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慧云;程伟民;李晓玲;季明芳
目的:探讨采用R-CHOP方案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 )的免疫表型及临床参数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DLBCL中CD10、bcl-6、MUMl和CD5的表达,根据Hans分型将其分为GCB型和non-GCB型。结果57例DLBCL中表达CD10、bcl-6、MUM1和CD5分别有9例(15.8%)、36例(63.2%)、34例(59.6%)、4例(7.0%);GCB型17例(29.8%)、non-GCB型40例(70.2%)。57例DLBCL中死亡19例,GCB型预后与non-GCB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32);CD5阳性患者死亡率高,但与CD5阴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94)。Ⅲ~Ⅳ期和年龄>60岁DLBCL患者死亡率高(P=0.001、P=0.017)。结论应用R-CHOP方案治疗的DL-BCL其预后与患者年龄和肿瘤临床分期有关,与Hans分型无关。
作者:黄晖;黄传生;黄慧;杨文萍;郜玉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并发活动性结核病的临床特征、诊治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并分析华西第二医院感染科接诊的30例并发活动性结核病的白血病患儿(0~10岁)的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年龄较低(≤5岁)的女性患儿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比例更大(P<0.05);不同诊断方法确诊结核病构成比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8.093,P=0.001);年龄、性别、二病诊断时间间隔、一线抗结核方案效果、预后、中性粒细胞绝对数是白血病并发结核病患儿抗结核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若条件允许,可选择多种诊断方法以增强诊断的可靠性;根据白血病合并结核病的患儿的具体情况及抗结核治疗的影响因素选择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作者:毛文英;刘惠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替吉奥胶囊联合注射用奥沙利铂治疗进展期胃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进展期胃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替吉奥胶囊联合注射用奥沙利铂治疗,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和卡培他滨治疗,连续2周期,比较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为43.3%,与对照组有效率4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临床获益率为83.3%;对照组临床获益率为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血液学毒性、恶心呕吐、腹泻等,以Ⅰ~Ⅱ级为主,患者均耐受,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出现的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CD4+、CD4+/CD8+免疫细胞:2组化疗后均较化疗前升高(P<0.05),且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好,具有安全高效和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何万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评估。结果咳嗽、咳痰是患者的主要首发症状(46.00%)。经单因素筛选与多因素分析后发现,年龄>80岁、体重减轻、接受佳支持治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P<0.05)。结论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与年龄过大、体重减轻及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朱中山;严文辉;杨洲;李小兵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G-CSF)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CODP方案化疗中的辅助作用。方法选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儿8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CODP(柔红霉素、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泼尼松)方案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rhG-CSF辅助化疗,比较2组患儿化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率为100.0%,对照组完全缓解率92.5%、部分缓解率7.5%,2组患儿化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和口腔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和发热持续时间亦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G-CSF辅助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ODP方案化疗对改善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降低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徐嘉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主要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患者无法进行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便成为了这类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在临床放疗中,肺癌患者的呼吸运动会对肿瘤的位置造成影响,因此往往造成体位误差增大,严重影响其放疗效果。我们定量研究了呼吸运动对肺癌放疗体位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曹舜翔;应惟良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检测鼻咽癌干细胞可能标志物,为鼻咽癌发生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在鼻咽癌、鼻咽黏膜慢性炎中CD133和CK19表达及鼻咽癌细胞株裸鼠移植瘤中CK19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D133和CK19在鼻咽癌或永生化细胞株NP69中的表达;PCR法检测鼻咽癌细胞株中CD133mRNA表达情况。结果CK19在大部分鼻咽癌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37/39,67.2%),黏膜慢性炎柱状上皮及化生鳞状上皮中均呈强阳性表达。CK19在5-8F、6-10B和CNE2裸鼠移植瘤中都有散在点巢状阳性,但在细胞株中呈阴性表达。39例鼻咽癌组织中8例仅有个别癌巢的边缘见散在CD133+细胞,2例黏膜上皮中主要是基底部细胞呈阳性。11例鼻咽黏膜组织中均未见CD133阳性细胞。 PCR检测结果显示CD133基因在3种鼻咽癌细胞株中均有清晰的条带。结论 CK19在鼻咽癌组织和移植瘤中呈强表达及在细胞株中呈罕见表达的差异型,可能与微环境有关,而非鼻咽癌干细胞标志物。 CD133在鼻咽癌肿瘤边缘组织中稀少表达,且在细胞株中检测出其RNA表达,可能为鼻咽癌干细胞标志物。
作者:江庆萍;谢思明;王爽;储兵;姚开泰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究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的疗效。方法将50例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与单纯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对比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1、2、3年的生存率、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大肝癌,能够减轻毒副作用,降低原发性肝癌的病死率,疗效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疏云;王洪云;陶黎明;吴燕玲;邹彩亮;胡贤春;乐薇;钟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治疗未手术老年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60例未手术老年食管癌患者资料,以单纯采用调强放疗治疗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剂量模式为60~63 Gy/30次/6周,试验组30例则在此基础上同期口服替吉奥。比较2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指标IgG、IgM、IgA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和2年生存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功能指标IgG、IgM、IgA治疗前后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差异;1年生存率未见明显差异,18个月和2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治疗未手术老年食管癌的近期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陈大朝;庄建发;魏天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脾弥漫性髓小B细胞淋巴瘤( SDRPSBCL )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SDRPS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该例SDRPSBCL患者,以脾肿大、发热及淋巴细胞计数升高为主要表现,经脾脏组织病理学及其它相关检查确诊为SDRPSBCL。结论 SDRPSBCL是1种新被认识的独立疾病实体,临床少见,以中小淋巴瘤细胞弥漫性浸润脾脏红髓为重要病理特征。
作者:杜尊国;冷海燕;吴蓓倩;朱萍;陈忠清;王倩;唐峰;许小平;陈字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研究宫颈癌患者围术期血清肿瘤标志物及MMP、HSP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60例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时期的60名健康同龄妇女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手术前1天和手术后第3、5、7、14天时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及MMP、HSP水平与对照组的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前1天和术后第3、5、7、14天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观察组术前1天和术后第3、5、7天的血清MMP及HSP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术后第14天2组的血清MMP及HSP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围术期血清肿瘤标志物及MMP、HSP均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但是肿瘤标志物降低速度相对更慢。
作者:谢贤才;徐晓波;王永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膀胱转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膀胱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膀胱出现转移时间为0~96个月,平均时间19.6个月。膀胱出现转移时间与TNM分期、有无其他脏器转移有关,TNM分期为IV期者较Ⅱ、Ⅲ期者膀胱出现转移时间早;膀胱出现转移时已伴有其他脏器转移者较无其他脏器转移者膀胱出现转移时间早。结论膀胱转移癌临床少见,预后较差。
作者:朱金莲;袁苏徐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对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放疗组)35例和观察组(三维适形放疗组)35例,然后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放射性肺炎总发生率及治疗前后FACT-L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近期疗效好于对照组,放射性肺炎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的FACT-L量表评分也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肺癌患者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古丽娜尔?吐尔地;朱成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外科根治性切除术一直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为4%~40%,且39%~84%在局部复发诊断时常已侵及盆腔脏器或结构,无法再次采取外科根治性切除术,此时采用同步放化疗能获得较好的疗效[1]。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我们采用逆向调强放射( IMRT)治疗联合伊立替康+希罗达同步化疗治疗局部复发直肠癌,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云;王志;刘秋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细胞)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方法经确诊并采用标准治疗方案治疗的晚期大肠癌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细胞因子诱导培养CIK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接受CIK细胞免疫治疗。以30例采用标准治疗方案治疗而未经CIK治疗的晚期大肠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经CIK细胞治疗后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发现CD3+、CD3+CD4+、CD56+( NK)效应细胞的比例和CD4+/CD8+比值显著上升,CD3+CD56+效应细胞比例下降,无进展生存期为(50.9±10.8)个月,生存期为(62.5±13.8)个月;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为(26.2±8.3)个月,生存期为(35.6±10.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CIK细胞治疗后晚期大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增强,无进展生存期及生存期延长。
作者:方慧云;程伟民;李晓玲;季明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环周切缘( CRM)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术后5年生存率、远处转移率和局部复发率跟CRM的关系。结果 CRM(<1 mm)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较低,其远处转移率与局部复发率均明显较高( P<0.05)。结论 CRM阳性是仅次于TNM分期的一个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作者:李卫;周铃;孙浩;魏珂;余仙;李敏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局部和区域复发状况,为放疗靶区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8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者发生复发的部位共有150个,吻合口复发多,占61.3%,术后不同分期患者锁骨上淋巴结复发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部位食管癌患者术后复发部位具有差异性,应根据不同部位食管癌设计放疗靶区。Ⅲ期患者锁骨上区域是预防的重点。
作者:刘美琴;王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联合术前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多因素分析。方法选择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诊治的16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其中78例患者( A组)术前行放疗治疗,82例患者( B组)行术前同步放化疗。比较2组患者5年生存率、5年无瘤生存率的差别,并对患者预后进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B组5年生存率与5年无瘤生存率显著优于A组( 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年龄、淋巴结转移、同步放化疗与患者生存率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及同步放化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联合术前同步放化疗可显著延长局部晚期宫颈癌生存期,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及同步放化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王琦;黄桂琼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经后腹膜入路肾癌根治术中CO2吸收面积与吸收量的相互关系。方法对行后腹膜入路肾癌根治术的40例患者,在实施麻醉手术的过程中分别记录CO2吸收面积与CO2吸收量,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两者相关性,并形成回归方程。结果后腹膜入路肾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CO2吸收量与吸收面积有相关性。回归方程:y=-83.097+0.925x。结论拟行后腹膜入路肾癌根治术时,可测量患者围术期CO2吸收量面积,通过回归方程计算CO2吸收量,评估患者安全。
作者:于婵娟;努尔波拉提;刘涛;刘亚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探究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超声鉴别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超声鉴别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良性结节148例(70.48%),恶性结节62例(29.52%);经单因素筛选及多因素分析后,前后径与横径比值≥1、实性结节、边缘不规整、低回声、微小钙化等均是影响甲状腺恶性结节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超声对甲状腺结节具有较好的诊断作用,根据前后径与横径比值、结节性质、边缘形状、回声类型以及钙化类型等,能够有效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进行超声鉴别,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于冬亚;王秀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