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君
目的:构建SATB1基因过表达的慢病毒载体,检测其在MCF-7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对癌细胞侵袭性的影响。方法应用DNA重组技术,将SATB1基因插入到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质粒GV287中,获得重组载体,经测序鉴定后转染293T细胞产生慢病毒载体GV287-SATB1,用GV287-SATB1转染人乳腺癌MCF-7,Western blot 分析转染前后SATB1表达情况,穿膜实验检测MCF-7细胞的侵袭性。结果成功构建人MCF-7细胞SATB1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MCF-7细胞转染慢病毒载体后SATB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细胞的侵袭性显著增强。结论 SATB1基因过表达的慢病毒载体,可在MCF-7乳腺癌细胞中过表达SATB1蛋白,并显著增强MCF-7细胞的侵袭性。
作者:孙正魁;张超;邹学森;徐宗全;姜桂香;董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研究宫颈癌患者围术期血清肿瘤标志物及MMP、HSP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60例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时期的60名健康同龄妇女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手术前1天和手术后第3、5、7、14天时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及MMP、HSP水平与对照组的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前1天和术后第3、5、7、14天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观察组术前1天和术后第3、5、7天的血清MMP及HSP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术后第14天2组的血清MMP及HSP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围术期血清肿瘤标志物及MMP、HSP均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但是肿瘤标志物降低速度相对更慢。
作者:谢贤才;徐晓波;王永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随着放疗技术的发展,现代放疗进入了精确放疗时代[1]。目前鼻咽癌常采用调强放射治疗,调强放疗技术在增加肿瘤区域剂量同时又尽可能降低周围正常器官的照射剂量。保证鼻咽癌调强放疗剂量的精准是保证治疗鼻咽癌效果的关键。本文主要论述了Matrixx与三维水箱对我院的50例鼻咽癌调强放疗计划进行绝对剂量验证,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云;胡海芹;王小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联合DDP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杀伤效应。方法用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 PBMC)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诱导成CIK细胞,于培养14天收获CIK细胞作为效应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型特征。将CIK细胞培养液上清作用于SKOV-3细胞,于培养24及48 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KOV-3细胞的凋亡情况。杀伤实验共分为A1~4 CIK作用组;B1~7 DDP作用组;C1~2 CIK联合DDP作用组;采用MTT法检测CIK和DDP对SKOV-3的生长抑制效应。结果 CIK 细胞体外培养14 d时CD3+CD56+双阳性细胞数量达38.7%;SK-OV-3与CIK细胞培养液上清共培养24 h及48 h后凋亡率分别为(12.30±1.47)%和(27.13±2.03)%;CIK及DDP对SKOV-3细胞的抑制率随着效靶比和药物浓度的提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提高。而两者联合对SKOV-3的杀伤作用明显高于单一因素。结论 CIK细胞可通过诱导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发挥较强的杀伤作用。联合CIK治疗可明显增强DDP对卵巢癌SKOV-3细胞的杀伤作用。
作者:徐梅;张蓓;尹凤玲;成杰;刘洋;李丹;蒋敬庭;吴昌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6例肾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自愿参加的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中MMP-9与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MMP-9与VEGF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和VEGF在不同临床分期及不同病理分级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P-9和VEGF与肾细胞癌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临床诊断肾细胞癌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赵仕佳;叶向东;肖磊;连学雄;冯宇鹏;李峰;李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并发活动性结核病的临床特征、诊治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并分析华西第二医院感染科接诊的30例并发活动性结核病的白血病患儿(0~10岁)的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年龄较低(≤5岁)的女性患儿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比例更大(P<0.05);不同诊断方法确诊结核病构成比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8.093,P=0.001);年龄、性别、二病诊断时间间隔、一线抗结核方案效果、预后、中性粒细胞绝对数是白血病并发结核病患儿抗结核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若条件允许,可选择多种诊断方法以增强诊断的可靠性;根据白血病合并结核病的患儿的具体情况及抗结核治疗的影响因素选择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作者:毛文英;刘惠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局部和区域复发状况,为放疗靶区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8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者发生复发的部位共有150个,吻合口复发多,占61.3%,术后不同分期患者锁骨上淋巴结复发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部位食管癌患者术后复发部位具有差异性,应根据不同部位食管癌设计放疗靶区。Ⅲ期患者锁骨上区域是预防的重点。
作者:刘美琴;王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手术对大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74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和对照组,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辅助大肠癌根治术,而对照组则采用开放式的手术治疗。比较2组大肠癌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的恢复情况和生存及复发率以及2组患者的营养状况的差别。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大肠癌患者的术中阳性淋巴结清扫数目无显著性差异(P>0.05);腔镜组术后的切口并发症、肺部感染和腹腔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1周腹腔镜组患者的血清ALB、PA和LC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大肠癌患者的术后1年生存率和转移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行大肠癌根治术能够减少患者在手术中的损伤,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刘新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细胞)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方法经确诊并采用标准治疗方案治疗的晚期大肠癌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细胞因子诱导培养CIK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接受CIK细胞免疫治疗。以30例采用标准治疗方案治疗而未经CIK治疗的晚期大肠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经CIK细胞治疗后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发现CD3+、CD3+CD4+、CD56+( NK)效应细胞的比例和CD4+/CD8+比值显著上升,CD3+CD56+效应细胞比例下降,无进展生存期为(50.9±10.8)个月,生存期为(62.5±13.8)个月;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为(26.2±8.3)个月,生存期为(35.6±10.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CIK细胞治疗后晚期大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增强,无进展生存期及生存期延长。
作者:方慧云;程伟民;李晓玲;季明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米托蒽醌、地塞米松联合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与耐受性。方法对20例初治鼻腔NK/T细胞淋巴瘤ⅠE~ⅡE期患者均采用放化疗同步治疗。化疗采用伊立替康+米托蒽醌+地塞米松方案,21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2~4个周期,平均3个周期。放疗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技术,肿瘤照射剂量:PGTV 56 Gy/28次,PTV 50 Gy/25次,照射采用6MVX线常规分割外照射,2 Gy/次,每周5次。然后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0例患者均完成放疗及同步2~4周期化疗,其中14例(70%)如期完成,6例(30%)因不良反应延迟放疗。近期疗效观察:完全缓解(CR)17例(85%),2部分缓解(PR)2例(10%),有效率(ORR)95%;3年总生存( OS)率和无进展生存( PFS)率分别为90%和80%。结论伊立替康、米托蒽醌、地塞米松联合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可,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邹华;谢家印;余娴;彭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EP方案耐药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的二线化疗方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87例EP方案耐药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2例),观察组接受IN方案治疗,对照组接受CAV方案治疗。化疗2个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同时采用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WHO标准)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①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者骨髓抑制、呕吐等不良反应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泻程度显著重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经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得到缓解。结论 IN方案治疗EP方案耐药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具有安全、有效等特点,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徐炎良;吕赛平;蔡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培美曲塞( Pemetrexed )联合奈达铂( Nedaplatin )方案二线治疗Ⅲb~Ⅳ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79例复发或转移的Ⅲb~Ⅳ期NSCL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Pemetrexed化疗,观察组给予Pemetrexed联合Nedaplatin化疗。结果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临床受益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结论 Pemetrexed 联合Nedaplatin化疗方案二线治疗Ⅲb~Ⅳ期非鳞状NSCLC患者疗效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莉;马玲;单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腔镜辅助下乳腺癌保乳术结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行腔镜辅助下乳腺癌保乳术治疗者(腔镜组)50例,传统保乳术(传统组)治疗者4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表柔比星联合多西他赛( TE)新辅助化疗方案。比较2组5年生存率、复发率、手术效果及美容效果,记录化疗不良反应。结果腔镜组与传统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4.0%和95.7%,复发率为6.0%和6.5%( P>0.05);2组清扫淋巴结数无显著差异(P>0.05);腔镜组乳房美容优良率、平均引流量及拔管时间优于传统组(P<0.05);全组脱发、中性粒细胞下降及消化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9.6%、66.7%和41.7%,经对症处置后患者均完成治疗。结论腔镜辅助下乳腺癌保乳术结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理想,对机体损伤小,药物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徐秋生;韩素芬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脾弥漫性髓小B细胞淋巴瘤( SDRPSBCL )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SDRPS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例SDRPSBCL患者,以脾肿大、发热及淋巴细胞计数升高为主要表现,经脾脏组织病理学及其它相关检查确诊为SDRPSBCL。结论 SDRPSBCL是1种新被认识的独立疾病实体,临床少见,以中小淋巴瘤细胞弥漫性浸润脾脏红髓为重要病理特征。
作者:杜尊国;冷海燕;吴蓓倩;朱萍;陈忠清;王倩;唐峰;许小平;陈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胃肠间质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5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38个月,中位时间为17个月,其中4例复发,2例转移,8例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53/56)、89.3%(50/56)、82.1%(46/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直径、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大小(RR=6.600,95%CI=2.830~15.390)、核分裂象(RR=8.457,95%CI=2.855~25.049)和肿瘤是否破裂(RR=6.586,95%CI=1.792~24.202)是胃肠间质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和肿瘤是否破裂是影响胃肠间质瘤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程晓剑;章安庆;叶显道;侯亚峰;吴新刚;朱文俊;方磊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疗效。方法50例不能手术切除的PHC伴PVTT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根据癌栓位置先行TACE治疗1~2次,1~4周后行3DCRT,或先行3DCRT,1~2周后再行TACE治疗1~2次;B组仅行TACE治疗1~2次。大体肿瘤体积( GTV)仅包括癌栓,照射剂量为40~50 Gy,单次剂量为2~3 Gy,5次/周。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1年生存率为28%,中位生存时间为10.3个月,有效率(CR+PR)为36%;B组1年生存率为24%,中位生存时间10.0个月,有效率为24%;P>0.05。结论3DCRT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伴PVTT疗效略优于TACE,但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周媛媛;郑青平;罗展雄;李旌;于斌;李中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环周切缘( CRM)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术后5年生存率、远处转移率和局部复发率跟CRM的关系。结果 CRM(<1 mm)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较低,其远处转移率与局部复发率均明显较高( P<0.05)。结论 CRM阳性是仅次于TNM分期的一个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作者:李卫;周铃;孙浩;魏珂;余仙;李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e antigen,HBeAg)(-)/(+)对长期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肝部癌变的影响。方法对7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HBeAg(-)/(+)对长期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肝部癌变的影响。结果肝癌总发生率为7.14%,HBeAg(-)患者肝癌发生率显著高于HBeAg(+)患者(P<0.05);无肝硬化HBeAg(-)患者肝癌风险是无肝硬化HBeAg(+)患者的2.010倍(95%CI:1.100~3.673)。结论长期抗病毒治疗慢性乙肝患者仍存在较高的肝部癌变风险,HBeAg(-)对无肝硬化慢性乙肝患者发生肝部癌变的影响显著,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作者:张驰;甄海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经后腹膜入路肾癌根治术中CO2吸收面积与吸收量的相互关系。方法对行后腹膜入路肾癌根治术的40例患者,在实施麻醉手术的过程中分别记录CO2吸收面积与CO2吸收量,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两者相关性,并形成回归方程。结果后腹膜入路肾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CO2吸收量与吸收面积有相关性。回归方程:y=-83.097+0.925x。结论拟行后腹膜入路肾癌根治术时,可测量患者围术期CO2吸收量面积,通过回归方程计算CO2吸收量,评估患者安全。
作者:于婵娟;努尔波拉提;刘涛;刘亚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 IMRT)靶区以及心脏、同侧肺的照射剂量分布情况。方法对保乳术后接受调强放疗的37例左侧乳腺癌患者采取CT 定位并行调强放射治疗,采用IMRT 及3D-CRT 2种照射计划,总剂量均为50 Gy,1次/d,5 d/周,共照射25次。观察比较两种计划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IMRT 计划D95剂量高于3D-CRT 计划,而IMRT 的V105%、V110%、HI 明显低于3D-CRT,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IMRT 的肺V20、V30、V40以及心脏V5、V30、V40均显著低于3D-CRT 的,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15例患者左侧乳腺体积超过500 cm3,22例小于500 cm3,经比较发现,两组患者IMRT 计划的D95、V105、V110、HI 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IMRT 靶区剂量更接近于处方剂量,靶区剂量分布较3D-CRT 更均匀,有更好的适形性,能更好地保护肺脏、心脏等周围组织,而且IMRT 放射治疗受CTV 影响较小,靶区内剂量均匀性较好。
作者:艾秀清;木妮热?木沙江;司马义力?买买提尼亚孜;朱相露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