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目的:对比分析妇科恶性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的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9例,对照组49例。根治术后实验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给予20AA氨基酸,从手术当天开始,连用3天。对照组常规用药,不应用任何氨基酸,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浓度、前白蛋白浓度、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术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浓度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血清白蛋白、总蛋白浓度两组均下降,但实验组术后第4天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蛋白浓度上升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切口愈合不良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患者,应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有明显疗效,可促进患者围手术期恢复。
作者:王月;夏志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 liquid-based cytological test ,LCT)结合阴道镜及宫颈活检对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宫颈LCT阳性的病例,对其进行宫颈活检。比较细胞学与组织学结果,并研究发病率与年龄的关系。结果在所有LCT阳性病例中,ASC-US 142例(在阳性病例中占56.8%), AGC 为3例(1.2%),ASC-H 24例(9.6%),LSIL 82例(54.4%),HSIL为26例(10.4%),SCC 1例(0.4%);宫颈活检结果中,炎性反应66例(26.4%),挖空细胞25例(10.0%),CINⅠ级54例(21.6%),CINⅡ级59例(23.6%),CIN Ⅲ级28例(11.2%),鳞癌16例(6.4%),腺癌2例(0.8%),以组织学结果验证细胞学结果,符合率分别为 ASC-US (100.0%),ASC-H(92.3%),LSIL(63.2%),HSIL(72.9%),SCC(100.0%);并且宫颈病变多见于30~50岁年龄段。结论宫颈LCT 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筛查宫颈上皮性病变的重要手段,结合阴道镜及宫颈活检可使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作者:洪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化疗对老年肺癌患者的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老年癌症患者在化疗前、化疗第1、2周期之后的血清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以及肾小球滤过率(GFR)等指标,然后分析老年肺癌患者的肾脏储备情况和化疗对肾功能的主要影响。结果在化疗前患者的BUN、SCr 值均处在正常水平范围内;在化疗1周期之后,BUN、SCr值仍处于正常范围,但是CysC出现升高现象,CCr值有23例出现了明显的改变,改变主要发生于伴随着疾病组的患者,患者的肾功能曲线峰时出现延长,肾清除速率降低;在化疗2个周期之后,伴疾病组患者中7例患者的BUN、6例患者的SCr水平随着化疗的进行而呈现上升的趋势,而CysC、CCr及GFR进一步下降,在降至30 ml以下时,则中断化疗。结论结合BUN、SCr、CysC、CCr以及GFR等检查对肾脏病变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在早期对老年肺部癌症患者的肾脏功能储备和化疗后的肾脏损伤进行全面定量地评价,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
作者:李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引流时间的因素。方法将400例乳腺癌患者根据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组分析。结果中青年组引流时间要短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26,P<0.01);肥胖组引流时间显著长于非肥胖组患者(t=5.467,P<0.01);高血压组引流时间比无高血压组要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2,P<0.01);糖尿病组引流时间显著长于无糖尿病组(t=5.151,P<0.01)。结论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均是乳腺癌患者术后引流时间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王冰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化疗增敏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肺癌A549细胞,建立裸鼠模型,将28只成瘤雌裸小鼠随机分成7组:Ⅰ组给予生理盐水0.2 ml;Ⅱ组给予顺铂1 mg/kg;Ⅲ组给予顺铂4 mg/kg;Ⅳ组给予罗格列酮10 mg/kg;Ⅴ组给予罗格列酮30 mg/kg;Ⅵ组给予罗格列酮10 mg/kg+顺铂1 mg/kg;Ⅶ组给予罗格列酮30 mg/kg+顺铂1 mg/kg。隔天腹腔注射给药,共8次。于后一次给药后48 h处死各组小鼠,测量皮下移植瘤体积和瘤重;HE染色观察移植瘤的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检测PPARγ、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各实验组肿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瘤重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低、高剂量ROZ联合用药组较低剂量顺铂组抑瘤作用明显增强(P<0.05),其瘤重抑制率分别为52.11%和83.80%。低、高剂量罗格列酮组与对照组比较,PPARγ、caspase-3的表达水平上调,bcl-2表达水平下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该调节作用进一步增强(P<0.01)。结论罗格列酮对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化疗具有增敏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上调PPARγ和caspase-3表达,下调bcl-2表达。
作者:刘新福;尹婵;张辉;孙建群;庄英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不同方式宫颈广泛性切除术治疗早期子宫颈癌年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3例早期子宫颈癌年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A组患者行阴式宫颈广泛性切除术加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清扫术,B组患者接受开腹宫颈广泛性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比较2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情况。结果 A组阴道切除长度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B组( P<0.05);A组术后肛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显著早于B组(P<0.05);2组淋巴结清除数目、手术时间及宫颈切除长度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A组妊娠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7%、7.9%和13.9%,B组分别为31.4%、6.9%和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阴式宫颈广泛性切除术加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早期子宫颈癌年轻患者安全可行,可减少手术损伤,并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作者:王惠珍;封意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均行乳腺超声检查。结果50例患者中有临床症状37例、超声检出31例(62.00%);乳腺导管内癌在超声上主要表现为导管型、结节伴钙化型及肿块型(包括混合性肿块及实质性肿块)。结论乳腺导管内癌的超声诊断不存在特异性,但其作为一项无创、可短期内重复的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的早期发现和术后复发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林小清;邓生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 PCIA)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Ⅰ~Ⅱ级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 S组)和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组( DS组),每组50例。 S组给予舒芬太尼2.5μg/kg+托烷司琼6 mg;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组( DS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地佐辛0.25 mg/kg。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2、6、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布氏舒适评分(BCS),术后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DS组患者术后疼痛强度评分显著低于S组(P<0.05),舒适度评分高于S组(P<0.01);术后48 h内,DS组PCIA有效按压次数少于S组(P<0.01)。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DS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PCIA镇痛效果可靠、满意,不良反应少。
作者:蒋愈;曾维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前外周血CD4/CD8值与化疗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74例NHL患者化疗前外周血CD4/CD8值。结果 CD4/CD8值偏低患者化疗有效率(54.5%)显著低于CD4/CD8值正常或偏高者(90.0%)(P<0.05)。结论 NHL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可能影响化疗近期疗效。
作者:王乐;李午平;黄燕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卵巢移位对行宫颈癌根治手术治疗的患者卵巢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接受卵巢移位手术的12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患者接受卵巢移位宫颈癌根治手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卵巢生理功能变化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①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或转移情况;②患者围绝经期症状出现程度:轻度108例(90.00%),中度10例(8.33%),重度2例(1.67%);③卵巢生理功能:患者手术前与手术后3个月、手术后6个月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移位对宫颈癌根治手术患者术后卵巢生理功能的影响不大,具有可行性与可推广性。
作者:姚岳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评价晚期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TS (胸腺合成酶)以及DPD (二氢嘧啶脱氢酶) mRNA的表达对替吉奥化疗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应用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患者34例,对患者外周血中的TS mRNA以及DPD 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与化疗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替吉奥治疗有效患者的TS mRNA值为(1.57±0.31),无效患者的TS mRNA值为(2.8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吉奥治疗有效患者的DPD mRNA值为(1.15±0.37),无效患者的DPD mRNA值为(0.98±0.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中TS mR-NA低表达的患者对口服替吉奥化疗的敏感性高,疗效较好,但口服替吉奥化疗的疗效与外周血中DPD mRNA的表达情况无显著相关。
作者:郑积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多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早期宫颈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宫颈癌患者60例(均病理确诊)作为观察组;同时收集同一时期门诊体检的健康妇女60例为正常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中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癌胚抗原(c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CEA)、糖链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 CA125)和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SCC、CEA、CA125和CA19-9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SCC、CEA、CA125和CA19-9单一检测诊断宫颈癌的敏感性分别为51.67%、46.67%、56.67%、60.00%,均明显低于联合检测时诊断敏感性的86.67%。宫颈癌患者肿瘤分化越低,各肿瘤标志物的水平越高;宫颈鳞癌患者血清SCC水平明显高于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癌患者,而宫颈鳞癌患者CEA、CA125和CA19-9水平均明显低于鳞状上皮细胞癌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中SCC、CEA、CA125和CA19-9的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宫颈癌,并且这些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敏感性,并可以提示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有助于早期治疗。
作者:颜萍;龚旭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成人膝部骨肿瘤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成人膝部骨肿瘤术后100例,随机分为利伐沙班和低分子量肝素2组,每组50例,观察各组静脉血栓发生率、D-二聚体数值变化、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化,全膝关节置换后形成血肿情况,发生THA消化道出血几率。结果100例患者中均未发现有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2例有右膝关节全膝关节置换后形成血肿,3例患者发生THA消化道出血。利伐沙班组中发现1例静脉血栓患者,为不完全血栓,无临床症状。而低分子量肝素组发现3例静脉血栓患者,肿胀、疼痛症状出现,而后消失。术后1d、3d、7d和14d利伐沙班组D-二聚体明显低于低分子量肝素组。结论合理的使用利伐沙班,对成人膝部骨肿瘤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具有显著的疗效。
作者:肖兢;喻紫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抗炎和强心利尿对胸腔积液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浆B型钠尿肽( BNP)和C-反应蛋白( CRP)浓度的变化。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急诊住院治疗的62例胸腔积液患者分为2组:肺炎胸腔积液患者(肺炎组)31例和肺癌胸腔积液患者(肺癌组)31例。2组患者在治疗原则上都是采用抗感染与强心、利尿和限制液体出入量。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进行胸部CT扫描,同时检测患者的血浆BNP、PCT浓度。结果治疗前肺炎组血浆BNP(581.75±125.50)ng/L明显高于肺癌组(145.72±42.5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肺炎组治疗后血浆BNP(224.62±131.33)ng/L明显降低(P<0.05),而肺癌组(149.43±51.10)ng/L无明显变化。肺炎组胸腔积液疗效明显优于肺癌组。治疗前肺炎组血浆PCT明显低于肺癌组(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PCT下降到或接近正常生理范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BNP和PCT浓度的变化对于胸腔积液者心功能不全的筛查和强心、抗炎治疗效果的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梁军;邹天仕;林颖;张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肝癌TACE(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术后胆汁瘤的形成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选取经TACE治疗后形成胆汁瘤的18例肝癌患者,记录其黄疸症状、TACE次数、胆汁瘤形成时间、治疗手段及预后。结果18例肝癌患者中有12例患者在胆汁瘤形成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黄疸症状。 TACE次数为1~6次,平均3.5次。胆汁瘤形成于末次TACE后2~5周,平均3.46周。1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病情好转;1例患者正在动态观察;3例经B超穿刺抽出胆汁治愈;13例患者行PTCD(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edochus drainage ),术后10例出现好转、黄疸消失,1例患者肾衰竭死亡,2例未见明显好转。结论多次介入治疗可能是诱发胆汁瘤的主要原因,胆汁瘤预后情况总体良好。
作者:徐国辉;徐宗全;李小军;何均;魏小勇;周存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采用放射治疗疗效及影响放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放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分析患者年龄,FIGO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血红蛋白水平与放疗预后的关系。结果178例患者1年生存率为84.27%(150/178),3年生存率为70.22%(125/178)。宫颈癌患者放疗的预后与年龄、病理分级、肿瘤直径、FIGO分期及血红蛋白含量有关,(χ2=6.73,10.57,11.95,12.76,11.41,P均<0.05)。178例患者中,19例发生放射性直肠炎,12例发生放射性膀胱炎,2例患者因直肠穿孔及小肠梗阻死亡,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占18.54%。结论宫颈癌患者外照射及适型强调放疗疗效确切,其预后与多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及是否分血等多种因素有关,可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放疗效果。
作者:毛世华;张涛;谈宗国;黄明钜;冉文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顺铂治疗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骨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顺铂治疗,80 mg/m2,静脉滴入,1次/天;观察组:采用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顺铂治疗,其中采用顺铂80 mg/m2,静脉滴入,1次/天;甲氨蝶呤,6.0~8.0 g/m2,静脉滴注6 h,之后第4 h采用甲酰四氢叶酸钙解救,15 mg静脉注射,q3 h ×9次,肌肉注射15 mg,q6h ×(6~8)次。观察2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治疗后,观察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6.67%(23/30)、53.33%(16/30)、36.67%(11/30),对照组分别为73.33%(22/30)、36.67%(11/30)、20.00%(6/30),2组1年生存率比较,P>0.05;而2组2、3年生存率比较,P<0.05。此外,2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2和TNF-α及IFN-γ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出现明显上升,但观察组升高较为显著(P<0.05)。结论相比顺铂来说,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顺铂治疗骨肉瘤患者,能提高近远期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抵抗力。
作者:李涛;郭洪敏;田宝方;刘俊宾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盐酸氨溴索在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后的恢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23例为小剂量组(3 mg· kg-1· d-1);B组32例为中剂量组(9 mg· kg-1· d-1);C组31例为大剂量组(15 mg· kg-1· d-1);观察记录患者手术后第3天咳痰难易程度、痰液性质、氧分压水平,肺功能试验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比值(FEV1/FVC)的水平;抗生素应用时间及肺部并发症。结果随着盐酸氨溴索剂量的增加,患者更易咳痰、痰液更加稀薄、PaO2逐渐升高、FEV1/FVC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抗生素应用时间逐渐缩短,肺部并发症逐渐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大剂量盐酸氨溴索能更加明显缓解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后的临床症状,减少肺部损伤,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刘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不同分期的宫颈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0~Ⅳ期宫颈患者患者(观察组)共70例,与同期健康女性(对照组)60例纳入研究,比较2组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数量。结果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D3+、CD3+CD4+和NK细胞数量以及CD3+CD4+/CD3+CD8+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宫颈癌患者分期和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数量有相关性( 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下降的状况,并且分期越晚免疫功能越差,同时T细胞亚群数量及比例、NK细胞数量可以作为检测宫颈癌患者免疫功能的指标。
作者:洪珍汶;李道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治疗后生存状况的因素。方法选取2006年2月-2008年2月肝癌患者共100例,筛选出影响其生存状况的因素。结果肿瘤大小、血管侵犯、术前甲胎蛋白、手术前后甲胎蛋白、辅助治疗、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预后有密切的关系;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管侵犯、肝硬化和手术前后甲胎蛋白变化为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原发性肝癌的预后是由多个因素来决定的,而血管侵犯、肝硬化以及手术前后甲胎蛋白变化为影响原发性肝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明岳;刘嘉林;郑锦锋;鲍世韵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