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L-24、VEGF 表达对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判断价值

李光宗

关键词:胶质细胞瘤, 白细胞介素-2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微血管密度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4(IL-2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对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 法检测40例胶质细胞瘤标本和40例非瘤脑组织中IL-24、VEGF 蛋白的表达。结果高级别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及非瘤脑组织的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IL-24表达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呈显著负相关(γ=-0.416,P<0.05)。 VEGF 表达与胶质细胞瘤病理组织学的分级呈显著正相关(γ=0.524,P<0.05)。 IL-24和 VEGF 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的 MVD 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24、VEGF 与肿瘤血管生成之间具有良好相关性,其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力尔凡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力尔凡膀胱灌注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方法,将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13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6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24 h内,给予羟基喜树碱或吡柔比星;治疗组(66例)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灌注力尔凡,随访2年,观察总复发率、平均复发时间等。结果治疗组2年复发率(21.6%vs 33.3%,P<0.011)及G3分级复发的风险(38.4%vs 75.0%,P=0.036)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但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力尔凡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χ2=5.655,P=0.017)。不良反应主要为血尿和膀胱炎。结论力尔凡有助于降低非肌层膀胱癌的复发率,延长复发时间及患者生存周期,其机制可能与促进IL-2及IFN-γ表达有关。

    作者:孙凯;张奇夫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卡铂新辅助动脉化疗联合瘤内注射力尔凡治疗晚期宫颈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卡铂新辅助动脉化疗联合瘤内注射力尔凡治疗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8例晚期宫颈癌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对照组采用卡铂新辅助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向肿瘤体内注射力尔凡,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Ⅱb期~Ⅳa期总有效率为84.5%,对照组为64.3%,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发生、胃肠反应、脱发、神经毒性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但发热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97.6%、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肿瘤转移率分别为1.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Ⅱb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87.0%,对照组为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75.8%,对照组为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例Ⅳa期患者存活5年2个月,对照组Ⅳa期患者存活期均低于4年。结论卡铂新辅助化疗联合瘤内注射力尔凡治疗晚期宫颈癌,可明显提高化疗的有效率,提高手术切除率,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及肿瘤转移率,提高了患者远期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人肾上腺皮质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人肾上腺皮质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方法采用人肾上腺皮质癌细胞株SW-13细胞接种于裸鼠腋下皮下,记录成瘤潜伏期,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对移植瘤进行组织病理学鉴定。结果采用SW-13细胞皮下接种方式建立移植瘤的模型成瘤百分率为95%,成瘤平均潜伏期为(18±1.2) d,移植瘤体积倍增时间为(10±1.8)d天,移植瘤组织病理学形态与人肾上腺皮质腺癌相似。结论成功建立人肾上腺皮质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为研究其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徐文清;肖戈;吴义高;黄福;王尉;胡卫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新辅助化疗单用及联合术前放疗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与术前放疗对宫颈癌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新辅助化疗联合放疗的观察组以及仅给予新辅助化疗的对照组,观察治疗后肿瘤分期、肿瘤内分泌指标、手术相关指标及远期预后、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肿瘤分期好于对照组,VEGF含量(68.2±10.5)以及术后部复发(8.89%)、远处转移(6.67%)、恶心呕吐(11.11%)、神经毒性(22.22%)、肝功能损害(11.11%)、肾功能损害(13.33%)均低于对照组;sVEGFR-1含量(198.3±28.1)、手术时间(81.3±13.2)min、术中出血量(46.2±8.9)ml、术后引流量(31.9±7.4)ml、5年存活率(93.33%)、躯体功能(73.45±8.24)、心理功能(58.42±6.28)、社会功能(56.84±6.14)、总体生存质量(82.08±6.65)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术前放疗能够有效地降低肿瘤分期、减弱肿瘤浸润能力、防止术后复发和转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作者:郭芝亮;季冰;龙燕芬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22例老年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分析

    本研究就22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2例,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1岁。22例患者中既往有肺结核病史10例,均接受正规抗结核治疗,1~5个月后症状改善不佳,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肺癌;同时诊断为肺结核和肺癌7例;先诊断为肺癌、后诊断为肺结核5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22例患者中14例患者每日吸烟大于20支,吸烟时间在20年以上,均为男性;发病时间为11天至3个月;误诊时间为1个月至2年。1.2临床表现本研究就22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2例,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71岁。22例患者中既往有肺结核病史10例,均接受正规抗结核治疗,1~5个月后症状改善不佳,经过进一步检查发现肺癌;同时诊断为肺结核和肺癌7例;先诊断为肺癌、后诊断为肺结核5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22例患者中14例患者每日吸烟大于20支,吸烟时间在20年以上,均为男性;发病时间为11天至3个月;误诊时间为1个月至2年。

    作者:刘建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MSCT 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纵隔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SCT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纵隔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及26例纵隔淋巴瘤的MSCT图像资料。结果两组病例累及的部位不具有鉴别意义,但累及的部位数区别较大,纵隔淋巴瘤累及的部位更为广泛。淋巴结大小、形态对两组病变无鉴别意义,而纵隔淋巴瘤组中77%病例出现融合,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两组病例在密度及增强方式上区别较大,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平扫密度易出现钙化、坏死,增强后以环形强化多见;而淋巴瘤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后以均匀强化多见,此特征具有鉴别意义。结论胸部MSCT扫描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高,能够较好地显示纵隔结构,增强CT对肿大淋巴结的分布、形态、大小、边缘、密度显示清晰,MSCT对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与纵隔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任会丽;方伟军;刘文;李蔚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不同剂量吉西他滨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吉西他滨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选择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0例,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各20例,观察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2组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不良反应低剂量组脱发、白细胞下降、肾功能损害、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 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低剂量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组治疗后的(P<0.05)。结论低剂量吉西他滨方案与常规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相当,而低剂量方案具有不良反应轻,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小的优势。

    作者:沈静侠;王立东;崔庆贵;吴学队;王淑颖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的联系

    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的联系。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9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前均行超声检查,术后常规行病理组织学检测;观察患者超声检查征象与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浸润性导管癌与浸润性小叶癌在形态、毛刺、微小钙化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中分化型组,低分化型组在形态、血流方面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征象对于病理组织学类型有一定的预测意义,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之间也存在相关关系。

    作者:罗丽芳;郑小红;邓劲瑶;易运莲;朱丽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非小细胞肺癌的99m Tc-MDP骨显像特点分析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步上升趋势[1],其中80.00%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ancer,NSCLC)。99m Tc-MDP骨显像作为肺癌骨转移的一项诊断标准,可以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后的疗效。我们对10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99m Tc-MDP骨显像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宾;刘振天;黄松;陈志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128层螺旋 CT对小肠淋巴瘤与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对小肠淋巴瘤与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效果。方法对纳入的58例患者行128层螺旋CT检查;比较其肿瘤所在部位,CT平扫、增强扫描CT值,三维重建供血动脉发现情况。结果67.9%的小肠淋巴瘤位于回肠,60.0%的小肠间质瘤位于空肠;小肠间质瘤动脉期和静脉期强化程度均显著高于淋巴瘤;三维重建显示仅有2例(7.1%)小肠淋巴瘤肿瘤发现供血动脉,而小肠间质瘤有28例(93.3%)可明确肿瘤的供血来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层螺旋CT可有效诊断和鉴别诊断小肠淋巴瘤和小肠间质瘤,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蔡辉;林卓茂;黄文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手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预后研究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术后临床疗效,共50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经鼻蝶37例,分期经鼻蝶3例,经颅5例,联合入路5例。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18例,部分切除15例。结果术后症状改善12例,缓解8例,未愈6例。术后辅助治疗15例。复发17例,复发率34%,复发患者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36.1个月。肿瘤切除程度,术后是否予以辅助治疗以及是否有肿瘤包绕颈内动脉与预后明显相关。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策略,经鼻蝶入路可以成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手术治疗的首选方式,术后辅助治疗能够延长无复发生存时间。

    作者:周世军;易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替吉奥胶囊单药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替吉奥( S-1)胶囊单药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87例具有可测量指标的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9例采用替吉奥胶囊每天80 mg /m2,分早晚2次,餐后口服,1~14天用药,停药7天后重复,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对照组38例采用卡培他滨1500 mg /次,2次/日,口服,1~14天用药,停药7天后重复,完成2个周期。按RECIST1.1标准评价客观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87例均可评价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近期有效率(RR)分别为48.9%和42.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及严重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替吉奥单药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大鹏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KAI1及 CD44 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KAI1和CD44 V6在胃癌中的表达和意义,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1例胃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胃组织中KAI1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KAI1蛋白的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正常胃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 CD44V6蛋白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P<0.05);KAI1、CD44V6的表达与胃癌的浆膜侵犯、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 KAI1与CD44V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 KAI1与CD44V6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起着相互抑制的作用,检测KAI1及CD44 V6蛋白对于判断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王武;谢金标;杨天宝;卢辉山;张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IL-24、VEGF 表达对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判断价值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4(IL-2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对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 法检测40例胶质细胞瘤标本和40例非瘤脑组织中IL-24、VEGF 蛋白的表达。结果高级别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及非瘤脑组织的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IL-24表达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呈显著负相关(γ=-0.416,P<0.05)。 VEGF 表达与胶质细胞瘤病理组织学的分级呈显著正相关(γ=0.524,P<0.05)。 IL-24和 VEGF 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的 MVD 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24、VEGF 与肿瘤血管生成之间具有良好相关性,其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作者:李光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DCE-MRI灌注指标与 MR DWI ADC 值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DCE-MRI灌注指标与MR DWI ADC值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前列腺癌患者53例,且均经病理组织切片活检确诊,进行DWI检查以及肝脏快速容积采集序列( LAVA)动态增强扫描,从而得到前列腺两侧外周带非癌区和癌区信号强度-时间( SI-T)曲线,并计算得到快强化率( Rmax )、达峰时间( Tmax )和大强化程度(SImax)。终分析得到DCE-MRI灌注指标与MRD WI ADC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DCE-MRI中,癌灶在早期即有快速和明显的强化,在Tmax、SImax和Rmax等指标上同非癌区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非癌区和癌区ADC值分别为(1.59±0.11)×10-3 mm2/s和(0.88±0.16)×10-3 mm2/s,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Gleason评分癌区之间的Tmax、SImax和Rmax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Rmax和SImax同ADC值均呈负相关(γ=-0.41,-0.28,P<0.01);Tmax同ADC值呈正相关(γ=0.49,P<0.01)。结论前列腺癌的ADC值和DCE-MRI的灌注指标具有相关性,而DCE-MRI和DWI 2种影像学技术联合应用在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分期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崔凌;庄伟雄;文海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乳腺癌组织中 PTEN、AKT 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TEN、AKT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4例乳腺癌组织及30例乳腺腺瘤组织中PTEN、AKT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乳腺腺瘤组织比较,乳腺癌组织中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41.7%vs 73.3%,P<0.05)、AKT蛋白表达率显著升高(66.7%vs 20.0%,P<0.05)。 PTEN阳性表达与乳腺癌肿瘤TNM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 AKT阳性表达与乳腺癌TNM临床分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乳腺癌组织中PTEN表达与AKT蛋白表达呈线性负相关(γ=-0.752,P<0.05)。术后2年生存率PTEN蛋白阳性表达患者明显高于阴性表达患者,而AKT蛋白阳性表达患者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PTEN的表达缺失导致AKT的过度表达,PTEN、AKT蛋白表达的检测可能有助于预测乳腺癌的预后。

    作者:郭绍文;刘坤;胡俊艳;林昀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影响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60例,查阅并记录患者的相关指标,根据患者的ALC平均数将患者分为ALC较高组和ALC较低组,分析ALC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生存影响。结果 ALC较高组患者的年龄和β2-MG含量明显低于ALC较低组(P<0.05),而ALC较高组患者LDH、OS和有效率明显高于ALC较低组(P<0.05);2组患者在性别、ALB、D-S分期、ISS分期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LC高的患者疗效和OS较好,推测ALC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之一。

    作者:韦金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54例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桥本甲状腺炎( HT)合并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将54例HT合并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20例单纯HT患者及20例单纯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分别作为HT组和恶性肿瘤组,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观察组、HT组及恶性肿瘤组PCNA增殖指数分别为(58.2±11.9)%、(1.9±0.7)%及(2.4±1.1)%,观察组PCNA增殖指数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同时,观察组p53、CK19、CD45(LCA)、CD20及CD3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患者Ki-67阳性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T3、T4、FT3、FT4及TSH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9.2±6.6)个月。结论肉眼、镜检发现异常的甲状腺标本,应按照其PCNA、p53、T3、T4、FT3、FT4及TSH水平的变化确定病变类型,为早期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杨泳;张家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巨块型宫颈癌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巨块型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巨块型宫颈癌患者28例,术前联合化疗2~3个周期,再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结果新辅助化疗后Ⅰb期患者临床有效率为100%;Ⅱa期患者为77.8%;Ⅱb期患者为71.4%。总有效率为85.7%。新辅助化疗后阴道出血、阴道排液、疼痛等症状改善明显,术后病理检查示病灶切除完全。1例Ⅰb期3年内复发;1例Ⅱa期2年内复发,2例Ⅲa期3年内复发;1例Ⅱb期1年内复发,2、3年内复发各2例。结论局部晚期巨块型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均能改善临床症状、缩小病灶体积,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汤巍巍;于明新;尉阳;程召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术后不同辅助治疗模式对Ⅲ~Ⅳ期喉咽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后不同辅助治疗模式对Ⅲ~Ⅳ期喉咽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03例术后接受辅助治疗的Ⅲ~Ⅳ期喉咽癌患者,根据术后辅助治疗模式分为术后单纯放疗组(n=64)和术后同步放化疗组(n=39),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喉功能恢复情况、不良反应及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结果术后单纯放疗组与术后同步放化疗组喉功能恢复情况(39.1%vs.66.7%)、3年无复发生存率(36.8% vs.69.1%)和5年无复发率(21.9% vs.46.3%)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Ⅲ~Ⅳ期喉咽癌患者,术后同步放化疗较术后单纯放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

    作者:闫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