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娜;谢守嫔;李瑞琳(综述);彭小兰(审校)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胸段食管癌患者共121例,分析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病理因素。结果本组121例患者中,有54例存在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是影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选择临床治疗方案时需注意。
作者:张安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2种不同化疗方案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晚期胃癌患者75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奥沙利铂与希罗达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与顺铂联合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8.95%、5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神经毒性、乏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晚期胃癌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奥沙利铂与希罗达联合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轻,安全有效。
作者:王会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肠道细菌移位与胃癌恶液质患者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局限型进展期胃癌患者120例,根据有无恶液质表现分为胃癌恶液质组( A组,60例)和胃癌无恶液质组( B组,60例)。外周血培养后,根据结果再分为恶液质细菌移位阳性组(C组)、恶液质细菌移位阴性组(D组),非恶液质细菌移位阳性组(E组)及非恶液质细菌移位阴性组( F组)。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G组)。外周血培养肠道细菌;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随访计算2年生存率。结果①A组细菌移位发生率为26.67%;B组细菌移位发生率为6.67%;G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A组的细菌移位率显著高于B组(P<0.05)。②C组白介素1α(IL-1α)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明显高于D组、E组、F组和G组(P<0.05));③C组2年存活率低(12.50%),D组为22.73%,E组为50.00%,F组为46.43%。结论肠道菌群移位在胃癌患者恶液质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王永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青少年骨肉瘤患者的治疗方式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骨肉瘤患者共56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综合治疗组及对照组,对比2组疗效,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综合治疗组复发或转移率(17.1%)显著低于对照组(42.9%),P<0.05。2组患者死亡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Enneking分期为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手术能降低复发转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Enneking分期为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作者:黄飞;王显勋;罗小江;徐海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VAT)肺叶切除术和传统开胸( open chest ,OC)肺叶切除术治疗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方法将52例Ⅰ-Ⅱ期NSCL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VAT组及OC组,分别接受VAT肺叶切除术及传统OC肺叶切除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并发症及生存质量。结果 VAT组手术时间较OC组长,其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胸液量、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OC组( P<0.05),2组拔管时间、淋巴结清扫术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FVC、FEV1、DLCO预测值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2组预测值的升高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并发症率VAT组7.7%,OC组23.1%, VAT组显著低于OC组(P<0.05)。2组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其LCSS均显著降低(P<0.05),VAT组LCSS显著低于OC组(P<0.05)。结论 VAT和OC治疗Ⅰ-Ⅱ期NSCLC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而VAT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李满绪;任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早期即可发生局部浸润和全身转移。虽然外科手术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手术切除率为15%~20%[1-2]。即使已经接受手术的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也短,局部及区域复发率亦高达60%[3]。如果胰腺癌的局部控制率能提高,胰腺癌的总生存率就随之提高。近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无论是手术可切除胰腺癌,或术后局部及区域复发,还是手术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放射治疗的价值均得以体现。放射治疗已成为局部晚期胰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
作者:纵春美(综述);张建宇(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宫颈锥切术后病灶残余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78例接受宫颈锥切及子宫切除术的早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Ⅰa1期68例,Ⅰa2期1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引起术后病灶残余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78例患者共有33例发生术后病灶残余,发生率为42.3%,其中宫颈锥切切缘阳性者36例中30例发生术后病灶残余,发生率为38.5%。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锥切切缘阳性、年龄、绝经、HPV-DNA负荷量是早期宫颈癌术后病灶残余的风险因素(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锥切切缘阳性是早期宫颈癌术后病灶残余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锥切切缘阳性是早期宫颈癌术后病灶残余的独立风险因素,切缘阳性患者需进行后续治疗。
作者:陶志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龄喉癌患者手术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以100例行喉癌切除术的高龄喉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出生存率,采用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00例高龄喉癌患者手术治疗后全部获得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0%、73.0%和61.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部位、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是否行颈部淋巴结清扫、T分期、N分期、病理分级对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显著(P<0.05),而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方式与其术后疗效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N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高龄喉癌患者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高龄喉癌患者术后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是T分期、N分期和淋巴结转移。
作者:吕凌;周本忠;谢楼胜;王胜国;毕竞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标准化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老年AML患者按照年龄分为65~70岁患者组( A组)和>70岁患者组( B组),比较不同年龄阶段患者在标准化疗下的缓解率、早期死亡率、诱导期死亡率、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中位生存期及5年生存期。结果 A组缓解率大于B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早期死亡率、诱导期死亡率、中位生存期及5年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70岁患者亦可接受标准化疗,老年白血病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作者:曹琰;周淑亚;黄桂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影响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09例鼻咽癌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3%、74.3%、和45.0%。鼻咽癌患者死亡原因主要为治疗死亡和肿瘤恶病质,其次为远处转移和肺部感染。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合并其他疾病和原发病灶的大小与鼻咽癌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结论鼻咽癌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合并其他疾病和原发病灶T分期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姚行齐;杨长亮;阳光;杨岳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四肢骨肉瘤患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四肢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治疗方法及生存情况。结果182例骨肉瘤患者位于肱骨16例(8.8%),桡骨1例(0.5%),股骨者109例(59.9%),胫骨48例(26.4%),腓骨8例(4.4%);其中行保肢手术92例(50.5%),截肢手术90例(49.5%),规范化疗81例(44.5%),未规范化疗101例(55.5%);18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4~62个月,3年生存率为58.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肺部转移、手术方式、化疗是否规范及Enneking分期与3年生存率相关(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化疗是否规范及肺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保肢手术可延长四肢骨肉瘤患者生存期,充分切除肿瘤可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喻紫晨;肖兢;徐海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LY294002对成骨肉瘤细胞体外侵袭迁徙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的LY294002作用U2-OS细胞24 h,检测细胞增殖情况;Wound healing 和Transwell invasion 实验检测细胞迁徙和侵袭情况。结果 LY294002可抑制U2-OS细胞增殖并呈剂量依赖;LY294002(40μM)处理细胞组细胞迁徙率为(37.97±2.49)%,阴性对照组细胞迁徙率为(83.78±2.84)%,两组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1);LY294002(40μM)处理细胞组穿膜细胞数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36.1±5.0)个/视野和(89.1±6.4)个/视野〕( P<0.01)。结论 LY294002能有效抑制成骨肉瘤细胞U2-OS细胞体外迁徙,有望成为成骨肉瘤化学治疗药物。
作者:毛建华;罗庆丰;刘志礼;王恒;朱粮博;龙新华;周荣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基因亚型( HPV-DNA)感染情况及其与宫颈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40例HPV感染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取患者宫颈分泌物作病毒分型,采用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基因分型技术进行21种HPV-DNA亚型分析,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 LCT)及阴道镜下宫颈多点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在病理学诊断结果下将患者分为正常或炎症组、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 LSIL )组、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 HSIL )组。根据HPV-DNA亚型分布情况分析HPV 感染基因型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高危型HPV基因亚型共检出16种。常见的高危型HPV基因亚型为HPV-16,58,52,18,33,31,CP8304,其中HPV-16检出率高。正常或炎症组、LSIL组、HSIL组HPV-16的检出率为19.23%、23.53%、65.22%,HSIL组HPV-16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低危型HPV基因亚型共检出5种,以HPV-11为常见,检出率高。 HSIL组HPV多重感染的检出率为54.35%,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PV-16,58,52,18,33,31,CP8304感染在宫颈病变患者中为多见,HPV基因分型检测对宫颈病变诊断及预后判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张淑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联合化疗维持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方法收集86例Ⅲ/Ⅳ期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调强放疗联合化疗并用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实验组)和调强放疗联合化疗(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同一种放疗及化疗方案。在放疗第1天同时给予多西他赛75 mg/m2,第1天静脉滴注;顺铂25 mg/m2,第1~3天静脉滴注。3周为1个周期。实验组直至放疗结束后行卡培他滨维持治疗。比较2组的近期疗效及生存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70%和88.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3.72%、46.51%和23.26%,对照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0.47%、27.91%和11.6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P=0.015)。结论调强放疗联合化疗维持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患者的生存情况更好。
作者:张旭;魏琳琳;刘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Borrmann Ⅰ型胃癌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将263例Borrmann Ⅰ型胃癌患者按照其年龄段分为非老年组(n=121)及老年组(n=142),对比2组患者的性别、肿瘤部位、病理分型等临床特点,并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和生存率。结果老年组患者以男性居多,其肿瘤部位以胃上、下部为主,淋巴结转移、未分化肿瘤占比较高;而非老年组患者肿瘤多以胃中、下部为主,更多的患者可接受胃癌根治术,且具有更短的住院时间。3、5年生存率非老年组分别为96.7%及91.7%,老年组分别为90.1%及83.8%,3、5年生存率非老年组均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可见,年龄较大、淋巴结转移、肿瘤低分化是患者预后较差的主要因素(P<0.05),而肿瘤部位、手术方式和住院天数对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Borrmann Ⅰ型胃癌患者症状较轻,且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临床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应按照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肿瘤分化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规范术后随访,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陈先觉;唐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无瘤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及腋窝淋巴结清扫及检测个数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行乳腺癌手术并腋窝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腋窝淋巴结阳性和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结果淋巴结阴性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90.7%,5年无瘤生存率为86.7%,淋巴结阳性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72.6%,5年无瘤生存率为64.7%,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淋巴结阳性数目,淋巴结清扫个数,HER-2状态是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危险因素;而HER-2是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HER-2状态是乳腺癌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增加淋巴结检测个数可改善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
作者:朱亚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胃癌手术治疗的患者160例,对可能影响胃癌患者腹膜种植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胃癌患者中无转移112例,有转移48例。 Logsitic回归分析中显示,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TNM分期、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为影响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TNM分期、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为影响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张林根;董江楠;李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顺铂时辰化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晚期NSCLC患者64例,根据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时辰化疗组和常规化疗组,各32例,评价2组临床应用价值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有效率时辰化疗组为53.13%,常规化疗组为50.0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时辰化疗组严重白细胞下降者及严重中性粒细胞下降者分别为9.38%(3/32)、9.38%(3/32),常规化疗组分别为40.63%(13/32)、37.50%(1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副作用(恶心)发生者,时辰化疗组为18.75%(6/32),常规化疗组为62.50%(2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铂时辰化疗治疗NSCLC的疗效较常规化疗组无差异,但不良反应较小,明显优于常规化疗组。
作者:徐成伟;陈威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08例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按照肝癌切除术后是否发生肝功能衰竭,分为未发生肝功能衰竭组(A组)与发生肝功能衰竭组(B组),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纳入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再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手术前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lb)、白球比值(A/G),癌栓位置以及手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占全肝脏体积的比率等,与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显著相关(P均<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占全肝脏体积的比率<50%、手术前TBil>256.5μmol/L、术前白球比值≤1.3,均是造成该类患者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术后是否会发生肝功能衰竭,与手术前TBil水平、术后剩余肝脏体积占全肝脏体积的比率以及术前白球比值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手术前后减少与控制各类影响因素,才能有利于控制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
作者:苏瑛;龚昭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镇吐措施预防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恶心呕吐( PONV)的效果。方法对择期行妇科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的ASAⅠ~Ⅱ级手术患者125例随机分为联合镇吐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均以丙泊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诱导。术中以七氟烷、丙泊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间断追加维持,对照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给予托烷司琼4 mg。联合镇吐组诱导后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托烷司琼4 mg和帕瑞昔布钠40 mg。比较患者手术后24 h内PONV发生率。结果联合镇吐组术后24 h的PONV发生率30.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0.0%,联合镇吐组术后0~2、2~6、6~24 h内的PONV发生率分别是6.2%、7.7%和23.1%,均低于对照组的31.7%、28.3%和66.7%(P<0.05)。结论术前、术中进行联合镇吐可显著降低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24 h PONV的发生率。
作者:曹奕;王瑚;华晓君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