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同;陈毅;张毅斌;赵胜光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尿液特异性核基质蛋白-4( BLCA-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80例初诊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50例膀胱炎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比较三组患者尿液中BLCA-4表达的差异及其与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膀胱癌患者尿液中BLCA-4水平显著高于膀胱炎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炎及健康体检者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BLCA-4对膀胱癌的诊断灵敏度为93.8%,特异度为100.0%;BLCA-4与膀胱癌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级、肿瘤大小及临床分期等因素均无相关性( P>0.05);复发患者与未复发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尿液中BLCA-4水平比较均无显著差别(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BLCA-4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但术后1年6例复发患者尿液BLCA-4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后6个月水平(P<0.05),且与未复发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LCA-4对膀胱癌诊断敏感度高,加强对膀胱癌患者术后BLCA-4水平的监测有助于预测复发情况。
作者:杨家荣;刘伟;刘波;潘铁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0例多发性骨髓肿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VAD方案化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比较2组间疗效差异以及疾病相关指标差异。结果2组患者间疗效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1.11%( P<0.05)。治疗后第8、16周,观察组患者血清β2-MG、M蛋白水平及骨髓浆细胞含量、ESR显著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CRP、IL-6、TNF-α和 sFa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L-3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能调节MM疾病相关因子的表达,改善MM疾病指标,与VAD方案联用时能提高疗效。
作者:段俊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浓度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从2500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中筛选出合并糖尿病患者82例,发生以入院平均空腹血糖为界定值分为4.44~7 mmol/L和≥7 mmol/L两组(入院基线阶段)、以术前平均空腹血糖为界定值分为4.44~7 mmol/L和≥7 mmol/L两组(术前状态),以术后一周平均随机血糖为界定点分为4.44~11.1 mmol/L和≥11.1 mmol/L两组(术后状态)进行分析。结果以入院血糖为界定点分的两组、以术前平均血糖为界定点分的两组和以术后一周平均随机血糖为界定点分的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类型、术前合并慢性疾病,手术方式,营养给予方式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入院基线阶段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血糖控制良好组明显降低了肝损害、电解质紊乱、心律失常、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P<0.05);术后血糖控制良好组明显降低了肝损害、电解质紊乱,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 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食管贲门癌患者,有效控制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刘春齐;万小云;龙浩;戎铁华;林志潮;司徒冬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榄香烯联合NP化疗方案、沙利度胺以及化疗前24 h口服质子泵抑制剂( PPI)综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综合治疗组,各68例。综合治疗组给予长春瑞滨、顺铂化疗及口服沙利度胺、静脉滴注榄香烯注射液,化疗前24 h口服质子泵抑制剂( PPI)等治疗;对照组给予长春瑞滨、顺铂化疗。21天为1个周期,2~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综合治疗组有效率( CR+PR)为76.5%(52/68),明显高于对照组48.5%(33/68);综合治疗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8.2%、57.4%、33.8%,中位生存期为22个月;而对照组分别为60.3%、29.4%、13.2%,中位生存期为9个月。2组生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KPS评分及体重变化综合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P<0.01)。综合治疗组及对照组Ⅱ度及Ⅱ度以上胃肠道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6.2%(11/68)和47.1%(32/68),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榄香烯联合NP化疗方案、沙利度胺以及化疗前24 h口服质子泵抑制剂( PPI)综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明显提高患者近期治疗有效率和生存率,降低肿瘤耐药,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刘俊莉;李瑞霞;郭治;张敏;靳毅;宋新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胆道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晚期胆道癌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2 h,第1天;替吉奥胶囊80~120 mg/d,每天2次,第1~14天;每21天为1个周期。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滴注2 h,第1天;吉西他滨1000 mg/m2,静脉滴注30 min,第1、8天;每21天为1个周期。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27例患者中CR 0例,PR 6例,SD 9例,PD 12例;RR 22.2%,DCR 55.6%,中位PFS 4.9个月,中位OS 9.7个月。对照组23例中CR 0例,PR 5例,SD 8例,PD 10例;RR 21.7%,DCR 56.5%,中位PFS 4.5个月,中位OS 9.5个月。2组相比,临床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外周神经毒性和皮疹等,多为Ⅰ~Ⅱ度。观察组的血液学毒性和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胆道癌临床疗效可靠,且不良反应较轻,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陈菊香;周红轩;朱利群;潘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医用防粘连改性壳聚糖膜对预防胃癌术后腹腔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试验组在关闭腹腔前在手术创面和切口下放置医用改性壳聚糖膜,对照组常规关腹不放置。观察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腹痛程度和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术后1年内腹痛和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腹痛症状较对照组明显轻(χ2=12.946,P<0.05),术后肠道运动功能恢复及进食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t=9.536、4.834,P<0.01),术后1年内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χ2=6.48,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医用防粘连改性壳聚糖膜可以有效地防止胃癌术后的腹腔粘连,减少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
作者:魏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多西紫杉醇、5-氟尿嘧啶(5-FU)以及顺铂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方法将76例晚期胃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 n=38)和观察组( n=38)。对照组采用多西紫杉醇、5-FU以及顺铂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化疗基础上结合贝伐珠单抗治疗。2组患者均以21 d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评价2组患者近期疗效,生存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63.16%)显著高于对照组(39.47%),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治疗前Karmofsky评分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Karmofsk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多西紫杉醇、5-FU以及顺铂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取得了明显的临床疗效,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且患者可耐受不良反应,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
作者:胡青;肖志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Oncentra中异质性校正对绝对剂量验证的影响。方法应用医科达Oncentra v4.1SP2计划系统设计36例计划,其中逆向调强计划18例,三维适形及简单调强计划(总子野数≤10)18例,对应每类计划,头颈部、胸部、腹部计划各6例。将以上计划移植到固体水上,分别在使用和不使用异质性校正的条件下,计算出电离室体积内的平均剂量,比较两者与电离室测量所得剂量的差异。结果对于所有病例,不使用均质性校准与同时使用均质校准且将电离室密度指定为水时TPS计算所得结果完全一致。除头颈部机架归零时6例调强病例在仅使用非均质较正时所得结果更接近实测结果外,其余病例,均是仅使用非均质校正时,TPS计算所得结果与实测值偏差较大。仅使用非均质校正时与实测值的差异与另外两种情况下TPS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利用Precise加速器及Oncentra v4.1SP2 CC算法进行精确放射治疗时,点剂量验证应在机架不归零的情况下测试,且TPS中计算时可在不使用均质修正或使用非均质修正且将电离室密度指定为水的情况下进行。
作者:沈文同;陈毅;张毅斌;赵胜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国产高能型肠内营养对大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63例限期手术大肠癌患者分为研究组(n=31)和对照组(n=32),两组根据理想体重给予等热量104.5 kJ/kg· d和等氮量0.2 g/kg· d的肠内营养聚合剂,研究组给予高能型肠内营养(力存),对照组给予肠营养聚合剂(能全力),试验期为7天。观察基础人口学资料及临床信息,于术前和术后第7天检测患者营养状况、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结果两种肠内营养均能同等改善大肠癌患者术后营养不良,两组血浆白蛋白( ALB)、前白蛋白( TP)、转铁蛋白( FP)水平均高于术前。术后第7天,研究组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术前的,而血液IL-1、TNF-α水平和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术前的。术后第7天CD4、CD8水平与对照组及术前比较,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血尿素氮(BUN)、血总胆固醇(TC)、血甘油三酯(TG)各参数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国产高能型肠内营养(力存)明显改善大肠癌患者营养不良,降低患者炎性反应和提高细胞免疫应答。
作者:舒晓亮;王铭河;赵坚;于婷婷;康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对胃癌根治术后胃癌干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患者80例,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完成胃癌根治术,术毕常规实施DC方案化疗;观察组术后使用腹腔内温热灌注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年CD44+情况,统计2组3年生存率,并分析2组治疗后相关并发症。结果治疗前2组CD44+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4+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年、2年及3年的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腹腔脓肿、肠道损伤、吻合口瘘和粘连肠梗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内温热化疗对于杀灭或抑制胃癌干细胞具有积极意义,其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同时,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邢国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Ⅰ、Ⅱ期卵巢交界性肿瘤( BOTs)的治疗方法及影响复发和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Ⅰ、Ⅱ期BOT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Ⅰ期BOTs患者87例(93.5%),Ⅱ期6例(6.5%)。病理类型以浆液性39例(41.9%)和黏液性肿瘤46例(49.5%)为主。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8例(40.9%)行保守性手术,55例(59.1%)行根治性手术。93例中24例行术后辅助化疗,Ⅰ期22例,Ⅱ期2例。93例中5例复发,复发率为5.4%,均为Ⅰ期行保守性手术且术后未行化疗的患者,平均复发时间为39.8个月(12~72个月),中位复发时间为36个月,无1例死亡。结论Ⅰ、Ⅱ期BOTs预后良好,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保守性手术治疗虽然会影响复发率,但不影响生存期;对有高危因素患者,术后短期内给予化疗,可减少复发,但不能改变患者预后。
作者:魏晚霞;黄美华;叶琳;王艺;李隆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对51例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行手术治疗31例(对照组),新辅助化疗+手术治疗20例(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的预后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观察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显著提高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且未增加术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
作者:张春来;高俊峰;洪俊;宛江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消融( PRFA)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20例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射频组以及手术组,各60例。射频组患者采取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手术组患者实施手术切除治疗,随访3年,后对比2组患者的生存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6.67%、86.67%、63.33%,与对照组的95.00%、83.33%、61.67%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肿瘤直径≤3 cm、肿瘤3~5 cm患者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手术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直径≤5 cm 的小肝癌PRFA治疗效果确切,近远期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作为小肝癌的首选治疗手段。
作者:胡善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比较术者在不同阶段的手术结果,探讨学习曲线在该术式中的规律。方法选取由同一组医师连续完成的100例手术患者,按时间先后顺序每25例为一组,共分成4组,代表手术的4个阶段,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病理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中出血量A组为(560.7+196.3)ml,D组为(369.5+126.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C、D组出血量少于A、B组(P<0.05)。手术时间A组为(245.2+40.7)min,D组为(188.4+25.3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手术时间也短于A、B组(P<0.05)。而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淋巴结切除总数和住院时间等方面,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内膜癌微创手术的学习曲线大约为50例患者,随着医生手术例数的累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能达到相对熟练和稳定的程度。
作者:余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Ⅰb2、Ⅱa、Ⅱb期宫颈癌患者38例,进行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的新辅助化疗2~3个疗程,对患者病灶肿瘤直径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和化疗效果和手术情况等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新辅助化疗后,患者肿瘤直径有不同程度的减小(P<0.05)。化疗总有效率为84.21%(32/38),Ⅰb2、Ⅱa、Ⅱb期有效率分别为94.74%(18/19)、87.50%(7/8)、63.64%(7/11)(P<0.05)。化疗有效的32例均可进行手术,术后发现3例患者组织学检查结果为完全缓解,25例患者检测发现癌旁组织化疗反应明显,2例患者闭孔淋巴结阳性,1例患者出现宫旁浸润,1例患者出现脉管癌栓浸润。结论术前新辅助化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效果良好,可较大程度减小病灶肿瘤直径,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廖万清;汤新跃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小细胞肺癌( SCLC)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polymer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4例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VEGF水平。结果64例SCLC患者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43.3%,且所有患者均为弱阳性表达。57例获随访的患者中,VEGF表达阳性与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4个月vs 21个月,P=0.539)。结论 VEGF表达与患者的预后无显著相关。
作者:翁军;刘运秋;唐晓霞;赵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与其受体-3(VEGFR-3)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20例正常胃组织和98例胃癌组织中VEGF-C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71.4%(70/98),而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粘膜组织中其阳性表达率为9.2%(9/98)和5.0%(1/20)。98例胃癌组织中VEGF-C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直径大小、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是否存在血管浸润以及浸润深度无显著相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远处转移、TNM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 VEGF-C及其受体系统是淋巴管生成的重要调节因子,对于胃癌区域淋巴管生成、淋巴转移途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葛艳丽;张俊杰;王志荣;黄滨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 NACT)治疗宫颈小细胞癌( SCCC)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患者是否于术前接受NACT,将62例SCCC患者分为实验组(接受NACT)33例和对照组(未接受NACT)29例,记录实验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与术前病灶大小变化情况、远期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CR 5例(15.15%),PR 24例(72.73%),SD 4例(12.12%),总有效率为87.88%;实验组患者经NACT后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术前病理检查测量肿瘤病灶大直径显著小于入院时影像学测量肿瘤病灶大直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前病理检查测量肿瘤病灶大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3年总生存率、3年无瘤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远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CC术前经NACT可有效缩小靶病灶,降低远处复发率,临床效果显著,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王蕾;王纯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住院原发性肝癌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记录1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分析。结果122例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3.0%(28/122),感染部位构成比依次为:呼吸道、腹膜炎、泌尿系、消化道、皮肤及其它;28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25株病原体,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48.0%,真菌占28.0%,革兰氏阳性菌占24.0%;贫血、肝功能分级高、3次以上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放化疗史及年龄≥60岁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患者贫血、肝功能分级、侵入性操作次数、血糖水平等因素相关。
作者:王传敏;柯昌征;张银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直肠癌术后肠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经切除术治疗后出现肠麻痹的直肠癌患者60例,按照完全随机法1∶1分成2组,30例对照组患者行西医常规治疗,30例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敷脐联合自拟保留灌肠汤,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性指标与生化指标情况。结果研究组的肠鸣音、排便和排气恢复时间、腹胀消失、胃肠减压解除与留院观察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治疗24 h、72 h的中医征候积分分别为(10.26±3.27)分、(0.82±0.05)分,均比对照组(13.45±1.67、1.95±0.4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K+水平(mmol/L)比对照组高(3.79±0.41 vs 3.51±0.39),TNF-α(μg/L)、CRP(mg/L)均比对照组低(1.05±0.24 vs 1.98±0.15,10.18±4.36 vs 24.36±7.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直肠癌术后麻痹,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症,改善肠胃道功能,防止肠胃功能衰竭。
作者:张炳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