明显回升。结论低剂量增强CT扫描可明显降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结合iDose迭代重建技术可使图像质量提高、保证诊断效能,有利于乳腺肿瘤的诊断。
作者:方俊华;朱本权;龚娅玲;胡庆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5例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患者,采用Kaplan-Meler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采用Log-rank法进行生存率差异性检验。结果105例患者放疗结束后,CR 42例,PR 14例,有效率为53.33%(56/105);化疗结束后,CR 55例,PR 23例,有效率74.29%(78/105)。放化疗近期疗效明显优于放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3、5、10年生存率(P<0.05),其中3、5、10年生存率腺癌亦显著高于鳞癌(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手术方法是放化疗疗效的影响因素,其中Ⅱ期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高于Ⅲ~Ⅳ期、腺癌高于鳞癌、微创切除高于广泛性切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手术方法是影响放化疗疗效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全部患者未出现严重近期并发症,随访发现听视力障碍11例。结论术后放化疗是改善鼻腔副鼻窦恶性肿瘤临床效果的重要环节,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是影响术后放化疗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张倬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小剂量联合使用卡维地洛及坎地沙坦对预防乳腺癌辅助化疗中的蒽环类药物产生的心脏毒性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毒副作用。方法选择56例接受乳腺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8例)及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氟尿嘧啶、表柔比星、环磷酰胺的化疗方案,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卡维地洛、卡地沙坦。化疗期间分别于化疗后6周、12周,观察患者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肌钙蛋白变化及其副作用。结果治疗一段时间后,实验组患者超声心动图观测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LVE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对照组LVEDD及LVESD与实验组相比,均明显增大(P<0.05),实验组患者LVEF(左室射血分数)与治疗前相比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心电图检测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心电异常,化疗后,实验组QRS波、ST段及T波异常者较对照组少(P<0.05)。实验组心律失常及肌钙蛋白异常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联合使用卡维地洛及坎地沙坦预防乳腺癌辅助化疗中蒽环类药物产生的心脏毒性,效果明显、毒副作用较低,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新;刘薇;牛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双氯芬酸与塞来昔布联合阿片类药物控制转移性骨癌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转移性骨癌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研究组患者给予硫酸吗啡控释片10 mg/12 h口服,依据疼痛缓解情况按50%递减或25%递增调解用药量,直至VAS评分≤4分,塞来昔布400 mg/d口服,双氯芬酸100 mg/12 h口服。对照组患者给予硫酸吗啡控释片10 mg/12 h口服,依据疼痛缓解情况按50%递减或25%递增调解用药量,直至VAS评分≤4分,塞来昔布400 mg/d口服,以及安慰剂。对比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疼痛缓解率、暴发痛发作次数、硫酸吗啡控释片使用剂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各时段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2)研究组患者疼痛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3)2组患者暴发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患者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4)研究组患者硫酸吗啡控释片日均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氯芬酸与塞来昔布联合阿片类药物控制转移性骨癌痛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大剂量化疗阶段出现粒细胞缺乏导致感染的发生率及抗生素治疗效果。方法将290例恶性肿瘤患者,依据是否发热将其分为研究组(发热=161)及对照组(未发热=129),并根据治疗方案分为A方案(多西他赛+噻替哌+卡铂)和B方案(多西他赛+噻替哌)及是否采用抗生素干预治疗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A方案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为98.9%(176/178),与B方案[94.6%(106/112)]差异不显著(P>0.05)。 A方案发热发生率为57.3%(102/178),与B方案57.1%[(64/112)]无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抗生素预防患者发热发生率(40.7%)与未采取抗生素预防者的(63.1%)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粒细胞缺乏症的持续时间达到(4.63±1.74) 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3.17±1.83)d(P<0.01)。研究组中性粒细胞(0.011±0.009)×109L-1,显著低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0.032±0.015)×109 L-1( P<0.05)。两组治疗有效率均达到100%,未见死亡患者。结论肿瘤患者大剂量化疗,一旦发生发热,应予促粒细胞生长因子及造血干细胞自身回输,并行抗真菌治疗及广谱抗生素治疗,从而使患者安全度过粒细胞缺乏期,提高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李军凯;窦岩;许文;孔凡君;左效艳;刘燕;孙雪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尿液特异性核基质蛋白-4( BLCA-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80例初诊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50例膀胱炎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比较三组患者尿液中BLCA-4表达的差异及其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膀胱癌患者尿液中BLCA-4水平显著高于膀胱炎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炎及健康体检者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BLCA-4对膀胱癌的诊断灵敏度为93.8%,特异度为100.0%;BLCA-4与膀胱癌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级、肿瘤大小及临床分期等因素均无相关性( P>0.05);复发患者与未复发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尿液中BLCA-4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别(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BLCA-4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但术后1年6例复发患者尿液BLCA-4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后6个月水平(P<0.05),且与未复发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LCA-4对膀胱癌诊断敏感度高,加强对膀胱癌患者术后BLCA-4水平的监测有助于预测复发情况。
作者:杨家荣;刘伟;刘波;潘铁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干扰素-α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血清疾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其综合应用价值。方法60例CML患者作为观察组及30例正常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60例CML患者又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干扰素治疗组各30例。比较不同人群间血清PGE-2、MMP-2、bFGF、ALP及IL-6等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比较对照组和干扰素治疗组患者采用干扰素-α治疗前后血清上述细胞因子水平以及疗效差异。结果 CML血清PGE-2、MMP-2、bF-GF、ALP及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干扰素治疗组治疗6周后血清PGE-2、MMP-2、bFGF、ALP及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疗效指标CHR、CCyR、CMR则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干扰素-α对肿瘤生长相关的细胞因子具有调节作用,能有效缓解CML患者临床症状,在CML治疗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李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改良根治术联合抽脂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6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行常规改良根治术,观察组行改良根治和抽脂联合术。结果两组复发率、转移率及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5.0% vs 53.1%,P<0.05);观察组患者躯体、心理、社会、精神评分分别为(61.2±7.83)、(111±9.66)、(59.4±6.84)、(46.3±5.86)分,对照组分别为(53.5±6.54)、(106±8.31)、(54.3±6.61)、(43.2±5.54)分,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改良根治术联合抽脂术治疗Ⅰ、Ⅱ、Ⅲ期乳腺癌,能够较完整清除病灶,且能够保护肋间臂神经,可提高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
作者:谢有志;林宗伟;蓝光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导致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相关因素及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伴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肺癌化疗患者(观察组)和120例未伴有静脉血栓栓塞症肺癌化疗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对可能导致2组患者发生不同病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如: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吸烟史、糖尿病)、病理类型与分期、血小板计数、血黏稠度、D-二聚体进行统计分析。对106例患者中5例实施了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余101例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序贯抗凝治疗方法。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的年龄、吸烟史、病理分期、血黏稠度和D-二聚体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病理分型、血小板计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筛选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吸烟史、晚期、血黏稠度上升(男士>4.66 cP/女士>3.93 cP)、D-二聚体上升(>500μg/L)是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经积极治疗后58例治愈,11例好转,有效率为65.09%。结论年龄≥60岁、有吸烟史、晚期、血黏稠度上升、D-二聚体上升是肺癌化疗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在治疗时应及时评估其致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尽早实施抗凝治疗,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罗勤利;李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与其受体-3(VEGFR-3)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20例正常胃组织和98例胃癌组织中VEGF-C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71.4%(70/98),而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粘膜组织中其阳性表达率为9.2%(9/98)和5.0%(1/20)。98例胃癌组织中VEGF-C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直径大小、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是否存在血管浸润以及浸润深度无显著相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远处转移、TNM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 VEGF-C及其受体系统是淋巴管生成的重要调节因子,对于胃癌区域淋巴管生成、淋巴转移途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葛艳丽;张俊杰;王志荣;黄滨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多西紫杉醇、5-氟尿嘧啶(5-FU)以及顺铂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方法将76例晚期胃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 n=38)和观察组( n=38)。对照组采用多西紫杉醇、5-FU以及顺铂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化疗基础上结合贝伐珠单抗治疗。2组患者均以21 d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评价2组患者近期疗效,生存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63.16%)显著高于对照组(39.47%),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治疗前Karmofsky评分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Karmofsk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多西紫杉醇、5-FU以及顺铂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且患者可耐受不良反应,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
作者:胡青;肖志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0例多发性骨髓肿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VAD方案化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比较2组间疗效差异以及疾病相关指标差异。结果2组患者间疗效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11%( P<0.05)。治疗后第8、16周,观察组患者血清β2-MG、M蛋白水平及骨髓浆细胞含量、ESR显著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CRP、IL-6、TNF-α和 sFa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L-3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能调节MM疾病相关因子的表达,改善MM疾病指标,与VAD方案联用时能提高疗效。
作者:段俊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与分析开腹与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 d CD4/CD8水平和IgG表达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自主下床活动时间等。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自主下床活动时间、留置尿管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20.24±6.17)ml、(64.19±9.47)min、(0.67±0.18)d、(3.19±0.71)d、(0.61±0.17)d、(12.47±2.41)d;对照组分别为(347.96±11.75)ml、(98.71±10.15)min、(1.69±0.47)d、(6.27±0.82)d、(2.12±0.31)d、(18.36±3.15)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发热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06%、6.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18%、18.18%(χ2=3.75,7.88,P均<0.05)。术后4 d,治疗组患者4 d CD4/CD8水平和IgG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患者创伤小,同时对患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对患者术后恢复有一定帮助。
作者:谭枚秀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Oncentra中异质性校正对绝对剂量验证的影响。方法应用医科达Oncentra v4.1SP2计划系统设计36例计划,其中逆向调强计划18例,三维适形及简单调强计划(总子野数≤10)18例,对应每类计划,头颈部、胸部、腹部计划各6例。将以上计划移植到固体水上,分别在使用和不使用异质性校正的条件下,计算出电离室体积内的平均剂量,比较两者与电离室测量所得剂量的差异。结果对于所有病例,不使用均质性校准与同时使用均质校准且将电离室密度指定为水时TPS计算所得结果完全一致。除头颈部机架归零时6例调强病例在仅使用非均质较正时所得结果更接近实测结果外,其余病例,均是仅使用非均质校正时,TPS计算所得结果与实测值偏差较大。仅使用非均质校正时与实测值的差异与另外两种情况下TPS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利用Precise加速器及Oncentra v4.1SP2 CC算法进行精确放射治疗时,点剂量验证应在机架不归零的情况下测试,且TPS中计算时可在不使用均质修正或使用非均质修正且将电离室密度指定为水的情况下进行。
作者:沈文同;陈毅;张毅斌;赵胜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住院原发性肝癌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记录1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分析。结果122例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3.0%(28/122),感染部位构成比依次为:呼吸道、腹膜炎、泌尿系、消化道、皮肤及其它;28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25株病原体,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48.0%,真菌占28.0%,革兰氏阳性菌占24.0%;贫血、肝功能分级高、3次以上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放化疗史及年龄≥60岁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患者贫血、肝功能分级、侵入性操作次数、血糖水平等因素相关。
作者:王传敏;柯昌征;张银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Ⅰb2、Ⅱa、Ⅱb期宫颈癌患者38例,进行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的新辅助化疗2~3个疗程,对患者病灶肿瘤直径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和化疗效果和手术情况等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新辅助化疗后,患者肿瘤直径有不同程度的减小(P<0.05)。化疗总有效率为84.21%(32/38),Ⅰb2、Ⅱa、Ⅱb期有效率分别为94.74%(18/19)、87.50%(7/8)、63.64%(7/11)(P<0.05)。化疗有效的32例均可进行手术,术后发现3例患者组织学检查结果为完全缓解,25例患者检测发现癌旁组织化疗反应明显,2例患者闭孔淋巴结阳性,1例患者出现宫旁浸润,1例患者出现脉管癌栓浸润。结论术前新辅助化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良好,可较大程度减小病灶肿瘤直径,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廖万清;汤新跃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Ⅰ、Ⅱ期卵巢交界性肿瘤( BOTs)的治疗方法及影响复发和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Ⅰ、Ⅱ期BOT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Ⅰ期BOTs患者87例(93.5%),Ⅱ期6例(6.5%)。病理类型以浆液性39例(41.9%)和黏液性肿瘤46例(49.5%)为主。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8例(40.9%)行保守性手术,55例(59.1%)行根治性手术。93例中24例行术后辅助化疗,Ⅰ期22例,Ⅱ期2例。93例中5例复发,复发率为5.4%,均为Ⅰ期行保守性手术且术后未行化疗的患者,平均复发时间为39.8个月(12~72个月),中位复发时间为36个月,无1例死亡。结论Ⅰ、Ⅱ期BOTs预后良好,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保守性手术治疗虽然会影响复发率,但不影响生存期;对有高危因素患者,术后短期内给予化疗,可减少复发,但不能改变患者预后。
作者:魏晚霞;黄美华;叶琳;王艺;李隆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肾上腺肝样腺癌( hepatoid adenocarcinoma,HA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上腺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镜下病理形态特点似肝细胞性肝癌样或恶性嗜铬细胞瘤: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状、片状和梁索状,其间有丰富的血窦,可见大片坏死区。肿瘤细胞体积大,异型性明显,呈多边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界清,核大而不规则,偏于一侧,核大小不一,可见巨核或奇异核,核膜厚,核染色质粗颗粒状,可见1-2个核仁,核分裂像易见。免疫组化分析:Hep-par1(+)、CK (+)、AFP (+), CD34血窦内皮细胞阳性, Syn、CgA、NSE、CD56、CK19、CK7、α-inhibin、A103、PE10、Vim、NapsinA、CD10、CK20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30%。结论肝样腺癌是一种很少见的肿瘤,发生于肾上腺很罕见,按照肝细胞肝癌的治疗原则,肿块完整切除术+术后化疗,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类似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作者:刘静;张锐;周萍;郑磊;曹鹏;朱正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超声结合增强CT对甲状腺癌术后局部复发/残留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50例甲状腺癌术后局部复发/残留患者,对其临床数据展开回顾性分析,对单纯超声、单纯增强CT与超声结合增强CT影像学资料及诊断符合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超声结合增强CT对肿瘤复发/残留检出率、颈部淋巴结转移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纯超声、单纯增强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结合增强CT对甲状腺癌术后总诊断符合率为92.0%,单纯超声总诊断符合率66.0%,单纯增强CT总诊断符合率66.0%,超声结合增强CT对甲状腺癌术后总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单纯超声、增强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诊断甲状腺癌术后有无局部复发/残留,评估复发/残留病灶部位、大小、范围、密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合增强CT可进一步提升诊断符合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宋海国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