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艳丽;张俊杰;王志荣;黄滨滨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射频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接受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对照组和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射频治疗的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肿瘤体积、新生血管情况、5年复发率、5年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时间等差异。结果①观察组肿瘤体积缩小>50%的患者(66.67%)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患者VEGFA、VEGFB、VEGFC表达水平分别为(82.21±11.17、77.42±9.32、52.76±7.32)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③观察组患者5年复发率(60.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5年生存率(78.67%)及平均生存时间(4.82±0.74)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射频治疗有助于缩小中晚期肝癌患者的肿瘤体积,抑制肿瘤血管新生、降低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柯要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对胃癌根治术后胃癌干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患者80例,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完成胃癌根治术,术毕常规实施DC方案化疗;观察组术后使用腹腔内温热灌注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年CD44+情况,统计2组3年生存率,并分析2组治疗后相关并发症。结果治疗前2组CD44+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4+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年、2年及3年的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腹腔脓肿、肠道损伤、吻合口瘘和粘连肠梗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内温热化疗对于杀灭或抑制胃癌干细胞具有积极意义,其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同时,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邢国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胆管支架置入与传统手术方法解除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患者手术方法不同将92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分入A组、B组及C组,3组患者分别接受传统外科手术治疗、ERCP置入塑料支架治疗及ERCP置入金属支架治疗。结果3组生存时间无显著差别(P>0.05)。 C组术后胆道通畅时间显著长于B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及C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A组(P<0.05)。术后1周B组及C组肝功能检测指标显著优于A组(P<0.05)。 A组、B组及C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3.8%、14.3%和15.6%(P<0.05)。结论 ERCP支架置入与传统手术方法解除胆道恶性梗阻疗效相当,但前者术后并发症少,患者肝功能指标恢复快,行金属支架置入者引流效果更为理想。
作者:梁君蓉;石德红;张冲;李晓林;韩国栋;李春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尿液特异性核基质蛋白-4( BLCA-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80例初诊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50例膀胱炎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比较三组患者尿液中BLCA-4表达的差异及其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膀胱癌患者尿液中BLCA-4水平显著高于膀胱炎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炎及健康体检者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BLCA-4对膀胱癌的诊断灵敏度为93.8%,特异度为100.0%;BLCA-4与膀胱癌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级、肿瘤大小及临床分期等因素均无相关性( P>0.05);复发患者与未复发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尿液中BLCA-4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别(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BLCA-4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但术后1年6例复发患者尿液BLCA-4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后6个月水平(P<0.05),且与未复发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LCA-4对膀胱癌诊断敏感度高,加强对膀胱癌患者术后BLCA-4水平的监测有助于预测复发情况。
作者:杨家荣;刘伟;刘波;潘铁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低剂量256排螺旋CT肺灌注扫描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疗效的评估意义。方法对45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化疗前和化疗后40天分别进行CT灌注扫描。计算表面通透性( permeability surface,PS)、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用RE-CIST(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标准测量和比较化疗前后灌注值的均数间的差异。结果 Pearson相关检验结果显示BV和BF呈显著相关性(γ=0.48,P=0.001),达峰时间与PS相关(γ=0.31,P=0.04)、与血流量相关(γ=20.66,P,0.001)、与血容量相关(γ=20.39,P=0.007)。缓解组患者的BF、BV和PS高于其他组患者。结论 CT灌注成像可以评价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血管生成,进而评估疗效。
作者:舒圣捷;王全;周航;刘白鹭;李大庆;李里;娄阁;王梓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榄香烯联合NP化疗方案、沙利度胺以及化疗前24 h口服质子泵抑制剂( PPI)综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综合治疗组,各68例。综合治疗组给予长春瑞滨、顺铂化疗及口服沙利度胺、静脉滴注榄香烯注射液,化疗前24 h口服质子泵抑制剂( PPI)等治疗;对照组给予长春瑞滨、顺铂化疗。21天为1个周期,2~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综合治疗组有效率( CR+PR)为76.5%(52/68),明显高于对照组48.5%(33/68);综合治疗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8.2%、57.4%、33.8%,中位生存期为22个月;而对照组分别为60.3%、29.4%、13.2%,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2组生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KPS评分及体重变化综合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1)。综合治疗组及对照组Ⅱ度及Ⅱ度以上胃肠道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6.2%(11/68)和47.1%(32/68),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榄香烯联合NP化疗方案、沙利度胺以及化疗前24 h口服质子泵抑制剂( PPI)综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明显提高患者近期治疗有效率和生存率,降低肿瘤耐药,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刘俊莉;李瑞霞;郭治;张敏;靳毅;宋新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小细胞肺癌( SCL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polymer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4例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VEGF水平。结果64例SCLC患者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43.3%,且所有患者均为弱阳性表达。57例获随访的患者中,VEGF表达阳性与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4个月vs 21个月,P=0.539)。结论 VEGF表达与患者的预后无显著相关。
作者:翁军;刘运秋;唐晓霞;赵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妇科肿瘤患者全身麻醉的价值。方法80例患者随机分为S1,S2, S3组和对照组,20例每组。手术中均接受全身麻醉,使用0.08 mg/kg咪达唑仑,0.12 mg/kg维库溴铵,1.5 mg/kg丙泊酚进行全麻诱导。 S1、S2、S3组分别给予0.3、0.42、0.6μg/kg舒芬太尼以诱导,对照组给予3μg/kg芬太尼以诱导,且每组在术中按照同等剂量持续输注。结果4组患者平均动脉后(MAP)和HR值在诱导后显著低于基础水平(P<0.05), S1组患者在插管之后各个时间点MAP和HR值与基础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S2和S3组均有显著降低(P<0.05)。 S3组患者插管之后各个时间点MAP和HR值与S1组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插管后的1 min、3 min MAP和HR值与基础值比较均有显著升高(P<0.05),且较S1、S2和S3组也显著升高(P<0.05)。四组患者中MAP>120%基础值以及需要降压治疗的人数,S3组少于其它3组(P<0.05);HR>100次/min以及需要服用美托洛尔患者人数,S3组和对照组少于S1组(P<0.05);术中HR<55次/分以及需要服用阿托品患者,对照组多于其它3组(P<0.05)。结论0.3μg/kg舒芬太尼诱导剂量对于气管插管应激反应有更好的抑制作用;妇科肿瘤的手术麻醉期间使用0.6μg/kg.h舒芬太尼持续静注全身麻醉,其麻醉效果更佳,且深度易控。
作者:步美美;张勇;许莹;安世芝;侯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国产高能型肠内营养对大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3例限期手术大肠癌患者分为研究组(n=31)和对照组(n=32),两组根据理想体重给予等热量104.5 kJ/kg· d和等氮量0.2 g/kg· d的肠内营养聚合剂,研究组给予高能型肠内营养(力存),对照组给予肠营养聚合剂(能全力),试验期为7天。观察基础人口学资料及临床信息,于术前和术后第7天检测患者营养状况、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结果两种肠内营养均能同等改善大肠癌患者术后营养不良,两组血浆白蛋白( ALB)、前白蛋白( TP)、转铁蛋白( FP)水平均高于术前。术后第7天,研究组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术前的,而血液IL-1、TNF-α水平和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术前的。术后第7天CD4、CD8水平与对照组及术前比较,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血尿素氮(BUN)、血总胆固醇(TC)、血甘油三酯(TG)各参数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国产高能型肠内营养(力存)明显改善大肠癌患者营养不良,降低患者炎性反应和提高细胞免疫应答。
作者:舒晓亮;王铭河;赵坚;于婷婷;康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组织及血浆中MIR及VEGF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关系。方法选取7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的75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然后对2组组织及血浆中MIR及VEGF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同时比较不同分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组织及血浆中的指标检测结果,并以Logistic分析处理组织及血浆中MIR及VEGF与疾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的组织及血浆MIR及VEGF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分期较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MIR及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分期较低的患者,经Logistic分析显示,组织及血浆中MIR及VEGF表达均与非小细胞肺癌有密切的关系,P均<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组织及血浆中MIR及VEGF均呈现高表达状态,均与非小细胞肺癌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李慧;罗英琳;李朝锋;吴胜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直肠癌术后肠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经切除术治疗后出现肠麻痹的直肠癌患者60例,按照完全随机法1∶1分成2组,30例对照组患者行西医常规治疗,30例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敷脐联合自拟保留灌肠汤,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性指标与生化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的肠鸣音、排便和排气恢复时间、腹胀消失、胃肠减压解除与留院观察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治疗24 h、72 h的中医征候积分分别为(10.26±3.27)分、(0.82±0.05)分,均比对照组(13.45±1.67、1.95±0.4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K+水平(mmol/L)比对照组高(3.79±0.41 vs 3.51±0.39),TNF-α(μg/L)、CRP(mg/L)均比对照组低(1.05±0.24 vs 1.98±0.15,10.18±4.36 vs 24.36±7.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直肠癌术后麻痹,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症,改善肠胃道功能,防止肠胃功能衰竭。
作者:张炳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大剂量化疗阶段出现粒细胞缺乏导致感染的发生率及抗生素治疗效果。方法将290例恶性肿瘤患者,依据是否发热将其分为研究组(发热=161)及对照组(未发热=129),并根据治疗方案分为A方案(多西他赛+噻替哌+卡铂)和B方案(多西他赛+噻替哌)及是否采用抗生素干预治疗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A方案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为98.9%(176/178),与B方案[94.6%(106/112)]差异不显著(P>0.05)。 A方案发热发生率为57.3%(102/178),与B方案57.1%[(64/112)]无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抗生素预防患者发热发生率(40.7%)与未采取抗生素预防者的(63.1%)有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粒细胞缺乏症的持续时间达到(4.63±1.74) 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3.17±1.83)d(P<0.01)。研究组中性粒细胞(0.011±0.009)×109L-1,显著低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0.032±0.015)×109 L-1( P<0.05)。两组治疗有效率均达到100%,未见死亡患者。结论肿瘤患者大剂量化疗,一旦发生发热,应予促粒细胞生长因子及造血干细胞自身回输,并行抗真菌治疗及广谱抗生素治疗,从而使患者安全度过粒细胞缺乏期,提高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李军凯;窦岩;许文;孔凡君;左效艳;刘燕;孙雪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胆道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晚期胆道癌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2 h,第1天;替吉奥胶囊80~120 mg/d,每天2次,第1~14天;每21天为1个周期。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2 h,第1天;吉西他滨1000 mg/m2,静脉滴注30 min,第1、8天;每21天为1个周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27例患者中CR 0例,PR 6例,SD 9例,PD 12例;RR 22.2%,DCR 55.6%,中位PFS 4.9个月,中位OS 9.7个月。对照组23例中CR 0例,PR 5例,SD 8例,PD 10例;RR 21.7%,DCR 56.5%,中位PFS 4.5个月,中位OS 9.5个月。2组相比,临床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外周神经毒性和皮疹等,多为Ⅰ~Ⅱ度。观察组的血液学毒性和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胆道癌临床疗效可靠,且不良反应较轻,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陈菊香;周红轩;朱利群;潘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卵巢癌患者的复发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90例经历了初次手术后静脉注射顺铂/紫杉醇为期6个疗程的卵巢癌患者人口、病理、治疗及预后资料。比例风险模型来评估预后因素与无进展生存期( PFS)和总生存期( OS)的关联性。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疾病进展( HR=1.06;95% CI=1.02~1.11)和死亡风险增加(HR=1.12;95%CI=1.06~1.18)。相比于浆液性癌,黏液性或透明细胞组织学与较差的PFS和OS相关。与PS 0相比,患者体力状态(PS)1或2会增加复发的风险(HR=1.12;95%CI=1.01~1.24)。相比于镜下残留病灶,患者有0.1~1.0 cm以及>1.0 cm残留病灶( HR=1.96;95% CI=1.70~2.26;HR=2.36;95% CI=2.04~2.73)也会增加复发和死亡的风险( HR=2.11;95% CI=1.78~2.49;P<0.001;HR=2.47;95% CI=2.09~2.92)。结论年龄,PS评分,肿瘤的组织学和残留肿瘤体积是老年卵巢癌复发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这些数据可以被用来确定患者的预后和设计未来量身定制的随机临床试验。
作者:王芳;唐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改良根治术联合抽脂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6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行常规改良根治术,观察组行改良根治和抽脂联合术。结果两组复发率、转移率及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5.0% vs 53.1%,P<0.05);观察组患者躯体、心理、社会、精神评分分别为(61.2±7.83)、(111±9.66)、(59.4±6.84)、(46.3±5.86)分,对照组分别为(53.5±6.54)、(106±8.31)、(54.3±6.61)、(43.2±5.54)分,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改良根治术联合抽脂术治疗Ⅰ、Ⅱ、Ⅲ期乳腺癌,能够较完整清除病灶,且能够保护肋间臂神经,可提高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
作者:谢有志;林宗伟;蓝光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索新辅助化疗联合营养支持在治疗胃癌伴幽门梗阻老年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8例老年胃癌伴幽门梗阻的患者,随机分为新辅助化疗联合肠内营养支持组( EN组,30例)、新辅助化疗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组( PN组,30例)和常规化疗组(对照组,28例)。手术前所有患者均采用FOLFOX3方案行新辅助化疗。统计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营养状况、生活质量、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化疗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治疗后EN和PN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EN组患者的近期客观有效率明显高于PN组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5.7%,与EN和PN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还可降低患者新辅助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论对于老年胃癌伴幽门梗阻患者,营养支持联合新辅助化疗可显著提高患者营养状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和不良反应。
作者:李磊;胡晓峰;减子慧;苏桌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小剂量联合使用卡维地洛及坎地沙坦对预防乳腺癌辅助化疗中的蒽环类药物产生的心脏毒性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毒副作用。方法选择56例接受乳腺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8例)及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氟尿嘧啶、表柔比星、环磷酰胺的化疗方案,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卡维地洛、卡地沙坦。化疗期间分别于化疗后6周、12周,观察患者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肌钙蛋白变化及其副作用。结果治疗一段时间后,实验组患者超声心动图观测LV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LVE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对照组LVEDD及LVESD与实验组相比,均明显增大(P<0.05),实验组患者LVEF(左室射血分数)与治疗前相比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心电图检测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心电异常,化疗后,实验组QRS波、ST段及T波异常者较对照组少(P<0.05)。实验组心律失常及肌钙蛋白异常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联合使用卡维地洛及坎地沙坦预防乳腺癌辅助化疗中蒽环类药物产生的心脏毒性,效果明显、毒副作用较低,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李新;刘薇;牛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对51例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行手术治疗31例(对照组),新辅助化疗+手术治疗20例(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的预后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观察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显著提高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且未增加术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
作者:张春来;高俊峰;洪俊;宛江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肾上腺肝样腺癌( hepatoid adenocarcinoma,HA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上腺肝样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镜下病理形态特点似肝细胞性肝癌样或恶性嗜铬细胞瘤:肿瘤细胞排列成巢状、片状和梁索状,其间有丰富的血窦,可见大片坏死区。肿瘤细胞体积大,异型性明显,呈多边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界清,核大而不规则,偏于一侧,核大小不一,可见巨核或奇异核,核膜厚,核染色质粗颗粒状,可见1-2个核仁,核分裂像易见。免疫组化分析:Hep-par1(+)、CK (+)、AFP (+), CD34血窦内皮细胞阳性, Syn、CgA、NSE、CD56、CK19、CK7、α-inhibin、A103、PE10、Vim、NapsinA、CD10、CK20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30%。结论肝样腺癌是一种很少见的肿瘤,发生于肾上腺很罕见,按照肝细胞肝癌的治疗原则,肿块完整切除术+术后化疗,其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类似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作者:刘静;张锐;周萍;郑磊;曹鹏;朱正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与其受体-3(VEGFR-3)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20例正常胃组织和98例胃癌组织中VEGF-C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71.4%(70/98),而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粘膜组织中其阳性表达率为9.2%(9/98)和5.0%(1/20)。98例胃癌组织中VEGF-C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直径大小、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是否存在血管浸润以及浸润深度无显著相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远处转移、TNM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 VEGF-C及其受体系统是淋巴管生成的重要调节因子,对于胃癌区域淋巴管生成、淋巴转移途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葛艳丽;张俊杰;王志荣;黄滨滨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