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前后垂体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93例鼻咽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经CT扫描后,采取直线加速器6MV X线放疗,患者经CT扫描、勾画垂体、激素检测过程,检测GH、LH、FSH、PRL、TSH浓度,分析垂体受照射剂量情况。结果 TPS计算结果显示患者垂体体积越大所受照射剂量越小;患者不同时间GH、LH、FSH及TSH水平均处于正常范围内。100%垂体体积照射剂量<2000 cGy时,治疗结束时患者PRL水平高于正常范围,其他时间患者PRL水平在正常范围内;照射剂量<2000 cGy时,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GH、TSH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与复查时PRL、FSH、TSH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与复查时比较GH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照射剂量为2000~4000 cGy时,治疗结束时与复查时比较,FSH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与复查时GH、FSH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照射剂量为≥4000 cGy时,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GH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与复查时TSH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与复查时GH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前及治疗后垂体激素水平发生明显变化,但并未发生激素缺乏。
作者:黄家军;周学军;苏炳泽;黄继红;陈赛明;王海妹;冼德生;潘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T-VCD与VCD治疗老年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集到的22例老年复发难治性骨髓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VCD组和VCD组,每组11例。 T-VCD组给予T-VCD( T沙利度胺、V长春新碱、C环磷酰胺、D氟美松)联合治疗的方案,VCD组给予VCD( V长春新碱、C环磷酰胺、D氟美松)治疗方案,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T-VCD组中完全缓解率为72.7%,部分缓解率为18.2%,稳定及进展率为9.1%;VCD组中完全缓解率为27.3%,部分缓解率为27.3%,稳定及发进展率为45.5%。 T-VCD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0.90%,明显高于VCD组的有效率54.54%(P<0.05)。 T-VCD组和VCD组中血清M蛋白、骨髓浆细胞数与治疗前相比降低,而血红蛋白的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升高,2组组内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明显( P<0.05)。与VCD组相比,T-VCD组指标水平下降或升高更为明显,且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T-VCD与VCD治疗老年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明显,T-VCD的治疗方案比VCD治疗方案效果更加明显,是临床治疗较好的选择。
作者:黄垚;刘烨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实用癌症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肿瘤学引文分析来源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国内统一刊号CN 36-1101/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5930。自2014年起,本刊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每期页码也由112页增至128页。改扩版后的《实用癌症杂志》稿件容量大幅增加,印刷装帧更加精美,为此热忱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我们将本着“繁荣肿瘤学术,助您成功成才”的职业精神,真诚地为广大的作者和读者服务。同时欢迎各医疗卫生单位、科研院(所)、医学院校图书馆及个人订阅本刊,本刊的邮发代号为44-37,可通过邮局订阅,也可直接按订价汇款至本刊编辑部订阅。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北京东路519号,电话:0791-88329442,邮编330029。另外,我部尚有2014年及以前的部分卷期杂志,需要者可与我部联系购买。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腔镜下前哨淋巴结活检合并腋窝淋巴结清扫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应用亚甲蓝示踪法淋巴结染色,并在乳腔镜下行前哨淋巴结活检(ESLNB)及腋窝淋巴结清扫(EALND)。将前哨淋巴结病理结果与腋窝淋巴结清扫后的病理结果比较,评价两者的符合情况。结果80例中73例检出前哨淋巴结,检出率91.3%(73/80)。前哨淋巴结活检准确率为97.3%(71/73),灵敏度为88.2%(15/17),特异度为100.0%(56/56)。结论乳腔镜下前哨淋巴结活检及腋窝淋巴结清扫可行性高,并发症低,损伤小,可较准确地掌握早期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
作者:张月;王耀一;孙光源;孙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人附睾蛋白4、AFP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卵巢癌患者60例(癌变组),同期行手术的良性卵巢肿瘤60例(瘤变组)及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三组空腹抽取静脉血后进行血清甲胎蛋白及人附睾蛋白4含量的检测与阳性评断。结果癌变组的血清甲胎蛋白与人附睾蛋白4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而瘤变组的血清甲胎蛋白与人附睾蛋白4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血清甲胎蛋白与人附睾蛋白4的阳性率呈增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血清甲胎蛋白与人附睾蛋白4对卵巢癌的诊断敏感性为96.7%,特异性为96.7%。 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卵巢癌患者中人附睾蛋白4含量与甲胎蛋白含量呈明显正相关性(r=0.243,P<0.05)。结论人附睾蛋白4与甲胎蛋白在卵巢肿瘤组织中都呈高表达状况,联合检测对鉴别卵巢肿瘤的良恶性有很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洪鹏;王枭旻;王雪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PTEN、COX-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手术切除所得100例患者的大肠癌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肠癌组织和正常大肠组织中PTEN、COX-2的表达。统计分析组织来源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并分析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PTEN、COX-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大肠癌组织中PTEN的阳性表达率为52%,显著低于正常大肠组织的100%;而大肠癌组织中COX-2的阳性表达率为92%,显著高于正常大肠组织的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PTEN阳性表达患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低于PTEN阴性表达患者,而COX-2阳性表达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则明显高于COX-2阴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Spearman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其PTEN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γ=-0.758,P<0.05),与其COX-2阳性表达率则呈正相关(γ=0.792,P<0.05)。结论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其PTEN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与其COX-2阳性表达率则呈正相关,PTEN的阴性表达和COX-2的阳性表达可预测大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作者:蓝显明;曾彬;唐淑妮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PPARγ配体在肿瘤放射治疗中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CT-26细胞中是否有PPARγ表达。采用MTT方法检测PPARγ配体(吡格列酮)对CT-26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10 Gy X射线对CT-26细胞相关因子COX-2,PAI-1表达的影响,分析PPARγ配体(吡格列酮)对放射后CT-26细胞中COX-2、PAI-1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 PCR结果显示CT-26细胞中有PPARγ表达。 MTT结果显示:吡格列酮可以降低CT-26细胞的存活率,10 Gy照射+吡格列酮处理48 h时CT-26细胞存活率降低更为明显。10 Gy X射线照射CT-26细胞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COX-2表达水平升高,照射后24 h COX-2表达水平高,吡格列酮对照射诱导的COX-2水平升高无明显影响。10 Gy X射线照射CT-26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24 hPAI-1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吡格列酮对照射诱导的PAI-1表达水平升高起降低作用。结论吡格列酮等噻唑烷二酮类药,作用于小鼠结肠癌细胞,在肿瘤放疗过程中可能发挥潜在的协同作用。
作者:潘洁;毕怡;任玉欣;曹峰林;张大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在肺癌患者诊断、预后预测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不同临床分期的160例肺癌患者,同期选择160例健康志愿者组成健康对照组,应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的的CEA、NSE、CA125、CYFAR21-1、CA153等肿瘤标志物的浓度,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CEA、NSE、CA125、CYFAR21-1、CA153等肿瘤标志物在肺鳞癌组、肺腺癌组与SCLC组的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CEA、CA153以及CA125在肺腺癌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肺鳞癌组和SCLC组(P<0.05);NSE和CYFAR21-1在SCLC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肺鳞癌组、肺腺癌组(P<0.05);CEA、NSE、CA125、CYFAR21-1、CA153等肿瘤标志物在Ⅰ~Ⅱ期组、Ⅲ期组与Ⅳ期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CA125与CYFAR21-1在Ⅲ期组与Ⅳ期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Ⅰ~Ⅱ期组(P<0.05);肿瘤标志物阳性组患者为110例,死亡88例(80.0%),血清肿瘤标志物2项以上阳性组患者45例,死亡43例(95.6%)。50例肿瘤标志物阴性组患者中死亡15例(30.0%),显著低于肿瘤标志物阳性患者和血清肿瘤标志物2项以上阳性组患者的比例(P<0.05)。结论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肺癌有辅助诊断作用,同时对其预后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张雁;王志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靶中靶放射治疗肺癌理想的剂量分割模式。方法收集6套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CT定位图像,每例病例分别制定常规模式及靶中靶两套放疗计划。设定6种剂量模式:A组PTV/70 Gy/35 F;B组PTV/CTV/GTV/50 Gy/60 Gy/70 Gy/20F;C组PTV/CTV/GTV/50 Gy/60 Gy/70 Gy/15 F;D组PTV/CTV/GTV/50 Gy/60 Gy/70 Gy/10 F;E组PTV/CTV/GTV/50 Gy/60 Gy/70 Gy/8 F;F组PTV/CTV/GTV/50 Gy/60 Gy/70 Gy/6 F。把常规分割的全肺V5、V10、V15、V20、V25、V30、V35、V40转换成等效BED的靶中靶剂量体积参数,各种靶中靶模式与常规剂量模式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方法分析各研究参数间的差异。结果 GTV体积(9.2±10.1)cc,PTV体积(48.1±34.9)cc。 B组、C组、D组靶中靶模式中全肺等效BED的V5、V10、V15、V20、V25、V30、V35、V40均明显小于常规模式(P<0.05);E组V5~V25明显小于常规分割(P<0.05),V30~V40无明显差异;F组V5~V20明显小于常规分割(P<0.05),V25~V35无明显差异,V40明显大于常规模式(P<0.05)。全肺D1000c (4.52±2.01) Gy,D1500c (1.83±1.40) Gy,D2000c (0.72±0.54) Gy,气管大剂量(26.07±15.0) Gy,食管大剂量(19.9±15.0) Gy,脊髓大剂量(11.5±5.7) Gy。靶中靶GTVD95(70.24±0.13) Gy,CTVD95(62.39±0.88) Gy,PTVD95(51.11±1.07) Gy;常规PTVD95(70.35±0.13) Gy。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放疗采用螺旋断层靶中靶模式,增加单次剂量、减少分割次数,PTV/CTV/GTV/50 Gy/60 Gy/70 Gy/6 F在剂量学上并不增加周围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
作者:任刚;朱夫海;吴伟章;王颖杰;夏廷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管状吻合器用于乙状结肠造口术的优点及手术技巧。方法将73例行miles手术结肠永久性造口术的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吻合器吻合肠造口39例,B组手工缝合肠造口34例。术后对2组造口方法从手术时间、术后造口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日、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手术均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 A组手术时间、术后造口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造口肠管水肿发生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膜外行管状吻合器乙状结肠造口术操作简单,造口形态一致,手术时间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刘琴远;胡饶;肖镇寰;黄欢;彭鸿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肝脏占位性病变(肝细胞癌30例,肝转移瘤26例,肝血管瘤19例,肝囊肿14例)进行DWI成像(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取0、100、500和800 s/mm2),测量肝脏各种病变的ADC值,并作对应的统计学比较,分析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转移瘤与肝癌的平均ADC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癌及肝转移瘤ADC值与本身肝实质ADC值比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b值=500 s/mm2的DWI成像对恶性病灶的检出率高于T2 WI,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利于肝脏恶性小病灶的检出,可作为肝脏常规MRI检查的补充手段。
作者:柳健;丁耀军;张捷;谢安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青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47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不同分为青年组和老年组,对2组患者性别构成、肿瘤发病位置、临床症状、肿瘤分期( PTNM )、镜下大体分型( Bor-rmann)、组织学分型(WHO)、存活率(1a,2a,3a)等进行分析,比较2组异同。结果青年组女性患者比例、幽门梗阻发生率、体质量下降发生率、腹部包块发生率、贫血发生率、胃窦发生率方面,均高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男性患者比例、腹痛发生率、贲门胃底发生率方面,均低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在呕血、黑便发生率、胃角发生率、胃体发生率方面,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TNM分期中TNMⅡ患者比例低于老年组,TNMⅣ患者比例高于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WHO分型中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患者比例低于老年组,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患者比例高于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Borrmann分型中BorrmannⅠ患者比例低于老年组,而Borrmann Ⅲ、Borrmann Ⅳ患者比例高于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2、3年生存率低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1年生存率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和老年胃癌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有一定差异,而且青年患者2、3年生存率低于老年患者。
作者:齐焕然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评价宫颈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IV-PCA)技术用于居家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95例晚期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的IV-PCA的阿片类解决方案对缓解疼痛的效果,以及观察IV-PCA相关的临床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大多数患者使用IV-PCA的吗啡(42.1%),芬太尼(42.1%)或美沙酮(15.7%)来治疗癌性疼痛发作期。使用IV-PCA作为辅助疗法成功地改善了78.9%的患者的疼痛程度,与阿片类的解决方案无显著区别。 KPS<40与较高速率的疼痛缓解相关,且无副作用。常见的副作用是镇静(10.5%),其次为便秘(9.4%)。吗啡比芬太尼镇静的风险较高,但无镇痛相关谵妄或呼吸抑制。结论 IV-PCA能够提供及时、安全、有效的镇痛治疗效果,并可能帮助停止口服阿片类药物。
作者:李琦;胡昌华;倪铭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双吻合术联合保护性回肠造口的疗效。方法选择低位直肠癌患者116例,将行双吻合术联合保护性回肠造口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65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将同期行双吻合术且未进行保护性回肠造口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5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进食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为4.6%,低于对照组(11.8%);研究组吻合口狭窄,类型均为膜性狭窄,对照组4例出现瘢痕狭窄。结论低位直肠癌行双吻合保肛手术后加保护性的回肠造口可以显著降低吻合口漏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
作者:彭鸿;刘琴远;李庆;胡饶;肖镇寰;黄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应用CT与CA125联合诊断卵巢癌的价值。方法选取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癌的60例患者纳入研究,并分别采用CT、CA125、CT联合CA125检测;并以临床手术病理诊断为标准来评价3组的诊断准确性。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CT临床检查诊断准确率为86.67%(52/60)、CA125检测准确率为68.33%(41/60)、CT与CA125联合诊断准确率为96.67%(58/60)。 CT与CA125联合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但CT进行的临床分期与临床病理分期无明显差异性( P>0.05)。结论相比单一检测来说,CT与CA125联合检测诊断卵巢癌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同时采用CT临床分期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为临床疾病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张静柳;黄俊;吴歆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84例的老年食管癌患者(≥65岁),按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进行静脉复合全麻联合胸部硬膜外阻滞,对照组进行静脉复合全麻,分别于麻醉前、术毕、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120 h时段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各时段皮质醇水平;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比较两组各时段皮质醇水平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观察组术毕、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120 h皮质醇水平变化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毕、术后24 h、术后48 h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显著低于麻醉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0 h各T淋巴细胞指标水平恢复(P>0.05);观察组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120 h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全麻联合胸部硬膜外麻醉可降低老年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可作为老年食管癌患者首选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段伟琴;白香花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纳米炭混悬液与美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价值和优势。方法收集303例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且进行了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的早中期乳腺癌病例,依据使用纳米炭混悬液或者美蓝作为淋巴结示踪剂分为两组,其中纳米炭组138例,美蓝组165例。手术切除的前哨淋巴结送病理检查。结果纳米炭组检出率为99.3%,美蓝组检出率为93.9%,使用纳米炭混悬液SLN检出率高于使用美蓝者(P<0.05)。纳米炭组共检出SLN 696枚,平均5.1枚,美蓝组检出SLN 544枚,平均3.5枚(P=0.000),使用纳米炭混悬液检出的SLN比美蓝要多。使用美蓝时,出现示踪不理想的概率高于纳米炭(P<0.05)。使用上述两种示踪剂的检出率与患者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术前腋窝淋巴结触诊情况、肿瘤分子分型、年龄、肥胖因素均无关(P均>0.05)。结论纳米炭混悬液示踪效果好,能检出更多的SLN,SLN检出率更高。
作者:陈智;覃庆洪;练斌;于滢华;莫钦国;韦长元 刊期: 2015年第09期
早期声门型喉癌( T1、T2 N0 M0)是1种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目前的主要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1],放射治疗保存了患者喉功能及高质量的发音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将常规放射治疗作为早期声门型喉癌( early glottic cancer EGC)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IMRT逐步应用到EGC的治疗,但治疗过程中由于器官运动或吞咽动作造成脱靶,常导致局部复发,其疗效仍值得商榷,本文将从靶区剂量学的角度来比较分析常规放疗与IMRT治疗EGC的剂量分布情况,探讨EGC经IMRT治疗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原因。
作者:俞远东;喻雄杰;狄全书;邰云燕;雷金华;曹凤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分子分型及其与组织学分级、Ki-67指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7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的病理资料,根据免疫组化进行分子分型,并观察其与组织学分级及Ki-67等指标的关系。结果57例乳腺导管内癌中腺腔A型26例(45.61%),腺腔B型17例(29.82%),HER-2过表达型11例(19.30%);三阴性型3例(5.27%)。乳腺导管内癌与浸润性导管癌比较,腺腔A型和三阴性型所占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乳腺导管内癌高级别在腺腔型尤其是腺腔A型中所占比例较低,而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性型乳腺癌全部为高级别。但高级别乳腺导管内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分子分型基本一致。后发现腺腔A型乳腺导管内癌中Ki-67表达水平低,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型乳腺导管内癌中Ki-67指数相对较高。结论乳腺导管内癌大部分患者为腺腔型(尤其是腺腔A型),腺腔型(尤其是腺腔A型)预后较好,而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性型全部为高级别乳腺导管内癌,Ki-67指数较高,预示其发展为浸润癌的风险较高。
作者:江金华;严汀华;马宗明;兰启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C1772T(C→T,rs11549465)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 codon 118(C→T,rs11615)基因多态性与接受顺铂方案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的关系。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68例,采用含铂方案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HIF-1αC1772T和ERCC1 codon 118进行多态性分析,比较各基因型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近期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HIF-1αC1772T 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C 型占83.82%(57/68)、C/T型占16.17%(11/68),未发现T/T型;ERCC1 codon 118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C型占61.76%(42/68)、C/T型占32.35%(22/68)、T/T型占5.88%(4/68)。68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21例,疾病稳定(SD)30例,疾病进展(PD)16例;总有效率为32.35%。 C/C型HIF-1αC1772T基因型患者采用铂类药物治疗的近期疗效与C/T+T/T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94);C/C型ERCC1基因型患者采用铂类药物治疗疗效是C/T+T/T型患者的4.12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可信区间:1.208~14.097,P=0.019),同时携带HIF-1αC1772T C/C和ERCC1 codon 118 C/C基因型患者,对铂类药物的疗效存在一定的联合作用(P=0.001)。结论 HIF-1αC1772T和ERCC1 codon 118基因型可能是晚期NSCLC患者铂类药物敏感性的预测因子。
作者:朱明珍;徐海燕;朱志霞;蒋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