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覃庆洪;练斌;于滢华;莫钦国;韦长元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TNM分期对于微创手术治疗预后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18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其中T1期肺癌20例、T2期肺癌40例、T3期肺癌80例、T4期肺癌40例。所有患者接受以微创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观察术后近远期疗效。结果 T1期、T2期、T3期、T4期患者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90.0%、80.0%、75.0%和62.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1期肺癌与T2期肺癌患者术后的感染、出血、恶心呕吐等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患者(P<0.05)。不同TNM分期患者的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范围与力量评分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TNM分期的增加,评分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年,T1期、T2期、T3期、T4期患者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95.0%,90.0%,80.0%和52.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周围型小肺癌的近期疗效比较好,TNM分期的应用能辅助指导手术应用与预后判断。随着TNM分期的增加,患者的预后越来越差。
作者:唐小东;殷勇;王勇;武绍远;张梁;张小康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相关呕吐( CIV)前驱症状的筛选及其化疗相关呕吐的影响。方法选择224例肺癌患者,分析患者的CIV前驱症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与CIV发生相关的前驱症状;选择144例肺癌患者,对患者的前驱症状进行干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CIV的发生情况以及前驱症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224例患者中CIV发生率为64.2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便秘、呃逆、恶心、失眠以及食欲减退均与CIV的发生率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观察组患者的CIV发生率为30.56%,对照组患者的CIV发生率为51.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V前驱症状与CIV的发生率有密切的相关性,在化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前驱症状进行及时的干预可以有效降低CIV的发生率。
作者:李润浦;王艳丽;李冬杰;王卫军;李冬雷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比较经皮射频消融术( RFA)与微波消融术( MWA)治疗肝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10例肝癌患者,分为两组,50例患者接受经皮射频消融术,60例接受微波消融术。比较射频组和微波组的生存率、肿瘤消融率、局部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射频组和微波组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2%、74.1%、63.4%,94.2%、70.5%、61.7%;肿瘤消融率射频组为98.3%,微波组为97.7%;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2.0%和15.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0%和8.3%。结论经皮射频消融术与微波消融术治疗肝癌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郭志远;付吕平;付志国;康振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对比开腹与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胃肠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方法120例胃肠肿瘤患者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开腹手术治疗,治疗组给予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结果2组术后的营养合格率分别为90.0%和75.0%,都明显高于术前(P<0.05);同时术后治疗组的营养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的血清白蛋白与前白蛋白值都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P<0.05);同时术后治疗组的血清白蛋白与前白蛋白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感染、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精神状态、睡眠、疲乏程度、日常生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开腹手术,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胃肠肿瘤能有效改善机体内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吕永祥;郑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实用癌症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肿瘤学引文分析来源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国内统一刊号CN 36-1101/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5930。自2014年起,本刊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每期页码也由112页增至128页。改扩版后的《实用癌症杂志》稿件容量大幅增加,印刷装帧更加精美,为此热忱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我们将本着“繁荣肿瘤学术,助您成功成才”的职业精神,真诚地为广大的作者和读者服务。同时欢迎各医疗卫生单位、科研院(所)、医学院校图书馆及个人订阅本刊,本刊的邮发代号为44-37,可通过邮局订阅,也可直接按订价汇款至本刊编辑部订阅。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北京东路519号,电话:0791-88329442,邮编330029。另外,我部尚有2014年及以前的部分卷期杂志,需要者可与我部联系购买。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PPARγ配体在肿瘤放射治疗中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CT-26细胞中是否有PPARγ表达。采用MTT方法检测PPARγ配体(吡格列酮)对CT-26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10 Gy X射线对CT-26细胞相关因子COX-2,PAI-1表达的影响,分析PPARγ配体(吡格列酮)对放射后CT-26细胞中COX-2、PAI-1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 PCR结果显示CT-26细胞中有PPARγ表达。 MTT结果显示:吡格列酮可以降低CT-26细胞的存活率,10 Gy照射+吡格列酮处理48 h时CT-26细胞存活率降低更为明显。10 Gy X射线照射CT-26细胞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COX-2表达水平升高,照射后24 h COX-2表达水平高,吡格列酮对照射诱导的COX-2水平升高无明显影响。10 Gy X射线照射CT-26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24 hPAI-1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吡格列酮对照射诱导的PAI-1表达水平升高起降低作用。结论吡格列酮等噻唑烷二酮类药,作用于小鼠结肠癌细胞,在肿瘤放疗过程中可能发挥潜在的协同作用。
作者:潘洁;毕怡;任玉欣;曹峰林;张大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其中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需要内分泌治疗,他莫昔芬( tamoxifen,TAM)是目前常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但内分泌耐药的出现限制了他莫昔芬的疗效,如何改变他莫昔芬耐药已经成为临床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有关微小RNA( microRNA,miRNA)的研究已成为热点,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它能与信使RNA(mRNA)特异结合,引起靶mRNA的降解或翻译抑制,从而在转录后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其涉及细胞分化、生长、凋亡、代谢等多方面。相关研究发现乳腺癌中存在多种miRNA表达异常,miRNA在乳腺癌中间接地起着促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功能,并在乳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还有研究发现改变乳腺癌细胞中的miRNA表达可以影响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甚至逆转肿瘤耐药。本文就乳腺癌中的miRNA与他莫昔芬耐药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胡宏荣(综述);廖瑜倩(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广基锯齿状腺瘤( SSA/P)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结直肠广基锯齿状腺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资料。结果结直肠广基锯齿状腺瘤以单发型多见(90.3%),占同期检出全部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19.4%(62/320)。内镜下形态以扁平型和广基型息肉居多(分别占55.9%和19.1%),病变直径>10 mm占30.9%;左半和右半结肠病变分别为45.6%和54.4%,左半和右半结肠的病变形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751,P=0.08)。 LST型息肉和直径>10 mm的病变更多位于右半结肠(χ2分别为4.867,10.069,P均<0.05)。伴中度以上细胞异型增生2例,局部癌变1例。结论结直肠SSA/P内镜下形态及分布部位均有其自身特点,结合组织学形态有助于SSA/P的诊断。
作者:魏振军;杜玉国;余东亮;盛剑秋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甲状腺癌具有起病隐匿、患病时间长、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以及易出现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本研究主要对老年男性甲状腺癌的临床治疗方式与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涂清卫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C1772T(C→T,rs11549465)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 codon 118(C→T,rs11615)基因多态性与接受顺铂方案化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的关系。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68例,采用含铂方案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HIF-1αC1772T和ERCC1 codon 118进行多态性分析,比较各基因型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近期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HIF-1αC1772T 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C 型占83.82%(57/68)、C/T型占16.17%(11/68),未发现T/T型;ERCC1 codon 118基因型频率分别为:C/C型占61.76%(42/68)、C/T型占32.35%(22/68)、T/T型占5.88%(4/68)。68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21例,疾病稳定(SD)30例,疾病进展(PD)16例;总有效率为32.35%。 C/C型HIF-1αC1772T基因型患者采用铂类药物治疗的近期疗效与C/T+T/T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94);C/C型ERCC1基因型患者采用铂类药物治疗疗效是C/T+T/T型患者的4.12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可信区间:1.208~14.097,P=0.019),同时携带HIF-1αC1772T C/C和ERCC1 codon 118 C/C基因型患者,对铂类药物的疗效存在一定的联合作用(P=0.001)。结论 HIF-1αC1772T和ERCC1 codon 118基因型可能是晚期NSCLC患者铂类药物敏感性的预测因子。
作者:朱明珍;徐海燕;朱志霞;蒋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评估钼靶X线对浸润性导管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31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χ2检验,Spearman相关回归分析钼靶X线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231例患者接受乳房X线检查,恶性钙化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患者(P=0.001)或肿瘤直径>2 cm的乳腺癌患者中常见(P=0.006)。钼靶X线多形型与p53阳性状态(P=0.039)及淋巴结转移(P=0.048)相关,而钼靶X线模糊非晶型与HER2受体阳性状态(P=0.026)相关。高表达Ki-67的肿瘤患者常见明显的肿块(P=0.002)。结论 X线特征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相关性反映肿瘤的属性,并且可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韩宏生;杨雪琴;高云展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靶中靶放射治疗肺癌理想的剂量分割模式。方法收集6套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CT定位图像,每例病例分别制定常规模式及靶中靶两套放疗计划。设定6种剂量模式:A组PTV/70 Gy/35 F;B组PTV/CTV/GTV/50 Gy/60 Gy/70 Gy/20F;C组PTV/CTV/GTV/50 Gy/60 Gy/70 Gy/15 F;D组PTV/CTV/GTV/50 Gy/60 Gy/70 Gy/10 F;E组PTV/CTV/GTV/50 Gy/60 Gy/70 Gy/8 F;F组PTV/CTV/GTV/50 Gy/60 Gy/70 Gy/6 F。把常规分割的全肺V5、V10、V15、V20、V25、V30、V35、V40转换成等效BED的靶中靶剂量体积参数,各种靶中靶模式与常规剂量模式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方法分析各研究参数间的差异。结果 GTV体积(9.2±10.1)cc,PTV体积(48.1±34.9)cc。 B组、C组、D组靶中靶模式中全肺等效BED的V5、V10、V15、V20、V25、V30、V35、V40均明显小于常规模式(P<0.05);E组V5~V25明显小于常规分割(P<0.05),V30~V40无明显差异;F组V5~V20明显小于常规分割(P<0.05),V25~V35无明显差异,V40明显大于常规模式(P<0.05)。全肺D1000c (4.52±2.01) Gy,D1500c (1.83±1.40) Gy,D2000c (0.72±0.54) Gy,气管大剂量(26.07±15.0) Gy,食管大剂量(19.9±15.0) Gy,脊髓大剂量(11.5±5.7) Gy。靶中靶GTVD95(70.24±0.13) Gy,CTVD95(62.39±0.88) Gy,PTVD95(51.11±1.07) Gy;常规PTVD95(70.35±0.13) Gy。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放疗采用螺旋断层靶中靶模式,增加单次剂量、减少分割次数,PTV/CTV/GTV/50 Gy/60 Gy/70 Gy/6 F在剂量学上并不增加周围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
作者:任刚;朱夫海;吴伟章;王颖杰;夏廷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局部浸润的免疫细胞、间质细胞及所分泌的活性介质等与肿瘤细胞共同构成的局部内环境[1]。在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CD4+T细胞是效应T细胞的重要成分,根据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和效应细胞的生物功能特征,将其分为Th1、Th2、Treg和Th17。 Th1细胞主要分泌γ干扰素( IFN-γ)、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 IL-2), 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10、IL-13。
作者:刘修莉;郝婷婷(综述);李云霄;周俊(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血清纤维化指标及TK1、IL与肺癌的关系。方法选取78例肺癌患者为观察组,同期的78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将2组研究对象的血清纤维化指标及TK1、IL指标进行比较,同时将观察组患者中不同分期及病理分类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以Logistic分析处理上述血清检测指标与肺癌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的血清纤维化指标及TK1、IL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分期肺癌患者的血清纤维化指标及TK1、IL检测水平高于低分期患者(P<0.05);但不同病理分类患者的血清检测指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Logistic分析处理显示,血清纤维化指标及TK1、IL与肺癌有密切的关系。结论血清纤维化指标及TK1、IL与肺癌有密切的关系,且其检测水平受分期影响较大。
作者:阳俊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 RFA)治疗肝癌( HC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14例HCC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接受TACE治疗,观察组于TACE治疗后2~3周后在DSA引导下行RFA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的AFP值及肿瘤体积,比较2组治疗后肿瘤完全坏死率及治疗总有效率,随访1年、2年及3年生存率并统计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均能耐受治疗,治疗后AFP值及肿瘤体积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AFP值及肿瘤体积变化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肿瘤完全坏死率及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1年、2年及3年随访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TACE联合RFA术治疗HCC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肿瘤完全坏死率,控制肿瘤病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温建生;李成业;吴智群;岳琨;路红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低氧条件下胃癌细胞HIF1α及CD44的表达变化,并观察下调HIF1α表达对CD44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细胞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正常氧压及含1% O2条件下传代培养1周。随后加入20 nm/L雷帕霉素培养72 h,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CD44及HIF1α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对比,低氧条件下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升高(P<0.05),侵袭活性明显增强(P<0.05),HIF1α及CD44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雷帕霉素处理后,不论在常氧及低氧条件下细胞活力均较对照组弱(P<0.05),细胞侵袭活性明显下降(P<0.05)。细胞HIF1α和CD44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低氧条件下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及侵袭能力明显增强,下调细胞的HIF1α表达后,显著降低CD44的表达。由此可推测,低氧可能通过HIF1α调节CD44的表达,调控胃癌细胞增殖及侵袭潜能。
作者:梁赅;杜伟;李爽;柯庆华;蔡君;杨继元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肝脏占位性病变(肝细胞癌30例,肝转移瘤26例,肝血管瘤19例,肝囊肿14例)进行DWI成像(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取0、100、500和800 s/mm2),测量肝脏各种病变的ADC值,并作对应的统计学比较,分析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转移瘤与肝癌的平均ADC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癌及肝转移瘤ADC值与本身肝实质ADC值比值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b值=500 s/mm2的DWI成像对恶性病灶的检出率高于T2 WI,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利于肝脏恶性小病灶的检出,可作为肝脏常规MRI检查的补充手段。
作者:柳健;丁耀军;张捷;谢安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对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2年2月期间225例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25例患者中高位结扎组161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71例;低位结扎组64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8例。采用χ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组和低位结扎组患者术后排尿功能障碍的总发生率分别为10.6%(17/161)、18.8%(12/64);术后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6.7%(6/90)、13.9%(5/36);术后射精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5.6%(5/90)、13.9%(5/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根治术中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能够有效地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的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熊育建;程科蔚;郑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纳米炭混悬液与美蓝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价值和优势。方法收集303例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且进行了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的早中期乳腺癌病例,依据使用纳米炭混悬液或者美蓝作为淋巴结示踪剂分为两组,其中纳米炭组138例,美蓝组165例。手术切除的前哨淋巴结送病理检查。结果纳米炭组检出率为99.3%,美蓝组检出率为93.9%,使用纳米炭混悬液SLN检出率高于使用美蓝者(P<0.05)。纳米炭组共检出SLN 696枚,平均5.1枚,美蓝组检出SLN 544枚,平均3.5枚(P=0.000),使用纳米炭混悬液检出的SLN比美蓝要多。使用美蓝时,出现示踪不理想的概率高于纳米炭(P<0.05)。使用上述两种示踪剂的检出率与患者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术前腋窝淋巴结触诊情况、肿瘤分子分型、年龄、肥胖因素均无关(P均>0.05)。结论纳米炭混悬液示踪效果好,能检出更多的SLN,SLN检出率更高。
作者:陈智;覃庆洪;练斌;于滢华;莫钦国;韦长元 刊期: 201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冰冻切片误诊、漏诊的原因,研究冰冻切片的诊断要点,提高临床上甲状腺癌的确诊率。方法对比观察30例甲状腺癌患者的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结果。结果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完全符合者28例,确诊率为93.3%,冰冻切片假阴性诊断1例,延迟性诊断1例。结论冷冻诊断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术前准备充分、取材准确可行、制片谨慎完整,诊断仔细全面有助于提高冷冻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刘瑾;李刚;姜歆;李赞;曾敏 刊期: 201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